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黔西南州:“阿妹戚托”跳起来 欢歌乐舞新家园

作者:李允凤 发布时间:2020-09-30 原出处:贵州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发源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随彝族人民迁徙而至三宝乡,经过不断传承演化而成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因其“踏地为节、以足传情”,被外界称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西南州:“阿妹戚托”跳起来 欢歌乐舞新家园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晚上8点,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上都会准时开展众多精彩的文艺活动,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受到游客的喜爱。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那里民族传统文化浓郁,却长期贴着“贫穷”的标签。作为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三宝乡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9%。为了摆脱贫困,当地政府对三宝乡进行整乡搬迁,迁出来的群众被安置在县城边上的阿妹戚托小镇。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托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三宝群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阿妹戚托这朵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新家园里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抢救挖掘 迎来新的机遇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的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活动形式,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阿妹戚托正是其中一种。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的阿妹戚托舞蹈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阿妹戚托舞蹈传承人、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文安梅介绍,以前在三宝乡一带的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和舞蹈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在三宝乡最具特色的就是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舞蹈大多数时候是当彝族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的女伴们纷纷前来为新娘送行所跳,表达女伴们依依不舍的心情,同时希望新娘出嫁之后,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因此汉语翻译为“姑娘出嫁舞”。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产生于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整个舞蹈为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以8人、12人或16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分为12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意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中各个肢体语言的形成,无不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向往。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阿妹戚托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中,能够体现出该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本土文化内涵。1956年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艺术汇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进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赞誉。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阿妹戚托舞蹈渐渐匿迹,长达20余年。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1年,晴隆县文化馆派出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前往三宝乡,学习和抢救阿妹戚托这一彝族文化艺术标本。1986年秋,晴隆县地方志办公室在搜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艺术资料时,方知会跳阿妹戚托者,仅存毛玉台等几人,故将阿妹戚托载入地方历史文献《晴隆县志》,使之得以传承。2014年8月,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随着三宝乡整乡搬迁到县城边上的阿妹戚托小镇,三宝群众迎来了新生活,阿妹戚托舞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新的生机。晴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组建阿妹戚托艺术团,挖掘、整理、继承阿妹戚托,通过大力推进阿妹戚托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连续多年举办彝族火把节等方式,把阿妹戚托作为实施大山地旅游和旅游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抓实。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阿妹戚托既是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已成为晴隆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阿妹戚托舞蹈传承人,文安梅对阿妹戚托舞蹈的感情尤为深厚。她说,阿妹戚托是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以前,由于三宝交通不方便,离县城又远,懂知识文化的人少,大家一年到头都是干农活,为养家糊口把这个舞蹈差不多遗忘了,基本上都快失传了。自2000年以来,县里加大了对阿妹戚托舞蹈的挖掘、整理、保护力度,2007年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文安梅和家乡的小姐妹们以近于完美的表演,勇夺大赛银瀑奖。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几年,晴隆县又成立了阿妹戚托舞蹈艺术团,自此阿妹戚托舞蹈得到了大力发展。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西南州:“阿妹戚托”跳起来 欢歌乐舞新家园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同步发展 文旅充分结合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午后,阿妹戚托小镇上高高耸立的感恩塔,背靠深蓝色的天幕,显得宁静祥和。而小镇的金门广场上却开始热闹起来,一个个身材高挑、大眼高鼻、身着彝族服饰的年轻姑娘,正带领数以百计的小镇市民和游客,跳起了欢快的“东方踢踏舞”——阿妹戚托舞蹈,好一幅欢快的场景。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舞蹈不难,而且非常有意思,特别是这些彝族小姑娘穿着彝族服装跳起来,真的赏心悦目。”来自湖南的游客张长青一边学习舞蹈,一边开心地说,“一到这里,看到这些彝族小妹们在跳舞,我就被吸引了,就跟着学了起来,除了舞蹈,这个小镇也非常漂亮,来晴隆不但让我感受到了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还看到美丽的风光。”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小镇入住的都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命名也来自起源于三宝乡的阿妹戚托舞蹈。小镇房屋建设采用台阶式建筑布置,体现了依山就势、道法自然的设计思路,结合苗族、彝族信奉图腾,巧妙地将“牛头”“虎头”运用于建筑布局中,增加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感。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小镇包含感恩馆、感恩塔、餐饮街、虎头山居民区、牛头山居民区以及各大活动广场,是集民族文化、党性教育、游览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小镇。”阿妹戚托景区总经理王松介绍,阿妹戚托小镇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彝族特色小镇,是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易地扶贫安置示范点。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文化和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在阿妹戚托小镇的广场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阿妹戚托舞蹈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每天艺术团的小姐妹们都会带着三宝的群众,向游客表演阿妹戚托,对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教她们跳,让她们也参与到舞蹈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阿妹戚托舞蹈和旅游充分结合,游客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让舞蹈得到传承。”文安梅介绍,“这种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的高难度动作,主要通过脚的动作来体现,但是要求换脚灵活、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心心相通,使围观者得到一种淳厚、独特之美的享受。”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大力推广 传承民族瑰宝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意脚踏下去的时候,要有力,要整齐……”在阿妹戚托小镇服务中心,文安梅会时常到这里教三宝的小朋友学习阿妹戚托舞蹈。小朋友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练习,都希望尽快把舞蹈动作完整地学好,更好地把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传承发扬下去。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文安梅介绍,她从14岁开始学阿妹戚托,已经跳了20多年了。如今作为舞蹈传承人和阿妹戚托艺术团的团长,不但要积极向外推广阿妹戚托,同时也要做好传承工作,让这种舞蹈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发扬下去。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因为贫困等多种原因,阿妹戚托舞蹈被遗忘多年,得益于其他传承人的重视和县里面的支持,阿妹戚托才能完整地传承下来。我做了传承人,就必须要把这个舞蹈传承下去。”文安梅说。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2004年,三宝多数年轻人都不会跳阿妹戚托舞蹈了,而这个舞蹈又没有文字记录,主要靠口传身授,照这样下去,有失传的危险!阿妹戚托的第五代传承人柳顺方得知情况后,出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决定承担起传承阿妹戚托的重担。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柳顺方找到晴隆一小原副校长范金莲一起开始从事阿妹戚托的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上千名学生,并共同对阿妹戚托进行再包装、再改进、再打造,为阿妹戚托的传承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2月,柳顺方荣获由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事厅颁发的“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1月,由他编导的舞蹈阿妹戚托荣获“魅力校园”第六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金奖。柳顺方说,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要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他还说:“阿妹戚托是彝家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我还活着,就有义务守护好它。”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文安梅接过了传承棒,成为阿妹戚托舞蹈传承人,每天除了带着阿妹戚托艺术团的姐妹们为到来的游客表演舞蹈外,只要有时间就会到阿妹戚托小镇服务中心教导三宝的孩子跳阿妹戚托。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也学得非常认真。”文安梅欣慰地说道。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县里的大力推广下,晴隆县各乡镇(街道)中小学下课间,随处可见师生们跳起阿妹戚托舞蹈的身影。各种重大活动、节庆现场,阿妹戚托舞蹈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惊艳登场,成为开场舞或压轴戏,让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及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印象深刻。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傍晚来临,阿妹戚托小镇进门广场上,彝族阿妹们准时跳起了阿妹戚托舞蹈,行云流水、欢快流畅的舞步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允凤)Vp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黔西南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