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生命与爱情的预言无法言说

作者:海讯 发布时间:2010-10-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论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的价值 T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凡世间的一切都讲究个缘字。
我与彭愫英素昧平生,但在2010年6月中旬的一天,远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挚友普驰达岭教授,突然给我打来个长途,说云南省怒江州民族中专校报主编彭愫英这几年十分勤奋刻苦,在短短的两年内出了两部散文集、一部篇小说集《古道碎花》、散文集《盐马古道》和《兰馨一瓣为你开》四部专著。我在忙碌之余先仔细地读罢长篇小说《枣红》,颇有些感触,我便不禁将阅读这部长篇小说时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算是抛砖引玉,也算是对这部长篇小说的价值作粗浅的论述吧!
彭愫英这部长篇小说《枣红》,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州近5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江一带已初步解决温饱的白族农民,不甘心剩余劳动力白白地浪费掉,他们趁改革春风,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扛着板锄加入弄朝儿的行列,这样一个恢宏大气的广阔天地为背景,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在抗法英雄杨玉科的衣胞之地成长起来的秦柱子、刘兰儿和红梅等人的感人故事。以小说主人公柱子、兰儿的感情纠葛和息息相关的创业为主线,通过银涧村几家人命运的大起大落,反映了世居澜沧江峡谷的老百姓审美观念的大转变,书写了改革开放中新一代白族那马支系农村妇女的感人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觉醒的澜沧江峡谷白族儿女不屈服于命运摆弄,尤其是白族妇女不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鲜活主题。《枣红》的地方特色显著,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情怀厚重,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引人入胜,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作品格调清新迷人,乡土气息芬芳扑鼻,贯穿作品始终的作家独特心态、思维方式、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品格和爱国情愫有如滚滚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尤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以平民的视角,朴实简洁的文笔,细腻感人的情节,透明冷峻的思考,展示给广大读者的这一幅浩瀚的澜沧江大峡谷社会生活画卷,从不同层面所折射出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鼓舞下,热血沸腾的峡谷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印迹是令人深思的,反映出的澜沧江大峡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历程是令人欣喜的,而小说主人公柱子和兰儿的情感悲剧,以及兰儿最后面对自己爱情的百般无奈,等等,都无不是令人痛心的,更是令人怜悯和迷惘的,最重要的是令人不得不共鸣与深深回味的……因而,《枣红》作为一部处女作,虽然有许多明显的单薄和稚嫩之处,但纵观其整部小说的价值,它无疑是成功的。下面我就从这部小说的故事价值、人物塑造、作品风格、表现手法、创新思维、还原本真的清新与单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分别作简要的论述。
1主人公的故事简约而不简单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谈小说时曾这样说道:“小说之所以是小说,正是因为他说了很多却没有直接发言,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简约化了的主张,而是一种真实的和假设的生活,诗化了的或者荒诞化了的,自然状态的或者变了形的生活。向生活一样生活,像回忆一样回忆,像感觉一样感觉,像喜怨哀乐一样喜怒哀乐,一种经过个人的独特心灵折射,独特的酿制创造,从而艺术化了的生活、回忆、感觉、喜怒哀乐。它提供的是一种经验,一种感受,一种智慧和一种激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困惑,一种无法言说,却恰恰不是明快的主张本身。”我以为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主人公柱子和兰儿的情感纠葛悲剧以及兰儿无可奈何的爱情悲剧故事,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著名作家王蒙所说,自始至终简约而不简单地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从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来看,不仅不复杂,而且略显得有些单薄透明而刚好能支撑起小说的内容,但令人担心的同时,也令人欣慰的是小说主人公兰儿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有苦有甜 ,有惊有喜,最后,不得不彻底走向失败的悲剧,在令人遗憾和感觉不足之余,最终却从容淡定,有惊无险,甚至,有些出人意料地把小说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使小说具备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这是《枣红》这部长篇小说最成功,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地方所在。
