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撮泰吉:石头寨里的戏剧“活化石”

作者:陈武帅 张怡 李宁 发布时间:2017-08-28 原出处:毕节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撮泰吉表演者文道华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昔闻古时人,变人不像人。变人像野兽,猴的脸,鼠的样。吃野果,喝露水,穿树皮,上者为雀,下者为槽……”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古戏撮泰吉表演的开场白。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倮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语,“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进化,“吉”意为游戏、玩耍、表演,翻译为“人类变化(进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其演出多在夜晚进行,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部分人头戴面具,所戴面具主要有五面,分别是阿布摩,彝族老爷爷,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彝族老奶奶,戴无须面具;麻洪摩,苗族老人,戴黑胡须面具;嘿布,汉族老人,戴兔唇面具;阿安,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面具。

  面具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再以石灰或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显得粗犷、神秘、古朴和森严。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演撮泰吉时戴的面具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夏的午后,阳光漫过倮嘎寨,田畦纵横、绿意盎然。倮嘎是彝语地名,汉语意为石头寨,顾名思义,倮嘎寨是个山高石头多的寨子。

  倮嘎寨里73岁的文道华老人,说起关于撮泰吉的点滴,侃侃道来,神采奕奕。只有高小文化的文道华,12岁就开始随父亲学习撮泰吉表演。父亲要求严格,动作、唱词,都要求他一板一眼。表演撮泰吉以《撮泰吉的发源》一书作为依据,书本用彝文书写,还配有图画,因此文道华认识了许多彝文,很遗憾的是这本古书已被烧毁。

  表演撮泰吉还应具备一门必修技艺,就是制作撮泰吉面具。文道华说,撮泰吉面具是采用大红花树制作的,表演不同的角色需要戴不同的面具。

  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者有老人去世时,文道华就跟随父辈出去表演。每年春节,文道华所在的寨子里也要演撮泰吉。经过耳濡目染,他也学会了一些动作。父亲偶尔还给他“开小灶”,传授他一些祝语。祝语相当于撮泰吉祖传的秘笈。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道华在翻阅《六祖家中》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演撮泰吉一般要10至14人,文道华表演的角色是惹嘎阿布(山神老人)。早年和文道华一起表演撮泰吉的,如扮演阿布摩的高湖芬、扮演阿达姆的周德光、扮演麻洪摩的文富宽、扮演阿安的文有兴等,都找到了自己的传人。如今,年逾古稀的文道华把惹嘎阿布表演的角色传给自己的儿子文斌。37岁的文斌,平时是一名货车司机,逢年过节就带着团队表演撮泰吉,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板底乡许多热爱撮泰吉的年轻人,都曾向文道华拜师学艺。文道华不仅把撮泰吉的整套祝语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还向他们传授了面具、狮子等道具的制作技艺。如今,撮泰吉表演还成为了板底乡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文道华希望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乌蒙深处最耀眼的名片。

  正如一首诗所言:撮泰吉的舞姿/从深山里的倮嘠走来/从远古的历史走来/从人类最初的梦想走来/戏剧鼻祖的气息/在略显笨拙的肢体里/袅袅散发……
f6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