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人生——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顺发
1936年,普顺发出生在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的毕摩世家。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普顺发幼年念私塾,又跟着伯父学习彝经和祭祀知识,既懂汉文又通晓彝族传统文化。2012年12月,普顺发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普顺发、(2016年3月18日摄于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王俊云摄)
舞动大刀虎虎生威
普顺发曾多次参加省、州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活动。1982年和1989年,他先后两次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彝族大刀舞。大刀舞是描述彝族古代作战场景的艺术,通过表现战场厮杀的情景勾画彝族古代战争史。过去,彝族人民把大刀舞作为抗御自然、驱逐邪恶病魔的形式也具有震慑外来侵略的意义。高峰彝族大刀舞是禄丰县高峰乡彝族在火把节跳的一种原始民族民间舞蹈。
大刀舞的套路相传有72套,现存的还有“亮刀”、“前门棍”、“祭阳刀”等8套。这套刀普顺发都会舞。跳大刀舞时只见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场面壮观。大刀舞的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辅之以锣、鼓、钹等。大刀舞有专用的曲调,音乐节奏性强,顿挫感明显,音调激昂向上,好似现代音乐中的运动员进行曲,具有鼓励士气、增强斗志的内涵。
普顺发在传授大刀舞、(2016年3月18日摄于禄丰县高峰乡文化站、王俊云摄)
传承文化不遗余力
普顺发还潜心钻研彝族文化。1996年退休后,普顺发虽然每月仅有几十元的生活补贴,但凭着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深厚感情,他经常自费去各地拜访同行,对祖传的彝族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和诠释。经过多年工作他用汉字记彝音的办法记录了《火把节祭经》、《丧葬经》等共3本草稿5000余行,还与州彝族文化研究院的唐楚臣合写《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调查报告》一文。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发表。
给参加祭祀活动的年轻人画花脸、(2016年7月29日上午摄于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江柏余摄)
多年来,普顺发为抢救、整理毕摩文化做了大量的作。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是他作为彝族毕摩的重要职责之一。高峰彝族火把节的祭祀活动内容主要有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祭祀程序严谨方式原始古朴,活动内容保存和传承得较为完整,这其中就凝聚了普顺发的心血。近年来高峰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越来越受到闰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赞誉,不少研究者都曾多次前来考察和研习高峰的彝族文化。
在山神树面前的祭祀、(2016年7月28日下午摄于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江柏余摄)
作为彝族毕摩,普顺发十分重视传承人的培养。现在,跟随普顺发学习彝族文化的,已有胡金富、普宜生、普有军3位彝族火把节毕摩传承人和胡金良等40多名大刀舞表演骨干他们是高峰彝族火把节祭祀毕摩和大刀舞的重要传承者。
普顺发和他制作的脸谱(2007年1月14日摄于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普顺发家、王俊云摄)
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普顺发凭着內己的一腔热情,在年过古稀之时,仍孜孜不倦地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遗余力,推动彝族大刀舞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