  首先是兰儿与柱子纯美的爱情波折,其次是兰儿与晓榆的凑合爱情波折,再次是兰儿与耿一民的理想爱情波折,最后,兰儿在追求事业与爱情的理性化过程中,因吃尽人间悲苦略有所悟,也欲回头的时候,更让兰儿身心俱裂的是自己的前夫晓榆与萍妹早已如胶似漆,不可理喻,使兰儿不得不失踪,兰儿和柱子共同建起的银涧村建筑公司,也不得不在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被淘汰。整个故事最初因爱的萌生而起,最终因爱的枯萎而落。这一矛盾的突显,不仅使主人公兰儿更加有血有肉,跃然纸上,而且也可谓是作家独具匠心的留白和弦外之音,因此由兰儿的爱情故事引出的各种作家对人生、爱情、社会、经济、历史、现实等等问题的思考与叩问,此时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绝佳境地。同时,作家对主人公兰儿勇于追求、大胆实践,富有冒险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新时代白族农村妇女形象的赞美之心与同情之情也就不言而喻。
2人物的塑造已显现出他们的社会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对于作者而言,就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是不依赖作者的主观意志活动而客观存在的。人物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行为逻辑。因此,为了把自己的人物写活,作家必须钻到自己人物的心里去,用他的观点去看世界,用他的姿态去走路,必须深入到自己人物所处过长篇和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有时间要我关注一下。没过几天,彭愫英在博客上与我联系,并很快给我寄来了长篇小说《枣红》,中短的环境、气氛里,不能对他们的生活有丝毫的马虎与不忠,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够写活自己的人物,而也只有把人物写活了,显示了他们的社会意义,作品的艺术生命才不会被埋葬。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应该是思想家,而思想是严峻的。
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还塑造了何正扬、陆明航等公仆形象,反映了基层干部朴素的感情,歌颂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塑造了“长舌妇”大队长老婆一时仗势横行,牛逼哄哄,欺软怕硬的丑恶嘴脸和胜保哥的妻子“母老虎”爱见缝插针,老加油添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扭曲反面形象,还有虽然聪明绝顶却一生母兮兮的樊技术及赌鬼胜保,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成功塑造,都是因为作家能站得比自己的人物高,清醒地对待他们,从生活的全局出发,认清他们的地位和他们的命运。不轻易因为某些人物的失败和绝望,不轻易被某些人物的眼泪所迷惑,不轻易为某些人物的威风所威慑。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入乎其内”,而又高于生活“出乎其外”的缘故。
3、作品风格的淳朴清新彰显了作家独特的声音
  作家的任务是创造。
  作品的风格是创造的产物,创造成果,是创造的过程。风格本身就是一个探求,实验,披荆斩棘,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的过程。就是说,风格是一种追求,追求用适合于自己的、最好的角度,来表现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创造是无止境的,最好的方式与最好的角度是无止境的,因此,风格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必须要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新的变化,甚至,新的飞跃。
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以其美丽的澜沧江峡谷、淳朴的白族那马人、遥远的血脉传承、古老的英雄传说、剪不断的爱情故事、改革开放的大冲击、直面生态的大报复,当这一切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层层沉淀,渐渐地交织在一起,这就构成了作家的作品独特的风格。
小时候听过许多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以为凭借其中的哲里就可以应付生活。其实不然,因为所谓生活在这个范围内,一切既定的思想都有栖身之所。但另一方面,即在精神的、存在的生活中,我们却无法言说生命与爱情的寓言。所以,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中的主人公大多从一开始就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始终想言说,他们在表达而又回避表达。这种寓而不言的状态迫使作家把人物的生命与爱情变成更多想象的空间,并对此空间恰当地叙述和体验,成为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主要追求的风格。
