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六盘水市彝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陶波 发布时间:2022-03-23 原出处:《理论与当代》2016年第1期 点赞+(

摘要:六盘水市位于川滇黔桂四省交界地带的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辐射区,是东部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市境生活着30余万彝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乌蒙山型彝族服饰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六盘水;彝族;乌蒙山型;服饰文化;非遗传承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六盘水市位于乌蒙山腹地,南北盘江上游,是贵州省彝族主要聚居地,市境生活着30余万彝族同胞,主要为布、默两系后代。布系由宣威进入盘县,自北向南扩散;默系是由东川、会泽沿着乌蒙山向东经宣威进入威宁,再由威宁扩散到水城、六枝等地。因为支系和生活地域不一样,其服饰制作过程中的纺纱、织布、挑花、刺绣、贴花也各具特色。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六盘水市彝族服饰相关文献记载有,《云南志略》记载:罗罗,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贱者披羊皮。乘马则并足横坐。室女耳穿大环,剪发齐眉,裙不过膝。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手面经年不洗。《水城厅采访册》“罗罗俗”记载:其人深目长身,面黑白齿,以青布帛为囊,笼发其中而束于额,若角状。行则荷毡戴笠,见其主必左肩拖羊皮一方。妇人束发,缠以青带,裙长拖地,项下银圈重叠。“锥髻”、“荷毡(披毡)”、“拖(披)羊皮”、“青带”、“长裙”等为乌蒙山区彝族服饰主要特征。六盘水市部分村寨因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乌蒙山区彝族传统风格。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六盘水市彝族服饰类型

六盘水市彝族服饰类型属乌蒙山型,这种服饰流行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彝良、威信等县以及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四川叙永和广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区,因为支系和居住环境不同,分属于威宁式和盘隆式。六盘水市彝族服饰类型按照民族支系和居住地域又可再分为六枝式、水城式、盘县式;六枝式、水城式属威宁式,盘县式属盘隆式。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枝式:六枝特区彝族服饰为右衽过膝长袍,领子绣花,领口周围、胸部到腰部有三道不同规则的花边装饰。腰系围裙,围裙为白布滚边,内镶黑布或蓝布,围裙与袍子长短相同,均为素色,没有刺绣和贴布彩花。六枝箐口一带的彝族妇女头饰用白色头帕包裹头发,额头看呈成人字形,头顶看呈三角形包裹,并装饰有银质钗穗,颈带银质水波纹项圈。中寨一带的彝族女性则将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或挽发髻于脑后,外面再包上头帕盘于头部,少女用黑色头帕,已婚妇女用白色头帕,并于右边留有花穗。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城式:水城县、钟山区的彝族服饰分为两种,一种为右衽过膝长袍,另一种为上面右衽大襟,下面为裙子。与六枝彝族服饰相比不同的是水城、钟山彝族除了领口周围、胸部到腰部绣有三道不同规则的花边外,肩部、后背、胸前还有大面积刺绣和彩布贴花,绚丽夺目。另外,水城、钟山彝族长袍腰部除了中间部分外,四周全部为刺绣或彩布贴花,图案有水波纹、石榴、火把等图案,立体感特别强。值得注意的是水城平寨一带的彝族还会在衣衫外面穿着一件纯色(白色或黑色)背搭,背搭立领、对襟、无袖,前长后短,前襟短如上衣,到腰部,后摆直到脚跟,盖住长袍,类似于燕尾服。乌蒙山区彝族的背搭分为两类,山区以背篓为主的彝族背搭为前短后长,类似于燕尾服,平坝、河谷以挑担为主的彝族地区背搭就是一件小褂。主要是减少劳动对衣服和身体的磨损。大多数地方彝族妇女头饰为黑色或白色头帕盘髻式,钟山区大湾镇为流苏式头饰,月照社区头饰为非常夸张的盘髻,一般的盘髻直径40-50厘米,大的盘髻直径1米左右,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彝族头饰为头帕(瓦帕头)。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盘县式:盘县、隆林一带的彝族服饰统称为盘隆式,鸡场坪、普古、淤泥河、松河等地彝族服饰为盘县式的代表。上装为右衽过膝长袍,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前后挑花腰带自然下垂,飘逸跳跃,领子、领口、袖口、襟边、裤脚均饰刺绣挑花组合图案,汉语俗称“反托肩大镶大滚吊四柱”。盘县彝族头饰绚丽多彩,有盘髻式、流苏式、头帕(瓦帕头)等。盘县彝族还有一套孝媳妇丧葬仪式上专门佩戴的服饰,由安衣、阿几、锅多组成。安衣:丧葬仪式中孝媳妇穿戴的披肩服饰,类似于戏曲服饰中的霞帔,一般情况孝媳妇要反穿安衣。安衣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圆形补子,或绣花或是彩布制作,中间是五色珠子和菱形、剪刀形的绣片组成的网格,传统安衣是用五谷杂粮串,现在大都用五色珠子代替;最下面为流苏。阿其:为一块纯黑色布制成,类似围腰。锅多:类似于挎包,仅在丧葬仪式佩戴,由挎带、包包、流苏组成,或是刺绣挑花,或是彩布制成。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六盘水市彝族服饰文化

