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弥勒彝族《阿细跳月》 伴奏乐器传承的思考

作者:石光兰 发布时间:2018-06-07 原出处:阿细先基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弥勒彝族阿细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历史悠久,习俗风格独特。阿细人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无论是三弦、三胡、竹笛、月琴(四弦)、唢呐等都有她别具一格的艺术性和技艺技巧性。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于2008年6月已被国务院公布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细跳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我们必须对弥勒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历史和现状要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是阿细民族所赋予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弘扬阿细民族精神,保护与传承阿细精品文化的重要职责。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细三弦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三弦的历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三弦起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传说一,在明正德年间,弥勒阿细人居住于虹溪十八寨一带,在官府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十八寨(18个村子)的老百姓起义造反。起义失败后,阿细人便逃进西山的原始森林中,有个名叫阿采的阿细青年,为重整旗鼓,制造出了原始粗糙的大三弦,带领阿细人挑起了三弦舞,使彝族阿细人又重新振作了精神,在深山老林里建起了家园,从此阿细大三弦世代相传至今。传说二,弥勒西三凤凰村有个叫山拉的小伙子与土木基的山答姑娘相爱,在一次约会时,山拉在赴约的途中不幸被六头野猪咬死,在火葬时,山答姑娘跳入火中殉情。阿细人为了替他俩报仇,组织起来,冲进山林,打死了六头野猪,男人便挥舞刀叉,拨动弓弦,女人们拍掌跳跃,共同欢庆胜利,以示对山拉和山答的缅怀追忆。男人们在拨动弓弦时引发了联想,便在实践中造出了最初的助跳工具——葫芦三弦。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出了以木材为主料的三弦(大、中、小),即现在的三弦。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三弦属弹拨类乐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流行于弥勒西一、西二、西三一带,是彝族阿细人自娱自乐,进行各种文艺活动,迎接外宾和谈情说爱时的一种民间乐器,它以特别的形状,独特的音乐和音色随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享誉全世界。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三弦的制作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料:三弦的木料用材为水冬瓜树、椿树、松树、栗树、羊皮、铁皮、弦线等等。制作工具为推刨、锯子、凿子、刻刀、砍刀、钻刀等。制作:①弦筒的制作:把干质木料按弦筒尺寸下料,分成若干块刨好,呈梯形,厚度为1.5公分左右。凿好弦把的榫口,之后,在弦筒料的边缘涂上胶,相互粘接,包成筒圆形,圆通上底用一条3公分长的羊皮固定,下底用羊皮蒙好,绷紧粘稳,弦筒(共鸣器)涂上黄漆就制作完成。②弦把的制作:把备好的干质木料按弦把的尺寸锯好,刨成条块状,然后画线、凿洞、钻眼、凿榫子,造型上漆,弦把就制作完成。③弦轴的制作:弦轴可用梨树或松树按弦轴的尺寸,削成锥形,适当造型后上色即可。④弦线版的制作:把一块薄铁皮按尺寸裁剪,一头打三个弦线眼,另一头打一个与弦筒上的榫口一样大的方形眼即可。⑤弦码的制作:根据大、中、小三弦配制,塔形,大小不一,用栗树削成。顶部平面上分别削三个小三角口,以便弦线的固定。⑥弹片的制作:用栗树削成,大小不一,根据三弦的大小制作,底部稍宽,顶部为扁形,整体为扁锥形。⑦安装:把弦的榫头插入弦筒的榫口,榫头底部套上弯成直角的弦线板,再插入弦轴,拴住弦线和杠带(红、黄色丝绒),一把三弦就制作完成了。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三弦的尺寸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大三弦:弦把高140厘米,弦把平均宽度8~10厘米,弦筒两底口径为26厘米、25厘米,弦角长16厘米,弦角间距为2厘米。②中三弦:弦把高125厘米,弦把平均宽度8~10厘米,弦筒两底口径为24厘米、23厘米,弦角长15厘米,弦角间距为1.5厘米。③小三弦:弦把高82厘米,弦把平均宽度6~8厘米,弦筒两底口径为17.5厘米、16厘米,弦角长10厘米,弦角间距为1.5厘米。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①弦筒的制作:把干质木料按弦筒尺寸下料,分成若干块刨好,呈梯形,厚度为1.5公分左右。