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庵梦》,横亘千古的玛庵梦——首部彝族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解读
Ⅰ、因为喜欢与震撼:写作此文的缘起——
大凉山雷波县的彝族年轻人英布草心,曾以自己许多诗歌作品和诗集《孩子的忧伤》“摘取”了诗人这样一个称谓,取得自己在彝族诗歌界一席之地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诗歌写作上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就曾写过一篇他的诗集评论;现在,他又通过一年半时间的悄悄写作,突然间亮出一个奇异文本,不,应该是叫一部奇特的著作——中国首部彝族散文体魔幻现实主义性爱长篇小说《玛庵梦》,让人看后在拍案称奇、叫绝之下,不管我们以前对他的小说作品熟悉与否——他曾出版过一部《天堂悠云》,从今尔后,我想,他又靠自己的实力获得作家(具体说是“小说家”) 这样一个称谓了,同时,他也将因此而获得彝族小说界的某种定位(比如,彝族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确立”他在彝族小说界的某种“地位”。
前几天,英布草心在网上给我传来他的这部作品,嘱咐我写点简评,并强调说写成评论文更好不过。我虽然因为精力所限亦即时间原因近年来放弃了小说的学习写作,也没有再怎么关注小说了,更没有写过小说评论,但毕竟我已然在忙于其它的同时极其认真地拜读了这部大作并深受震撼极其喜欢,所以在一种非常美妙而及其惊喜、兴奋的感觉中,记下下面这些姑且曰全方位性解读的文字。
Ⅱ、惊喜不断:对此奇著的赏析——
首先我想说,英布草心的才气现在不得不让我惊讶,也彻底折服!
也因此一部作品的问世与贡献,我敢断定他将跻身于年轻一代实力派彝族作家行列,成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成为给我们带来彝族文学新的希望的其中一人。
《玛庵梦》共28个章节,一再精减压缩之后近18万字。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的地方——玛庵山,它主要以玛庵氏族跨越千百年的山地兴衰史为主线,以魔幻手法写作体现了彝民族不畏自然灾害、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精神。小说情节曲折婉转,具有浓郁的梦幻色彩,其中有铺陈而细腻的性爱刻画,有暴力寻仇,有彝族毕摩、苏聂文化展示;亦真亦假的故事叙述,不可思议的人鬼互通,充满了悬疑,扣人心弦,极其吸引眼球并且回味绵长,不知不觉间就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快感。它确实能十二分地满足读者“期望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阅读心理渴求。
这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颇具奇幻性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散文体诗化小说。它的素材多半源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本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彝族民间故事,使所叙述的情节起伏跌宕、内容更加奇幻迷人而寓意丰沛。它以轻松灵动的诗性语言和糅合多种艺术手法的独特表现形式,看似游离实则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生命本体意识下的某种思考和探讨”这样的主题。奇绝的想象,优美的辞藻,华美的意象,追求唯美风格和具有俏皮而饶舌性的机智的语言,行云流水的叙述和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展示,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奇妙结合,这一切使得这部作品给阅读者带来一次文化意义上的饕餮盛宴。特别是如果从彝族文化的视角去审察,它更是给人以不是绝后也是空前的阅读惊喜和阅读享受。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包涵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意义上而非纸张厚度层面上的鸿篇巨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厚实的创新性另类作品。在彝族文学史上,它是第一部将性爱描述作为主题和主体而将其“进行到底”并且糅合了许多创作手法的作品。它的先驱实验性彝族文化题材写作,必将给彝族现代小说创作者以新的启示,也给中国当代小说以内容和形式上某种意义的补充,从而在创作形式、审美方式上给当代彝族乃至中国小说带来新的开拓和掘进。
