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城子古村保护研究
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使得我国城市外区域环境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古村为例,分别对于该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以及村庄的特色作出了相应的介绍,同时对于该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该村相应的优化措施来达到对传统古村落整体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环境;保护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关注与城市周边环境的发展与影响,对于城市也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国外研究学者也都围绕着“村落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趋势。在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湖州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6年1月10号中国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大会在京举行,围绕着“记住乡愁”这一主题进行开展,并且提出了问题:如何才能激活古村?便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以城子古村为例,探究了景观格局和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保护。实际上目前保护古村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重视建筑的保护,很少从无形的文化遗产上去保护,也少于关注民意民生,村民的参与度也有限。
1 城子古村
城子古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和文山两州交界之地,泸西县永宁乡,具乡内3km,占地55.59hm2,2010年内人口为2696人,现人口1493人。
整个村子坐落于200m的飞凤坡上,四面环山,海拔为870~2334m,由于整体地势较西南较高、东北较低,植被也是较为丰富,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种植许多经济林木,如杉树、麻竹、桉树和一些果树等。山上植被覆盖率为28%左右。
全村分为老村和新村2部分,耕地133.33hm2,大面积的山林在村庄的西面,由台阶状分布,土壤为酸性沙土。以农耕和养殖家禽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玉米、小麦、油菜、水稻等。农耕主要以牛、马、骡子为主,部分养了一些鸡、猪等。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整体耕地还是以经济作物和果树为主。
2 城子古村现状
2.1 自然资源
2.1.1 山水格局
城子古村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古村位居中央为厚土,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
2.1.2 水系结构
城子周围山水交错,中大河是泸西的主要河流之一,贯穿整个城子村景区,护城河环绕、守护着村庄;许多山涧溪流汇入田园,形成一条条小的沟渠。
2.1.3 景观结构
城子周邊自然环境良好,有山有田,形成了丰富的植被类型,春季油菜花田,
夏季荷塘,水稻,山上的桃李、梨花,构成了天然的景观大背景。
2.2 建筑特色
城子村是传统的院浇式土掌房,以土坯为原材料,以木构架为支撑,一般分为3层或2层,大致分为3房2耳,2耳即入口处两边均为牲口住宿,3房即上几级台阶后(台阶数一般为奇数)的3间房,中间为客厅,两边即卧室。屋顶特色一般为平顶带天窗,劣土屋面,天井以青瓦披檐口围合。墙体一般为3段,上轻下重,土坯为主,石块为辅,屋檐为小挑檐,以茅草堆砌,门窗洞口较小,偶有雕花。
2.3 人文资源
2.3.1 节庆
正月十五的太平盛会:是汉族移民到城子,以儒学、道教、佛教传播到城子的产物。在云南其他地区,太平盛会在民国时期就逐渐衰落;到文革破四旧之后就基本消失。只有区位相对偏僻的城子还一直保留下来,而且非常热闹。
五月十三土司庙会:城子土司庙会是全国曾经存在过土司制度的民族地区唯一的一个以祭祀土司为主要内容的仪式。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每年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也是城子彝族文化的一个仪式传承。家家户户举行斗牛、摔跤仪式。还会在门前竖起一只火把,村寨还要竖起高34丈的火把,以示吉祥。整个村子男女老少都持着火把照亮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逐妖魔鬼怪,预祝丰收。
2.3.2 婚丧嫁娶
婚俗:古时村人结婚办喜事,在村中找一空旷之地或野外架起篝火,男女老少头戴花草,身穿叶衣,相互牵手,围火而跳。如今城子村汉彝苗多民族聚居一块,汉族占大多数,在婚丧嫁娶礼俗方面各有特色又相互交融。
丧俗:远古时期,彝族的丧葬习俗受气英雄崇拜、灵魂崇拜与鬼魂崇拜的影响,以战死为荣,以老死为耻,随时做好裹尸战场的准备。明清以来,城子村民的丧葬习俗有了大的变化。人死后,请道师挑拣好安葬日子,道师负责一切礼俗安排。而彝族丧葬礼俗如今逐渐汉化,与汉族差不多。
2.3.3 传统服饰
彝族:城子村中古时的彝族则主要是小白彝。小白彝服饰造型简洁大方,在装饰上注重主次之分,讲究装饰内容的相互对称,层次丰富且明显。
汉族:城子汉族服饰包含其安康长寿的宗教意识,如外出男子多系一根红包腰带;女子大褂与鞋子上的图案,佩戴的银饰等充满了避邪求吉的宗教意义;孩子的虎头帽、虎头鞋,以及佩戴的小饰品,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无病无痛、长命百岁的期望。
3 城子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子是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以及亚洲民俗文化摄影之乡,却鲜为人知。城子有着600余年历史和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活化石”的土掌房聚落,参观之人却寥寥可数。
3.1 自然资源
