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广播电台《彝语新闻》栏目主播杨凤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杨凤江就是我的知己之一。每当我有意无意中想到他就总是阵阵撕心裂肺般疼痛,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疼痛只是加剧而没有减轻。我痛苦着,但是我非常害怕失去这种疼痛,因为他是我工作中、学术上对我帮助最大的人之一,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楚雄州广播电台”)《彝语新闻》栏目不可替代的主播。
《彝语新闻》主播杨凤江(李建华 摄)
凤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彝州”)彝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州彝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963年1月13日,他出生于武定县高桥镇尼嘎古村委会尼嘎古小村,彝族,1980年9月,考入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彝语文专业学习,毕业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被分配到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工作,199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彝文文献,他深入炎热的金沙江河谷、礼舍江,登上磅礴的乌蒙山、哀牢山,走村串户普查、搜集,登记,用笔和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了散存民间的彝文文献,完成了楚雄州彝文古籍编目提要,并率先在全省第一家通过验收。他践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主播的电视《彝语文跟我学》,广播《彝语新闻》栏目家喻户晓,成为楚雄彝州对外宣传的独有名片。
凤江给人的印象:个子不高,但身体结实;学识渊博,仍然勤奋好学;名望很高,但是为人谦和。一头自然卷曲的浓密的黑发,透出阳刚帅气,硕大的脑袋和宽阔的前额,给人以聪明睿智的感觉,特别是那双黑白分明、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给人以能够洞察一切的感觉。凤江爱抽烟,喜欢喝酒。每次去办公室,他都抽着烟筒,边抽烟喝茶边和我交谈。每次大家相聚,他都豪饮一番,常常引吭高歌,听他唱酒歌情歌是一种如痴如醉的享受。凤江无论从外表到喜好,都能给人一种有情有义,值得深交,把事业和友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彝家汉子。凤江一生执着于彝族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毕摩经是彝族文化的载体,他多年致力于彝文献的翻译整理工作,2004年彝族文化遗产巨著《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工作启动以来,作为副主编的他先后编释出版了《武定彝族历算书》《彝家兵法》《彝族神座图谱》《灯冷教红》等著作,率先完成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首卷编译工作,审定了十多卷毕摩经,通审了全部毕摩经典译注,发表了《从彝籍彝语彝俗看三星堆的彝族文化元素》《祖先崇拜是彝族社会和谐的主要原因》《论彝文没能成为南诏国官方文字的主要成因》等近百篇论文,既有专著又有代表作。
凤江主持完成创新的楚雄彝文电脑笔画输入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著作权专利,楚雄彝文电脑输入法的成功开发,使彝文典籍的印刷告别了千百年来靠手工抄录的传统,让彝文获得了新生,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因此他被评为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他参与制作的彝族《敬酒歌》《左脚舞》《彝山风》等音乐磁带和教授的彝族歌曲,至今传唱彝乡各地。他潜心8年撰写出的第一部彝文典籍研究专著《彝族氏族部落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彝学界的高度关注,滇、川、黔、桂的彝族文化学者纷纷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由他执笔编撰的《彝汉字典》《彝文识字读本》《彝文正异字比较读本》工具书,为保护传承彝文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八五”科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彝族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和《楚雄彝族辞典》等编纂工作。他撰写的《从彝籍彝语彝俗看三星堆的彝族文化元素》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四川日报》《凉山日报》纷纷作了报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记者郭万盛这样写道:“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杨凤江无疑符合这样的形象标准。”