凿好弦把的榫口,之后,在弦筒料的边缘涂上胶,相互粘接,包成筒圆形,圆通上底用一条3公分长的羊皮固定,下底用羊皮蒙好,绷紧粘稳,弦筒(共鸣器)涂上黄漆就制作完成。②弦把的制作:把备好的干质木料按弦把的尺寸锯好,刨成条块状,然后画线、凿洞、钻眼、凿榫子,造型上漆,弦把就制作完成。③弦轴的制作:弦轴可用梨树或松树按弦轴的尺寸,削成锥形,适当造型后上色即可。④弦线版的制作:把一块薄铁皮按尺寸裁剪,一头打三个弦线眼,另一头打一个与弦筒上的榫口一样大的方形眼即可。⑤弦码的制作:根据大、中、小三弦配制,塔形,大小不一,用栗树削成。顶部平面上分别削三个小三角口,以便弦线的固定。⑥弹片的制作:用栗树削成,大小不一,根据三弦的大小制作,底部稍宽,顶部为扁形,整体为扁锥形。⑦安装:把弦的榫头插入弦筒的榫口,榫头底部套上弯成直角的弦线板,再插入弦轴,拴住弦线和杠带(红、黄色丝绒),一把三弦就制作完成了。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三弦演奏姿势与方法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弹奏前,分别把三弦调整为 ? 5 1,扛在肩上,左手按指法,右手弹奏而形成音律,边弹边跳,潇洒自如。音色明亮而粗犷,空间穿透力极强。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弹奏的曲目及风格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弹奏的曲目以《阿细跳月》音乐伴奏为主,《阿细跳月》音乐分老年舞曲、青年舞曲,一般大型活动都是以青年舞音乐和青年舞为主,使用大三弦和中三弦弹跳。老年舞音乐和老年舞使用小三弦弹跳,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老年人娱乐活动时只作一般性表演。阿细跳月的风格粗犷豪放,弦律由1 3 5 ? 四个音构成,自始至终充满激情,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细竹笛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阿细竹笛的历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竹笛随阿细三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传说弥勒西三凤凰村有个叫山拉的小伙子与土木基的山答姑娘相爱,在一次约会时,山拉在赴约的途中不幸被六头野猪咬死,在火葬时,山答姑娘跳入火中殉情。阿细人为了替他俩报仇,组织起来,冲进山林,打死了六头野猪,男人便挥舞刀叉,拨动弓弦,女人们拍掌跳跃,共同欢庆胜利,以示对山拉和山答的缅怀追忆。男人们在拨动弓弦时引发了联想,便在实践中造出了最初的助跳工具——葫芦三弦。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阿竹的小伙子无意中在地上捡起一根被火烧了洞的竹子,在摆弄时,用嘴对着烧通的竹子吹了一下,竹子便发出了响声,使男子汉们欣喜若狂,接着在那竹子上又烧了几个洞,当他们拿起来再吹时,发现音色有所改变,再用手蒙上其他洞口时,音色再次发生变化,从而发明了第一支伴奏竹笛,阿细语称“批噜”。之后,在实践中相继创造出低音笛、大笛、中笛、小笛。使之成为比较和谐的一组配套乐器。阿细竹笛为大、中、小三弦的专用配套乐器,其音的排列与市场上的笛子完全不同,有6个指法孔,无笛膜孔,因音位间隔的特殊原因,只能与大、中、小三弦相配,或只是吹奏阿细民间曲调。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竹笛属吹管类乐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竹笛分大笛、中笛、小笛(高、中、低)三个音调的吹管乐器,属横笛,用金竹制作。民间阿细语称“批噜”或“莫多”。流行于弥勒西一、西二、西三一带,是阿细大、中、小三弦的配套乐器,是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青年舞和老年舞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阿细竹笛的制作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料:找好适合制作各类竹笛的坚竹,晒干或烤干备用。其制作工具为尖刀、刻刀、锯子、铁丝、细钢筋等。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①低音竹笛的制作:选择内空直径约3厘米的坚竹,按需要的尺寸锯开,竹节处用烧红的钢筋烙通,口径必须达到3厘米,总长为67厘米,从吹孔至第六个音孔的距离为18.5厘米,其余音位与因为的间距均为4.5厘米,所发出的音阶为 і 7 6 5 4 3 2 1(筒音作“1”);②大竹笛的制作:选择内空直径为2厘米的坚竹,然后用烧红的烙铁烙通吹孔和音位孔,按尺寸下料,画好吹孔和音位孔,竹节和音孔用烙铁烙通,用刻刀修成椭圆孔其总长度为56厘米,吹孔至第六个音孔的间距为15厘米,其余音孔与音孔的间距为3.5厘米,所发出的音阶为32176 5 4(筒音作“4”);③中音竹笛的制作。选择内空直径为1.2厘米的坚竹,按尺寸下料,画好音孔,制作方法同上,其总长度为42厘米,吹孔至第六个音孔的间距为11.5厘米,其余音孔与音孔的间距为2.5厘米,所发出的音阶为 і 7 6 5 4 3 2 1(筒音作“ 1”);④小竹笛的制作。选择内空直径为0.9厘米的坚竹,按尺寸下料画上吹孔和音孔位置。制作方法同上,其总长度为29.5厘米,吹孔到第六个音孔的间距为7.5厘米,其余音孔与音孔的间距为1.7厘米,所发出的音阶为32 і 7 6 5 4(筒音作“4”)。