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对凉山彝区人口智力发展情境研究
摘要:凉山彝区现代化的进程,历经工业化的发展、商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映射出不同的人口智力发展情境,彝族人口智力发展情境随着彝区现代化的深入,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本研究认为现代化元素驱动凉山彝区经济文化形态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表现出彝族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我们认为只有凉山彝区经济文化类型得以改变,彝族人口才能真正融入现代文明,从而建构符合凉山彝族人口智力发展的有利情境。这需要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有意识地促进彝族核心文化与现代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推进凉山彝区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也才能使凉山彝族人口智力在彝区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字:凉山彝族;现代化;智力发展情境
(彝族刺绣,阿牛史日 摄)
智力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由一般认识和智力认识组成,其形成过程是由低到高的梯级层次构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跟外界条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是人跟外界条件之间的,对人类有利或有害的关系。主体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调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要很好地进行趋利避害的活动,就必须要把握客体的变化规律,就要对客体及其变化规律有所认识。这样的认识过程实际又不断地提高了人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即人的智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个群体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都会按照社会发展的演绎逻辑、社会发展的规则往前衍进。凉山彝族社会的现代化历程始于民主改革之后,是从耕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凉山彝区历经了工业化的建设、商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凉山彝区社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一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凉山彝族人口智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由于人口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又促进和推动了凉山彝区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难的历程,对这一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直到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总结的著述仍然极少,本文将从智力发展情境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建设中的大凉山,阿牛史日 摄)
一、凉山彝区工商业的发展
民主改革以前,凉山彝区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工艺、设备落后,产量和产值很低。整个彝区基本没有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工业和商业的生产和运行。民主改革之后,凉山彝区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现代化工业嵌入式发展,导致部分彝族人口从农业发展情境中被抛入工业化情境。随之而来的是彝区商业发展的推进,全面而深入地影响了彝族人口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凉山彝区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彝族人口智力发展情境,彝族人口素质、智力能力同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
(一)凉山彝区工业化进程
民主改革之后,凉山彝区基于血统的政治统治力量逐步瓦解,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凉山彝族地区从社会制度到经济文化都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凉山彝族地区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彝区工业的发展与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互动必然导致彝族文化的变迁。
凉山彝区的传统社会,虽然职业分工早已出现,但这种自然的分工合作和我们现在所谓的工业文明没有很大的关系。铁工、木工、石工、银工、铜工等手工业也只是作为农牧业的补充,没有从农牧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彝族文献里虽然早已有工匠等称谓,但到近现代却没有出现完全以工业技能为生的工匠阶层,更没有商人阶层。在彝族传统社会出现以“工匠”命名的家族,但在近现代彝族社会却没有出现完全靠工匠技能谋生的群体。凉山彝族社会有比较完善精细的工艺,比如:木胎漆器、皮胎漆器、金银首饰、家具、建筑营造、毛织服饰、麻制服饰、棉制服饰等的制作。但这些工匠除一般的服饰制作外,大多数都掌握在极少数工匠手里,凉山彝族大多数人口的手工业生产简单粗放,没有明显的行业区分,人口中的大多数各种工艺都会一点,但一般都不精湛。
民主改革之后,凉山彝族地区进入集体经济时代,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和政府主导的工业经济发展行动。一开始就直接实施的是集体农业政策,虽然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凉山彝族地区至此就开始进入完全的农业社会,同时,工业嵌入式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凉山进行工业建设,甚至从农村抽调大量劳动力,大办工业。但起初凉山工业发展主要限于矿山冶金、电力、机械、建材、轻工等的低端行业,且多数建在县城及安宁河流域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真正发生在彝区乡镇的工业项目比较少,对彝族人生活的改善影响比较有限。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工业化只是在离彝族地区相对较远的安宁河谷得到发展,但还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彝族人。随着工业发展的推进,凉山彝区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比重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凉山彝族人民在集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参与工业化发展,初步接触到了工业文明。