彭愫英作品的风格有突出的个性,她总是把自己经历过感受到的种种事物汇集于心,然后加以选择,构成充满地方性、民族性、乡土性和寓意性的故事场面与细节,它和很多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作品不同,她并不拘泥于故事、场面与细节,而把描述对象戏剧化,使各种对象意外相遇,尽量让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跨越时间界限和日常习惯,产生奇妙的联系。在灵活塑造人物的时候,彭愫英能够还原人物事件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既不让他们落入简单的泥潭,又不让他们幻化为超现实主义的浮云。她有一种能力,在鲜明、丰富、不无淳朴清新与幽默机智的叙述过程中,产生淡淡的怜悯心与迷惘感,并从中寄寓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时代、关于人生、关于爱情的种种意义,这使得《枣红》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4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使作品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文学艺术是面临挑战的智慧与面对可能的感悟。一个成熟的作家就在于她能够把握某种偶然的契机,从中生发自己的创作指向,正如黑格尔所言:“在否定中保持自己。”
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的表现手法,在字里行间处处展示着民族自尊心,弘扬和书写民族内在精神,对传统的一些东西进行冷静地思考、传承和探讨,使作品具有了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意义。比如,贯穿始终的一棵老枣树,及老枣树下姑婆总给儿孙们讲清朝时期的抗法英雄杨玉科将军的故事,这又是作家的别具匠心之处,它不仅很好地点缀和升华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传统与现实,丑恶与美好,落后与超越,贫困与富足等等各种矛盾中,不断地暗示,不断地发出声音,不断地推陈出新,展现了白族支系那马人和勒墨人的精神风貌,峡谷儿女的深厚感情,有力地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
作品创作始终交织着理性的精神和感性冲动、传统文明和自然本性的矛盾,但作品本身显得淳朴清新、优雅平稳而又不失厚重。这种静观客体与内心、固体与变化的超然心境和表现手法,就兰儿的情感来说,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她的情感追求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也是那马女子寻找自身价值走出世居峡谷的一个极度痛苦与迷惘的探索期。我们在肯定《枣红》的表现手法成熟,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同时,也许对当代人而言,我们只能在矛盾和冲突之上,只有在精神超越之中才能领悟到静穆的美丽。
5思维的创新让文字衍射出精神的光芒
创新难,但如果一部作品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创新与继承、突破与因偱、提高与普及、勇敢与懦弱,纵横驰骋与脚踏实地、随心所欲与不逾规矩等各种火候,该出格的时候出格一点,需收敛的时候坚决收敛,是不可能做到创新的。
彭愫英长篇小说《枣红》在主人公兰儿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兰儿是个有复合性格的人物,她不仅有美丽多情的一面、果敢坚定的一面、超前不屈的一面、聪明机智的一面、宽容柔韧的一面,但就这样一个可敬可佩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受挫,最终为何连一处容身的一锥之地都没有呢?这就是作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兰儿的风采,另一方面让兰儿在苦苦寻找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非常令人遗憾地失踪。这是兰儿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作家凭着自己的良知与责任给人们提出的一个巨大问号。
再说兰儿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小说一开始兰儿第一次情感的受挫和她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大胆献身作为美丽而又痛苦的一个伏笔,一直到整部小说故事的即将结束,兰儿的精神追求都是光彩照人的,但到故事的结尾作家却突然将笔锋一转,狠狠地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使看似单薄的故事在悲剧中戛然而止,让故事本身在故事的戏剧性变化中悄然地丰厚,的确令人感到了疼痛背后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6结构、语言和方式上还存在的问题
分享成功,探索奇妙。我为作家处女作的如此成功,激动的同时,当然也要谈一谈《枣红》这部长篇小说明显存在的几点不足。
首先,《枣红》是一本纯粹的小说。但这部作品作为长篇,因故事情节的过于单一和透明,支撑起整部作品的框架结构显得有些勉强与脆弱。读罢让人总感到其成功之妙的同时,也难免有些这样那样的缺憾。其次,语言平实乏味,缺少灵动、弹性和丰富的质感与色彩,以及语义的含蓄与多层次性,影响了作品内容更好地向纵深和横向的深入与拓展。再次,表现的方式有些古板,没有太多鲜活多样的叙述技巧与立体多维的奥妙,使作品虽有了诸多内心的感受和独特的东西,却线性结构、时间顺序、事物的因果关系、人物的主和次、场景的点与面等各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密集,难以掩盖作品稚嫩、简单的缺陷。
我是如是读了,也如是拉拉杂杂地乱侃了一通,希望作家也如是地接受。因为,我相信作家彭愫英是有能力构筑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的。而一个好的作家不会把自己画地为牢,用某一种可能性去排斥另一种可能性。相反,一个好的作家往往路子很宽阔,能简能繁,能强能弱,能冷能热,能深入也能浅出,能雅能俗,因为,生命与爱情的寓言本身就充满了一切可能性,它是无法言说,也勿须用冗长无味的言语去言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