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王菊:组合理论视野下倮倮泼葬礼的人类学解读——美国人类学家艾瑞克· 穆格勒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

作者:王菊 发布时间:2020-08-17 原出处:文学人类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美国人类学家艾瑞克·穆格勒的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从身体、文本、世界三个角度对云南彝族倮倮泼地区葬礼仪式中的多种现象、关系及物质的多重组合展开了多方位解码和释读,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区域性文化和历史的面貌。
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艾瑞克·穆格勒;《给死去父母的歌》 ;组合理论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艾瑞克· 穆格勒(Erik Mueggler)(196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背景下的当地历史,民俗文化,死亡的实践和经书文本等等。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云南彝族支系倮倮泼和纳西族)、历史的研究引人注目,曾获美国2002年麦克阿瑟奖等奖项。其著作包括《野鬼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记忆,暴力与地方》(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2001),和《纸之路:中国西部和西藏植物探索的档案与经验》(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2011),这些已经陆续被翻译或介绍到国内。而穆格勒新作《给死去父母的歌:中国西南地区的尸体、文本和世界》(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7)却鲜有被介绍和关注。在这本英文新著中,穆格勒巧妙地借助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组合理论”安排和处理了云南中北部倮倮泼的葬礼仪式及实践的深描、挽歌文本和圣歌文本的层层解码、以及对精神信仰内外流变的条分缕析,通过倮倮泼的葬礼仪式和吟唱文学文本,将当地的葬礼变迁和文本解码立体化地多维地呈现出来。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组合理论(assemblage theory)”是由法国学者吉尔斯· 德鲁兹和费利克斯·瓜塔里(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开发的本体学框架。组合理论通过强调流动性、可交换性和多种组合功能,为分析社会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框架。在组合理论中,组合是通过编码、分层和地域化的过程形成的。地域化是组合理论的最终过程,被视为创造“组合”的编码和分层体的排序。组合将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归于地域化。内容的形式,也称为物质形式,包括人和非人类身体、行为和反应的聚集。表达的形式包括体形的表达、行为和陈述。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身体:仪式主体和认知客体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艾瑞克·穆格勒关注的是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倮倮泼的葬礼仪式,其中身体(body)或尸体(corpse or dead body)是其主要的认识客体。
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穆格勒看来,所有生或死的身体(尸体)都是物质化社会关系的组合体。活的身体是通过培育和关怀的生成关系组合而实现的;死的身体是通过仪式化的关系模型组合而形成的。尸体是真实的、具体的、物质化的身体,而活的身体是虚拟的、潜在的尸体,活着的身体只有在死了以后被各种关系的历史包裹着才成为真实的、具体的身体。尸体被葬礼中安排的衣服、麻、被子包裹着、棺材盛放着、挽歌萦绕着、各种舞者围绕着、各种牺牲和物品交换着和消费着,这时尸体才变成了真实的身体。尸体吸附了天空、水、土地各种力量的关系,同时被各种人类社会关系层层包裹着。在书中相关章节,穆格勒详细描写了对尸体的处理:穿戴衣服、陪葬用品安放、棺材摆置等等,还有葬礼中牺牲的宰杀和准备,前来奔丧者带来的各种礼物,守夜时各种吟唱和经诵等等都无不体现出围绕死者尸体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聚集组合在了一起。父母用自己的痛苦养育儿女,儿女用隆重的葬礼来回报父母的痛苦,葬礼体现了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同时由此还衍生出三个社会关系群体:死者家庭群体、已出嫁女儿群体、妻子兄弟群体,各个群体与死者的关系不一样,在葬礼中的作用、贡献和功能就呈现出不一样,由此还分析了倮倮泼姑舅表婚姻的历史和发展在葬礼过程中并没有因此婚姻习俗让财富和礼物聚集在亲属之间。