改革开放后,凉山工业开始从探索,走向发展之路。1978年,凉山的工业总产值仅为2.8亿元。2006年,凉山全部工业产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迈入了工业化的“大门”。2021年,凉山工业经济(第二产业)占全州GDP总量的34.2%。但凉山工业经济主要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且集中在矿冶产业链的前端——采矿、卖矿以及简单的延压业构成了凉山工业经济的主体。近年来,凉山已搭建起清洁能源、战略资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核心版块的“工业版图”。凉山开始在清洁能源、战略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推动工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凉山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打造千亿级战略资源和绿色矿冶产业、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将建成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业元素对凉山彝族人口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二)凉山彝区商业化的推进
商业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继工业发展之后,商业的发展代表了该地区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在凉山彝区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商业的发展才能全面改变和深层次地影响彝族人的思想意识。商业的发展营造了彝族人现代化知识的实践环境,提供给每个彝族人智力发展的有利情境,进一步推进彝族人口智力的发展。
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1940年代深入大凉山调查后认为彝族“对商品交易不感兴趣”。“彝族人的经济思维大体上可以标定为这样一种感受:‘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甚至半饥半饱也安’”。1950年代初期“彝族社会商品交换的特征是:商品交换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没有形成本民族的商业市场,没有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商人,只有极个别的商品生产,但是没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即使兼营商业的人也很少,并且地位比较低下的人才去做点生意。如“昭觉县城南乡总人口2982人中,兼营的彝商只有9人,即0.3%强;雷波拉里沟乡总人口1194人中只有3人,即0.3%弱”。当时,彝族人与陌生人金钱交易的现象很少,金钱在这样的社会中无法爆发出其强大的力量,反而,这样的社会人们对社交更加向往。在物质极端贫乏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彝族人,甚至很少相信所处的环境能够带来富足的未来,这种思想进一步限制了彝族地区商业的发展,即使国家意志推动,彝区一次次商业发展计划大多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很多地方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一小部分彝族人才开始有动力追逐财富。但绝大多数的彝族人仍然没有商业意识。在越来越多的商品的刺激下,彝区开始商业化,带动了彝族传统吃穿用度各个方面的商业化发展之路。凉山彝族人商业意识逐步被强化,但更有和商业思维不相符的、非理性的逻辑长期延存。
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纯粹的保留,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商业文明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凉山彝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其经济文化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彝族人或多或少接受了商业文明。从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看,当时彝族地区几乎没有商业基础,彝族人自然也就没有商业意识。彝族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或多或少阻碍了彝区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游走于商业社会边缘的凉山彝族人没有充分参与商业发展,但是,商业文明几乎改变了彝族人口的传统价值观。彝族人商业经验的缺失,导致彝区市场经济的被动发展。受大商业背景的影响,凉山彝区从人对自然高度依赖及人与人相互依附的社会进入以商品、货币为纽带的“物的依赖”时代。发展至今,凉山彝族社会内部很难构成真正的商业情境,虽然部分人口已进入本地或在凉山彝族社会以外的商业领域,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大部分彝族人口进入外面的大城市及凉山彝族地区的商业领域,才能彻底改变彝族人口的商业观念,促使彝族人充分接受商业文明,发展健康的商业文化价值观,凉山彝族人口才能整体上的、真正的融入商业文明。
(彝乡的展览,阿牛史日 摄)
二、凉山彝区城镇化的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商业文明的载体。城镇化是凉山彝族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标志着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一定的发展阶段。它将进一步创造彝族人口实践工商业认知的场域,从而促进彝族人口的认知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凉山彝族人口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主动拥抱现代文明,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凉山彝族地区出现了大量自然移民现象,有条件的彝族人从山上逐渐搬迁至城镇及其周遭,参与工商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有的彝族年轻人跟随打工潮,外出务工,从而走出凉山走向大城市。至此,部分彝族人逐渐脱离对传统农业的依赖,生产与生活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城镇化对彝族人口智力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凉山彝族人口进入大城市生活的异地城镇化。彝族人真正接触现代工业文明是从上世纪末规模化外出大城市务工开始的,他们由在家务农(农民)变为外出务工(工人),接受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和流水线作业,接受商业思维的实践。他们形成很多密切的人口社群,游走于大大小小的城市间,慢慢接受城市生活的规则。他们往往形成一个熟悉的圈子,扎堆作业或在干完低端的工作之后聚集在一起,相互慰藉、感受幸福。他们塑造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言语环境、社交环境,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他们在外面大城市与凉山老家之间来回走动,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与工商业化生活逻辑长期博弈,有的返回家乡,也有很大一部分长期在外务工,甚至在大城市定居,城市生活逐渐成为很多彝族人的向往。