《玛庵梦》许多自成风格的独特魅力和创新写作特征具体体现在:
a、语言的飘逸与其它元素和手法相映成趣。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使得大地上的花草般纯美自然的语言,在散发泥土与花草的芳香的同时妙趣横生,让人看得或者因为这些语言的奇妙而拍案叫绝,或者因为故事内容、描述语言的源于作者深厚文化底蕴和博学多才而陶醉其中、对其肃然起敬,或者因为其中某些表达上的风趣诙谐而忍俊不禁噗嗤笑出声来。在语言风格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创造性地对流行用语、网络用语、武侠小说用语、彝族谚语、俗语等语言一定程度的戏仿、改写和翻译、化用或直接运用,增添了不少语言机趣和艺术含量。这一切使诗性的飘逸语言与小说叙述的其它元素(比如前面所说和下面将说到的)和手法相映成趣,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审美情趣。
“有时,班可夫讲着故事,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道出了自己的情感。仿佛,这些故事,本来就是自己的故事般。这是他的可知。玛庵山外的山,其实也是普通的山。玛庵山外的寨子,其实也是普通的寨子。但玛庵山外的山,不再是玛庵山;玛庵山外的寨子,也不再是班可夫作为首领的寨子。这肯定是他的不可知。”(第十四章)(具有饶舌性的机智的语言)
“他们的思想青翠欲滴,一团一团的白雾走进眼睛的湖。”(第二十五章)(诗化的语言)
“此后的日子里,玛庵山真就像一棵想象的枝繁叶茂的太阳树,一个个美丽芬芳的女子,就像传说中的爱情鸟,扑棱着翅膀一群一群地飞来。”(第二十六章)(对歌词的戏仿)
“‘死亡是可怕的。死亡就像生命里的黑夜一样无边无际。’‘当黑夜开始来临的时候,白天也就不远了’”(第二十八章)(精彩的比喻,对名言的仿造、改写)
以上引用足见作者语言上的俏皮和机趣,富于想象。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读者也可参见文中对“不可知毕莫”等的描写。
b、《玛庵梦》具有多元混搭的艺术特征。这也是本部小说创作中极其成功的创新写法:这除了上面说到的对一些语言一定程度的戏仿、改写和翻译、化用或直接运用,还有就是对一些故事传说、武侠小说的叙述模式、语言风格和时空穿越这些手法、元素在某种程度恰当巧妙的穿插汇合运用,等等,共同构造出一个奇异、奇幻而不感觉怪异、怪诞,轻灵、美妙而不觉得轻佻、“牵强附会”的真幻难分艺术世界,成功地做到了艺术的真实。
这方面因为篇幅原因,故不再具体论证。例子上可参见上面a和下面c中所举的内容。
c、《玛庵梦》在内容上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就是在文本叙述中占了不小篇幅的对性行为和性场面的描写,它的成功或者说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描写是唯美的、艺术化的。这正是庸俗小说和艺术小说的区别所在——艺术小说追求一种美感,庸俗小说在于一种对肉欲的赤裸裸的“挑逗”。两者的区别正如你是因为“裸体是最美的艺术”而欣赏、或收藏裸体画,还是因为你是低级趣味而观看、或宣扬A级片。几乎所有大艺术家都试图对“性”进行成功而“伟大”的描绘,这是因为性不仅是美(人性美、母性美)的象征,更是因为它是我们(包括许多生物)的最初起源。所以,成功的性描写、魅力十足的语言、包括彝族歌谣和传说在内的彝族文化底蕴展现,成为这部小说“晋进”为优秀以致趋于经典的“三锅庄”型的支撑。
对性的“嗜好性”描写,是对彝族性崇拜、性信仰、性文化的隐秘抒怀。它体现的是母性崇拜思想。作者就说,关于“性”的描述和阐释,其实在彝族一些经书里是很普遍和赤裸的。
不过我以为,如果没有当下如此开放的时代背景(包括彝族文化思想界的走向开放),就不会诞生这样一部长篇性爱小说。因此说,它同样是时代的产物。
下面,我随手而不厌其烦地摘录第一章里的一段内容,以让大家具体感受感受在本条和上面几条讲到的这部小说具有的混杂着民族文化意蕴、艺术化的性描写、语言的飘逸优美、武侠小说的叙述风格、时空描写的任意转换、奇特的想象等等一系列元素的特点(括号内内容为笔者的举证说明):
女巫尔罗继续教他聂特技:头顶火把或酒碗转、火把烧身、吞噬火苗、在火堆上跳舞、赤足踩铧口、空手招草莓等。他发现女巫尔罗也渐渐老去。(彝族元素:巫术文化)
他提出了一个不是请求的请求:“我想,我跟着你学了那么久的聂,美丽的女鬼拿下不少,但就是没拿下过你,你看……”
“你想拿下我,对不?”
“是的,我是这么想的。”(以上为含蓄的性描写)
他睁大眼睛,看见了九岁那年的自己。
九岁那年,他刚好记起了自己。
他记起自己的那一刻,其实就睡在大哥大嫂家的阁楼上。
穿过时间的竹篾墙,他看见了木床上“拼搏”不休的不二大山和翼。
他感觉这个世界又在摇。(以上主要运用时空穿越手法)
“别犹豫了——我的班可夫,我的马儿都跑起来了,你的马儿还要拴住么?!”女巫尔罗下身套着的色彩耀眼夺目的百褶裙雄鹰展翅般一下一下地飞翔。(含蓄的性描写)
他顺便看了一眼她的脸孔。
他又一次发觉,她的美丽,不亚于传说中无比美丽的女妖紫孜妮楂。(彝族元素:故事传说)
“你说,你想在哪里办?”
