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林: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研究
摘要:彝文,汉文献称“爨文” “罗罗文”“韪书”等,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其源起的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从西安半坡出土文物上刻画的50个字符中发现有22个字符与现今留存于川、滇、黔的彝文相同。晋朝《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的记载。这说明彝文的出现当不晚于晋代。彝族先民运用自己的文字撰写了卷帙浩繁的彝文文献,这些文献虽历经多次浩劫,至今仍然有相当大的收藏量,仅黔西北毕节市彝文翻译组收藏的彝文文献就有4000余册。
关键词:黔西北;彝文;信仰;汉文献;音乐;字符;音节;文字;彝族先民
掌握彝文文献的人是“布摩”和“摩史”,其文化人、祭师、贵族等多重身份决定了大多数彝文文献的内容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现存资料,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包括《丧事祭祀时的迎布摩与献酒类经书》《丧葬仪式经书》《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与经书》《丧祭仪式降魔破鬼用的破司署经》《丧祭仪式用的消灾经》《祭祖仪式与相关经书》《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消除灾难类经书》等。在这些彝文信仰文献中,零星地点缀着古代彝族音乐的“碎片”,这些“碎片”或歌或舞、或铃或鼓、或芦笙、或唢呐,闪耀着熠熠光芒,是我们了解、研究彝族音乐不可或缺的史料。
一、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简介
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按传承人划分可分为“布摩”文献和“摩史”文献两大类。
(一)布摩彝文信仰文献简介
“布摩”有“毕摩”“呗耄”等多种音译,源于彝族父系氏族时期的祭司。根据彝族文献记载,古滇王国之时,彝族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兹(君)、摩(臣)、布(师)、格(匠)不同社会职能的分化。其中的“布”即“布摩”,其职能为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禳解祟祸、占验吉凶等。
在黔西北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观念里,人间视酒礼为大,布摩为师,神界亦视酒礼为大,布摩为师。所以,举行丧祭仪式,必须宴请布摩,迎接布摩、迎接布摩神,向布摩、布摩神以及相关的神灵敬献生命之源的水、酒、茶等;要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好,就要给其敬献酒、牲畜、布匹等生产生活用品,举行献酒、献茶、献水、献牲、打铜织绸等仪式;为使死者的身份清白,就要为其举行解除生前过失或罪过的解冤仪式;为使死者无病无灾,不把病灾带去归祖,就要举行解除各种病症的禳病灾、解病灾等仪式;为使各种鬼怪与其脱离,就要举行破司署鬼等仪式。于是就出现了《迎布摩经》《献水经》《献茶经》《献酒经》《丧仪经》《指路经》《迎布摩时献酒经》《丧祭献酒经》《丧祭大经》《丧仪大经》《丧祭仪式禳解经》《驱逐司署经》《锥牲经》等文献。
(二)摩史彝文信仰文献简介