其二,凉山彝区内部的在地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发展关键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凉山广大彝区城镇化生活成为可能,自此,彝族人口将全面进入工商业社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凉山彝族地区大量彝族人口向城镇迁移,附近城镇彝族人口明显增多。如今,在政府主导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加快发展会理、昭觉、越西、盐源等区域中心城市,适度拓展城市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人口、产业聚集能力,带动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加大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力度,增强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培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并“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引导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就地落户,鼓励和支持在州外稳定就业居住的农村居民‘异地城镇化’”。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凉山彝区的城镇化历程,大量的彝族人口在政府主导下搬迁至县城及周边城镇,凉山各县城镇人口爆发式增长。凉山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22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凉山彝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
(雾中的凉山彝寨,阿牛史日 摄)
三、凉山彝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一)凉山彝区的脱贫攻坚
贫困问题,与疾病、战争一起并称为长期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因此,贫困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不息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凉山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凉山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凉山。凉山把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以推进农民工务工就业为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安居工程等社会保障体系,让凉山群众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凝聚社会合力,奋进拼搏、砥砺前行,实现历史性变革。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木里、盐源、甘洛、雷波4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美姑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清零。整个凉山累计减贫105.2万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总体来说,脱贫攻坚行动对凉山广大彝区有着全面而深入的影响,它促进了凉山彝区社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通过农业项目的发展、电子商务助农行业的推进,再加上医疗保障、农村低保兜底等措施,实现彝族农村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特别是贫困户外出务工的专项行动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使凉山彝族人口全面和大城市接触。第二,把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实现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建成彝家新寨安全住房1067个村6.66万户,彝族人民从山上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城镇周围,进一步实现城镇化。第三,凉山彝区全面实现通达通畅,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02万公里,新增240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192个乡镇、273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另外,饮水、供电、通信工程得到全面解决,实现凉山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面深入影响了凉山广大彝族群众,创造了主流意识从语言和思想上的刺激情境。(这句话删除)第四,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彝区广大农村与城镇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移风易俗促使凉山彝区人口改变一些成规陋习,使得彝族人口的行为习惯更加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脱贫攻坚不仅使凉山彝族人民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脱贫攻坚使凉山彝族人民在内心深处和思想观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而彻底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凉山彝族人口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凉山彝区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除了彝区工业化、商业化、城镇化建设之外,发生在彝区内部的、对彝族人民文化生活影响更大的又一行动,它将彻底改变广大彝区农村的面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当年深度贫困的“三州三区”之一,所以,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对凉山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前,凉山州乡村振兴主要工作成就表现在防止返贫、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行动及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凉山州各级政府都在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积极发力于五项工作的部署。除此之外,基础设施、教育等硬件、软件都在大力投入。凉山州各级衔接资金的投入使用已经达到653972万元,已全部安排到项目。(删除)同时,实施中央国家机关、东西部协作、省级机关单位等各级定点帮扶项目。这些项目在凉山彝区有序推进重点帮扶县(村)补短提升;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持续更新彝区发展。
乡村振兴分为五大振兴目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其中,产业的振兴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在产业发展方面,凉山州将建立形成“一产带多产”“两业带多业”的多渠道增收模式;支持安置区围绕优势产业配套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力争今年实现全州800人以上安置区周边至少有1个产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或社区工厂覆盖;深化宁波凉山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措施。未来将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大行动,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凉山彝区产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彝族人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化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从而实现彝族农民身份和职业的改变。