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毕节三官寨——守住彝族扯勒部落的最后文明!

作者:​多彩贵州文化云 发布时间:2023-06-24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三官寨,彝语叫“协阔迪”,春秋、战国、秦时属古夜郎国(其时土著民族为古濮人、羿人,依附于古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西南夷”,以夜郎为主体,分巴割蜀置犍为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分犍为郡隶属牂牁郡。汉桓帝建和、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47年--178年),恒部(始祖为穆阿卧——彝族六祖之一)第十九世哦海德赫(德赫辉)率部9000强弩渡白水江进入赤水河上游两岸建立扯勒部落,隶属“柏雅妥洪”。三国隶巴蜀。隋隶僚国。唐隶羁縻蔺州。宋隶以水西为中心的彝族罗施(氏)鬼国。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在今叙永、古蔺、筠连一带置西南番安抚司,不久改隶西南番总管府。元二十五年置永宁路,首以“永宁”为建置。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改永宁路为永宁镇边元帅军民宣抚司。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扯勒奢氏土司归服朝廷,隶永宁长官司,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升长官司为宣抚司改隶永宁宣抚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属都指挥使司赤水卫;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父子起兵反明,三年废永宁宣抚司,设叙永同知,隶四川叙永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并赤水、毕节两卫为毕节县,归大定府管辖;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毕节县平定里十甲,民国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毕节县龙场营区左泥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改隶毕节市大屯彝族乡,2011年撤地为市后改隶七星关区大屯彝族乡。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官寨这片土地,远古时期为古濮民、羿民住地,自汉朝时期德赫辉率部进入赤水河上游两岸建立扯勒部落,就居住有彝族人民。虽经许多历史变迁,但三官寨这片土地一直属于扯勒部落及其后裔(永宁宣抚使乃至后来大屯土司及其后世家族)所辖,直到1949年解放。目前,三官寨居住着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其中彝族占全寨总人口的76.5%。如今的三官寨,仍保留着较传统民居建筑、服饰装束、婚丧礼俗、宗教信仰、节日歌舞等特有的扯勒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三官寨的大多数汉族同胞也能用彝语进行交流。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1.jpg

三官寨寨门迎宾仪式

寨子里现有完小1所,属贵州省彝汉双语教学示范点。2001年,贵州省文化厅授牌三官寨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2002年6月,三官寨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彝族村寨;2009年,三官寨列为贵州省首批16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7年,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授牌三官寨为“呣哼文化之乡”。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2.jpg

三官寨庆典场航拍图

走进三官寨,就仿佛走进一座彝族民居的博物馆。那里的人们讲究住地选择和住房布局,常选择前有向山后有靠山(或靠岩山、大箐、大树),左右有竹为屏障的藏风纳气,柴煤水火俱全的“撮箕形”地形为宅基。早期,三官寨的民居建筑,分板壁房(木结构)和土墙房(土木结构)两种,多数盖麦秸或茅草。民居造型,其结构形式主要有“一颗印”、“一个进出”、“一封书”、“一正一厢”、“两个进出”、“三合头(院)”、“长五堽(间)”等。房屋的高度视进深而定,一般为一丈(约3.3米)至一丈二尺,“进深”越大,山墙越高。山墙,通常分为封尖或半封尖两种。屋面,前短后长,称“虎坐型”。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3.jpg

左:三官寨民居语录墙;右:三官寨民居板壁房

三官寨彝家多为“扯勒”支系,其服饰有传承性。过去年代,男性上穿对襟短衣,外加无袖短褂,胸前为一组五至七排不等的布结纽扣,俗称“褡褡”;下着“八幅”大裙裤,俗称“灯笼裤”;中年老人头带毡帽,青年人包青、白布头帕,足履草鞋或自制布鞋。中年女性,上穿领口、袖口、肩臂、胸部镶成刺有花纹图案的短衣或镶滚边的长衣,下着三接头或五接头的百褶长裙,或着脚边镶有一块五六寸宽的白底绣花中长裤,绣花上沿压瓣线和铁连花各一道。青年女性,上穿长衫,长衫的肩、领、袖均镶花;下着小脚裤,腰系有前摆的白布围腰,两条绣花飘带分左右在后腰上打结,脚穿布鞋或绣花布耳(草)鞋。老年人包头巾,穿着的花边长衣,自制的布耳(草)鞋,青年人、小孩穿着的对襟衣服,无不使你赏心悦目。心灵手巧的彝家人,编制的头巾、背扇等精美无比,藤编、竹编工艺也让人称道不已。他们还能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荷包、烟袋。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4.jpg

