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文古籍流失严重 抢救保护刻不容缓——浅谈彝文古籍的抢救保护与开发

作者:张进发 发布时间:2022-01-08 原出处:中国彝族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彝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彝族先民们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在与自然界作斗争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璀璨的彝族文化,形成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部份重要内容。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其文渊源古老。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清代学者袁嘉谷撰文说:“彝文半书于象形,其无形者之于会意、谐声。不得于形、意、声作记号以别之”。彝学专家认为,古彝文是远古彝族先民自己创造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的又一“活化石”。彝文多数是独体字,有少数合体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彝文具有自己的字形结构,从结构上看,基本笔划有竖、横、左斜、右斜、点、圆、半圆、竖折、横折等,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在语法上,宾语往往在谓语之前。在修辞上,大多采用排比、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彝文中还有句号、分段、起段、完结符号。彝文书写方法因地而异,一般由左向右竖行书写,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书。彝文中也有象形、指事文字,如以 象“头”,以 象碗中的饭; (气),字中的点, 指出气处。还有以较突出的部分象形的, 如 (脸),突出鼻形。也有近似汉字的会意字,如 (孵),表示鸟在有卵的巢上孵雏的意思。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的出现年代较早。关于彝族文字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说始于唐代而集大成于明;有说创自东汉;有说创自于先秦时期等等。有的专家根据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也很可能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时候。学者们各说一词,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是更多的彝学专家认为彝文作为一部不受汉字影响而非常成熟完善的文字,其历史应该更加久远。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典籍内容极为丰富,除本民族的宗教经书外,还有家谱、医书、史书、唱本、天文历算等,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法律法规、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天文历算等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著名的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记》、《勒俄特依》、《吾查》、《太阳历》、《药书》、《指路经》等等。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例如:在大方县百纳三元收集整理翻译出版的《西南彝志》,全书 26 卷,37 万字,记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看法,描述了彝族有关部族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具体地表述了中国西南彝族各主要家支世系及其相互关系,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文献价值极高,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文古籍的现状

明清以来,彝文曾广泛流行于彝族聚居的地区,彝文碑刻谱牒和契约文书等,较为普遍。彝文古籍绝大多数为手抄本,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无所不包,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文明发展史的物质见证,是彝族人民世代相承的“百科全书”。这些古籍是彝族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实用价值。 另外,古籍研究专家认为,彝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东南亚地区各国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彝族在使用彝文,历史上彝族各土司曾对东南亚各国产生过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至今尚有残存。但是,传世彝文典籍传到国外,当代的许多跨境纠纷在处理时就很难在国内找到可凭的文本资料。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彝文古籍散失和残损现象极其严重。据有关部门实地调查,目前存世的彝文古籍总数远远超过已收藏古籍总数,彝族地区民间还有许多亟待收藏的彝文古籍。这批文献因长期流传于民间,经烟熏火燎和湿热天气的损伤,大多破败不堪。而传世彝文古籍绝大多数均为手稿或转抄本,存世的彝文古籍 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这份古籍在地球上消失。目前每年古籍正以上千册的速度流失,大量散落民间的古籍原件不能及时收集而被毁坏流失。有的地方没有把散落民间的民族文献古籍当作保护对象看待,从而出现了彝族毕摩去世后,其家人即把彝文古籍当作随葬品一同烧毁。如新平县平甸乡李自强的父亲是彝族毕摩,存有上百册彝文古籍。数年前毕摩去世时,其家人把全部彝文古籍搬出门外堆放在屋檐下,不久便散失殆尽。该乡张朝顺的父亲亦为当地有影响的毕摩,存有60余部彝文古籍,数年前毕摩去世后,其家人把古籍当作随葬品全部烧毁在坟旁。类似事件,在其他民族地区中仍时有发生。另外,国外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商人或不法分子却看到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商业价值,并悄悄深入民间购买民族古籍文献到沿海地区或国外出卖。除此之外,口碑古籍自然流失也非常突出。有的民间艺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亦能诵唱数部长诗,但因年老体衰去世后,口碑古籍就在地球上消失了。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整理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误区和迅猛发展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得民族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彝文古籍出现严重流失现象,原因有四:一是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彝文古籍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征集保护经费,征集的价格难以和小商贩竞争,持书者受利益驱动就高弃低。征集到的彝文古籍又由于缺乏经费未能翻译整理出版。三是大多数人对彝文古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彝文古籍的价值和地位,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和继承意识。四是精通彝文古籍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越来越少。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屏彝族古籍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现普查登记在册的彝文有 313 卷,彝汉文对照布告 2 张,2 块彝文石碑,325 卷彝书失传。现存彝文共有 13 类,包括 23 种内容:历史(家谱祭祖史)、占卜(吉凶占卜、命占、测吉日占卜)、医药(测日针炙、施药配方)、文学(叙事诗、故事、风俗歌、神话)、天文、哲学(天地起源、物种循环)、布告、伦理、宗教(祭龙经、祭魂经、驱邪经、招魂经)、格言谚语、字典、彝文碑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药民方、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叙事长诗啊哩、民曲民谣等,口碑古籍类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是石屏人民的财富、瑰宝,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彝文古籍的抢救保护与开发