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阿细竹笛的演奏姿势和方法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竹笛的演奏姿势和方式与其它现代笛子的演奏方式一样,指法基本相同,只是音与音之间都全音排列。伴奏时,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吹奏,但不参加跳舞,只是伴奏而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吹奏的曲目及风格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吹奏的曲目主要以《阿细跳月》青年舞和老年舞为主,还有其它一些阿细民间曲调,如《放牛调》《爬山调》等。但无法吹奏其它现代歌曲,主要是受音阶排列的制约,音阶都是平均排列,没有半音。在伴奏时,低音笛与高音笛旋律基本相同,而大笛、中笛的旋律就全然不同,在演奏时为即兴发挥,自然形成和声效果。大、中、小三弦有了四支竹笛的伴奏,仿佛锦上添花、魅力无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阿细三胡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三胡的历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阿细人《阿细跳月》伴奏乐器阿细三胡随阿细大、中、小三弦和笛子的发明相继产生,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阿细三胡,阿细语称“冷胡”,流行于西一、西二、西三一带,是《阿细跳月》老人舞和阿细小三弦的配套乐器,是“阿细跳月”老人舞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它独特的配器音色,在“阿细跳月”老人舞音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三胡属拉弦类乐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胡属拉弦类乐器分张丝弦或铜丝弦三根,故称“三胡”。引用细竹杆拴马尾,马尾分作两股,分插于三根弦之间。阿细人把弦线由里至外定弦为552三个音。外弦为5,中弦为5,内弦为2。三胡分别由琴筒、琴杆、弦轴、马尾四大部分组成。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阿细三胡的制作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料: 制作阿细三胡的材料有蛇皮、羊皮、青蛙皮、弦线、坚竹、绵竹筒、刺通树、栗树等。制作工具为砍刀、刻刀、凿子、钻刀、推刨、锯子等。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①琴筒:琴筒是三胡的共鸣器,一般用刺通树制成(有些也用绵竹筒)。把刺通树按尺寸下料(一般50厘米,内空口径12厘米),用砍刀削成圆形,内空凿通,再用推刨推滑,打琴杆眼。之后,在一头涂上生鸡蛋蛋白和白乳胶,蒙上羊皮、蛇皮或青蛙皮即可,待干后再除毛。②琴杆:一般高为80厘米,用粗细适合的金竹,按尺寸下料,用烧红的烙铁烙三个轴眼,轴眼的间距为10厘米,再用刻刀修滑。③弦轴:长约16~17厘米,栗树为主要用材,用砍刀削成,适当造型即可。④马尾弓:把细坚竹用火烘烤后,弯成弓形,宽度约为40厘米,再拴上两股马尾(每股不少于25根)。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胡的演奏姿势和方式:演奏者一般是有一根细绳拴住琴杆,系于胸前的钮扣上,琴筒置于腰间,边舞边奏。或在琴杆上拴一个挂钩,挂在腰带上演奏。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演奏的曲目及风格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三胡演奏的曲目以《阿细跳月》老人舞音乐伴奏旋律为主,以及阿细民间曲调,其他曲子无法拉。拉出的旋律悦耳动听,轻快明亮,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阿细风格和地域特色。阿细三胡为小三弦伴奏时,常用即兴伴奏的手法展开旋律,在和声色彩中,起到较为突出而且增加音乐色彩的作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阿细月琴(四弦)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阿细月琴(四弦)的历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月琴也称四弦,阿细语称“琴踩”。阿细月琴随阿细大、中、小三弦和笛子、三胡的发明,也随外来乐器的交流学习相继产生,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阿细月琴(四弦),流行于西一、西二、西三一带是《阿细跳月》老人舞和阿细小三弦、三胡、竹笛的配套乐器,它清脆、细腻、独特的配器音色,在“阿细跳月”老人舞音乐中起到了抒发内心感情的作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阿细月琴(四弦)制作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料:制作阿细月琴(四弦)的材料有“工木树”、刺通树、栗树等。制作工具为砍刀、刻刀、凿子、钻刀、推刨、锯子等。制作:①琴筒:琴筒是月琴(四弦)的共鸣器也称音箱,音箱一般用韧性极强的倒勾刺通树制成。把刺通树按尺寸下料,周长一般约110厘米,深约3厘米,用砍刀削成圆形,内空凿通,再用推刨推滑,面蒙一层极簿的“工木树”,琴筒音箱正面有四个小圆形孔,周围有龙凤花纹装潢。