左:鑫族男服 (对襟坎肩);右:彝族女服


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官寨彝族同胞传统节日,有“课嘿”、“隆哄打祀”、“姆洪俄”、“剁诗姐”、“发哄打梯”等。“课嘿”意为过新年,时间与汉族春节同,新年期间即从除夕到正月十五,除夕傍晚、大年初一清早、正月十五傍晚均要到灵房里献灵,告慰祖先,请求祖先庇佑。“隆哄打祀”即三月三,是祭典土公土母的日子。“姆洪俄”与端午节时日同。“剁诗姐”,即火把节,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期间,通常会举办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发哄打梯”,农历十月初一,即彝族年。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5.jpg

彝族布摩们在三官寨火把节活动中主持祭山仪式

sanguan06.jpg

彝族布摩们在三官寨火把节活动中主持祭山仪式

sanguan07.jpg

三官寨长桌宴上斗歌现场

sanguan08.jpg

三官寨拦路酒

三官寨彝文古籍,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物始、命理、历算、宗教、哲学、伦理、道德都涉及,正如专家所说:“万卷羊皮书,一部彝族史”。在三官寨传承的彝文古籍,按用途可分为“呗数”、“额数”、“阁数”三大类。目前,三官寨共有彝文典籍100余本,共收集彝文8000余字,有从事婚丧礼俗文化传承人30余人。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09.jpg

三官寨农家丧葬活动一一鑫族布摩们在云梯上诵读经书

“呗数”,译“呗摩”古籍。“呗摩”,是彝族文化的知识分子。在彝族历史上的“苴”(君)、“穆”(臣)、“摩”(师)三位一体的土司政权中,“呗摩”位居第三,承担人与神灵的沟通传播责任。“呗摩”古籍,又分丧葬祭祀古籍,消灾、禳解祭祀古籍和常用古籍。丧葬祭祀古籍,有《实勺以》(实勺氏丧葬祭祀指路书)、《鄂莫以》(鄂莫氏丧葬祭祀指路书)、《尼能以》(尼能氏丧葬祭祀指路书)、《赫打以》(阵亡将士丧葬祭祀指路书)。每部书内容,除涵盖给亡灵解除在日常生活、生产劳作中结下的冤屈、冤仇外,还包括指引亡灵返回祖宗发祥地——“翁米”的路线。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0.jpg

彝族布摩潘正文在农家丧葬活动中诵读经书

“翁米”,是冥府,指路经里的地名,多为彝族支系的迁徙路线上的地标(高山、河流、古树、古井、磐石等)。此外,还有《头确数》(法具起源书)、《尺煮数》(献晚餐书)、《嗤煮数》(献早餐书)、《纸抹灭数》(献牺牲书)、《觉纠宜享数》(超渡过岸献酒书)、《类各数》(招灵书)、《启夺数》(献药书)、《灭几数》(回熟书)、《蔺木数》(分祠书)、《铺助数》(招灵<简>书)、《享合数》(超八难书)、《助勺躲嘎数》(寻呼灵魂书)、《哿木赋数》(述大嘎回来书)等。消灾、禳解类祭祀古籍,有《号徒数》(驱邪净堂书)、《解车解透数》(掩凶煞星书)、《省礼数》(掩棺书)、《米写裸数》(祭土地神书)、《吉隆裸数》(庆坛书)、《吉隆迭数》(分坛神书)等。常用古籍,有《数写·数谋》(直译为“书公书母”,实意为“书圣”)。《数写》供算命用,《数谋》供择期用。也有人将此两部书取名为“玄通大书”。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1.jpg

