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文种及其文献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文将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按照语系、语族的分类框架,回顾梳理了70年的研究历程,展示代表性成果,以点带面...[ 详情+ ]
作者:木仕华 发布时间:2025-01-31
- 贵州彝族仪式中的文学传承与传播研究 [2025-02-21]
- 《指路经》、迁徙传说与彝族文学 [2025-02-20]
-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期、分类及文本存在状况 [2025-02-19]
- 云南楚雄彝族面具与图腾基于文化现象上的关系 [2025-02-18]
- 诺苏彝族精神文化的变迁——以阿波洛村为个案 [2025-02-17]
- “德布洛莫”或“想象与现实的交叉地带”——童末《大地中心的人》与民间文化 [2025-02-16]
- 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对比研究 [2025-02-15]
- 彝族《指路经》崇生生命观的意义指向 [2025-02-13]
- 学术构想与生活真实——彝族图腾之争的现状与拓深 [2025-02-12]
- 口头文学入史的时间问题研究——以彝族口头文学为例 [2025-02-11]
-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及其传承的教育功能 [2025-02-10]
- 云南彝族撒尼音乐对中国钢琴创作的影响——以《撒尼幻想曲》为例 [2025-02-09]
- 彝族水火崇拜下的阴阳观 [2025-02-08]
- 滇中彝族彩绘艺术在民宿室内装饰设计的应用研究 [2025-02-07]
- 毕摩绘画中的宗教神鬼观与审美特性研究 [2025-02-05]
- 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系统散存民族古籍集中保护研究 [2025-02-04]
- 教育对边疆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以明代以来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为例 [2025-02-03]
- 贵州彝族婚礼上酒礼歌的诗学研究 [2025-02-02]
- 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续) [2025-02-01]
- 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一) [2025-01-31]
- 非遗保护视野中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 [2025-01-30]
- 1939—1950年西康省民族调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5-01-29]
- 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2025-01-28]
- 彝族传统农耕的森林应用技术及生态观念 [2025-01-27]
- 当代审美语境中的云南彝族题材工笔画创作 [2025-01-26]
- 水西安氏与水东宋氏政治关系史略 [2025-01-23]
- 近三十年彝族宗教崇拜观念研究综述 [2025-01-22]
- 黔西北彝族祭山活动的生态意义——以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寨彝族祭山活动为例 [2025-01-22]
- 谢孝明:明初水西土官宣慰使霭翠归附明朝时间考辨 [2025-01-21]
- 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基于云南红河源彝族、回族艺术传承的个案调查 [2025-01-20]
- 社会学视野下凉山彝族“毕摩”社会资本的建构 [2025-01-19]
- 神话、仪式与生态:凉山彝族的禳灾表述 [2025-01-18]
- 学校教育场域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个案研究 [2025-01-17]
- 传统生计方式的文化生态适应研究——以黔西北百纳彝族“漆粮并作”的生计方式为例 [2025-01-15]
- 论支嘎阿鲁及其形象的地位与影响——从彝族文艺史及民族认同的视角切入 [2025-01-14]
- 试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建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01-12]
- 云南汉彝杂居村寨生态文化的构成及演变研究——以石屏县老旭甸村为例 [2025-01-11]
- 现代化进程对凉山彝区人口智力发展情境研究 [2025-01-11]
- 彝族史诗《梅葛》原始共同意识的审美分析 [2025-01-10]
- 廖国强:清代云南少数民族之“汉化”与汉族之“夷化”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