他一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政治觉悟高,党性强,业务精,勤政廉政,是楚雄彝州名副其实的彝文专家,省内外的知名专家,他先后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被楚雄彝州州委、州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他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光荣称号,2015年被评选为楚雄彝州第四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从事着自己为之痴爱的事业痛并快乐着。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里面有个七代世传的老毕摩叫张兴,他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凤江得知张兴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了很多磨难,但他还是把彝文古籍藏到土罐里保存了下来,并在1982年把保存下来的彝文古籍无偿献给了国家时,凤江非常敬佩老毕摩张兴,并拜他为师,跟随他一起翻译和研究彝文古籍。凤江看到张兴对彝文古籍非常娴熟,在彝文古籍里面他记录了一些彝文单字。凤江说就对张兴说:“张老师,您这些单字可以整理成字典来出版,这样学的人就更方便了。”张兴瞌睡碰着枕头,哪有不同意之理?他毫无保留地教凤江学习古籍,让凤江完成他的这个夙愿。从1984年起一直到他退休回到老家,凤江一直跟他学彝文字和彝族礼俗。名师出高徒。凤江先后主持或参与楚雄彝州州内重要外事彝族礼仪接待数百场次,深受海内外嘉宾的好评,经由他培训的学生遍布千里彝山,成长为楚雄彝州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文化大使。
凤江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国内外没有一本研究彝文和学习彝语文的工具书,他便有了编纂《彝汉字典》的念头,在一位位老师的帮助支持下,凤江开始了漫长的编纂过程。从每一个字型的辩析、选定,到每一义项的明确、学科和表述,跨学科名词的译名敲定、索引、记录、作卡,凤江都亲历亲为,反复甄别、反复斟酌、反复校对,27万字的字典,从执笔编写到送交出版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1995年,楚雄州第一部彝文工具书《彝汉字典》正式出版。在编译《彝汉字典》的时候,凤江力求精、准,对每个词、每个译法,凤江都要去对,到彝族各方言区征求意见、对译。凤江在对的当中就发现许多的新词,比如彝语当中没有恐龙这个词,禄丰既然是恐龙之乡,凤江就问当地毕摩,你们这个地方彝族对恐龙有没有彝语,结果彝族毕摩准确无误的把恐龙的彝语告诉了他。《彝汉字典》的出版发行,并没有让凤江停止对彝族文化的推广普及。1997年,他执笔的《彝文识字读本》和他任责任编辑的《彝文正异字比较读本》出版,首次为楚雄彝州彝语文学习提供了范本、教材。1998年,他负责编辑下篇的《中国彝文书法选》出版,由此填补了中华民族书法史上没有彝文书法范本的空白。凤江对彝族文化的痴迷,超出人们的想象,在他孜孜不倦的研究中,一部部、一篇篇有关彝族文化、毕摩文化等的著作和论文相继问世。
2005年出版的彝族文化百科全书《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百卷)》由凤江牵头编辑、编译。他知道“很多内容需要求证,涉及的彝文典籍又都是古彝文,很多的古语词解释起来非常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并没让他止步,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凤江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先后深入到四川、贵州等地彝族聚居地区,邀请知名老毕摩帮忙整理翻译。在他们的努力下,《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一卷)》在所有课题项目中第一个完成。8年的辛勤工作,长达106卷,被称为“彝族文化奠基石”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成功发行。楚雄州民委办公室原主任、现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世聪对他当时的工作状态仍然记忆犹新:“杨教授是我们彝族毕摩文化的专家,在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不分白天昼夜,周末放弃休息,我有时晚上回办公室,他都还没下班,这种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很钦佩。”
凤江一直从事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条文,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特别是《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出台后,他根据《条例》第一条,对彝族语言文字作了创造性的工作。楚雄彝州人民政府多次发文强调突出民族自治地方特色,凤江根据要求翻译了大量彝文门牌标志,先后在州、县(市)和乡(镇)党政机关悬挂彝文门牌1000余块,同时用规范汉文、彝文制作、使用的公章数量更多。
