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研究

作者:李明 发布时间:2019-01-16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点赞+(

摘要: 俐侎人,是云南省临沧市特有的一个彝族支系,大部分主要居住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境内,少部分则居住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和营盘镇一带。身处云雾山中的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俐侎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终日与茶山相伴,并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本文仅以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为个案,希翼对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进行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 彝族俐侎人;茶;茶文化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

(彝族俐侎妇女采茶 图片来自景欣传媒

一、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

俐侎人,是云南省临沧市特有的一个彝族支系,主要居住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和凤庆县郭大寨乡和营盘镇一带。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位于乡人民政府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有俐侎人家427户,约17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79.6%。该地山高坡陡,属半山区,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属亚热带温凉气候,该地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尽管如此,当地的俐侎人依然保留着他们最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然使用着完整的俐侎语言;依然保留着他们独具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服饰、饮食、歌舞、祭祀等民俗文化事象。在当地,流传着诸多关于俐侎人祖先的传说,相传当地的俐侎人最早是从思茅、景谷等地逃难来的,并非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此外还有一些是关于俐侎人与茶的传说。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所周知,临沧是云南的一大产茶区,凤庆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凤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身处云雾山中的俐侎人自然也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有着古老、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俐侎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俐侎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茶文化概述

何谓“茶文化”,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等都曾提出过各自的观点,陈香白教授指出:“茶文化是一种对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 是人类、茶事、文化之统一体。茶文化应涵盖茶文化学及茶文化两个层面。茶文化学必须是一门宏观哲学研究与微观科学研究相结合之边缘学科, 既追求历史探索的深度, 也追求现实眼界的广度, 更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茶文化学应从整体上揭示茶文化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体现人类自我完善的一般法则与历史。茶文化之内核是茶道,茶道之中心思想是‘和’。茶文化之最重要的特性是‘和’,此外尚有自然性、创造性、利生性、艺术性、区域性、民族性、社会性、传播性、时间性、个体——群体性等主要特性”。[1] 林治先生在其著作《中国茶道》中指出:“茶文化一般是专指人类所创造的以茶为媒介的精神财富。茶文化的核心是由有形的‘茶艺’和无形的‘茶道’相结合而构成的”。[2] 《弘扬中华茶文化》一文也指出:“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应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用。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往往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是建立在茶叶科学和其他科学基础上,是指人们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有形的、想象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创造和应用活动的过程”。[3] 由此可见,面对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如何给茶文化下定义,学者们尚无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即茶文化是以茶为中心(或称媒介),围绕着茶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事象。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这七样东西是人们每天起身后就要用到的必需品。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俐侎人终日与茶山相伴,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俐侎人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民风茶俗,最终孕育了俐侎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

众所周知,在滇西地区,“百抖茶”和“响雷茶”都是很普遍的。可是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却很有特色。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几乎家家都饮“竹筒雷响茶”。“竹筒雷响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筒做为烤茶的器具,经过多道工序泡制出来的茶。在俐侎人居住的村子周围,随处都可以见到当地特有的香竹。用这种香竹筒烤出来的茶叶既能吸收香竹的香气,又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清香,可谓是一举两得。“竹筒雷响茶”的泡制是很讲究的,有多道工序。首先要把砍来的竹筒放在火上烤,等竹筒烤干后在里面放入茶叶(这种茶叶就是俐侎人的大叶种茶)。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火塘上继续烘烤,并适时地轻轻翻抖,不时地把竹筒倒过来,看看茶叶的成色,烤茶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火候,只有慢慢地烤,茶叶吸收了竹子的香味,茶才会更香,等到茶叶烤黄并喷出香味时,茶就烤好了。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一个土制的茶罐里,然后将沸腾的开水冲入茶罐内,此时竹筒内就会发出爆雷般的响声,至此,“竹筒雷响茶”的泡制工作完成。现在就要在事先准备好的茶碗里放入一点蒿子,因为在俐侎人的观念里,蒿子是最干净的草,能够除去茶碗里的杂味,最后就可以把茶倒入碗中尽情地畅饮了。此茶香气十足,具有消暑、提神醒脑之功效。饮“竹筒雷响茶”已成为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俐侎人不可或缺的礼俗,只要你走进俐侎人家,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用“竹筒雷响茶”来款待你。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俐侎人的婚俗与茶