“我想在天上办!”他由于想起了大哥大嫂,心莫名其妙地气鼓鼓的。
“天上办?好啊!”女巫尔罗火红的脸淫笑了起来,一双眼睛闪着火光。“我也想在天上办过,但就是怕没有人跟我办,所以想完了也就完了。”
“我不是开玩笑。”班可夫以为女巫尔罗在取笑他,“鸟儿都可以在天上办,我一个可以穿越人鬼幻影的奇人,怎么不可以在天上办?!”(以上为奇异想象和艺术化性描写)
“人是不能一步登天的。”女巫尔罗把自己弄成一副哲人的模样,“做爱也一样,先在地上做了,一旦高潮了,就到天上去了。”(性描写、人生哲理展示)
“那你先走着去吧,走着走着,也许真能飞起来的。”女巫尔罗不痛不痒地说。她念了一段奇语,就走了出去。(哲理性思考、巫术文化)
艺术化的性描写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其中,除了没有一点重复性而较为频繁的性描写语言和场景,有两处性场面描写特别留给我震撼性的深刻印象:一个是班可夫第一次和月色姑娘交欢的描写(让我觉得它就是对人生“第一次”的描写,大家知道,这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事件之一),另一个是班可夫与女巫尔罗、紫孜妮楂等“乱伦性”性行为描写,它充分展现了人、妖(鬼)、神(即为毕摩所借助的力量)间的较量与斗法,让我联系到彝族传说中的毕阿苏拉者和阿格所祖斗法(一代毕摩大师毕阿苏拉者就是在此次大斗法中死去的);还让我联想到心魔与欲望、诱惑与陷阱、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正常与荒谬、抗争与失足等在人生中的矛盾存在与纠结,和它们之间往往或者泾渭分明、或者常常混为一谈的人生隐喻。
可以说,只要读懂了广义上的彝族性文化和一些毕莫(摩)文化,也就能“全解”英布草心的这部魔幻性质的奇异小说。
d、《玛庵梦》这部作品还让我产生了对其他许多作品的联想。(a)、曹雪芹的《红楼梦》。玛庵梦——红楼梦,它让我想到:它有红楼梦般的“梦”——有不管不顾的爱;有家族兴衰史的描写;有飘飘渺渺的“太虚幻境”描写;各有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特定地点及一块大石头,《红楼梦》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和那里的一块大石,《玛庵梦》是玛庵山以及玛庵山千年梨树下的大磐石;行文中都不时插有生动隽永的诗词歌赋;到最后,一切都变为一种“虚无”“虚幻”,都成为一种现实中的“破灭”而不是圆满——借用《红楼梦》里所说是“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那(哪)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濛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这也是对贾宝玉结局的交代,而《玛庵梦》中的主人公班可夫的命运也是类似的;都表现出“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题旨。(b)、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它们都有奇幻、另类、故事背景华美、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等特点;就像《阿凡达》里有潘多拉星球、那威人,《玛庵梦》里有玛庵山、玛庵山人,二者有着一定的类似性:也都存在着“土著居民”,也有外来入侵者,并且都发生了两者间的战争。(c)、吴华(贵州)的《彝人匪王麦旺》。这是笔者在一本杂志《青年与社会》(2012年01B期)上看到的(长篇连载,遗憾的是笔者只看到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却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好像在中国作家网等媒介看到“吴华百科全书式小说受热捧”的报道:有评论家认为,《彝人匪王麦旺》“宏伟的故事结构与人文背景堪比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莫言《红高粱》。浓郁的民族风情,土匪间的权钱交易……女子们的命不由己、悲惨境遇,一一彰显。”有趣的是,《玛庵梦》和《彝人匪王麦旺》两部著作作者均为80后作家、诗人;都同样对彝族毕摩文化、毕摩经书和对家族寻仇、央格书布之一后代的传奇身世(即玛庵之名的由来),以及这个央格书布的后代怎样从毕并且成为大毕摩等方面和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就笔者所观察到的而言,两部作品的相同点除了上面说的,还有就是它们都属于现代彝族题材小说的创新性作品,都是极其成功极其吸引人的精品力作、当代典范性彝族汉语小说;两者都自觉地运用了比较现代的叙述手段和叙述视角,都把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描写作为背景而不是叙述主体。从而开辟出一种全新的、适应新的阅读审美旨趣而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民族文学创作模式。它们大的方面的不同点是《玛庵梦》是“玄幻派”的,而《彝人匪王麦旺》是“传奇派”;前者基于意境的创设而后者基于故事的叙述等。之所以具体做这两者的相互参照,是因为我不仅觉得做这样的比较很有意思,还觉得要研究彝族现代小说,它们可能就是最佳范本或者将会成为绕不过的范本。
