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红塔:传统彝族刺绣守护者与传承人——“阿么作”施桂凤
源远流长的彝族美丽刺绣
玉溪红塔区小石桥乡的彝族,世居年代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的杰作之一,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述,展现的是彝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彝族刺绣色彩五彩斑斓,工艺独特,做工精美,寓意深远,做出的作品种类繁多,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凋零的彝族文化和孤独的守护者
施桂凤,是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她自画自绣彝族衣服、背带(背衫),围腰等服饰,做工精细,美术工艺新颖,刺绣图案汇集姐妹观花、音子送宝瓶等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多次荣获省、市美术类手工艺术奖项,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加之做传统刺绣服饰工序繁杂、耗费时间,刺绣服饰穿戴复杂又不便换洗,60年代后,除节日有少数妇女和老年人穿着传统刺绣服饰外,彝族男、女青年已不再穿民族刺绣服饰,改从坝区汉族男、女青年穿着时装,没有需求,没有市场,就没有从业者,同时,随着机器绣品的大量出现,民族刺绣工艺已濒临被遗忘的边缘,传承危机不可阻挡的到来,使得像施桂凤为代表的刺绣艺人显得如此孤独。
阵地——“美丽阿么作”培训班
“阿么作”是彝语中对妇女的称呼。2013年以来,“美丽阿么作”彝乡刺绣兴趣班已举办了5年,这个政府力推的“巾帼文化传承”项目在为濒临传承断绝小石桥彝族文化刺绣延续着生命。每次开班,施桂凤都是最忙碌的人,在她看来,传承的责任十分重大,有了培训班,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集聚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共同进步,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希望——彝族刺绣社团
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娃娃培养起,带着这个理念,同时也为丰富山区寄宿制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小石桥乡玉苗小学在校内首创开设了彝族刺绣社团,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纯正的刺绣精华,学校聘请了施桂凤作为校外辅导员,每周来学校教授孩子们刺绣技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在彝乡的孩子心中埋下对彝族刺绣的热爱,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刺绣社团发展良好,学习过刺绣的很多学生,克服了浮躁的情绪,做事更为细心周密了;从学生的语言上就流露出了他们的成就感:“刺绣不但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前,我从没拿过针,也不会用针,刺绣我不但会拿针,用针,还能绣出一幅美丽的小作品”……如今,刺绣室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一幅幅青涩的小花,一个个有趣的祝福语……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孩子们对刺绣的感情和理解,虽然稚气却也弥足珍贵。
新路——文旅融合
“祭龙节”、“米线节”、“采果节”、“火把节”……,随着小石桥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美丽的彝族服饰一次次登上表演的舞台。目前,龙马风景区省级改造项目正在紧密锣鼓地建设中,其地标性建筑“天空之城”已建筑完工,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旅游,风景区内,彝族刺绣服饰展示专卖区,散发着彝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是小石桥乡探索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让“阿么作”们的作品可以广泛传播,寻找到一条通过刺绣致富的新路。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