学以致用。凤江尽心竭力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依据和动力。他致力于彝族医药、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彝族饮食文化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并获得大量的丰硕成果。2000年,凤江在参加石林国际彝学会期间,捕捉到了发展彝族医药的一个重要信息,回来后,他和州民委领导及时向州人民政府领导报告,促成了中央民族大学和楚雄彝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10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就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研究、开发、应用进行了研讨,确立了“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楚雄州以健康高于财富为理念,以开发彝药目标为已任,下决心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的主题,这是一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首次结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楚雄彝州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学术大会,研讨会让国内外专家再次认识了彝族医药,为新药开发和确立医药地位打下了良好基础。2001年,他负责“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部文秘工作,并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推动了楚雄彝州彝族药业的发展。目前,楚雄彝州以彝族医药为特色、为重点的“楚雄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已经建成,彝族医药产业成为了朝阳产业。“何须开口多费事,针线无嘴自会说”。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十万绣娘飞针走线,彝绣成为了在家就能致富的手艺,彝绣已经成为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凤江为我州彝族医药产业、彝绣产业、民族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一个彝族彝族文化学者不可取代的贡献。
楚雄州广播电视台电视栏目《彝乡.彝韵》录播(李建华 摄)
2003年7月,由凤江担任主持的《彝语文跟我学》电视栏目正式开播,首次实现了彝语文在电视媒体上零的突破。该栏目内容设置为每期学习彝语文三句话、一首彝歌和一道彝族知识,由此达到“彝语、彝文、彝歌、彝族文化知识”四轮驱动的教学目的,为推动楚雄彝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精神文明步伐,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他还担任《楚雄日报》“彝语文跟我学”撰稿。凤江汉文彝文功底深厚,加之天生一副男高音的好嗓子,若能聘请他担任《彝语新闻》栏目翻译,把汉语稿件翻译成彝语稿件,或者能聘请他担任责任编辑对录制好的《彝语新闻》栏目把关,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了!若能聘请到他担任翻译、播音员,对我来说是磕头碰着天的事了!至于他后来主动请缨采访,担任记者、翻译、播音员,对我来说是事先想都不敢想的事了!
我与凤江相识30多年,真正的深交开始于2009年我们台开办《彝语新闻》节目之后。2009年9月的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去楚雄彝州民委商谈开办《彝语新闻》栏目的事情,州民委主任李德胜和我具体商谈了很久。接着我又到凤江办公室——与其说是办公室,还不如说是书房:书柜里摆满了书籍,文件柜里锁满了手稿、珍贵的彝文古籍、珍贵的法器等实物,沙发扶手和靠背上摞满了书刊、报纸……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外,铺着一块估计是白色但被墨汁点染得难辨本色的羊毛垫子、一摞宣纸,笔筒里插满了粗粗细细的毛笔……满屋弥漫着烟香、墨香、书香。我就如何把汉语稿件翻译成彝语稿件,如何把彝语稿件播出来等问题虚心向凤江请教,获益匪浅。楚雄州被称为“世界恐龙的故乡 东方人类的故里 彝族文化大观园”,彝语栏目肯定能受到广大彝族干部群众的喜爱。好事难为。楚雄彝州彝族支系众多,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各有不同,他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反复比较后建议:以规范彝文翻译成播出稿,播音用语暂以楚雄彝族群众使用人数较多的东部方言为基础。以后我又多次登门拜访凤江,随着交往的深入,对年内开办《彝语新闻》栏目有了底气。
人品才华功底,道德风范文章。开办《彝语新闻》栏目前一周,凤江如约而至,并带来了他的同事张芮琼开始了男女对播。凤江的播报自信、自然、大气,深沉雄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穿透力;张芮琼的播报自信、自然、亲切,悦耳动听,充满了阴柔之美。两人对播刚柔兼济,珠联璧合,犹如天籁之音——