另外,人才的引进、高科技的应用都将会改变彝族人口的传统思维,可以站在凉山彝区和外面的世界进行有效的接轨。信息是产业增长的科技动力,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乡村经济的管理效率、提升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还可以为乡村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的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非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等。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促进凉山彝区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彝区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发展彝区乡村社会的文化,全面提升彝区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凉山从一穷二白到百业竞兴、从群山阻隔到连通四方、从积弊丛生到现代文明、从封闭隔阂到团结共融、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删除)凉山彝区交通在快速发展、通信全域覆盖,现代农业、旅游业及各种形态的工业已经在彝区生根发芽,现代教育体系、现代医疗体系不断提质增效,社会保障广泛覆盖,凉山已经进入全面现代化发展时期。凉山彝族人口的文化水平、智力能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四、凉山彝区现代化进程中彝族人口智力发展有利情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环境与个体神经活动相互作用,不断内化成人的心理表征,构成特定的生命历程,产生独特的有机体。凉山彝族地区地形地貌及其限定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彝族文化,这种基于前农业社会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文化形态偶遇现代化社会形态,必然出现跨文化适应问题,彝族人口在文化适应方面的智力表现显得更为重要,具体表现在认知文化智力的差异,即基于传统社会的彝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显性认知,如价值观、行为规范、经济状态等不同的实践模式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彝族人口在两种文化情境中与人互动的能力。其核心是达成两种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中介效应。这是个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比较陌生的文化情境中尝试挫折,出现焦虑,徘徊,然后克服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舒适状态的过程。
(一)智力发展情境理论基础——斯滕伯格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本文将彝族人口置于不同的智力发展环境中,不同的环境给予人口不同的智力发展情境,所以涉及情境智力概念;不同环境的主要内涵是文化差异现象,所以涉及文化智力概念;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影响人口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个人与环境是否匹配,涉及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斯滕伯格将人类的智力分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型能力,与之相对应,智力分别由三种成分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这三种智力成分将个体与内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强调智力发展与个体日常生活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与环境的互动具体表现为个体对所处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包括适应环境策略,调整和塑造环境策略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策略,个体的这种能力也称为情境智力。这也是斯滕伯格智力内隐理论的研究成果,聚焦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境,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揭示智力的本质,关注个体现实生活情境,要求正确地估量此情境。
斯滕伯格认为:“我把智力看成是直接指向于目的的活动,这种目的就是适应、选择和塑造一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现实世界环境。”只有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者协调发展,达到某种平衡,个体智力的发展才最为有效。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强调个人层面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Gilbreathetal,2011),这也表明个体的表现是环境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匹配产生积极的效果,如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影响,提升个体的动机、自信、自尊,从而帮助个体增强自身能力培养(RobertsandRobins,2004),相反,个体和环境的不相匹配会给个体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Edwards,1996),例如,在供给一价值匹配模式中,外部环境所提供的超过个体吸收的供给会占用或削弱个体其它资源的分配,并阻碍个体聚焦于特定维度的目标实现。总之,估量智力发展情境,没有完全的利与弊,只有智力发展与环境是否匹配的关系。每个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以适应现实环境,达到人口与环境相互匹配、互相适应,就能创造适合自己智力发展的有利情境。
(二)凉山彝区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情境对彝族人口智力发展的不同影响
凉山彝族人口素质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提升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现代化的核心是工商业的发展,凉山彝区工商业的嵌入到大面积的发展,至今,其人口智力在现代化的部分阶段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有的阶段发展比较充分,有的发展阶段不够充分,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塑造了不同的彝族人口智力发展情境。因为情境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因素,如社会文化、个体经验、环境刺激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个体不同的发展。工商业的思维是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最高劳动效率,具有天生的功利性,它激发了人类理性智力。现代社会工商业文明面对传统农业文明,充分展现了它的强势,在强大的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使人们站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接受工商业文明的规则及思维逻辑。当这种现象映射在凉山彝族社会之初(删除),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应现代工商业文化元素,显然,只有某些具象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迁移,更多抽象的智力元素无法得到顺利迁移,从而出现很多领域智力表现较差。(导致彝族人很多领域智力表现较差的表象)