尸体被如此多种社会关系包裹着,包括社会的、情感的、伦理的社会关系各个层面,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在情感的社会关系层面,提供了活人对死者的悲伤机会;在伦理道德的社会关系层面,重复的行为教会对死者处理的方式。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为死者组合物质体的做法。而仪式实践行为为悲伤和纪念提供了动力,利用仪式化行为的力量来选择性地实现那些巨大的、多样的、不确定的感觉和影响的元素,这些都是社会身份决定了在葬礼仪式中的各种社会关系。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还从死者身体的广泛形式和集中形式展开论述。死者身体的广泛形式主要是因为在空间范围的延展,在活人世界是以交换的焦点而出现的。交换,包括了上述社会关系的礼物、财物和牺牲的交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情感、伦理等方面的交换与交流;此外,还有各种墓碑代替死者身体长久存在的交换,还有大地作为牛的身体(来源于倮倮泼尸化神话)而存在的与自然演化的交换,还有萨满与鹰的交换,还有葬礼中牺牲与米饭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交换等等……涉及了物质身体与非物质身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人之间。因为倮倮泼并不把死亡看做活着的对立想象物,而是把生、死看作是物质与非物质形式之间连续的运动。而死者身体的集中形式,依赖于活人的投入程度,也就是人们的想象投入,因为倮倮泼葬礼的历史流变经历了从火葬到土葬的过程,因此也从以前对天空的想象转入了地下冥界的想象:死者死后会进入阴曹地府,受到阎罗王的官僚管治。只有在葬礼中处理好了尸体以及尸体与灵魂、尸体与活人的各种关系以后,才能在阎罗王那里受到较好的待遇。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穆格勒对葬礼中身体的研究维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偶像(effigy)的解读。在葬礼中,倮倮泼会用松树、板栗树、竹捆绑组合精心做成死者身体的替代物——偶像,为死者塑造一个集中形式的身体,让理想和物质交织在一起,实际的关系和意图被折叠成一个虚拟的身体。其中,松树、板栗树和竹分别代表的是母亲,父亲,母亲的兄弟,然后或悬挂在墙或焚烧,完成当地人对死者的完整仪式。死者的偶像,从垂直角度(子女维度)来看,能保护祖先保佑子孙;从水平的角度(姻亲维度)来看,能保护粮仓、家园。除了对死者做偶像之外,穆格勒认为大地也是偶像,是牛身体被肢解并被比附建构的偶像,在当地人的神话故事中讲到:一位聋哑人请人屠宰了自己喂养的牛,牛的不同器官形成了土地、星辰、悬崖、江河……由此,一头牛被饲养,俘虏,杀死,并被分解,这些关系已经吸引了地球的每一个元素,从牛群吃草的山脉到聋哑人借用屠夫刀的幽灵和灵魂的世界。这些是虚拟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是预设的:它们是在确定的、有中介的社会关系的可能性之前形成的。现实世界是通过牺牲和分配,将牛的身体部分与世界各地相匹配,将世界塑造成偶像,每一部分都表现出特定的关系或意图的组合。同样,死者家庭的庭院也是偶像,死者的尸体停放在棺材里,而棺材被摆放在庭院中,不同的人群在庭院中由于与死者关系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功能,有哭丧的、有唱挽歌的、有诵经的、有跳舞的、有喝酒的、有吃饭的……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葬礼活动共同塑造着庭院这个偶像。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对身体的各种关注和解读成为了穆格勒在本书中的主要对象,借着对身体的理解,勾勒出了倮倮泼对死亡的认知、行为实践、社会关系组合等等的全貌。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本:仪式流体和实践载体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发现在关注倮倮泼葬礼的过程中,无论是男人女人们唱的哭歌文本还是葬礼仪式主持者的圣歌文本,借助语言这种献给死者和神灵的语言的实践,无不体现出倮倮泼葬礼既有一定程序又有很多流变的历史进程和现在状况,更凸显倮倮泼葬礼的多种组合功能。
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1983-2011年将近20年的时光里跟踪、走访、记录、整理了很多人在葬礼上演唱的哭歌,认为倮倮泼的挽歌文本是一系列哭歌的核心,这些哭歌包括了:“从屋里出来”、“从庭院出来”、“第三夜回来”、“从黎明到黄昏的牺牲”等等。停灵期间和守夜期间,死者的女性亲属会聚在棺材边从夜晚到天亮自己唱或请歌者唱“孤儿之诗”,会用歌的形式讲述死者生前的生活细节。这些诗歌文本或平行地呈现出来死者生前的痛苦、艰难、贫穷,似乎贫穷和痛苦是死者生活的主旋律,这种诉苦是中国农村民间回忆叙事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结合对解放前生活的哭诉;20世纪80年代前后,讲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难;而21世纪以来,更多哭诉的是对死去亲人的真挚情感和依依不舍的回忆,之前的程式性的文本变换成了现在更注重亲密性的文本语词……总之,体现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的生养痛苦与子女的供奉(父母死后的葬礼仪式)痛苦之间的关系,或许对于父母是经济上的贫苦、劳作上的痛苦,而对于子女则是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消耗的痛苦。