“摩史”有“慕史”“摩守”“慕师”等多种音译。它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职务),地位次于君长,是摩叩(臣)组成成员,又与在彝族政权结构中居于第三位的布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彝族君长制政权体制高度完善的九扯(九个平行的部门)九纵(九位行政长官)设置中,摩史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尽管随着彝族君长制政权的消失,摩史这一职业已不复存在,但摩史曾记录并掌握使用的那部分典籍仍然流传了下来。摩史在庆典与外交活动时用的文献称为“摩久”,在婚礼时用的文献称“诺讴”,在祭祖与丧祭时用的文献就直接叫“摩史书”。“摩久”类文献的内容多为历史典故,“诺讴”类文献的内容侧重于文学与礼俗,“摩史书”类文献的内容是以谱牒和历史为主。由“诺沤”延伸的摩史文献有“曲姐”“阿买恳”等,它们的区别在于“诺沤”仅为摩史唱诵,“曲姐”“阿买恳”为摩史与大众共同唱诵。“摩史书”延伸为用于丧礼仪式唱的歌词时就叫“凯咪书”。
二、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举要
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迎布摩献酒经》中的音乐碎片
1.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拖沟村已故布摩禄小玉家《迎布摩献酒经》:……那布佩那铃,那铃响当当……吐布佩吐铃,吐铃响当当……武布佩武铃,武铃响当当……
2.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刘松林布摩家《迎布摩献酒经》:……一颂三黑铃(铜铃),三十三黑铃;三颂六黑铃,
六十六黑铃;六颂九黑铃,九十九黑铃;九颂十黑铃,百二十黑铃,黑铃不分先后地献酒……
3.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龙天福布摩家《迎布摩献酒经》:……吐布佩戴他的专用铃,他的专用铃响当当……那布佩戴他的专用铃,他的专用铃响当当……武布佩戴他的专用铃,他的专用铃响当当……
(二)《丧祭经》中的音乐碎片
1.《打铜织绸篇》:……打制大金玲……是王者之铃……
2.《发送牲礼》:……竹砍为三节,第一制青笙,用九棵笙管,九管九功用……第二制雅笙,雅笙用七管,七管七功用,七管定七音……第三仿蜘蛛,蜘蛛笙五管,五管五功用……笃沽两音全,尼诺两音齐,纠布两音齐。笙发音动听,到处传开了……
3.《追病根死有》:……如崖间应声,犹鼓锣声响……
4.《确舍织绸篇》:……山野三条路,虎啸如击鼓,熊吼如雷鸣……
(三)《凯咪书》中的音乐碎片
1.《杜鲁》:……歌师朋友们,说起杜鲁呢,捉拴它的人,怎么没有名……东方日出处,此一对杜鲁,其名为伯腊(鼓棒)。西方月落出,此一对杜鲁,其名为查福(铿锵)……蒙洛举娒热,这一对杜鲁,其名为玛荷(形似唢呐)……
2.《查斋场》:……就在那晚上,举主巡歌场,署府查仪式……众宾遍场地,无引歌之物……引歌呀引来,白旗引歌来,彩旗送歌来。白旗不领先,彩旗不跟后,唱歌无头绪。芦笙来引歌,彩灯来引歌……打银做铃柄,打金做铃舌……右手拿玉铃,玉铃响叮当。铃铛引歌路……无引歌之物,斋场哑静静,昏昏暗暗的……仙角送歌来……
3.《请神曲》:……沽色尼弭主,你是歌神吗?你若是歌神,请下歌场来,下来设歌场……呢色能弭府,你是歌神吗?你若是歌神,请下歌场来,下来执歌事……额色吐弭塔,你是歌神吗?你若是歌神,请下歌场来,下来司歌政……布色能弭勾,你是歌神吗?你若是歌神,请下歌场来,下来伴歌舞……索舍乌告左,你是歌神吗?你若是歌神,请下歌场来,下来察歌场。
4.《权杖》:……实家设斋场,以权杖引歌,斋场也顺利,歌舞也精彩……
5.《金铃》:……在那天晚上,无玉铃引歌,斋场哑静静,灵位昏沉沉……巧匠告阿娄,工艺多高超,别的都不做,只做个金铃。银片打内珠,金片打外壳,铜片打铃柄。男儿举着它,站在歌场头。会跳铃铛舞,金玲响当当。若是不会跳,响铃变哑铃……
6.《仙角》:引呀引歌来,仙角引歌来……以角引歌舞……
7.《孝歌》:……同行歌友们,脚步踢踏踏,手势转灵灵,手中扬舞帕,口里唱孝歌,歌阿哺威荣。
8.《芦笙叙述》:……就在那晚上,没有引歌笙……第一天起造,所造的型号,用九管造笙,造成九眼笙。第二天又造,改变了型号,用六管造笙,造成六眼笙。第三天再造,又改变型号,截竹成五管,造成五眼笙。造完了之后,用作引歌笙,就是这样的。
(四)《摩史书》中的音乐碎片
1.《细祓篇》:……领着歌舞者,舞帕玛荷(形似唢呐),带上一套,在阿雨补后面……
2.《水獭光临丧场》:……在半夜之前,女河神献优美歌舞。半夜之后,歌舞优美仍如初。歌舞的延续,吸引了一对水獭,观赏着舞蹈,欣赏着笙歌……
