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南涧跳菜江湖!追寻跳菜王子和女子跳菜队的故事

作者:杨舒然 刘珈彤 彭森 张永强 发布时间:2021-11-11 原出处:大理文旅融媒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光头、大耳环、羊皮褂,这是南涧彝族“跳菜”三宝。
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宴席跳菜(2010年1月彭森摄于无量山镇)

“跳菜不是一种菜,也不是一个菜名,它是一种在宴席上用来迎宾的习俗,是彝族人待客的一种礼节。”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涧彝族“跳菜王子”阿本枝伸出右手,把大拇指、食指、 小拇指竖起来,形成“三指鼎力”之势以稳住盛满菜肴的托盘,中指和无名指弯曲作为托盘的辅助支撑,阿本枝告诉我们,这个手势就是跳菜舞最基本的手势了。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托盘里装着菜,席间上菜的时候,舞者会根据节奏韵律而变化舞步,手上的托盘也仿佛没有了重量,“边跳边上菜”,跳菜的重点就在于能够营造气氛。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一场,得一把面条、一瓶酒或者一两条香烟

1979年,高中毕业一年有余的阿本枝无意间在一个汉族姑娘结婚的场面上看到了跳菜,“那个时候结婚场面上还不兴跳菜,也没有相关的流程,那是我第一次见跳菜,我觉得很好看。”阿本枝回忆,当时在婚礼上跳菜的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而这个“老头”就是阿本枝最初跟着学跳菜的师傅。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个时候农村生活枯燥乏味, 电影大半年才看得上一场。打歌、跳菜这些活动被人看不起、遭嫌弃。”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末,南涧跳菜还没有形成气候,它只是农村宴席间助兴、逗乐、调节气氛的一种上菜仪式。 阿本枝学跳菜也毫无意外地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是因为喜欢,阿本枝一如既往地钻进了跳菜的世界里。学成之后,邻村邻舍的红白喜宴都会请阿本枝他们去表演、助兴。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菜表演者的地位和鼓吹匠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都在同一个级别。”阿本枝坦言,“那时的跳菜表演基本不要钱,多是帮忙性质的。”当时跳一场会得到主人家的一把面条或者一瓶老白干烧酒,再或是一两条香烟。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跳菜要遇到村里人办客才会有“生意”, 而村里办客多集中在十月、腊月这一段时间。“有一年,我一个月没有回家,天天都在邻村跳。”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忆起那个时候的跳菜,阿本枝认为“它还不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而“仅仅只是一种彝族群众在宴请宾客时抬菜上桌的民间习俗”。 在与跳菜共同成长的30多年里,阿本枝坦言,“南华、景东也有跳菜,只是南涧率先将它搬上了舞台。”而现在,南涧跳菜这一民间艺术表演逐渐成熟,成了代表南涧彝族文化的一张名片。阿本枝,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跳菜”民间艺术家。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龄女子跳菜队

西山脚村是个彝族村寨,与南涧县城相隔不到10公里。水晶葡萄、鸡血李、象牙芒都是村中特产。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村委会,路过村子里的小广场,我们找到了女子跳菜队队员刘翠仙的家。正巧刘翠仙和队里其他成员都在。电视上正放着她们上次去邻村表演跳菜的视频:一个阿姨的头上顶着装满“八大碗”的托盘,手里摇着手巾,身躯随着锣鼓、唢呐声的旋律摇摆,亦庄亦谐的表情和动作不时引来宾客的阵阵欢呼。她将八大碗送上宴席后,托盘上看不到一滴汤汁,宾客们纷纷叫好,全场响起掌声。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iaod.jp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西山脚村唯一的女子跳菜队了,平均年纪在 45~50 岁左右。 她们个个身怀绝技,咬桌角、抬大勺……样样都会。这支“西山跳菜队”共有18人,断断续续共跳了20多年的跳菜。如今,她们在南涧很有名气,经常被请到外地去演出。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情况下,“跳菜”者多为男性,一般两人一对,一人引菜,一人抬菜。“跳菜”者的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灵活自如,装满菜肴的托盘在他们手中就像纸片一样轻巧,无论是干货还是汤水,菜肴在他们手中飞舞旋转照样一滴不漏。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2.jp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头顶、手托、肩抬,有的甚至需要一人骑在另一人身上,下面的人两手托盘,上方的人头上还顶着大菜。”50岁的刘翠仙是女子跳菜队里年纪较小的一员,擅长咬桌子。四方的黄木桌是特别制作的,重量要比平常轻一点,两只手可以轻松抬起来。仔细观察,桌子的四个角上 都是密密麻麻的牙齿印。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是自学的,到现在已经咬了20多年的桌子了。”刘翠仙说咬桌子“要力气大、牙口好,会掌握平衡。”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咬桌子其实叫做“口功送菜”,在外人看来,它的难易程度不亚于专业的杂技表演,令人惊叹、叫绝。“满满一桌,大盘小碟的总共有16个菜,跳下来不轻松。”刘翠仙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炼成的, 除了热爱以外,自己花了很多心思琢磨。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口功送菜”,刘翠仙还能同时在头顶上顶托盘,双手还能抬着大碗。头上顶着装有菜肴的托盘,双手也托着餐盘,甚至用嘴咬着摆放有八大碗的桌子一角,同时身体还能随着音乐节拍起舞。这就是刘翠仙拿手的表演绝活。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丧嫁娶都“跳菜”

在滇西彝族村寨里,每逢婚丧嫁娶、建新房和为老人祝寿时,都要在宴席上举行传统的“跳菜”仪式。 彝家人办客多在农村的大院里,持续整整三天的“流水席”足够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cc.jp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菜主要在正席的那天表演。席宴设好,四方桌子往往迎面摆开,摆得整整齐齐;宾客三方围坐,留出中间靠路的一方供跳菜表演、上菜。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常“跳菜”开始,锣、唢呐等鼓吹乐器齐鸣,主持办事的“总理” 一声令下,“跳菜”师傅便从厨房里相继而出。音乐一响,原本拘束的场面就活跃起来。刘翠仙头顶托盘,手里还拿着托盘,托盘里面装满了菜碗,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不断变化着舞步,时而“苍蝇搓脚”, 时而“鹭鸶伸腿”,时而“金鹿望月”, 时而“野鸡吃水”,翻转跺脚,大步舞盘,竞献绝技。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到音乐高潮时,菜盘里的菜碗也跟着舞者的身体律动而动,霎时间,客人们的心就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托盘里的菜掉下来。绝妙的是,宾客看得心惊肉跳,舞者却跳得洒脱自如。音乐不止,跳菜就不会停止。 舞者始终稳稳当当,托盘里看不见一点菜叶和汤汁。在宾客还没有回过神来时,跳菜者就把菜陆续摆到桌上。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说,在传统的宴席上,落菜时,八大碗要摆成回宫八卦阵,每一碗菜都有固定的位置,先放哪碗菜,再放哪碗菜,最后放哪碗菜,全按古有成规布阵落桌,有条不紊,丝毫不乱。GJ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图文来源:大理文旅融媒
原媒体:杨舒然 文;刘珈彤 彭森 张永强 图;责编 王楚云;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