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伦理学功能探析

作者:​阿侯索格(王昭节) 发布时间:2022-05-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彝族家支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彝族人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积淀了彝族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是彝族辨别族源、家族亲疏、以及缔结婚姻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厚的伦理学功能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家支姓氏文化受到现代主流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极大冲击,在文化缝隙中不断变迁,甚至有逐渐消失的趋向。因此,本文试从彝族姓氏的起源和彝族汉姓的来历入手,分析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现状及伦理学功能意义,进而探讨如何来保护与传承彝族家支姓氏文化。
关键词:彝族;家支姓氏文化;伦理学功能;保护与传承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支姓氏文化的民族。彝族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整个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彝族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了彝族社会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彝族维系血缘的重要纽带,辨别婚姻的重要依据。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受到汉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盲目地追随主流文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但不传承,反而自动放弃,大部分人连自己家支的姓氏都不清楚,致使在通婚以及修理家谱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把同汉姓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认作家族,婚姻不讲究伦理辈分,出现了一些让人啼笑是非的事情,甚者连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都混淆,盲目地与同汉姓的汉族连宗。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家支姓氏文化具有重要的伦理学功能价值,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凉山彝人克智,局部 卢德福作)

一、彝族姓氏文化的起源

彝族姓氏是彝族社会一开始就有的,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彝族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彝族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彝族姓氏及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由于彝族家支的不断分化,其姓氏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壮大。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姓氏和彝族的族源有一定的联系。彝族不是一个单源民族体,而是一个多源族群融合而成的民族体,其姓氏及其文化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族群的姓氏。有学者认为,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昆明人又与僰(濮)的融合是彝族姓氏文化形成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其姓氏成为后来彝族姓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汉晋南北朝时期,彝族文化发展达到一定的繁盛时期,尤其以诗文著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古老的姓氏,例如水西的阿哲氏等。唐朝时期,在彝族统治阶级里出现了大量的姓氏,如南诏的蒙舍氏,东川阿着仇氏,永宁的扯勒氏,乌撒俄索氏等。两宋时期,彝族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经九代“尼姆”分支的七大勾则此时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元朝土司制时期,彝族姓氏大量形成。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彝族家支举行大规模的“尼姆”分支活动,很多姓氏被确定了下来,后来因发生吴王剿水西和改土归流事件,以前独立的彝族方国政权解体,彝族势力衰落,除了较大的家族和有一定实力的土目可以勉强支撑大型祭祀外,其余小家支均无力承担,失去了分宗的社会基础。另外,由于战乱带给彝族人民的巨大创伤,许多家族为了逃生,流离失所,迁移各地,失去联系,因而改土归流前的“尼姆”分宗的姓氏便成定型。因此,明清时期是现今彝族姓氏形成的定型时期。同时,明清是彝族汉姓的形成期,之后汉文化在彝族地区得到发展,彝族的姓氏便失去了进一步分化的土壤,被固定下来,沿用至今。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姓氏以家支为单位,俗称“家支”,在北部方言中称之为“次伟 ”或者“楚西 ”,在东部方言里称之为“卡素”“伟聂”。家支是出自一个共同祖先,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继嗣群体,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连名制作为链条贯穿起来的一个稳定的血缘体,他的形成和原始部落氏族的形成一样,由一个大的氏族慢慢发展之后再分出一个个小的氏族部落。每个群体中的每个男人就一环扣一环的这样发展,各个环节又分出若干个小的链条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从而构成了一幅庞大倒立树性血缘体,即家支。家与支的关系犹如源与流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称呼某姓时,叫某某家某支,如阿尼阿景家阿洛支,布所阿铺家史竺支等。