“从黎明到黄昏的牺牲”演唱的不再是所谓的孤儿,其中是歌者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孤儿的同情,将哀痛的情感传递给死者和活着的孤儿和亲人们。而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夜,倮倮泼认为死者的灵魂还会回来,因此死者亲属无论男女要唱“第三夜回来”……根据对这些哭歌文本的分析,穆格勒认为:哭歌的参与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是复杂的,一方面演唱的歌者可以根据自己与死者不同的关系加以哭诉式演唱,歌者表达自己的悲伤,而不是为别人塑造悲伤。悲伤是个性化的,每个歌者将自己的悲伤与死去的亲人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悲伤来即兴创作并演唱。另一方面歌者们还请求死者把礼物传给他们早已死去的别的亲人。因此,哭歌显得更个性化、更自然。从哭歌文本的语言语义来分析,穆格勒发现这些挽歌语言交织这语言形式和语义的并行性,使用相同的位置作为设置等效的语音和语义元素,语音押韵平行利用音韵实现诗歌节奏感,语义平行利用词的意义达到诗意的目的。此外,在平行语义的哭歌结构中,还透视出:倮倮泼根据性别、世代和直系身份对人的排序,比如“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本来父亲和母亲是同一等级,儿子与女儿是同一等级的,而现在把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甚至儿媳与婆婆等并置,这样把普通的亲属称谓等级颠倒过来创造出一种张力和强调,成为了倮倮泼哭歌艺术的有意为之的特点,目的是为哭歌的产生建立一个紧密组织的环境,歌者通过哭歌这种语言艺术资源,在公共场合制造悲伤,使痛苦尽可能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收集到倮倮泼民间流传的必须由萨满演唱的两首圣歌(chant)文本(当地倮倮泼称为“nepi”):“第十月祭(Tenth-Month Sacrifice)”和“睡在森林里(Sleeping in the Forest)”,前一首是在死者之后第一年的农历十月举行的仪式上演唱的,后一首是死者死亡多年后的农历十月的仪式上演唱的。这两首圣歌是作者着重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对这两首圣歌多重意象、多层世界组合的解读成为了该书重点而重要的内容。这是两首冗长、复杂和重复的圣歌,需要萨满手持法铃、法帽、用一对鹰爪和红布黄布和黑布捆扎在一起的棍棒才开始演唱。这两首圣歌都包括了72首歌,要用8个小时才能表演得完,其中都讲述了世界、动物、昆虫及一切不可见之物的起源,这或许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秘密。两首圣歌,是在为失去的人构建一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安置尸体,当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死者置于阴曹地府的官僚权威之下时,同时也在为死者提供了逃生的道路,体现出了对死者的态度在伦理上是复杂的。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产生的一个物质尸体,后者被普遍强调生育所取代。这是通过与死者签订的合同带给活的东西:家畜的生殖以及人类的繁衍,人类生育仅仅是系列的高潮。总之,两首圣歌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构建世界;第二,塑造了死者的集中的、无形的身体;第三,对其广泛的物质主体的理论。这些圣歌让死者参与对话,观察他们的互动,以某种方式将不充分的洞见片段拼凑在一起,形成对他们的世界和生活的全面的描述。倮倮泼认为,死人是有耳朵能听到歌唱,有眼睛能看到供奉的礼物,有围裙可以收集祭品,只是没有嘴巴来说话,而是通过别人的嘴来说话,而圣歌通过与活人建立联系,为的是维持与活人的关系。这两首圣歌的第一部分都包括了十二首歌,在几乎相同的介绍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框架内,讲述世界和人类的起源。穆格勒在分析这两首圣歌文本时,认为圣歌中的内容反映出了: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单一的主动关系,地球反射天空,天空反射地球。鹰是天空的视线器官,看着地球;蛇是地球的眼睛,看着天空;鹰和蛇都是死亡的代理人,每个活动关系的力生成进一步的关系,直到生成有序序列。序列的活动总是与进一步的序列进入排序关系,且此活动是多重的,直到生物、权力和行为的世界被划定为沿两个轴展开描述。垂直轴从天空延伸到地球,痛苦和死亡沿着这条方向下降。水平轴沿着地球表面延伸,政治和历史地理一起出现。在这两个轴的交汇处是人——死人。天、地形成后垂直轴形成,天、地相互关联,地面出现了悬崖、岩石、河流和市场,这是社会关系出现的基础,然后物质与非物质的生物开始出现,一旦仪式行为的程序和规则形成,人类开始出现。而人类一出现,嵌入人类历史的人类地理的水平轴开始形成了。所有这一系列的系统关系为:差异-结合-姻亲-人-身体-地理。