茶在婚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三茶六礼”的婚俗。所谓“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和合茶;而“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阿茶”(小伙子)上门说媳妇,茶叶是必不可少的“四色礼”之一,“下茶礼”中也必须要有茶叶。而婚礼中的迎亲茶则是最有特色的,新娘被接回来以后,在主婚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与送亲的亲朋好友进入堂屋坐下,这时新郎家便要献上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有名的俐侎人“竹筒雷响茶”;第二道是糖茶,主要是加了核桃片、芝麻、红糖等的甜茶;第三道则是竹叶水茶,这道茶就是用当地特有的香竹叶泡制的。新郎新娘喝过茶以后,就意味着今后要相互扶持、艰苦奋斗、以苦为荣,先苦后甜,同时也寄寓着亲朋好友对新人甜蜜生活的祝福。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俐侎人的祭“茶祖”仪式

俐侎人崇拜自然,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心中,茶是有灵魂的。在俐侎人关于本民族的发源史上,茶是他们的救命草。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俐侎人并非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祖先最早是从思茅、景谷一带逃难出来的。俐侎人的祖先一路逃难,在路上靠采集野菜、瓜果等为生。为了保存俐侎人的根,男人们每天都要出去寻找食物。为了孩子和女人们的安全,男人们要先尝那些从山上采集来的食物,确定没有毒后才让孩子和女人们吃。一天,他们实在找不到什么食物了,就只好采了两种不同的树叶,一种是大叶,另一种是细叶,为了鉴别这两种树叶到底有没有毒,他们分别吃了一些采来的树叶。第二天早上,人们醒来后发现吃了细叶的人都死了,而吃了大叶的人却更加精神百倍。后来才发现,那种绿色大叶就是古茶树上的嫩叶,此后,只要是疲惫了,俐侎人就会采些茶叶来吃,千百年后就有了“早上一盅,一天威风;下午一盅,干活轻松”的谚语。俐侎人为了感恩茶树,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祭拜“茶祖”。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举行祭“茶祖”仪式这一天,家家都必须要派代表参加且必须都要出一点米和肉。祭“茶祖”仪式一般从早上就要开始,天一亮,人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鼓号手在队伍的最前面,然后是“朵希”(俐侎语,意为祭师),“朵希”手里点着香,其他人则跟在“朵希”的后面,队伍在“朵希”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向“茶祖”走去。“茶祖”又叫茶树王,是村寨背后山上的一棵大茶树,树杆苍劲,枝繁叶茂。队伍到达以后,祭“茶祖”仪式正式开始。“朵西”把手里的香插在茶树下面的祭台上,再把各家拿来的祭品都摆在祭台上,然后用一块俐侎人自己织的布将树杆包住,这时边上的一个助祭人把一支箭射向天空,鼓号再次响起。“朵希”端起一碗水,围着茶树一边泼洒一边念祭词: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茶神呀茶神,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救过我们祖先的命,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让我们俐侎人繁衍下来,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感激不尽,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我们又来给你烧香,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山是你的山这河是你的河,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要永远地住在这里,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佑我们俐侎人家家平安人人安康,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佑我们俐侎人子孙兴旺。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朵希”的祭词念完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默默的祈祷、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时祭“茶祖”仪式圆满完成。接下来就是大家一起打歌跳舞的时间,“阿朵”(姑娘)、“阿茶”(小伙子)们吹着芦笙、弹着三弦,围着茶树踏歌起舞,共同庆祝这个神圣的日子。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茶史可鉴,茶俗可见,生活在云雾山中的俐侎人对茶有着传统独特的认识。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他们种茶、制茶、爱茶、敬茶,终日与茶山相伴,他们始终都相信是茶神主宰着他们的幸福与安康,是茶救了他们祖先的命,因此用各种祭祀活动来表达对茶神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着古老、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俐侎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d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注释:
[1]陈香白:《“茶文化”通义》,原载于《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P5。
[2]林治:《中国茶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P219。
[3]汪桓武,何莲,汪江:《弘扬中华茶文化》原载于《贵州茶叶》2006年第4期,P24。
[4]何鸟:《俐侎人的茶缘》,原载于《茶乡》,2007年第2期,P54。
参考文献:
1. 林治:《中国茶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 陈香白:《“茶文化”通义》,原载于《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3. 汪桓武,何莲,汪江:《弘扬中华茶文化》原载于《贵州茶叶》2006年第4期。
4. 何鸟:《俐侎人的茶缘》,原载于《茶乡》,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明,男,彝族,云南省凤庆县人,1983年11月生,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