2009年12月20日清晨7时35分,楚雄彝族自治州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楚雄州广播电台”)《彝语新闻》栏目正式开播。州广播电台与州民委共同策划推出了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媒体播出5次的时政新闻栏目《彝语新闻》。稿源除了选用本台《全州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新闻稿件,还有相当部分是自采稿件。从此,金色电波把悦耳动听的“彝族之声”传遍了千里彝山,楚雄彝州各族听众聆听到了最有彝族特色的广播节目。这也是当年云南省少数民族广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凤江是是业余播音员,因此他只能在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将汉字稿件翻译成标准的彝文文稿,然后到广播电台播音室男女对播,或者是独播。为了确保每周一组播音任务的完成,他或者走路来、或者骑单车来台里录制节目,后来买了一辆轿车,这样风雨里就轻松多了。如果遇到下乡调研或者外出学习考察时,他就提前翻译、录制、上挂好节目,并且跟我打招呼说,他已经做好节目了,叫我得闲时审听一下。每次听到他这样说,我心里都是热乎乎的,一个人能够数年如一日地做好业余工作,需要的是多么大的事业心、责任感啊!何况他经常参加的都是一些全国性,全省性的科研课题,经费相对宽裕,而且能出成果。《彝语新闻》栏目播音报酬低得可怜,几乎是在尽义务,但是他从来没有讲价钱摆条件提要求。只是向我要了一把我们台播音室的钥匙,以确保业余时间,他能顺利打开录音室录音。他只是向我提出要求:领取一台采访机。这样他到彝族村寨调查研究的时候,顺便采访彝族群众;到全国的彝族地区调查研究,参加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时可以现场采访。2016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彝族传统节日“赛装节”,我在永仁县中和乡直苴赛装场,看见他正在现场采访彝族同胞,由于当时是电视和新媒体直播,为了不影响画面,我没能走近拍摄出他现场采访的照片,此事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我真希望时光倒流,场景再现,让我把凤江采访画面拍摄个够!
我曾经问过他:“凤江啊,您为什么能够数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采访、翻译、录制、上挂《彝语新闻》节目呢?”他笑着不紧不慢地对我说:“为彝族同胞采访播报新闻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因为彝语文的普及,跟我的工作相关。我们这一代人若是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推广、普及彝语,那么随着老一辈人去世,再下一代人就可能不会说,也听不懂彝话了!”他不止一次的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乡下的那些彝族老人非常喜欢听彝语广播。武定县插甸乡有一个老毕摩,因为双目失明以后,他就只能听没法看。有一天晚上他几经周折找到我的电话号码,他就打电话给我说:‘因为我双目失明以后,许多东西看不见,但我听了《彝语新闻》以后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许多的事情,非常高兴。’” 就是这段永生难忘的记忆,更坚定了凤江做好彝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决心和信心。凤江非常乐意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还有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彝语的形式传播到山区少数民族中间,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楚雄彝州的彝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他参与摄制了一批楚雄规范彝文电视培训教材,并深入各地开展培训教学,在州广播电台播报新闻,教大家说楚雄规范彝语,在《楚雄日报》上开辟专栏,亲自撰写规范彝文教材,做了大量推广普及楚雄彝文的工作,为楚雄彝州挖掘整理古彝文、推广规范楚雄彝文。在楚雄州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凤江当选为“敬业奉献模范”。凤江在表彰座谈会上发言时说:“唯有艰难,更显勇毅,唯有磨砺,始得玉成。我是一个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彝族学者。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彝语文工作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每天都有语言不断的消失,有些民族,不幸成了反面的印证,先之语言灭绝,继之文化湮灭,终之以民族消亡。所幸的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彝族六大方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彝族的子民们,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母亲舌尖上的声音,彝族生命坐标轴上不变的原点,正不断向前伸延,表达着彝人的向往。2003年,由我担任主讲的《彝语文跟我学》电视栏目正式开播,该栏目在全州范围内开播后,深受广大彝族同胞的欢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我们开办了《彝语文学习园地》。2009年,我们开办了《彝语新闻》,由此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的形式,及时报道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传播民族团结的心声。”