六盘水市彝族服饰主要用麻布、棉布制作,以青色、蓝色、黑色、白色、红色为主,配以彩布贴花、刺绣、七色珠子和流苏,刺绣和彩布贴花图案有水波纹、火焰纹、双凤护花、双龙抢宝、金鸡报晓、石榴多子以及寓意福、禄、寿的蝙蝠、鹿、寿等图案,绚丽多彩,展示了乌蒙山区彝族特有的宗教文化、迁徙历史、婚嫁习俗以及丧葬文化。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宗教文化:六盘水市彝族主要崇拜祖先和信仰万物有灵,毕摩文化是彝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是彝族宗教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毕摩服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毕摩服饰包括:法帽(也称为钻天帽子)、法衣和饰物。法帽一般由羊毛擀毡后制成,一种是无内衬,形似毡帽;一种是内衬竹编的骨架,形似斗笠,颜色有棕色和黑色两种。法衣分为两种,一种是麻布缝制的,叫做内法衣,另一种是羊毛毡缝制的棕色或黑色的,叫做外法衣。配有银饰的外法衣是级别最高的,一般只有道行高深的毕摩在重大的祭祀活动才使用。毕摩的法衣、法帽等服饰中保留了彝族祖先的大量信息,是彝族服饰中最高级别衣饰,尤其是几代、几十代传承的毕摩服饰被认为有灵气,级别更高。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迁徙历史:六盘水市彝族服饰中有羊毛披毡(擦尔瓦)、火草褂和麻布纺织等,这充分展示了彝族的迁徙历史。彝族为氐羌族群,起源于甘青高原,顺着藏彝走廊不断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逐渐由游牧向半定居(游牧、采集、种植)转变,最后定居下来,以畜牧和种植为主。在这过程中他们制作服饰的材料也在增加和改变。由一开始的皮毛制品到后来皮毛与植物纤维共用,最后有部分彝族完采用植物纤维,火草、麻、棉等植物纤维的运用,说明彝族已经由游牧向定居农耕转变了。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嫁习俗:彝族婚嫁有一整套完整的礼俗,“阿买期鼗”(嫁女歌舞)和“酒令舞”是必不可少的。彝族婚礼上,新娘、新郎身着传统盛装,陪嫁和娶亲的青年男女也身着盛装。新娘出嫁时需要戴一斗笠或一块遮脸布,主要是避开道路的邪气,祈求婚姻的幸福。婚礼中亲朋好友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彝族婚礼已经成为彝族传统服饰和彝族歌舞的展览会。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葬习俗:六盘水市彝族丧葬仪式中一般孝男、孝女都要穿着白色麻布衣服,包白头帕。盘县淤泥乡彝族丧葬“转场”过程中孝媳需要穿戴特别的服饰。主要是“安衣”、“阿其”和“锅多”。传统的“安衣”制作是用五谷杂粮串缀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菱形绣片刺绣有太阳、火焰、卍字、寿字以及动物图案,这和彝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寄寓彝族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另外还有剪刀形的绣片,主要是展示女性心灵手巧,善于女工,另外民间认为剪刀还有辟邪功能。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六盘水市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彩布贴花”, 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主要流传于水城县纸厂、玉舍、坪寨等乡镇的彝族村寨,是当地彝族服饰制作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彩布贴花也称“贴布绣”、“贴花绣”、“贴花”、“锁边滚花”等,系用各色绢、绫、布等按图案搭配拼贴镶嵌挑刺而成。水城彝族彩布贴花有卷云头、歪桃、石榴等数十种传统图案以及各种随意剪出的自由图案,多为曲线块面组合,各类图案可穿插重叠套用,相互之间多以各类与锁边相同的旋曲叶草线条串连。六盘水市和水城县通过系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效的推进了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发展和服饰文化的传承。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乡镇文化站积极申报“彝族彩布贴花”项目,2007年该项目列入第一批县级(水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5年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开展项目传承工作。为推进彝族彩布贴花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六盘水市和水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了项目市级传承人,每年给予5000元传承保护经费,由项目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主要由纸厂彝族彩布贴花传承人龙正英、张忠群等传承人进行项目传承工作,传承方式有家庭传承、集体传承和校园传承,通过多种传承方式,有效的传承了彝族彩布贴花工艺。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所是非物质文遗产传承、展示和交流学习的空间,2015年全市拟新建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计划在海坪修建一所彝族文化传习所,传习玉舍、纸厂等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彩布贴花项目在列其中,这能更好的推进彝族彩布贴花项目的传承工作。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水城县在海坪彝族文化园建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里面展示有彝族彩布贴花和相关工艺、传承人介绍,来到彝族文化园的游客可以通过展览和相关介绍了解彝族彩布贴花。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之外,水城县还积极推进彝族彩布贴花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利用贵州省锦绣计划和妇女创业优惠政策,支持开办小型、微型彝族服饰制作企业,既能保护与传承彝族服饰工艺传承,又能推进妇女就业创业,促进经济发展。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彝族与周围其他民族的交往越来频繁,彝族借鉴和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服饰制作工艺和材料,不断改进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丰富传统服饰材料。但整体来看六盘水市彝族服饰依旧保留着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展示了乌蒙山型彝族服饰独特的文化魅力,保护与传承彝族服饰制作工艺和服饰文化,是保护与传承彝族文化因子。O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元)李京撰、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9-90页。
[2] 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六盘水旧志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1-532页。
[3] 邹兴林主编:《盘县彝族山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252页。
[4] 黎方清、陈长友《彝族服饰》,载《艺文论丛》1996年第4期,第81-85页。
[5] 冯敏《彝族服饰考》,载《思想战线》1990年第1期,第45-52页。

原载:《理论与当代》2016年第1期,图片摄影:黄平山。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六盘水市非物质文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ZWH1522)、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六盘水市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陶波(1987—),男,助理研究员,民俗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滇黔边区民族文化与民俗研究。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