城子是一个千年历史的自然村落,比较原始的生态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就显得古村有些落后,建筑有些已经老化或者损坏,也没有规划出现代生活的环境,商业街尚不完善,旅游体系也不发达,虽然泸西县城距省会昆明仅2个多小时车程,但是它位于山体内部,并没有车辆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只有自驾游才能去到目的地. 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又加之缺乏专业景观修复专业人士,导致山头石漠化较为严重,裸露岩石较多,植物的种植也有一定的问题,村民自发的种植桉树,桉树又名“抽水机”,导致土壤水分流失,干旱化较严重。除此之外,经济树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很好的竖向景观,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缺乏。由于城子四面环山,田地一般都在山地上,家家户户基本都用牛来耕地,显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耕作方式。由于政府征收土地,导致许多村民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形成村田保护的一个恶性循环。很多村民将耕地放在山上,及其不方便,只能用传统方法牲口去耕作。所以村民生活来源以务工为主,导致村子老人和儿童居多,村田景观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村内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一些水稻、玉米、油菜等,在居住空间内,家家户户会挂着玉米在墙头,预示着来年的农作物丰收。村内种植农作物一般只为自己生活用,也缺少了些经济作物。endprint
3.2 建筑特色
城子为传统的土掌房,以石块为底部支撑,以土坯为原材料,下雨容易造成潮湿积水。由于土掌房是家家户户相连,所以土掌房的采光不足,建筑的牢靠性不强。而且土掌房这种建筑门窗洞较小,使得原本就采光性不强的房间更为严重。土坯房的建筑经常容易裂开。
3.3 人文资源
村内基础设备也不完善,据调查,村民普遍反映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足,村里经常没水,生活和生产主要来源是村内的一条护城河。道路系统也不发达,村内一般为石板路或者土路。村民主要依靠牲口或者工具来进行重物运输和水体运输。也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互通的。
经调查,村内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较多,但是活动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除了入口的活动场所,基本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商业也集中在路口,村内没有供游客服务的商店。供村民和游客学习和了解村子的历史和特点的场所也缺乏,导致很多村民并不了解村子的文化。城子村曾是彝族聚居地,目前彝族文化特点已经丧失,缺乏民族文化交流的场所。
4 优化措施及建议
针对城子目前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制定一些古村保护规划的一些措施,古村落的保护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人士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
4.1 自然资源
由于是封闭落后的古村,在古村整体保护时需要注意将村内主要居住地进行和谐绿化,避免裸露山头的出现,在裸露区应该在山的一侧规划出一定的商业空间,要距离主居住区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并且推动了村内的经济增长。 在景观格局上,应该加强山头裸露岩石的绿化,多种植些圆柏等抗性较强的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的能力。还要以经济林果为主,多种植一些车桑子、梨树等。在道路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外来人员的交通问题,多开辟些从外入内的道路。
4.2 建筑
城子古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建筑了,依山而建,层层叠落,形成一道特色的景观建筑的原材料为土坯,为了加强古村落建筑的风貌,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現代化建设的普及,导致部分建筑在色调、高度、风格上丧失了传统风貌,需要将不和谐建筑进行拆除和修补,保留了传统风貌却加入了其它元素的不和谐建筑;由于房子的老化及其自然灾害影响的不和谐建筑。并且严格控制不应乱建。建筑的保护主要是以门窗、屋顶、墙面的保护与修护。对于门窗的修缮我们应注意定期维护,防腐防蛀,及时刷漆,补接门窗脱落的零件。保留传统门窗,也可改良设计。对于屋顶的修缮应注意对漏雨屋顶进行及时检修,做好屋顶排水设施,经常对屋顶重新铺设劣土屋面。对于墙面的维修应注意墙角及时用石块加固,对于被雨水冲刷的外墙面及时用土坯完善,内墙面及时加固柱子。下图分别是如何进行保护与修缮。
4.3 基础设施完善
在生活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电路及排水设施),由实际调研得出,大部分的水电网管道都暴露在表面,十分不方,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将管道埋到地下,加强医疗和教育等服务设施,引进多品种医疗设备,吸引医学人才,鼓励免费看病政策。多开设交流休息平台,使得村民与外来游客友好交往。同时政府加强村民的传统文化特色普及,来共同保护古村的景观及其传统特色。
4.4 文化资源
多开设景观节点的展示,保证游客以各种方式可以参观,展示城子古村最自然的绿化景观。保留汉彝传统文化节日,并且开展村民歌舞大会,代代相传民俗文化并且让游客深切感受民俗。开展展览馆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学习如何保护古村的建筑以及配套设施特色,并且可以参观拍照留作纪念。开展对外交流游憩活动,保证任何季节游客和村民都可以进行交往活动。
5 结语
古村落的保护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无非是对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养修缮,而忽视了对于村民的生活幸福程度以及对传统的风俗文化、人文历史和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承载着物质载体,同时,物质载体又是非物质文化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村落最原始的生态面貌。它将具有其巨大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今后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中,要取长补短,使得古村落这颗“传统文化的明珠”能够熠熠生辉。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参考文献
[1] 胡杏云.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2):501-505.
[2] 朱隽.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9).
[3] 朱武顺.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民居,2013(8):47-48.
[4] 于秀云.古村落景观要“先保护,后开发”[J].北京观察, 2016(9):33.
[5] 张红卫,薛林平,刘捷.基于整体性的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11(10):86-88.
[6] 李婧瑜,刘艳慧,李显秋,等.论拉祜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和传承[J].山西建筑,2016(10):7-8.
原载:《农业与技术》2017年1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