1、加紧彝文古籍的抢救与研究工作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古老文明的传承,古代彝族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人类不可再生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这些古代彝族文化遗产,除民间口传以外,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古籍中。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对彝文古籍和口头传承文化进行调查,并翻译整理出版了一批彝文古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民族文化,但距全面保护民族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彝文古籍目前抢救面临挑战,形势较为严峻。抢救工作面临着极大压力和紧迫性,抢救和保护彝文古籍刻不容缓。有关专家呼吁,彝文古籍的流失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措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就将走向毁灭,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抢救、整理、翻译、传承好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使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激发我们在新时代前进的动力之源,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当前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大州、民族文化强县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鉴于彝文古籍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我们须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对彝文古籍实施抢救和保护,启动高层次的彝文古籍集中研究和保护,建立统一的彝文古籍保管和研究机构;在民间艺人健在之时, 尽可能采用文字、摄影、录像、录音、计算机处理和文献复制等多种手段,进行抢救、整理和保护;抢在散落民间的彝文古籍破损之前,实施大规模的收购,进行现代水平的科学保管;加大力度抢救濒临失传的文献古籍和口碑古籍,并建立民族古籍资料库;对收藏的彝文古籍实施高水平的装裱修复,尽可能延长彝文古籍的保存期限;整合社会力量抓紧翻译整理出版民族古籍等工作,推出不同层次的汉文翻译版本;建立民族文化传习馆,把那些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对于即将消失而又非常珍贵的古籍文献,要采取具体的拯救措施,制定古籍文献保护规划,把古籍文献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完善彝文古籍传承机制

在彝族中,掌握彝文的只是极少数被尊称为“毕摩”的人。“毕摩”,彝语称“呗玛”,是彝族民间的上层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字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对彝文的发明、创造、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彝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从古到今,彝族民众都视毕摩为“智者”和“知识最丰富”的人。毕摩学识较为渊博,以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到文化娱乐的吹拉弹唱,从写地契文书到民法诉讼均为行家里手。在彝族地区都有较高的威信和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大多由毕摩所掌握使用,靠毕摩们以手抄的形式在内部通过仪式来传承,不论其抄写方式,还是传承都独特而稀有。精通古籍的毕摩本身为数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毕摩更是越来越少。由于彝族古籍大多数散存于民间,征集、抢救、整理工作严重滞后。一批彝文古籍虽已得到抢救,但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散存于各地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其他彝文古籍,则因多数毕摩现已去世,使古籍未能及时翻译就成了无人能懂的“天书”,从而造成彝文古籍的间接流失。为应对这一严竣事实,我们要尊敬彝族毕摩,保护引导毕摩,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将濒临“死亡”的毕摩文化抢救在“活人”身上,使它在民间仍有生命力,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挥毕摩的作用。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专职从事彝文古籍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后备人才存在着断代的危险。加紧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仅靠一批专家学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把研究彝族毕摩文化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施以及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把精通彝文古籍的毕摩像古籍文物一样给予适当相应的待遇和照顾,并列入保护对象名单。建立民族古籍传承人员命名制度,以保护和完善民族古籍传承机制,从而实现民族古籍在民族地区的长期而有效的传承。这样可以起到激励毕摩和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扩大他们的影响,使其在推动彝区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研究却蒸蒸日上。不仅有国内专家研究而且吸引了广大国外语言文字学者的兴趣。此外,为了使纳西东巴文有所传承和发展,一些有识之士还在丽江创办了东巴文化学校,编辑教材,积极组织纳西青年子弟培养兴趣深入研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东巴文化研究的热潮。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所借鉴,使彝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推广使用彝文,提高彝族群众文化素质