凤江知道凡涉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宣传无小事。他始终认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基本知识,了解民风民俗,始终坚持严格把关,慎之又慎,不追求离奇、不炒热点、爆冷门。在开办《彝语新闻》栏目的日子里,我每次审稿审听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常常被他的严谨慎重,他的博学多才,他的全身心投入深深感动。我常常在心里要求自己要向凤江学习,要为弘扬彝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凤江读的书岂止万卷,他走的路岂止万里。凤江从小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作为一名彝族语言文字工作者,他走遍了四川凉山、贵州威宁等主要彝族聚居地区。楚雄彝州彝族聚居区,他几乎都走遍了。凤江治学严谨,对推广、普及彝族语言、文字,他始终注意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他非常注意播音的地域性、贴近性:他尽量用永仁直苴地区彝族群众的方言进行赛装节新闻播报,尽量用大姚昙华地区彝族群众的方言播报插花节的新闻,尽量用双柏小麦地新地区彝族群众的方言播报虎文化节的新闻,尽量用牟定母鲁打地区彝族群众的方言播报有关左脚舞的新闻……总而言之,他总是人到心到情到,力求让《彝语新闻》栏目播报贴近新闻发生地的听众,使他们听了就能产生亲切感、自豪感。他帮我和段程翰把新媒体《砥砺奋进的五年 紫溪彝村换新颜》的稿件翻译出彝文,他诚恳地指出稿件中: “‘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宽大明亮、洋气,何其壮观也!彝族群众的生活,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形容词太多,特别是‘何其(壮观)也’是虚词,不好翻译,更不好听懂。像‘天翻地覆慨而慷’,我们可用彝族语言‘糠箩跳到米箩里’来翻译,当然要制作成网络新闻,照片能解读的信息,就不必再重复了。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中提出‘两不愁三保障’,就好翻译,好听懂。”
2014年大年三十早上,凤江赶到台里录制、上挂好了春节期间播出的《彝语新闻》栏目。我吃惊地问他:“凤江啊,今天都大年三十了,我派车送您回家过年。”他说,老父亲健在,每年春节都要带着妻儿回家陪老父亲过年。他的侄儿子今天中午开车来接他们一家回家过年,并热情邀请我同他们一起回去过节。他还说,在城里工作的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才有过年味道:那不熄的火塘、铺地的青松毛、炖耙的猪头肉、煮熟的壮鸡肉、那烈烈的小锅酒、浓浓的亲情、你唱我接的酒歌,还有那说不完的心里话……凤江啊,您智商高:工作交到手上,无论份内份外总是干得无可挑剔,出新出彩不出错!您情商高:只要是您认准的朋友,总是为他换位思考,义无反顾地帮忙。
2018年年初的一天,我听到了一个噩耗:凤江患了绝症,而且说话困难!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短时间就先后到昆明的医院3次化疗1次放疗……凤江第3次化疗回来,我独自一人来到他办公室,当我把参加全国首届彝族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选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把他的获奖作品证书转给他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四川彝族文字笔画粗细一致,是表音文字。我们楚雄的彝文笔画有粗有细是象形表意文字。你们要赶快培养懂楚雄彝文,会说楚雄彝话的播音员。我身体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培养人的工作要抓紧。”临别时,他看到我欲说还休的神情,就直截了当地问道:“是不是台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我只得小心翼翼地征求他的意见:“凤江真不好意思!您能不能帮我们出一套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彝语播音员的试卷并参加面试?”出乎我的意料——他愉快答应了,并表示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而为。两天以后,凤江拿着一个密封好的档案袋对我说,试卷已经出好了。我看着他有些疲惫,但很兴奋的神情时,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紧紧握着他的手,招呼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茶。他对我说,茶就不喝了,因为刚刚吃过药。