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论《阿细先基》中的极热气候事件和祖先北上太行的真实性

作者:段树乔 发布时间:2017-11-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摘要:在《阿细先基》中载叙有“阿细人的蚂蚁瞎子代人在云南受到极热气候被迫北上太行”的传说,因而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引起了历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努力寻找其真实性。随着云南元谋“东方人”和“元谋人”、河北阳原县“泥河湾人”、山西芮城县“西侯度人”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迹连续性的发现,拨开了阿细祖先北上太行传说的迷雾。西南地区早期古人类遗迹的不连续性以及科学家对云南多地地质沉积物、植物孢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迄今200万年左右西南地区发生“极热气候”的真实性。因此,《阿细先基》中关于“祖先受到极热气候被迫北上太行”的传说是真实的。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阿细先基;极人气候;北上太行;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其《阿细先基》通过口语相传的形式,载叙了阿细人从蚂蚁瞎子代人、蚂蚱直眼睛代人、蟋蟀横眼睛代人、筷子纵眼睛代人到我们这代人的重大事件,其中有蚂蚁瞎子代人在南方遭到极热气候的劫难,被迫北上太行山一带的记录,载:“空中有七个太阳,晒了七年七月零七天,蚂蚁瞎子人那一代,全都晒死了,只剩迟多阿力列和迟多阿力勒两兄妹,他们克服千难万险北上来到了‘商昊咪噔’(指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显然,这个载叙的真实性,对于研究阿细的源流、甚至是华夏民族的来源具有重大意义。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远古时期西南地区“蚂蚁瞎子代人”存在的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距今280万年之前,云贵高原海拔总体高度远未达到现在的高度,相对海拔高度小于1000米【1】。广大的西南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湖泊众多,是全球古猿及人类祖始腊玛古猿最适宜生活的地区之一。现已经考古证实【2】:云南开远是腊玛古猿最早的栖息地,它是从猿演化到人的中间代表,具有早期人类的形态特征,属于人科。1956年2月由原西南地质局汪泰茂先生和林文善先生在开远市小龙潭褐煤层中发现了古猿5枚臼齿。1957年,云南省博物馆又在小龙潭煤层中收集到5枚古猿牙齿。以上10枚古猿牙齿化石被确定为早上新世的“森林古猿开远种”。1980年和1982年云南省博物馆又在小龙潭煤矿褐煤中发现含12枚牙齿的上颌骨和3枚下齿,确定为距今12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化石。在云南元谋、保山、禄丰等地在距今800-400万年期间也生活着腊玛古猿。1975年5月,禄丰县石灰坝村的农民在距县城之北9公里的庙山坡挖褐煤时,发现了一枚禄丰腊玛古猿牙齿化石,经鉴定,属早上新世的古猿牙齿化石。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和县文化馆到该地进行发掘,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和数枚单个牙齿,经鉴定属于西瓦古猿类型,1980年4月9日,在这里又发现一具距今约800多万年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庆华先生在保山市羊邑煤矿清水沟的褐煤层内发现1件比较完整的古猿左下颌骨、1枚单独的古猿前臼齿化石,形态接近禄丰腊玛古猿。时代在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距今约800~400万年之间。1986年~1990年间,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元谋小河村蝴蝶梁子、竹棚豹子洞箐发掘出了大量的人猿超科化石,这些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蝴蝶梁子剖面含人猿超科化石层位的年代为距今450~520万年,元谋竹棚剖面含人猿超科化石层位的年代为距今390~430万年。腊玛古猿进化为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大约为400~200万年期间。云南元谋蝴蝶梁子发现的人猿超科化石具有南方古猿特征,在元谋竹棚发现的人猿超科化石更向人类又进了一步,被称为“东方人”。1984年,周国兴等人在元谋人化石产地附近上那蚌村东北部的郭家包发现原始人(吴新智院士确认为是一位少女)的一段长226毫米的胫骨,时代为140~167万年左右。蝴蝶梁子的南方古猿,有人称之为“中国古猿”或“元谋古猿”,元谋竹棚的南方古猿称为“东方人”,元谋上那蚌村的原始人称为“元谋人”这就是《阿细先基》所说的“蚂蚁瞎子人”。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关于“蚂蚁瞎子人”一代是这样叙述的:“世上的人嘛,没有住处,都爬到树上住;世上的人们,把果子摘来,放在手心里,姑娘和儿子,大伙分着吃。世上的人们,都没有住处,人们就跑到石洞里边,抬石头来堵住洞口。儿子长大了,姑娘长大了,儿子拿石头打野狗,姑娘拿棒棒打豺狼。”显而易见,《阿细先基》的这段叙述,正是生动地描述了人类从古猿到人类进化过程:从树居到穴居,从不会用工具到学会用工具,从果实采集到猎捕野兽。所以“蚂蚁瞎子人”的时代应该是从迄今1200万年的腊玛古猿到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的人类1000多万年的漫长的进化时期。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远古时期西南地区发生“极热气候”的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从地质沉积物和植物孢粉谈“极热气候”的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约中新世后(距今34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开始,在川西表现为横断山急剧抬升,横断山脉东部地区气候变得干热,热带雨林逐渐退缩、湖泊慢慢干涸。此时,东亚季风性气候再次造成中国北涝南旱,横断山脉东部地区变得异常干旱,气温持续高温【3】,100多万年的炎炎烈日,万物干枯,生灵涂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华南、西藏、西南等地开展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化石生物地层以及十万年级高精度综合年代框架,并运用最新的化石生物多样性定量统计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论证了此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时空模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约在252.28±0.08百万年前,其灭绝的整个过程不超过20万年(化石网,2013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万勇等人通过对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沉积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上新世(530-180万年)云南禄丰地区,气候变得异常千燥炎热、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面积缩小、草地面积扩大【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肖霞云等人通过对云南大理鹤庆地区植物孢粉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278万年至180万年期间云南今大理地区为干旱性气候【5】。