在彝族生活中,家支是一个有不成文法但没有办事机构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即“少不得的是牛羊,缺不得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它是彝族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原始父系家族公社的延续和发展。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一家支有共同的谱系。谱系是以祖先之名为氏族(家支)名称,采用父子连名制记录一个氏族(家支)的发展情况,每个彝族人民(特别是男性)都把自己的生死挂在这一根无形的链条上,这一根根的链条就编织成一个网——即古老的彝族家支文化历史。谱系是本家支的亲属称谓的基础,它关系着彝族人民的日常交往,婚姻,丧葬及一个家支的兴衰成败等等问题。家支还有共同的祖灵、墓地和特殊的祭祀活动方式,有一套完整的习惯法。同一个家支的姓氏是一样的,一般采用分宗祖名或比较有威望的祖宗名字作为家支的姓氏。在东部方言区里称为“能彝”和“侯笃”,通常为前后两句,每句四字,前一句表示氏族的标志,是分宗时取分支圣水的地理特征及山水石草木等物象名称,后一句表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者分宗地名及姓氏。例如:黔西北境内原乌撒部“四大白彝”之一的阿底氏的“能彝”和“侯笃”为“始吐能彝·阿博阿底”,“ 始吐”即青树,“能彝”即为源头。“阿博阿底”为其历史上有威望的祖先名字,分宗时作为姓氏,全译为以常青树为标志的阿博阿底家支。居住在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原芒布部“四大白彝”之一的阿吼氏的“能彝”和“侯笃”为“池吐能彝·布塔阿吼” ,“池吐”为东川(昭通)米粮坝,“布塔阿吼”为其著名的先祖名,全译为在东川(昭通)米粮坝分支的布塔阿吼家支。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能彝”和“侯笃”或不懂“能彝”和“侯笃”的人均被视为根骨不正。因此,“能彝”和“侯笃”便成为家支姓氏,在本家支内秘密传承,一般不视与外人。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支的“能彝”可变,但“侯笃”不可变。如布塔阿吼氏在迁往芒布部后,在镇雄路章牛场坝再次举行“尼姆”分支,共分为六大房,改“能彝”为“摩倮能彝”。后来二房把娃阿吼支再次分支,“能彝”为“始吐能彝”。但无论如何,“侯笃”“布塔阿吼”都未变。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汉姓的来历

如今,很多彝族人尤其是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彝族都改用汉姓,有的则两者兼用,这是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结果。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宋书》中记载的彝族姓氏到现在只有一部分还在使用看,彝族开始广泛使用汉姓应该在元明清之后。彝族使用汉姓是从统治阶层的土司开始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之子阿期陇的为“安的”,水西土司便改汉姓安。同时,宁州土司归附,太祖朱元璋嘉之, 赐姓“ 禄”,使世袭知州,学习汉文化,其后裔禄洪,曾点云南健儿三千,护卫京城, 效忠明末皇上朱由检,著有《北征集》,其中《春日北征途次有怀》云:“千里迷故国,万里赴都城。夜夜闻鸡声,朝朝祭马行。鸟啼乡思动,花拂剑光生。一洗腥擅净,齐歌奏凯声”。之后,除芒部土司陇姓来历不明外,朝廷赐乌撒土司姓安,乌蒙、东川、永宁土司姓禄,同时加封土司以下土目阶层的部分人汉姓,其他土司相继攀附安、禄等姓氏,故彝族土司土目中安、禄等姓人家较多。宋代雄冠乌蛮三十七部的罗婺凤氏土司,亦是十六代传至阿英(凤英)即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时才“奉例赐姓凤,帝宠之甚,晋中宪大夫”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以后, 彝族使用汉姓开始逐步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在与汉族深度杂居的彝族地区,彝族姓氏不再普遍使用和发展。深度杂居区彝姓为什么逐渐被汉姓取代呢? 除封建王朝为了便于推行土司制度赐姓外,流官也要求彝族人使用汉姓。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八记载:“诸甸本土;罗罗和泥人好相杀,死则偿以财, 家无姓名,其有名者或递承其父名之字,顾无姓。弘治中知府陈最以百家姓首八字, 司分一字加于各名之上,诸甸皆受, 惟纳楼不受。”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明代大量汉人迁入彝区,彝人居住地由过去的“夷多汉少”变为“ 汉多夷少”。自然在姓氏上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促使彝姓逐渐转化为汉姓。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封建皇帝赐姓外,彝族使用的汉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来源: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别给予姓氏。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如“阿鲁”译义为“獐”,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取彝姓的谐音为汉姓。这种情况在乌蒙山区较为普遍,如乌撒的阿维氏,因“维”与“文”音近,故取文为汉姓;芒布的阿沽氏因“沽”与“顾”音近,故取顾为汉姓。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彝、汉杂居相处,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因此,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相同。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数是族别从母姓氏从父,如瞿、乔、樊等姓。六、避免战祸改汉姓,这种情况是水西地区最多。因彝族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明末奢安起义,清初吴王剿水西、改土归流等,很多彝族家族面临灭族之灾,不得已隐族改姓求生存,以至于很多真正的的彝族人现在都变为彻彻底底的汉族了。又如广西隆林的韦、王、黄、昊、李、杨等汉姓彝族, 据说是从云南迁徙至广西隆林之后, 为逃避领主和官府的迫剿和迫害, 借当地汉、壮民族大户的姓氏作掩护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彝族基本采用汉姓,一个汉姓之后往往有几个彝姓。如黔西北的安姓有乌撒部众多的小宗或多个不同的家族、有水西阿哲嫡系(嫡系于康熙年间水西宣尉使安胜祖无嗣改土归流而结束)和水西众多小宗以及其他家族,禄姓有东川阿于陡氏,乌蒙氏,王姓有乌撒系的阿尼阿景氏,芒布系的布塔阿侯氏。陈姓有乌撒的阿鲁、阿大家、索作尼彝,有水西的默帕家、史吐尼彝家。