但随着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嵌入,凉山彝族社会被现代工商业文明裹挟缓慢向前发展,工商业文明与彝族传统文化长期相互激荡。彝族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凉山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具有限制力,工商业文明仍艰难地拖着彝族传统社会向前发展,凉山彝族社会短期内很难孕育出与凉山彝族社会工商业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文化内涵。此时期,凉山彝族文化发展滞后性开始凸显出来,凉山彝族传统文化面临转型,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彝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出积极调试,这将是个长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错位配置,共同作用于彝族人口,导致其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整性,致使个人与文化环境不太匹配的现象,导致了此阶段凉山彝族人口暂时缺乏智力发展的有利情境。他们处在工商业社会大背景下,没有工商业文明相关知识的实践场域,必然不能内化成真正的现代文明意识,这是彝族社会发展的阵痛。
“单纯经济因素本身不是造成社会变迁的充分原因,也就是说:特定的经济条件并不保证现代化的出现;最起码,属于人民内在世界的因素——人们的思想世界——是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判断让彝族文化走向得到改变,也改善了彝族地区的物质基础。工商业文明在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彝族传统文化中一些价值倾向、利益判断,但彝族文化的基本架构框架仍然延续。彝族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经济状态等没有出现完全不同的实践模式,也不存在解决问题的方式、语言应用、社交方式的大改变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彝族人来说,其智力发展情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只存在局部的影响。彝区现代化需要更为广泛、深入的发展,彝族人口必将逐步认清现代工商业发展的逻辑,发扬彝族传统文化中符合工商业化发展的元素,最终与现代文明的基本元素相符合。
(三)彝区现代化进程中彝族人口智力发展有利情境的建设与构建
凉山彝区现代化进程中,工商业的发展延续不断,渗透每一个彝区,影响彝族社会和文化不断调适,塑造了每一个彝族人的智力发展情境。但是,在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情境的变化,会出现暂时的不适应,特定的群体在大环境发生改变之时,出现暂时的智能发展环境残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快速促进特定群体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创造与之相符的智能发展情境,从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每个个体智力的充分发展。
彝区发展至今,逐渐塑造了让彝族人智力发展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情境,这是大城市环境、凉山彝区城镇环境和乡村振兴场景。凉山彝族地区全面进入现代化的环境中才能建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彝族文化,从而提供彝族人口智力发展的正常情境。这是新时代凉山彝族人口益智路径的必然选择。
凉山一部分彝族人口在大城市生活。大城市的彝族人口最初在大城市中具有智力不适应都市生活的表象,导致凉山彝族人口在参与现代化大都市生活过程中处于劣势,但这是暂时的现象。来自彝族新文化情景中的文化元素和现代化文化元素组合形成的晶体化认知迁移到城市商业情景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表现在人际交往、生活技巧等元认知文化智力是类似的,这些类似的思维和认知将得到有效迁移。智力理论中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认知能力在克服环境的挑战中获得历练并得以提升。对有机体而言,那些再次出现并具有显著利益或生存价值的障碍都会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运用策略并整合最初相互独立的结构来获得的”。如今,新生代彝族人口在大城市生活的体验中,经过长期的策略调试实现扩领域迁移,现代化大都市情景认知将促进都市彝族人口的智力发展。
因此,彝族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环境中影响智力发展各元素之间需要重新配置。然而,没有与个体智力发展相契合的、完整的刺激元素,环境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是无效的,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绝大多数彝族人口生活在凉山本地的县城、乡镇和农村。凉山彝族地区的城镇化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现代文明与彝族文化有机结合更为有效的场景;是在凉山彝族文化框架下充斥的城镇文化和新农村文化的实体;是党和国家领导下彝族人民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彝区。(删除)城镇和新乡村的环境能够提供个体所需的兴趣爱好,满足个体的欲望、需求,个体将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具有满足个体感知环境需求的能力。随着现代文化认知的深入,彝族人口在凉山彝区的城镇和乡村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逐渐减少,表现为更多的自信、自尊,更有动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新彝区人口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其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者协调发展,达到某种平衡,从而促进个体智力的有效发展。彝族人口只有在彝族地区的城镇和新农村才能完全而深入地接受现代文明,整个彝族人口才会具有智力发展的完整情境。凉山彝族人口应该在此情境中寻找彝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契合的元素,积极面对彝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路径选择问题,要集中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和彝族人民的智慧,探寻出真正适合凉山彝族的新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真正符合现代彝族人口智力发展的文化支撑力。总之,我们要正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凉山彝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分析现代文明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与人口个体智力发展环境的契合程度,有意识地指导彝区现代化更为科学的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的新文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参考文献:
1. 凉山日报.凉山:无工业不强州[EB/OL].2022-06-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229652329278978&wfr=spider&for=pc.
