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毕摩文献,打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作者:凉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7-04-05 原出处:凉山新闻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毕摩文献很早就被列入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提起毕摩文献,美姑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非常激动,虽然这已经是2010年3月11日的事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仿佛就停留在昨天,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
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收缴过,被焚烧过……却始终以它独有的魅力存活至今。这——的确是件令人激动的事。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彝族毕摩把彝族文献保存到了今天,使被封闭数千年的彝族先民的神奇生活史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绝对是一本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说起毕摩文献的内容,美姑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滔滔不绝,“毕摩文献是毕摩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收集、整理、创作和使用的反映彝族社会历史、文学艺术、风俗礼制、法律制度、医药卫生、军事思想、天文历法等内容的典籍文献,多以诗体形式来呈现,载体有竹简、木牍、皮张、棉纸、布书等,现今能见到多为纸制文献。”听着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介绍,记者仿佛也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献,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在美姑县,散存于民间的毕摩文献有330多种5余万卷(册),而在美姑县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征集的就有300余种1500余卷。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习惯上,彝族会将毕摩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两部分。“路上方”文献,彝称“尼数”,主要指用于祭祖送灵类仪式中的文献,其言辞深奥,文字佶倔聱牙、艰涩难懂,非大毕摩不能释读之。其内容为祖先崇拜、求育繁衍、部落迁徙、远古史话等。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路下方”文献,指一般的、比较“平常”的文献,多为禳灾祛祸、指路、求福、献祭、招魂等平常仪式所用,文字相对简明,语言也较“白话”。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献种类繁多,根据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占算类、咒术类、驱遣类、祛污祓秽类、禳解蜕除类、赔偿类、卫护类、调和类、祈愿类、祭祀类、归魂类、送灵类、禁锢类、招引类、医术技法类、溯源类文献等等。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据中国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吉郎伍野介绍,每个毕摩都拥有数量不等的毕摩文献,少则几卷,多则数十上百卷,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是原则,一般在一个家族、一个支系内部实行封闭式传承。传承方式大致为家传世袭、旁系承继和非世袭传承。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传世袭。如果一个家庭的男子行毕,其文献以父辈传子辈,子辈传孙辈形式传承,如果一个家庭内有几个儿子行毕,就由幼子承继文献,其它的由父亲提供书写工具和家藏文献原版,让其各自自行抄录使用。弟子们掌握家传毕摩知识和技艺后,可拜本宗族中名高望重、学识渊博、技艺超群的毕摩为师,也可传抄一部分文献。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旁系承继。毕摩子弟中有因早年丧父未习得毕摩知识,且本人又自愿学毕摩者,或因祖上护佑神灵作祟致病而认为不得不承毕摩职业者,其宗族长辈有义务教授其成为毕摩,其文献多为抄录使用。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世袭传承。非毕摩世家的子弟,如通过择算命运后判为该拜师学毕者,或因宗族、娘舅宗族属世袭毕摩而有毕摩护法神灵附其身致病而需要拜师学艺者。非世袭毕摩弟子拜师一般都拜宗族内或娘舅宗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为师,师父可提供文献让弟子自行抄录使用。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木棍是笔 锅烟是墨

“小木棍是笔,锅烟是墨。彝人的书写工具就地取材,比较简单。”谈话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比阿乌从木柜里拿出一根削尖的小木棍边写边说道。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一根小木棍,就是毕摩俗称的“笔”。相传在远古时候,毕摩们多用鹰翅、雁翅作笔,后来逐渐演变为用小木棍或竹子削尖作笔,墨汁则一般选用锅烟或血,也有选用红色石头磨制而成。随着墨锭传入彝区,用墨汁写成的文献越来越多。一些特别的典籍,则是用畜血或人血写就。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书写方法来看,一般为自右至左横书,即直书横看。在装帧上,有包背装和蝴蝶装两种,均不粘边,用竹片夹住上端打小孔用线装订成册后卷成筒状,诵读时展开。在文献的首句写明文献名称,需要布插神枝的,末尾一般画有神枝图,同时载明文献为谁传承、内容质量如何等等。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存严格 意义深远

对于毕摩来说,经书是记载特殊知识的工具,弥足珍贵。曲比阿乌打开一卷筒状文献,一种古老的气息迎面扑来。“一般将每卷文献裹卷成筒状后,要用一层布或羊皮包裹,并在包装上写明文献名称,用细绳扎紧。”曲比阿乌说,对于文献,彝族毕摩们都有一套严格的保管规矩——不能随意放置,必须放在锅庄上方的柜中,平时,不得随意翻阅,还必须定期杀牲献祭。如果文献残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则须举行特定的祭祀文献仪式,将旧的文献移送到山洞或深林里。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苏拉者藏经楼是凉山彝区民间最早具有图书馆形式的毕摩文献馆。”吉郎伍野介绍说。阿苏拉者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著名彝族毕摩大师,而今的毕摩文献主要是根据对拉者文献的补充整理而成,他去世后,其子阿苏格初在今美姑县瓦古乡吉觉比鲁,修建了一幢土木结构的藏经碉楼,占地20余平方米,楼基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中为土墙,楼顶由瓦板所盖,呈“人”字形。楼上有两个东西相对的方形小孔,作为窗户。内藏有阿苏者的67种毕摩用具和100余卷经书,经书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人文、历史、地理、医学、占星、卜卦等。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开美姑县档案馆毕摩文献储藏柜,层层迭迭,一卷卷紧裹着的文献,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聪明与智慧;一句句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彝民族古朴而神秘的文化与传承。8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