黄姓有扯勒后裔、播勒后裔。这些同汉姓的家族其实在彝族家族里并无宗亲关系,是可以相互通婚的。而站在彝族家族源流的角度,“能彝”不同的可能存在是已分支宗亲,因举行了分支仪式后,分支以前共同的“能彝”变为历史,新的“能彝”代表的是相隔数代,可以作为姻亲的族人了。所以现在彝族家族多有这种说法“车陈李王高”、“李陈金绍”等,但这不是代表姓这些汉姓的彝族是同一家族,而是说,某个家族在彝改汉姓后,家族里包含了这些汉姓或分别有不同的族人改为这些汉姓。如乌撒阿尼阿景氏就包括王、安、苏、余、毛、熊等三十多个汉姓;阿博阿底氏包括罗、陈、杨、王、李等三十多个汉姓;布所阿铺氏包括龙、李、安、张、王等汉姓。芒布的嘎哪氏包括罗、李、王、赵等汉姓;阿吼氏包括王、龙、石等汉姓。这些不同的汉姓是由一个祖宗分支的,原则上是严禁通婚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资料显示,原威宁八大土目中安姓有六支,巧家安姓有八支、禄(陆)姓13支,彝良罗姓有6支。1988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143个,汉姓74个。虽不是十分准确,却说明彝姓多于使用的汉姓,符合昭通地区的基本情况,也符合乌蒙山区彝族姓氏的实际情况。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彝族地区,民族文化逐步得到认同和发扬,很多彝族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彝族家支姓氏,但在探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民族和姓氏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要找到自己家族的真正根源,必须以彝族的民族习惯、历史文化、古籍资料为根据,而不能以现在自己的汉姓为根据。否则,就只能推演到汉族的姓氏始祖,如彝族陈姓会以为自己是陈霸先、陈友谅的后代,但是其实自己是真正的彝族,与汉族的陈姓民族不一样,基本没有同宗同源关系。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最科学的追寻自己彝族姓氏的方法,首先向家族中的年长者打听自己家的“能彝”和 “侯笃”后,再请精通彝文的专家学者研究,看看自己属于彝族历史上的哪个部族分支,进而逐一往下清理,就知道自己的家族的源与流,以及从何时起改为汉姓,改汉姓前叫什么,而族人中还有其他的哪些分支改为其他哪些汉姓。这样,以“能彝”和 “侯笃”为纽带,就能探寻出自己的家族彝姓以及现在分为不同汉姓的宗族家门。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彝族汉姓来源十分复杂,所以,要了解现在自己家的“能彝”和 “侯笃”,以拨开历史的迷雾和纷纷复杂的汉姓,认识自己的根源。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现状

从开始使用汉姓到现在,彝族姓氏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姓氏的使用在逐渐减少,甚至不再使用,汉姓在彝族社会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自明清时期彝族地区大量出现并使用汉姓汉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基本上使用汉姓,只有四川凉山还在使用彝族本身的姓氏。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发展趋势来看,彝族的姓氏慢慢的在现代化,在以汉语为主流语言的国家趋于以汉语汉文为载体的现代化,在以英语主流的国家则趋于以英语英文为载体的现代化。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姓氏慢慢的将会消失,不复存在。在元明时期,皇帝只是册封各地彝族首领时赐予汉姓,如:贵州宣慰使阿期陇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安,永宁宣慰使奢氏被赐姓禄等等。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现在,除了北部方言区的彝族外,其他地区的彝族很多都不再使用自己的彝姓彝名,只有现代化了的汉姓汉名。即使是北部方言区的彝族中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人都相继使用了汉姓汉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自己的彝姓彝名,但是在单位里使用的都是汉姓汉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彝族姓氏现代化的过程。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尽管如此,彝族从使用汉姓起,姓氏就成了“双轨制”,即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使用汉姓,在彝族文化生活中则使用彝姓。直到现在,已经基本只用汉姓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人依然还知道自己的彝族姓氏,尤其是云南、贵州两省的彝族,明用汉姓,暗用彝姓,并且在祭祖等大型的彝族传统文化活动中还在大量使用。乌蒙山区彝族尽管在明清以后多转用汉姓汉名,但直到今天,在修谱、婚嫁、祭祀等活动中仍大量使用自己的彝族姓氏。经笔者调查,仅贵州赫章县河镇乡周围的彝族就有阿铺、阿底、阿维、阿景、阿吼、阿沽、嘎哪、阿启、阿郭、阿爵、迪吐、偶姆、阿纳、阿怠、耐搂、史裸、罗洪、葛噶、倮嘎、阿八等几十个彝族姓氏。而且,这些姓氏称谓许多都成了当地的地名、村名和寨名。如恒底村的罗洪院子、阿启院子、阿沽湾子等等。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自古以来便沿用父子联名制度,但明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彝族固有的社会形态受到冲击,出现彝汉杂居,随着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更有很多彝族家族在与朝廷的多次战争中历经浩劫,为了生存,隐埋民族改为汉姓。发展到现代社会,很多彝族后代因汉姓的误导,追溯家族历史往往容易按照汉族的姓氏根源的探究,从而造成迷惑,搞不清楚民族的大方向问题。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彝族聚居地区,因在历史上外界文化冲击较小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以父子联名制为基础的家族世系清晰完整,到后来改用汉姓后大多皆为汉译音,仍有很明显的彝族姓氏色彩,又因家支清晰的原因,大多数年轻人都采用汉译彝名。所以,从全国来看,凉山地区是彝族姓氏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也是集体民族意识最强烈的区域。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贵州的大部分彝族聚居区域,“能彝”和“侯笃”相对传承得比较好,很多已经按照汉族习惯续家谱的家族仍会在家谱中注明“能彝”和“侯笃”或口传,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婚、祭祀以及修谱等比较重大的事情仍然需要告知“能彝”和“侯笃”,用来辨别亲疏和伦理辈份。