这些结构系列显然是平行的。它们以不确定的差异开始,表示为损失或遗弃;他们组装具有确定性质的身体;它们规定了身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以解散,逃避或毁灭而告终。圣歌的伟大成就是在这三个身体之间建立不稳定的联系或沟通:大地的身体,死者的集中身体和死者的广泛身体。驱动和引导的水平运动从死人的身体展开,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差异是人的意图。垂直轴是由不人道的力量,从天空的四面射击的力量创造的,并将动物的异常出生与人类死亡联系起来。横轴是仪式化动作的产物,旨在驱逐可能捕食死者的生物并引导死亡灵魂沿着它的路径行进,迫使不同系列的生物沿着无数的通道扩散到大地表面,指导为这个表面提供了人文地理和人类历史。这个地理位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很复杂。两首圣歌将来自两个可能的死亡世界的图像组合在一起,一方面是从较旧的火化条件中汲取的,另一方面是较新的土葬条件,因为这是悲伤,征服,同情相组合的结果。墓碑将那些拥有更新世界的世界层层化,身体和大地的排列不再确定,但在身体和灵魂的协调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斗争领域。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分析这两首长篇的圣歌经文文本过程中,穆格勒发现:只要一首歌与前一首歌平行出现,一组歌曲就会沿着水平轴和垂直轴显示为与其他歌曲组平行,这样每首歌就会与另外两首歌相关联,形成一组三首歌,这就是设置平行三组。一首概述连贯场景的歌曲,似乎是对前一首歌曲的逐字逐句重复,直到单个重复音节或甚至单个音素出现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声音的无关紧要的变化,在许多经文中重复出现,直到突然间,一个熟悉的场景转变为一个新的奇怪的场景。因为歌曲和歌曲集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二维的,这种效果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歌曲和诗歌的无情重复展现为差异重组的无限过程。然而,即使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描述,因为紧密结构的歌曲集被其他歌曲打破,而不是结构化成集。这些中间歌曲中的一些讲述了对仪式场地做出的准备,其他歌曲则将与歌曲集的正确叙述分开。经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多重的组合和排列,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经文文本和完整内容的整体。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对倮倮泼葬礼仪式唱词文本这种载体的深入解读中,了解了从火葬到土葬的历史流变中当地人对死亡仪式操持实践的内容的多维空间,以及处理死人与或人之间关系的仪式性、情感性、亲密性和神圣性的各种想象和行为。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世界:仪式本体和精神实体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在对倮倮泼大量的葬礼仪式流程实地观察、描述和对唱词文本经文文本解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各种生命(物质生命,非物质生命(灵魂、神灵、精灵))认知和精神诉求。
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发现:倮倮泼认为,对死者的工作为生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创造了条件。人类和其他生物,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育和身体健康完全取决于通过与死去的父母的孝顺关系引导的生命物质。但是要使这个渠道发挥作用,死者的尸体必须是在死者被暂停生命的关系中故意制造出来的。与此同时,每个行为增加了与尸体中积累的关系,同时将活人从这个完整的,分类的社会宇宙模型中切割出来。哀悼的悲痛,包括孤独和异化的感觉,是这种组合和分裂工作的产物。因此,倮倮泼营造了一个死人的世界,而在死人世界,灵魂的安置和处理是最重要的实践和行为。因为倮倮泼认为一个人有三个灵魂:一个在火炉附近的房子里闲逛,另一个是在墓地里游荡,第三个跟着身体像一只忠诚的狗一样。穆格勒将两首圣歌经文文本作为了民族志的、历史的文本展开研读,逐字逐句、逐系列、逐个歌曲地,解读他们为死去的听众组合了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尝试让死者参与对话,观察他们的互动,推断他们的意图,以某种方式片断的洞察力碎片组合起来全面地描述了他们的世界和生活,呼应了人类学的基本问题。穆格勒根据经文(《猴子之歌》、《冥界之歌》、《鹰之歌》、《生命之歌》)的解读将这个世界描绘成三个层面:天空层面、地面层面、地下冥界层面,死者的灵魂在这三个层面运动,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的是:鹰、猴子、阎罗王。在猴子,阴间和鹰的歌曲中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灵魂命运。关键的区别在于灵魂与生者的契约关系有关,由生命和死亡的特定形式的权威调解。