今天工作还很忙,我就不耽搁了。临别我十分为难地对他说,我有一个彝族老乡要成立一个公司,希望能请他写一块彝文和汉文的牌匾——我一再向他解释您病了,另请他人算了,可是他说:“您不写匾额,他就不开张!”过了两天,凤江就打电话通知我:“匾额的彝汉文已经写好了,可以去拿了。”类似的事情,在9年当中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凤江总是以他的谦和、热心办得妥妥帖帖,让人终身难忘。也许是回光返照,通过化疗和放疗,凤江的精神状态突然好了起来,我们都真心的祝愿他好人好报,一生平安。2018年4月15日,是楚雄彝州建州60周年纪念日,事先为了翻译、播音、制作好公益广告,营造出普州同庆的喜庆氛围,经过凤江等州内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学者、专家的严格面试,由熟练掌握楚雄州东部方言的武定县环州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学团,在他精心指导下对州委宣传部提供的审定稿,用规范彝文翻译成播出稿,逐字逐句讲解,逐字逐句审听,逐字逐句地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李学团前前后后还播了十几期《彝语新闻》“救场”。他应邀参与了我们台第一次招考彝语播音员的出题、全程参与面试工作。2018年11月1日下午,当我和副台长普丽芬带着刚刚录取的彝语播音员杨龙、杨敏慧,去拜访他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用沙哑的声音鼓励两位新同志,要认真学习业务,并且把自己编写的《彝汉字典》《彝文识字读本》《中国彝文书法选》等书籍送给他俩,并希望他俩有什么问题,就给他打电话或者登门求教,他一定会耐心、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他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指出了杨龙、杨敏慧面试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办法。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我代表台里与他签订了创新彝文电脑笔画输入法的转让协议,象征性地支付了报酬。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彝语新闻》栏目办出了名堂,办出了影响。共有13件彝语广播作品(含1件论文)获得全国性奖励:彝语公益广告《中国梦 我的梦》参加中广联第三届(2017年)全国城市公益广告评选并获得金奖、短消息《楚雄市紫溪镇彝族苗族村民收听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和3集系列录音报道《彝州脱贫攻坚》荣获中广联合会首届全国彝语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析暨节目交流会专题类优秀奖,录音消息《七彩云南2017年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永仁县启幕》和《生生不息左脚舞》荣获首届全国彝语广播电视优秀作品新闻类提名奖……获省级奖励18件,其中,获云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2件,获云南广播电视奖二等奖作品11件,获云南广播电视奖三等奖作品5件:《彝语新闻》栏目荣获云南省广播十佳栏目、文艺节目《醉人的楚雄彝歌》获2011年云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录音报道《金鹿中学彝族文化传承教育显特色》(彝语)获第33届(2016年度)云南新闻奖(民族语言)三等奖……《彝语新闻》栏目作为云南省第一档有固定时段、两个频率播出的广播彝语新闻类栏目,作为云南省十佳广播栏目,它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度、美誉度,权威性与日剧增,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彝族同胞的欢迎。已故的先后担任过原楚雄彝州人民政府原州长、州委原书记、州人大原主任普联和多次向台领导提出办好《彝语新闻》栏目的意见建议;已故的楚雄彝州州委原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李红民说:“《彝语新闻》内容好、播得好,我只要在楚雄,天天都收听。”……楚雄州民委、楚雄州民宗委前后三任主任李德胜、周国兴、鲁文兴先后担任栏目责任编辑,期期审稿、期期监听,并把它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主要抓手,每年都列入楚雄州民委(楚雄州民宗委)的重要工作之一,从经费立项、重要题材选定、节目改版方案审定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
2019年元旦后的一天下午,普丽芬副台长邀约凤江、我和杨龙、杨敏慧一起在“天天杀猪菜”饭店吃年饭。那天傍晚天气很冷。饭桌上尽管嗓音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的雄浑宽厚,但是他很高兴,不抽烟,也没喝酒,只是喝茶、吃饭、吃菜,用沙哑的嗓音说了许许多多的话。看到他如此开心,我们非常高兴并在心里为他祈祷:“早日康复!”天妒英才!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天后竟传来了他过世的噩耗:凤江因抢救无效,于2019年1月20日16时30分逝世,享年56岁!