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陈乐尧先生也对昆明地区的第四纪孢粉组合进行研究,同样得出了当时昆明地区也处于极热干旱气候的结论【6】。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也通过研究云贵高原晚新生代抱粉植物群与环境变迁,也得出了“在距今320万年以后,西南地区气候温暖偏干,有时相当炎热干燥,蒸发强烈。”【7】的结论。科学家研究证实,当时古滇池草海(今昆明滇池草海)也几经干沽,一度消失【8】。毋庸置疑,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人”遭到极热气候大劫难,现在已被古气候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所证实,《阿细先基》所载的远古时期“极热气候事件”是客观存在的,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从云南古人类遗迹的断代现象谈“极热气候”的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在云南发现140~167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之后,在这块“蚂蚁瞎子人”(元谋人)的发源地,没有发现160-80万年的人类活动的遗迹。尽管云南石林县“百石岭”古人类遗址有2005年1月11日新华网云南频道报道《云南发现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声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黄慰文10日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云南省发现的距今约80万年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其考古年代仅次于云南元谋人遗址。”但是“80万年”缺乏充分的证据,黄老的这个结论也没有在其它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过,也许仅仅是一种“新闻”而已。宜良九乡张口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据铀系法测定,该遗址最早的时代超过30万年前【1】,但文【9】认为“遗址文化层由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早期。”其他“昭通人”为晚更新世时代【10】、“西畴人”为4.7-10.5万年的遗迹【11】。显然,云南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从170万年就直接跨越到了30万年,这就是云南这块土地长达100多万年(如果按80万年计,也有90万年)荒凉、无古人类居住的有力证据,这种荒无人烟的境地就是“极热气候”造成的。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阿细人“蚂蚁瞎子代人”北上太行的真实性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民间传说祖先“蚂蚁瞎子人”北上有两支(迟多阿力列和迟多阿力勒及其后裔),一支到了“商昊咪噔”(即指今山西南部)一带留下,一支继续北上到了“商沃灅依依么哉”(即指今太行山北麓的桑干河流域),在距今160万年前的商昊水灾后,部分回到了“阿底咪”(今西安地区,意为“凤凰之地”。)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代”北上太行山一带的事实有以下考古发现【12】得到验证: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的泥河湾遗址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特别是2001年在河北省阳原县马圈沟遗址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1961年在山西运城市的芮城县西侯度发现了180万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存,1964年在秦岭北部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人”,1978年先后在河北省阳原县发现了距今100万年的“东谷坨—小长梁文化”,1959年在山西运城市的芮城县匼河村发现了距今约80万年的“匼河人”,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54年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了距今10-20万年的早期智人化石“丁村人”,……。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并无“腊玛古猿”和“东方人(或南方古猿)”的迹象,说明中国早期人类是在距今200万年前从西南进入西北,其后逐渐向太行山地区、并沿太行山东麓向北迁徙。这种从200万年、180万年、160万年、110万年、80万年、50万年、2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表明:人类在从西南到太行地区的繁衍生息是连续的,没有断代现象,而且这些古人类的活动区域也与阿细人“北上太行地区”的传说相吻合。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的“商昊咪噔” 的具体地名根据今运城地区的传说和后来殷商时期众多的阿细语地名求证,为今太行山麓晋南一带,这个地区阿细人称为“商昊”(即“商域之都”)。阿细人现今仍有“商亥衣莫哉,景亳咪墩哩。”的“先基”传唱,其意为“黄河岸边,有一个景亳的地方。”其中的“景亳”就是阿细语“铜山”的借汉字,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另有阿细语称“太行山”为“太行亳”与古汉语“太行山”名一致,《山海经•海内北经》云:“昆仑墟北,有人曰太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其中“太行伯”即为“太行亳”,“伯”和“亳”均为徙族语借汉字,意为“山”。“太行亳”阿细语意为“高大美丽的大山”,《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在太行山一带的民间至今仍有与《阿细先基》中的“蟋蟀横眼睛代人遭到洪水滔天,只剩兄妹两人,滚磨成亲,繁衍后代” 的相同传说。更能证明阿细祖先北上太行地区的考古学证据是:河南密县莪沟北岗聚落遗址【13】、山西襄陶寺庙墓地【14】、洛阳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15】、河南淅川下王岗墓葬【16】等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具有阿细人特有的“直肢,头向朝南”的墓葬形式,这是阿细人在《阿细指路经》中贯穿始终的归祖文化在逝者身上的具体体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代表阿细四代人蚂蚁瞎子代人、蚂蚱直眼睛代人、蟋蟀横眼睛代人、筷子纵眼睛代人的玉俑,这种文化的承传,只有阿细人,独一无二。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可以说距今200万年前的“泥河湾人”和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就是阿细的“蚂蚁瞎子代人”遭到“晒死”劫难之后北上太行地区的“蚂蚁瞎子代人”,或是其后代“蚂蚱直眼睛代人”。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如我国著名的人类学、考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贾兰坡先生所说“我赞成人类源于亚洲南部,……之所以赞成此说,主要是根据腊玛猿的发现地点和早期人类遗骸以及早期文化遗物分布的情况。