3.《青蛙光临丧场》:……在半夜之前,青蛙丧舞雅……到了半夜后,赤蛙丧舞雅……塘底蛙的丧礼歌……
4.《尊死者为贵》:……金铃如鸟鸣……钟鼓声鹤鸣……
三、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拼贴
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涉及“歌师”“歌场”“歌舞”“铃”“芦笙”“鼓”“角”“唢呐”等内容。通过对这些音乐“碎片”的拼贴,可以使人们对黔西北彝族的部分音乐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关于歌师
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提到的歌师指的是“布摩”,即布(摩)与摩(史)的合称。彝族学者王继超在《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中谈到,远在彝族历史上的哎哺时期,布摩就已产生。他们“司宣诵”“司文书”“掌历代之阀阅,宣歌颂之乐章”。在婚事活动中,他们行礼仪、外交应酬、对歌,无处不在;在丧事活动中,除孝家要有布摩及其歌队外,前来祭奠的亲戚也要带布摩及其歌队来行各种礼仪和赛歌;节日庆典,要请布摩唱诵贺词,以歌祝福。他们行为的优劣、歌声的好坏、赛歌的胜负,往往与各自所代表的本家的面子、荣辱休戚相关。所以,每一个布摩都必须懂彝文、精彝礼、足智谋、善辩论、博古通今、能言擅唱,是本家支的歌唱精英。
(二)关于歌场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先祖笃慕时(约公元前5世纪),洪水泛滥,人间只有笃慕一人活下来。天君策举祖为传人烟,在呗谷恳嘎(今云南东川)设立歌唱,命沽、能、布3位天女与笃慕对歌后成亲,生下“六祖”,续了人烟。从此,彝族有了唱情歌的歌场。本文所列举的歌场指的是丧场(或斋场)。黔西北彝家为死者举行丧祭活动,彝语称之为“数奏”(或“数增”“数布”等)。丧事祭祀的目的是为死者的“觉”“傯”“依”(也叫洪斗、禹额、诺色)三个灵魂各有归位,即“觉”归翁靡,“傯”归墓地,“依”入祖祠。为举行这一仪式,孝家要在住家附近搭建“翁车”“细贝”“布车”“洛车”等丧祭场地。届时,各路歌师及其歌队随丧祭仪式在相应的场所或歌或舞,通宵达旦,丧场(或斋场)变成了歌场。
(三)关于歌舞
黔西北彝族有丧事喜办的习俗,老人去世,要请坐堂玛荷(形似唢呐)乐
队吹奏,请铃铛舞队歌舞,请歌师及其歌队唱歌。左邻右舍的人们要来坐夜守灵,唱凯洪(孝歌)。亲戚也要带玛荷乐队、铃铛舞对、歌师及其歌队来祭奠。从设灵位开始,歌师们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唱主家吊孝悼亡,怀念死者,找药、挖药、种植药物和煎药、服药的过程;唱生、老、病、死的人生常情;唱“地脉龙神”杜鲁和天神“勒己特把”等神话故事。到凯洪呗(跳脚舞或铃铛舞)开始前,歌师们唱歌场的来历,唱“措戛摩”(斋场总管)用的权杖,唱凯洪呗中领歌用的灯笼和伴舞用的铃铛、号角和芦笙。通过散发彩带,将主、客家的歌舞队集结一起,开始凯洪呗歌舞。大家边舞边唱,先唱《请神曲》,接着唱《起舞曲》,之后唱《乾坤初开张》《天地人始产》等歌曲。凯洪呗的活动结束时唱《退神曲》。
(四)关于铃
铃在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有法铃和舞铃两种。
法铃是布摩在自然宗教信仰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之一,铜质,喇叭形,木柄,内悬金属铃舌,执柄摇动铃舌撞击铃身而发出当当声响,布摩用其助法威。
舞铃是黔西北丧祭仪式中凯洪呗歌舞时的伴奏乐器之一,铜质,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晃荡而发声。祭祀时,歌舞者右手执铃铛,左手执彩带,按主先客后,辈分大小秩序,各家带领人马扛彩旗,敲锣打鼓,吹长筒号、吹唢呐,举灯笼火把,浩浩荡荡,围绕灵房绕场,歌舞队随之边歌边舞,两人扛五彩纸马,在队伍中穿插。绕至灵前空地,绕灵队伍要绕成太极、鸡翅、马蹄等图形,犹如古代军事检阅摆出的阵式。绕灵结束,歌舞者回到灵柩前跳舞对歌。
(五)关于芦笙