凤江不幸去世后,我含泪在中国彝族“首届母语广播电视作品评析会”微信群里发了这不幸地消息。不少他当年在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彝语文专业同学、各地的彝族文化工作者也发了痛悼凤江的短信。
英才早逝,令人椎心泣血!更激励同行化悲痛为力量,全力以赴地完成他的未尽事业。武定老乡、西南民族学院同班同学、楚雄州博物馆馆长钟仕民研究馆员表示: “他毕生都是从事民族文化,对彝族文字弘扬传承,他对我们彝族文化贡献是非常大。现在凤江不在了,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把我们的彝族文化文字语言好好地传承下去。”
自2018年生病以来,凤江深感彝族语言文字文化工作的紧迫性,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同时,更加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他那些还未完成的彝文翻译整理、规范字推广、审核工作中。一起共事多年的好友、播音搭档张芮琼哽咽着说:“一个月以前,他说他好了,要去上班了,我说上班不用急,他说工作干不完,我说即使医生说好了,但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身体好了再去。哪想到事情都还没有做完他就不在了,我的心情相当难过。以后把他写了摆着的书好好地学,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力所能及地做下去。”
在凤江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楚雄彝州的彝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他参与摄制了一批楚雄规范彝文电视培训教材,深入各地开展培训教学,在楚雄电视台、楚雄州广播电台播报新闻,教大家说规范楚雄彝文。在《楚雄日报》上开辟专栏,亲自撰写规范彝文教材,做了大量推广普及楚雄彝文的工作,为楚雄彝州挖掘整理古彝文、规范推广楚雄彝文,他是彝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人,他是彝族同胞们心中敬佩的专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努力着。楚雄彝州民族宗教委主任鲁文兴悲痛地说: “在昆明看病化疗期间,他都是带着电脑上去工作。我们有需要翻译的内容发送上去,他就及时翻译、非常负责地翻译,从这点点滴滴的都是令人非常感动。平时工作随叫随到,平易近人,治学非常严谨,党性非常强,待人非常真诚,方方面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离去是我们州彝族文化研究的一大损失!”楚雄州民族宗教委原主任周国兴哽咽着说:“我来民宗委才认识了杨凤江。他非常热爱彝族语言文字工作,他非常看重《彝语新闻》播音这个平台,他总是尽心尽力做好采访编辑制作工作。我敬重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敬重他精益求精、博大精深的学术水平,我敬重他爱憎分明、坚持真理的追求。我最难过的是没有挑选、培养出能接他的班的人!”
在凤江遗体告别仪式上,发来唁电的单位和个人有: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省彝学会会长杨正权。敬献花圈、挽联的单位有: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曲靖市彝学学会、楚雄彝州彝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楚雄彝州州委统战部、楚雄技师学院、州民族宗教委……我们台有关人员参加了追悼仪式、送了花圈。我主动提出并且征得他妻子李惠兰和儿子杨天仪的同意,给他拍了一组遗体告别仪式照片,以寄托我对凤江的无限哀思、深深怀念。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肖惠华还特意作了一副挽联:“游学海登书山敬业模范标兵浩气长存,续文脉传知识主播彝语新闻音容宛在。”这正是凤江一生的真实写照。
凤江走了!但是他永远没有走出我的心里。他那雄浑深沉饱含深情的广播、电视节目播报,将永远回响在千里彝山的上空,将永远、永远、永远回响在楚雄州各族同胞耳畔心中!
凤江,您走好!凤江,您放心!我们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办好彝语广播、电视节目,用彝语打造楚雄州最靓丽的声音名片,为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我们楚雄广播电视人的贡献。
凤江:您安息吧!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李建华,工作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