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昭通地区的彝族,现在知道自家“能彝”和“侯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四支,即阿底、卯歹、楼吉、侯而。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能彝·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能彝·麻迷楼吉”。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一支是“蛇斋能彝·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八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能彝·夷氏斗鲁”和“掐吐能彝·德布阿姆”。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家族,也能记住本家支的“能彝”或“侯笃”。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伦理学功能价值

《白虎通义》卷3《姓名》讲,姓和氏在汉族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姓是为了“重人伦,别婚姻”,用于确定血统,防止近亲结婚,早在周代,“同姓不婚”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准则。而氏的作用则在于“贵功德,贱伎力”,即用于区别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判别是否属于同一家支和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以及辨别婚姻关系。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彝族家支姓氏不只是个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关系着一个人的血脉与历史,通常是彝族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短暂人生。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家支姓氏,我们能了解古代彝族社会的姓氏曾有高低贵贱之别。彝族的“姓”和“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丢“姓”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在传统的彝族社会“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姓氏,贱者有名无姓氏”。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姓”有“氏”者贵,无“姓”无“氏”者贱,这是常理。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既称“姓”“氏”又称“名”,而贱者和妇人只称“名”,不称“姓”“氏”。所以,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奴隶阶层的人就只有名,没有姓氏可言,社会发展后,往往把其姓氏挂在原主人的姓氏之下。归纳起来,如今的彝族姓氏有以下作用。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正伦理。彝族的“能彝”和 “侯笃”在原来的历史背景下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能彝”和 “侯笃”一经确立,其家族成员必须人人牢记,严格保密,不容外传。概括起来说,“侯笃”用来判别是否是同一家族。因为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游牧或迁徙,子孙长期不相往来,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能彝”用来盘问根骨,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防止与非贵族或所谓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能彝”和“侯笃”都是彝族阶级社会的意识产物,但如今已转化为另一种文化功能,就是帮助历经重大历史波折的彝族人追寻自己的民族、家族以及姓氏根源,回归到自己民族的正统地位。同时,“能彝”和 “侯笃”还可辩亲疏关系,如布塔阿吼氏在镇雄路章牛场坝“尼姆”分支后,共分为六大房,长房 “能彝”和 “侯笃”为“池吐能彝·头目搂佐·布塔阿吼”,后来又分为三大支头,即苏嘎阿吼、布吉阿吼和作坝阿吼,因三支同由长房分出,故而亲疏关系与六大支分支时的其他五支来说,关系较近,伦理辈份较为清楚。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辨源流。当今太平盛世,国强民富,许多大家族都积极修谱,但在修谱过程中,由于不懂彝族历史文化或崇拜汉文化,很多人盲目地把自己家族源流连到周朝的姬姓,使原本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家支变成了汉族的附庸。因此,认识和解读自家的“能彝”和 “侯笃”,可以辨别家族源流。彝族寻根修谱,应一律以“能彝”和 “侯笃”为依据,由下而上,由今往古追踪,而不能以汉姓来确定自己出自什么地方,那样是不符合彝族历史及姓氏发展规律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别婚姻。通过彝族姓氏,我们能把握彝族中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可以通婚,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不能通婚。“能彝”和 “侯笃”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就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氏同姓不同,婚姻不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则可通。”“姓”可改变,而“氏”,则是不变的。在东部方言来说,就是“能彝”相同 “侯笃”不同,则可开亲;“能彝”不同 “侯笃”相同,则不可通婚。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彝族家支姓氏文化传承是指姓氏文化在彝族这个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彝族家支姓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彝族家支姓氏文化传承是姓氏文化具有彝族特性的基本机制,也是姓氏文化维系彝族这个共同体的内在动因。