2. 凉山州人民政府.工业挺起凉山“脊梁”——凉山70年工业经济发展综述[EB/OL].2022/11.04,https://www.lsz.gov.cn/ztzl/rdzt/70zn/fzcj/202211/t20221104_2359571.html.
3. 【德】托马斯·海贝勒等:于长江译.凉山彝族企业家——社会和制度变迁的承载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
4.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四川省编写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综合报告)[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
5. 同上
6. 新华社北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7-3-18,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7. 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18-5-16,http://www.lsz.gov.cn/lsfg/3201665/3638511/index.shtml.
8. 凉山州政府办公室.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2022)[EB/OL].2022-01-16,https://www.lsz.gov.cn/ztzl/rdzt/2022lh/wj_43152/202201/t20220116_2132045.html.
9.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脱贫攻坚的凉山实践[EB/OL].2011-11-15,https://www.lsz.gov.cn/ztzl/rdzt/xczx/rdgz/202211/t20221115_2368213.html.
10.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圆梦小康凉山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EB/OL].2022-05-17,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3170534137670108018.
1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六个变化”凸显脱贫攻坚靓丽成色[EB/OL].2022-11-13,https://www.lsz.gov.cn/jrls/jdxw/202211/t20221113_2367343.html.
12. 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凉山州乡村振兴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EB/OL].2023-09-26,http://xczxj.lsz.gov.cn/zfxxgk/fdzdgknr/tjsj/202309/t20230926_2562218.html.
13. 吴国珍.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述评[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4(1).
14. 胡善贵.社交网络情境下文化智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51.
15.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8.
16. S·J·塞西:王晓辰、李清.《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17. 郑长德.民主改革与四川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8. [美]J.H.弗拉维尔等: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 安康.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4.
20. 达凤全.从实际出发繁荣民族经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农村调查[EB/OL].DOI:10.13246/i.cnki.iae.1982.10.007.
21. 新华社北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7-3-163,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22.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苏嘎尔布.201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2-15,http://www.lsz.gov.cn/lszrmzf_new/hywj/5672134/index.shtml.
23. GrayP.TheEvolutionaryBiologyofEducation:HowOurHunter-gathererEducativeInstinctsCouldformtheBasisforEducationToday[Z].Evolution:EducationandOutreach,2011.
StudyonthesituationalinfluenceofintelligencedevelopmentofLiangshanYipopulation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processofLiangshanYiAreahasgonethrough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thepromotionofcommercialization,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Eachhistoricaldevelopmentstagereflectsdifferentsituationsofpopulationintelligencedevelopment,andtheYipopulationintelligencedevelopmentsituationhasbeencontinuouslyimprovedanddevelopedwiththedeepeningofthemodernizationoftheYiarea.ThisstudybelievesthatthedevelopmentofYicultureislaggingintheprocessofeconomicandculturalchangesdrivenbymodernelementsinLiangshanYiArea.WebelievethatonlywhentheeconomicandculturaltypesofLiangshanYiareacanbechanged,theYipopulationcantrulyintegrateintomoderncivilization,soastoconstructafavorablesituationfortheintellectualdevelopmentoftheYipopulationinLiangshan.ThisrequiresthestatetotaketheleadandconsciouslypromotetheorganiccombinationofthecorecultureoftheYipeopleandthemodernelements,soastopromot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themodernizationoftheLiangshanYiareaandmaketheintelligenceoftheLiangshanYipeoplecontinuouslyimproveanddevelopcomprehensivelyintheprocessofthemodernizationoftheYiarea.【Keywords】LiangshanYimodernintellectualdevelopmentsituation
原载:《西昌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作者授权彝族人网发布;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摄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