之后,在月琴上面涂上生鸡蛋蛋白和白乳胶,弦把长约30厘米,打四个弦耳,栓四跟弦线,两跟弦线为一组,定弦上弦为5,下弦为1,一把月琴(四弦)就制作完成了。月琴(四弦)演奏姿势与方法。弹奏前,分别把月琴(四弦)调整为 і 5 1,扛在肩上,左手按指法,右手弹奏而形成音律,边弹边跳,潇洒自如。音色明亮而粗犷,空间穿透力极强。弹奏的曲目及风格。弹奏的曲目以《阿细跳月》老年舞音乐伴奏为主,还能弹奏阿细西山谣调和啦利调。阿细老年舞音乐和老年舞使用小三弦和月琴(四弦)弹跳,月琴(四弦)琴声悠扬,切切呛呛,如叙如诉,加上指法轻重而发出的上滑下滑音,最能抒发内心感情,是阿细语言的韵律化。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阿细唢呐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唢呐的历史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唢呐,原为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金元时代传入我国边疆,以后便传到中原地区,传入云南的时间已无史可考。据弥勒彝族阿细老人言传,阿细人吹唢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明代称“唆那”,清代称“苏奈尔”。唢呐,也叫“喇叭”,阿细语称“撒拿”。流行于弥勒西一、西二、西三一带,是彝族阿细人自娱自乐,婚丧喜事,各种文艺活动和迎接外宾必不可少的民间乐器,也可作为“阿细跳月”音乐伴奏配器。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唢呐的制作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唢呐由哨(芦箫制作)、气盘、芯子、杆、碗(铜制)等部分组成,杆由栗树为主要用材,用砍刀、小刀削成圆形,用烧红的烙铁烙通杆身内成空圆形,在用烙铁烙通吹孔和音位孔,按尺寸下料,画好吹孔和音位孔,用刻刀修成椭圆孔,其总长度为56厘米,吹孔至第六个音孔的间距为15厘米,其余音孔与音孔的间距为3.5厘米,用火烘烤后,适当造型即可,宽杆身开有八个音孔。其制作工具为尖刀、刻刀、锯子、铁丝、细钢筋等。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唢呐属于吹管类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唢呐的规格不一,有高、中、低音之分。音域较宽,音高唢呐为#f––d3,中音唢呐为a—a2,低音唢呐为A––d2。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吹奏的曲目及其风格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吹奏的曲调主要是《阿细跳月》音乐,阿细民间乐曲调,婚丧喜事曲调。唢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重奏、伴奏等等。所体现的风格特点也比较广泛,如阿细人所表现的是粗犷豪放、明亮开朗,高、中、低音相结合。音色清脆,嘹亮,富有乡土气息,是阿细人重要的吹奏乐器之一。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弥勒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阿细跳月》伴奏乐器后继乏人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保护与传承《阿细跳月》伴奏乐器,必须要有民间文艺骨干作为支撑,然而随着电视、电脑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使群众对《阿细跳月》文化活动的热情日趋冷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年轻人的思想只朝“钱”看,导致有力去赚钱、无心学民艺的状况。大部分青年不愿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他们认为参加此类活动学习民族艺术挣不到钱,加上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或文盲、儿童。爱好吹、拉、弹、唱、跳的文艺骨干越来越少,导致会《阿细跳月》伴奏乐器新人短缺,甚至在一些村寨里出现“断链”的现象。老年民间艺术骨干常常发出新人难寻的感叹。现在会《阿细跳月》伴奏乐器活动的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甚至会制作阿细民间器乐的艺人寥寥无几,有传承濒危的现状,严重地制约着彝族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低俗文化影响加深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些不符时代发展潮流的低俗的文化严重影响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开展的情况下,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据了解,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乡村,青壮年打麻将、打扑克牌甚至参与赌博活动的不仅男子而且女子和少年也开始加入队伍,由于乡村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淳朴的民风也被破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伴奏乐器艺术的向前发展。