彝族芦笙,旧时有九管、六管、五管3种形制,今多失传。记叙芦笙的彝文文献很多,除本文中列举的《丧祭经》《凯咪书》《摩史书》外,还有《西南彝志》《物始纪略》等。这些彝文文献记载了芦笙的产生、芦笙的制作、芦笙的功用等内容。它给我们提供了至少三方面的信息:其一,芦笙是彝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其二,芦笙与葫芦笙一脉相承;其三,芦笙曾经是彝族丧祭仪式中的重要神器。这些信息与黔西北苗族芦笙的信息非常相似,它说明了黔西北彝族和苗族之间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可能出现过信仰文化的融合或者巧合。
(六)关于鼓和角
根据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及其它彝文文献的记载,彝族历史上使用的鼓有皮鼓、铜鼓、银鼓等,其功能主要为壮威与祭祀。作为壮威的如《物始纪略·铜鼓的由来》:“……拾九驮铜块,用来铸铜鼓……作战凯旋日,打铜鼓藤鼓……”《西南彝志?白花树的来历》:“……皮鼓擂之际,野兽连连得……”《物始纪略·种植的根源》:“……纪雅够来到,吹响了仙角,牛角声嘹亮。……牛角八百八,吹得很响亮……”作为祭祀的如《西南彝志?乍氏史》:“……庙建云乌开,像塑者争团,鼓置钟挂……”;《西南彝志》:“……博家始作祭,洛洪竹制成,铜鼓绘鹤影,鼓声如鸟鸣……三头领在座,做出决策,议论除害,如松枝滴水,语言对仗,号角甲戟……”
(七)关于唢呐
唢呐是彝族乐器“玛荷”(莫哼、莫轰)的意译,其实它们并不等同。据黔西北彝文文献载,“玛荷”是伴随着彝族祭祀活动而产生的“礼器”,这说明它与自波斯传入的唢呐并非一脉相承,它是彝族古老的传统乐器。“玛荷”在黔西北有“清对子玛荷”(两只大小相同的“玛荷”合奏)、“对子玛荷吹打”(两只大小相同的“玛荷”与一鼓一镲合奏)、“大扣小玛荷吹打”(两只大小不同的“玛荷”与一鼓一镲合奏)、“玛荷排锣”(一只“玛荷”与一组打击乐合奏)等,有喜调和丧调之别,喜调主要用于结婚嫁娶,丧调主要用于丧祭活动。
四、结语
黔西北彝文文献卷帙浩繁,仅毕节市彝文翻译组收藏的彝文文献就有4000余册,绝大多数文献还未翻译面世,其中可能蕴藏着更为丰富和更为详尽的音乐信息,有待发掘和研究。目前已整理、翻译、出版的文献中,“咪古”(诗歌)类文献占三分之一以上,而“咪古”类文献中“曲谷”(情歌)、“阿卖恳”(出嫁歌)、“录外”(婚歌)、“恳洪”(丧歌)是其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研究彝族民歌的珍贵史料。另外,各种文献中还或详或略,或明或暗的显现了彝族历史上曾使用过的乐器有葫芦苼、芦笙、“玛荷”、月琴、二胡、口弦、号角、皮鼓、铜鼓、钟、锣、镲、铃等等。它们是研究彝族民间器乐的珍贵史料。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参考文献:
[1]迎布摩献酒经[Z].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拖沟村已故禄小玉布摩家旧抄本.
[2]迎布摩献酒经[Z].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刘松林布摩家旧抄本.
[3]迎布摩献酒经[Z].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龙天福布摩家旧抄本.
[4]丧祭经[Z].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一带旧抄本.
[5]摩史苏[Z].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龙丰村李荣林布摩家旧抄本.
[6]兴德,罗德显.摩史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7]贵州省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研究室.彝族创世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
作者:高树林,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原载:《民族音乐》2016年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