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年与《阿细的先基》的发掘整理
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华夫,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13年生于湖北光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张光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所创作的歌曲《五月的鲜花》传唱全国,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经典,至今久唱不衰。解放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主编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在近70年的文艺生涯中,他勤奋笔耕,著有诗集《雷》(1944)、《五月花》(1960)、《光未然诗存》(1998)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并潜心研究《文心雕龙》,出版有《骈体语译〈文心雕龙〉》,长篇回忆录《光未然历险记》等。但是,人们很少知道,早在20世纪40年代,这位才华横溢就来到石林,并翻译出版了一部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与石林接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缘。
北门出版社出版的《阿细的先鸡》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原主要居住在路南、弥勒、陆良等地山区,由于区划调整和民族融合等的原因,现主要聚居在弥勒县境内。《阿细的先鸡》是流传在阿细人中一部绚丽的叙事长诗,先鸡是阿细语言“歌谣”或“歌曲”的音译,后来定译为“先基”。“先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阿细古歌,一是男女间的情歌,忠实记录了阿细人的神话传说,男女之间的恋情,以及阿细人社会生活与民族风俗。1942年下半年,张光年来到疏散在路南的云大附中教书,有了接触彝族文化的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张光年对彝族人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并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同情他们,描写他们,表现他们的苦难,把他们的声音广播到全世界”的责任感。但是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彝族社会中去调查,只是搜集了一些零星的材料,做了一些片段的札记,并为此常常有“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压上我的心,使我痛苦”。就在这年的寒假,在路南中学教书的张学文到路南弥勒交界的阿细人社会中作了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带回了丰富了材料,并写出了调查报告,还给张光年带来了阿细人中具有优秀叙事长诗的信息。通过阅读调查报告和与张学文的多次交谈,引起了张光年搜集整理阿细民歌的强烈兴趣。经过张学文的介绍,张光年认识了善于唱“先鸡”并有先鸡“王子”称号的阿细学生毕荣亮。经过认真的考察和了解,就决定请毕荣亮帮助他逐句记录这部叙事长诗。
据张光年回忆,那是1943年3月,当时云大附中正忙着迁回昆明,他为了记录这部长诗,特意在路南逗留了一个星期,日以继夜地同毕荣亮讨论、翻译,把近两千行的长诗记录了下来。为了记录的准确,张光年在此前认真对阿细语法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一套不太完美的阿细语拉丁文方案”,记录主要采取毕荣亮口述,他逐句记录的方法。从10月份开始,张光年按照汉语的语法对长诗进行整理。但译出《叙诗》和《创世纪》后,他发现记录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记录稿中有许多无法衔接的地方,还有许多语意晦涩和文法不完整的诗句,也有许多无法了解的暗喻和代表特殊的民族风俗的语汇。但在这时,学校已经搬到了昆明,张光年就通过找彝族资料和与毕荣亮通讯讨论等办法来解决,但仍然有些东西无法搞清楚。1944年2月,张光年再次来到路南,再次找来毕荣亮等人进行补充核对,对疑难问题逐一进行调查了解。到暑假才完成了第二稿的整理,并在9月间完成了定稿。11月,张光年写了《〈阿细的先鸡〉解题》和《我这样整理〈阿细的先鸡〉》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长诗的内容、长诗流传的社会文化背景、长诗的艺术特色、整理方法等。分别作为长诗的序和跋。1944年12月交由著名民主斗士李公朴创办的北门出版社出版。李公朴先生亲自担任长诗的发行人,并请著名音乐家赵讽写了《先鸡的曲调》作附录,又请画家郭良夫画了插图,使长诗增色不少。
张光年收集整理《阿细的先鸡》,不仅是《阿细先基》的第一次汉文翻译,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整理开创性的工作,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特别是他创立的整理方法,为以后大规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正如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在《关于“阿细的先基”的几个问题》中所说:“十多年前,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光未然同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这部长诗进行搜集和整理,把它介绍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光未然同志的搜集整理工作,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鼓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