我在1978年发表的《中国大陆上远古居民》一书中曾经说道:我国西南广大地区,根据已有的线索看,位于人类起源地的范围之内。云南不仅发现了腊玛猿化石,而且在元谋的上那蚌地方距今大约170万年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元谋人牙齿和石器,就是有力的证据。……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到云南调查,目的何在,其实我们抱有另一目的,是想探寻‘北京人’的来路。••••••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石器,古地磁测定为距今180万年。但石器已有了一定的类型,有单面砍祈器、两面砍祈器和用作挖掘用的三棱大尖状器以及不同型号的刮削器等等,这说明它们绝不是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更原始的工具还得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到那里去找?我认为云、贵、川是最有希望的地方。如果说人类起源于亚洲南部,远在距今180万年前,他们到达山西南部。”【17】贾兰坡院士的“他们到达山西南部”的观点与阿细“蚂蚁瞎子代”来到商昊的传说不谋而合。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钱方、周国兴教授等人也认为:“在元谋人生活的年代,从元谋沿今天的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到甘孜及青海等地,是一条比较畅通的道路。元谋人的一支可能沿这一线路,迁移进入青海、甘肃,并沿祁连山和秦岭北坡向东迁移。元谋人的另一支则可能从元谋经安宁河谷到汉源、雅安而进入四川盆地,再向北沿太行山东麓或山西汾河谷地迁移到北京附近及东北地区。”【18】南京大学张之恒教授等也认为:“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是由南向北逐步扩散和迁徙的。”【19】所以,阿细人“蚂蚁瞎子代人北上商昊”的传说,无论是人类在这一条线上存在以及其连续性、或是这一地区的考古成果、或是古人类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已经得到充分证实。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论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云南多地发现的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到“元谋人”的出土,再到太行地区的泥河湾、西侯度人,这种连续的、无断代的人类活动遗迹,说明中国早期人类是由南向北迁徙发展的,而造成这种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迄今200万年左右的西南地区的极热气候事件。根据今太行山一带的阿细语地名考证和《阿细先基》中的载叙,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阿细人特有的“直肢,头向朝南”的墓葬形式,以及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代表阿细四代人蚂蚁瞎子代人、蚂蚱直眼睛代人、蟋蟀横眼睛代人、筷子纵眼睛代人的玉俑文物,可以确认《阿细先基》中的极热气候事件和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代”北上太行一带是真实、可信的。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袁宝印,王振海:《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第四纪研究,1995年第4期:353-359.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李昆声:《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08-113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安芷生,刘晓东:《东亚季风性气候的历史与变率》,科学通报﹐2000年,第3期:238-249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陈万勇,林玉芬等:《云南禄丰古猿生活时期的古气候初步研究》,人类学报﹐1986年,第1期:79-87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肖霞云,沈吉等:《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第四纪研究,2007年,第3期:417-420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陈乐尧:《从昆明盆地滇池北缘第四纪孢粉组合讨论古气候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1984年第5号:93—105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童国榜等:《云贵高原晚新生代抱粉植物群与环境变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第3期:91-104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林树基,郑洪汉:《草海的演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39 一161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 胡绍锦:宜良九乡张口洞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 1995年01期 :21-29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郑良:《云南昭通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2期:105-107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张新锋等:《云南西畴仙人洞动物化石铀系年代》,《人类学学报》2004年01期:88-91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张之恒等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1981年第1集);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高天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墓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方孝廉:《洛阳东马沟二里头类型墓葬》,《考古》1978年第1期;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贾兰坡:《中国古猿和古人类的发现及在演化上的重叠现象》,大自然﹐1991年,第3期;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钱方,周国兴等:《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91;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张之恒:《早期古人类在中国境内的迁徙和流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3期:33-37页。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云南省系统工程学会)dj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