在“猴子”歌集中,灵魂没有权威,与生者没有契约关系。在“冥界”歌集中,灵魂受制于阴间阎罗王的官僚权威,并且它与活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在“鹰”歌集中,灵魂受制于萨满的权威,它与生者有着模糊的个人关系。这些多重关系,从野生状态到由官僚权威调解的驯化关系状态,最后是无中介的矛盾状态再死亡,人类终究会走向死亡。倮倮泼认为人死后不久,灵魂就会感到困惑和孤独。不确定它是死还是活,灵魂在恐惧中徘徊,感到被遗弃。最终,它落在山上的一棵松树上。灵魂必须从森林中的这个巢中获救,在重新安葬之后,灵魂可以被放置在棺材中,高高地悬挂在庭院上方,用衣服和被子包裹,并由儿女们做出种种牺牲(动物、粮食)。根据每首歌的介绍性和结论性段落,吟唱的实际任务是清楚地概述生与死之间的契约条款,这些经文用来重申生命的无法实现的法则。这些歌曲形成了一个系列世界,这些歌曲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折叠组合成多个平面。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死人世界投射在活人世界会体现在倮倮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阴间的阎罗王用隐形墨水在纸上写下死者和活人的名字和命运,被固定在倮倮泼家中男长者床的头部上方,这是床头精灵,体现出了祖先的原则,这是房屋空间的垂直维度。这垂直维度的床头精灵能保佑活人现实世界子孙绵长;床头精灵的对面,老年妇女的床头上方,沿着房子的水平维度,是守护和保护粮仓的精灵。其他的生命也从这个枢纽展开,赋予了活人居住的房子各个空间(阁楼、谷仓、庭院)深度。每种精灵都是特定的人类与非人类居民、意图和品质的指标。床头精灵的无形的身体将它们融合成一个不同的整体,这样,床头精灵将活人居住房屋空间中的不同精灵组合成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还有,死者的灵魂与身体重合后,土葬后的墓碑成为了通往冥界的大门,是对死者生前的生活的叙事和文本的物化,碑文是死者灵魂、神灵的物质痕迹,将死者与活人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死人世界与活人世界在尸体、石头和文本中物质化地实现了。将死人的灵魂与身体安置妥帖后,才能让死人安心享用葬礼仪式中的各种动物牺牲、粮食,也才能让死人听到活人以语词为礼物给他们的吟唱,也才能让死人放心地开始与祖先生活在一起且能以某种无形的方式护佑着死人离世后自己还活着的亲属。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格勒借助圣歌经文对倮倮泼葬礼仪式中死人世界进行了建构和解读,认为倮倮泼把生、死看作是物质与非物质形式之间连续的运动,这种运动是无休无止的,只是非物质形式的运动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并不是不存在的,反而会投射到物质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体现,同时也满足了生者的精神诉求:完成了葬礼中的各个环节,完成了与死者的沟通,完成了死者与死人世界的交流之后,精神有了慰籍,现实世界有了秩序,一切又会正常运转起来。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国人类学家穆格勒数十年来坚持对滇中北倮倮泼地区展开人类学研究,在对这个区域的地域化关注中,这本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中国西南地区的尸体、文本和世界》(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2017)对倮倮泼葬礼中的身体、文本、世界的编码、分层展开了深描式的排序、解码和分析,对葬礼中的社会关系、亲属制度、语言表达、历史演变、政治影响、行为实践、民俗文化等等结合当地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进行了多维的组合式的解读和建构,让我们能透过倮倮泼的葬礼能了解和认知倮倮泼的世界认知方式、文本表达方式、精神诉求方式,是一本人类学佳作。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献引用格式】王菊.组合理论视野下倮倮泼葬礼的人类学解读——美国人类学家艾瑞克· 穆格勒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J].民族学刊,2020(02):97-102.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 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2.jpg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菊,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博士生导师。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方向:彝族文学与文化、彝学史、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D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四川彝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