(1) 学校实行彝汉“双语文”教学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既是表达和记录语言及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文化、教育、科学事业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民族文字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期以来,在以彝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彝族地区,儿童在入学前不懂汉语,一入学就脱离母语,即要学汉语,又要学汉文。由于语言的不同,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语言障碍,造成了彝族学生在学习上的吃力和困难,就象中国人学外语一样,缺乏听课和学习的兴趣。彝族学生即使能把“天书”读得滚瓜烂熟,但不理解“天书”的内容,因而成绩提高很慢,影响了他们的智力发挥,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入学率、毕业率和升学率的提高。有的彝族学生,虽然读了几年“天书”,但由于多种原因,出校门以后没有几年又变成了文盲。类似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彝族地区,尤其是边僻彝区的一个普遍而严竣的社会现象。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人民心智活动的工具,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让智力得到开发和发展,母语教育则是最好的向导,是学好第二种语言方字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不懂或基本不懂汉语的彝族地区,从实际出发在儿童入学前只掌握母语的条件下,对民族学生实行 彝汉“双语文”教学。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利用彝族文字给汉字注音释意,帮助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增强民族学生的智力开发,诱导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水平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母语教学,一讲就懂,一教就会,老师不必多作解释。在本民族老师任教的学校,学生们更有一种亲切感,思想上没有顾虑,无形中就能使学习兴趣大增。彝族学生掌握了民族语文后再学汉文。这样,民族语文对难懂难记的汉语文起了注释作用,使学生对汉语文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更快更好。事实证明,民族语文进入学校并非影响汉语文的教学,而是促进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广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改变民族素质的偏低和人才十分匮乏的状况,才能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加强农村扫盲工作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扫除文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彝族地区农村文化落后,党和政府也很重视民族地区农村的扫盲教育工作。但由于语言障碍,单纯用汉语文扫盲效果不大,即便脱了盲,也往往因为语言文字使用的社会环境所限而不能巩固,复盲速度快。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文化低,看不懂汉文科普读物,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缓慢。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利用彝族文字对彝族群众进行扫盲,由于民族文字使用起来不脱离他们的语言环境,文字易写、易记、易认,群众学得快、记得住、效果好。一方面,推行彝文后,用彝文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科技知识,提供致富门路和信息。使彝族群众掌握了诸如杂交水稻栽种、家禽饲养和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彝文推行后,使群众体验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气氛,增强了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提高了彝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群众自发地起来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践证明,彝语文在彝族农村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加快民族人才培养,增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弘扬彝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族文字的开发利用

民族文化不仅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直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应当成为当前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大州、民族文化强县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因此,保护和弘扬彝族文化遗产,就要合理地利用“市场”这一杠杆,积极探索将彝族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护,用发展来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持和发展,使其在市场运作中体现新的经济价值。让彝族文化保护事业成为一个有产业支撑的事业,使彝族先民的智慧和结晶为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近几年丽江文化旅游产业之所以发展很快,成为全世界注目的旅游景点,是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个成攻范例。究其原因,纳西族神秘的东巴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突出了号称“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和纳西古乐两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切入点”。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开发利用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有典型代表的彝族村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采取“古为今用”的办法,将彝族文字与展示民族服饰、民间歌舞、民风民俗和山水风光相结合,向游人全方位展示灿烂多彩的彝族文化。把生态村建成集中展示彝族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和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乡村大舞台。这样,既可吸引外地游客创造经济收入,又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外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了解,促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对于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力培植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Bx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简介:张进发,彝名莫曲典查,男,彝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工程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镇莫测店村人。现在石屏县民政局工作,政协石屏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近年来,坚持摄影创作及笔耕不辍,先后有1600 余件小说、散文、新闻和摄影美术作品见诸报端并有数十件作品获奖。
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