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聚居地区的基层文化站,由于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阿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难以充分发挥本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作用。缺少文化活动经费,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缺乏了更多群众的吸引力。无论在硬件与软件设施方面都制约着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保护与传承。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传承与保护,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阿细跳月》伴奏乐器面临着走向衰退的困境。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护与传承弥勒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对策如何保护和传承弘扬彝族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精髓文化,使《阿细跳月》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目前我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都已建立了非遗档案,相关部门要定期跟踪并及时保护。建立和完善市、乡、镇、村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机制,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是第一要务。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第一要创造条件鼓励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收徒传艺,帮助开办传习班;第二对传承人给予增加适当补助,使他们发扬“老有所为”精神;第三要以“阿细跳月进校园”活动为契机,把彝族阿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和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纳入我市阿细人聚居的中小学教材范畴,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学习本民族的乡土文化。在弥勒的西一、西二、西三阿细人聚居地区每年开展1—2次《阿细跳月》伴奏乐器培训班。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大力发展阿细人聚居地区的阿细民间文艺队伍。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阿细民间文艺队伍,支持帮助他们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坚持在阿细人聚居地区至少要开展一年一次的阿细歌、舞、乐和《阿细跳月》伴奏乐器文艺展演,在展演中发现人才并培养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阿细跳月》传承的一支主力军,并培育出更多传承精英。保护与传承弥勒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是对阿细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光大,是对民族观的提升。我坚信通过相关部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我市建设《阿细跳月》民族节的进程中,国家级非物遗项目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和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一定将会像艳丽的山茶花深深扎根于弥勒这块滇南福地健康成长,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新的飞跃。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护与传承弥勒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是对阿细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光大,是对民族观的提升。我坚信通过相关部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我市建设《阿细跳月》民族节的进程中,国家级非物遗项目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和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一定将会像艳丽的山茶花深深扎根于弥勒这块滇南福地健康成长,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新的飞跃。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弥勒市文化馆副馆长)aA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