非物质文化(彝族布摩)传承人范月

“额数”,即“苏额”古籍,有《武数谷数》(治疑难杂症书)、《各拱数》(叫魂书)、《热也那数》(查寿数书)等。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阁数”,亦称“摩史数”,即“摩史”古籍。按用途可分作《赋数》、《阿麦肯数》、《嫩额数》、《肯额数》、《尼纠写亨数》、《确阁数》六类。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赋数》,娶亲交礼词,男方到女方家娶亲,需带鸡、猪、羊、盐、茶、酒、衣物、耳环、手镯等聘礼。交礼时,摩史宣颂各物之物始、形状及今日所用之词,期物始叙述最为重要。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麦肯数》,姊妹歌舞调,内容丰富,篇目较多,大多采用赋比手法叙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理。其中,《嫩数阿麦肯》述说了古代父母包办婚姻及生产生活中男尊女卑的封建礼制。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嫩额数》,即人们所说的雅颂,一般是结婚日在男方家吟唱。多为叙事长诗,篇目较多,内容较丰富。如《姆栋作菊》(坛子来历)、《笃慕移阻哈》(笃慕时代洪水泛滥)、《阿嵝耻》又名《沙俄娄迂汝》(孤女阿喽耻与沙俄娄迂汝的恋爱史)等,又叙历史又叙生产生活。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肯额数》,即挽歌书。有学者译为“跳脚词。相当于汉族孝歌书。内容多为哲理性叙事长诗。如《启勺》(寻药)篇,其内容包括孝家为医治病痛老人,寻药东南西北,历尽艰辛,但最终无力回天的感伤。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2.jpg

彝族布摩陈明权在认真研读彝文典籍

《尼纠宜亨数》,即礼仪献酒词。有内容包涵赴丧献酒、祭山、祭水、祭日月等。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确阁数》,即情歌书。多为三段体诗,前两段拟物或喻物,后一段抒情。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官寨也传承着较古老的舞蹈,其中《衣角舞》《撒麻舞》最具特色。《衣角舞》歌词是彝语,其内容主要诉说在封建社会彝家女儿出嫁后,对故土的眷念、对亲人的牵挂。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3.jpg

三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衣角舞》展演

《撒麻舞》,展现了过去人们开荒、撒麻、割麻、洗麻、齐麻、织麻等生产生活场景。    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4.jpg

三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撒麻舞》展演

呣哼是彝族人的传统乐器,三官寨彝家举办隆重庆典活动或百姓祭祀、丧葬仪式时,至少要请2至4个呣哼吹师坐堂。吹师在吹奏呣哼时,配乐师用牛皮竹钉大鼓、铙跟随伴奏。呣哼的结构主要由哨子、哨筒、绑线、堵气盘、二巅、大巅、指杆、唢呐盘8个部分组成。呣哼的大小通常分大呣哼、中呣哼、小呣哼三类,大呣哼一般长50至70厘米,中呣哼一般长30至40厘米长,小呣哼一般长20至30厘米。呣哼吹奏时通常是两个人为一组(一对),其中一个提上首,另一个按下首(即合尾音)。根据呣哼形状大小两两搭配,通常有大对子、中对子、大扣小等三种搭配方式。吹师在吹奏呣哼吹奏时使用循环换气,其指法与八孔洞箫相近,但古老的呣哼调通常没有“4”、“7”两个音。根据呣哼曲调风格不同,呣哼调子大致可分为新谱、草谱、老谱、三合、四路、八扣、唱谱、应答谱等,每种类型的调子不可计数,听三官寨的吹师们说,他们的呣哼调可以吹三天三夜不“翻荞土”。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5.jpg

三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呣哼吹奏展演

三官寨,是彝族扯勒部落遗留下来的较古老的村寨,经历了多少历史的变革与涤荡,至今仍保留着较古老的传统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在发展中有传承,在保留中有创新,是我们研究扯勒文明、研究彝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P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nguan16.jpg

三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嗨哼吹奏展演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大屯乡政府报告材料,图片主要由杨昌荣、徐渠提供。
参考资料:
1.《通雍余氏宗谱》;
2.《古蔺县民族志》(1991年11月古蔺县印刷厂印刷);
3.《毕节县志》(1996年7月印刷);
4.《叙永县志》(1998年5月印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