Ⅲ、无尽的韵味:再来解说解说书名《玛庵梦》——
好作品总是让人品读再三:当我们合上书本,还会意犹未尽情不自禁地去瞟一眼书名(题目),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某种回味。就像小说中人物名字都有一定来头一样,我觉得,作者把书名取为《玛庵梦》也是别有深意的。这不仅让这部著作获得一个简洁有力的名字,并且在文本之外(读者只是听说而没有阅读过或者在读者正式阅读文本之前和之后)作者便业已创设了一种“气场”或者说良好的、值得期待的阅读氛围。这个简洁而诗意的书名向我们自然地散发某种陌生化、奇异感或者说趣味化、新鲜感的气息。——玛庵一说来源于彝族沙马土司央古书布家族的一个古老传说——这方面本书内文已经做了阐述——那个哲吉玛庵所讲的自己的故事。“玛庵”一词是从“玛庵吗庵”一词中分化而来,“玛庵吗庵”的原本含义是:或者是,或者不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就是指不能肯定,不好肯定。而单单“玛庵”一词可以确指为“非”“不是”之意。(熟悉我的作品的读者可能知道,我曾在对英布草心诗集的评论中就讨论过“玛庵”一词的来源。)
于是,书名的诗意化就此诞生了,“玛庵”在这里神奇地产生了“是”“是还是不是”“亦真亦幻”“梦幻”等等多层含义或者说理解法了;于是,玛庵梦就可以理解成是“亦真亦幻的梦”“似是而非的梦”“真假难辨的梦”“不是梦的梦”“千古梦”等等之类了;这样,结合著述中的内容,书中反复出现的这个“玛庵山”(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地具备了梦幻的色彩。
——这不就很美妙很不一般了吗?
——我还没有见过具有那么多丰富的理解法的书名呢!
——况且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是那么地吻合和贴切!
Ⅳ、《玛庵梦》:横亘千古的玛庵梦——
上文已经论述到:《玛庵梦》的成功,在我看来主要在于诗化的语言、丰富的彝族文化底蕴、艺术化的性描写。这样说是因为小说语句的俏丽和深厚民(彝)族文化底蕴所营造的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以及成功、唯美的性的雅致描写,在全篇以一种沉甸甸的艺术含量造就了作品的某种厚实度。其实,这部著作还有一个隐含着的(也只在作品要结束时才看得出来的)大的主题:对生命存在的某种思考和对生命过程、意义(即对生命意识)的某种试图探讨——就是我在上文谈到的“生命本体意识下的某种思考和探讨” ,这就“锻打”出了作品厚重、结实的优秀品质,形成作品大开大合的另一种质地,营造出与生命的悲壮本质相吻合的一种悲怆感,让人顿生无尽联想,唏嘘再三、品味再三。
——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到《玛庵梦》的后面,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韵味就很浓烈了。
——这是生命意识真正被唤醒之时由衷的、骨子里的喟叹!
我们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之类的名著,何尝不是这样的感受!
而我刚才已经说过,读到英布草心一年半载呕心沥血下的大手笔《玛庵梦》中接近尾声的内容时,我们又何尝不在他看似轻松的嘻嘻哈哈中所透射出来的沉甸甸的生命主题探讨中——顿生一种喟叹!
只要生命存在,这样的喟叹就会永远存在!
而我以为,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语境下,小说写作中魔幻现实主义最适合反映和表现这样的喟叹!所以英布草心才自然地运用起如此手法写出了在彝族现代小说甚至是中国当代小说都具有特殊意义的这部小说——《玛庵梦》。
艺术的佳境不外乎就是让人产生或美妙或五味杂陈或这样那样的联想、况味而让人品味再三。文化底蕴的深厚应该是经典作品的要素之一,而这部小说就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使这样的文化意蕴尽显其浓烈。
——向优秀作品致敬!向经典作品致敬!
——向奉献了优秀的和经典的作品的伟大作者致敬!
《玛庵梦》——横亘千古的玛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