彝族社会每个成员正是通过习得和传承共同的民族文化而结成为一个稳定的彝族人们共同体的,这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支系中更为明显。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彝族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机体的发展、发育和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彝族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与产生之初相比,在实质和内容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有的改变了原有存在的形态,有的被新文化内容所取代,有的则融入了新的文化内容。在传承过程中,彝族家支姓氏文化已逐渐失去了其原生态性和完整性。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传承活动是由传和承两极相连接不断往前推进的动态过程,是传和承的结合体,任何一个传承者都处于文化传承的环节中。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父子联名谱系的教育上,由长辈或年老者传递给晚辈或年少者,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是整个姓氏文化的传承者。彝族姓氏文化传承就是由这些传承者代代相承而完成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而最常用的是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和文本传递。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也为口耳相传和文本传递。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口耳相传。口耳相传是指人们在传播、传授文化时,采用口头传播铭记下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流传至今最普通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彝族尽管有自己的文字,但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掌握在统治阶层和布摩(毕摩)祭祀者手中,只在各种祭祀场合使用,没有与普通知识的传承联系起来。所以,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除了布摩(毕摩)和摩史家族外,其他下层百姓一直以口耳相传为主。目前,尽管出现了许多谱系文本,但在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仍然在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仍在不断延续。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文本传递。文本传递是指文化知识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播、传授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就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传承而言,解放以前,这种文本传递的文化传承方式限于少数掌握彝族文字的布摩(毕摩)和摩史家族家支成员之中。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许多古籍和谱牒的整理出版,以及大量家谱的增加,文本传递成为彝族家支姓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使原先仅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出现的纰漏得到了更正。因此,只有配合运用文本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才是坚固有效的,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育成熟的体现和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目前,彝族地区各家支或各民间机构收集整理的家谱、姓氏录等,无论是正式出版的或是内部资料,无论是纸媒的或是电子的,都是传承彝族姓氏文化的最佳介质。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走过几千年来的彝族家支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它反应了彝族的社会形态,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家支的姓氏主要来自祖先的名字,表明彝族人民是个祖先崇拜的一个民族,也说明了彝族人民是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一个民族,血缘成了彝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纽带。但在现代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彝族家支姓氏文化的逐步变迁,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家支姓氏不甚了解,甚至自行丢失,造成在辨别家族亲疏关系以及通婚中伦理辈分的混乱现象。因此,每一个彝族人都应该有民族责任意识,了解自己的“能彝”和 “侯笃”,并加以传承和保护,紧随时代的发展,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族文化的精髓,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建设,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目的。wI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陈本明、傅永祥.《昭通彝族史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08
[2] 四川省编辑组.《四川彝族历史奴隶调查资料档案资料选编》.民族出版社.2009.6
[3] 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6.12
[4] 吴雪瑞.四川凉山和贵州威宁彝族家支特征及影响.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 邱忠文.彝族姓氏文化概述.彝族人网
[6] 默帕吉哈.先祖的家园—彝族人的家族及姓氏知识. 彝族人网
[7] 安鸣凤.阿尼阿景家族发展简史综述.赫章彝学. 第八辑 2013.07
[8] 陈忠文.阿博阿底源流概述.赫章彝学. 第八辑 2013.07
[9] 王云祥等.镇雄王氏宗谱.2012.04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