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宁蒗的形象定位和精神内涵

作者:杨光银 发布时间:2014-04-16 原出处:社会主义论坛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是对云南历史的探寻总结,对省情民情的提炼升华,对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对云南精神的科学定位。精神,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品格的体现,是地方文化的风骨和灵魂,是人文历史的延续和创新,既要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积淀,也要有因时而变的时代内容。a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定位形象和提炼精神要点
 
  培育和提炼出优秀精神品牌的地区,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激发绵延不竭的活力,进而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提炼和弘扬宁蒗精神,是现实和愿景的呼唤。
 
  丹青难写是精神,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定位宁蒗形象,提炼宁蒗精神,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关键是要用简洁明快、形象易记的语言,于诸多观点中归纳出普遍认可的特质,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用共同的精神因子和价值观念提升人气,从理论上丰富完善,在实践中加大宣传,使一家之言成为大众共识,打造闪亮精神名片。对内,用它引导武装群众,团结凝聚思想,协调统一行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汇聚跨越发展正能量;对外,用它宣传展示宁蒗,扩大宁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引起外界更多的关注关心,弥补自身跨越发展的短板。
 
  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和彻底。欲达此目的,既要深挖宁蒗的历史、地理、人文和民族特点,又要考量云南特色、时代脉搏、社会热点和实践需求,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坚守与扬弃的关系,实现宁蒗个性与云南共性、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理想追求与价值实践的和谐统一。
 
  宁蒗形象的基本定位
 
  宁蒗形象可定位为:多彩凉山,绿色宁蒗。用色彩描绘、渲染、铺排、诠释宁蒗,形象鲜明,准确贴切,内涵深邃,寓意长远。
 
  第一,可把宁蒗山清水秀天蓝的自然景观和12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直观明艳地展现出来。宁蒗俗称小凉山,山的颜色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而在这多彩的颜色中,绿色始终是山的主色主流主基调。
 
  第二,宁蒗县委、县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等“五大战略”,全力推进生态产业、新型工业、特色旅游业“三业”建设,打造金沙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把宁蒗建成全国极具实力、独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民族自治县。“多彩”,既指各民族的文化,也把绿色药材、洋芋,金色苹果、荞麦,黑色煤炭(有乌金之称),蓝色泸沽湖、青龙海等摆在突出位置,使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同时,还体现了宁蒗在五个文明建设中色泽斑斓、欣欣向荣、蓬蓬勃勃的多头发展态势,能让宁蒗在七彩云南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绿色”,则专指产业和生态,是培育三大支柱必须确立的理念,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就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更准确地把握宁蒗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此外,还可为建设森林宁蒗、谱写生态华章起到警示和标杆作用。
 
  第三,整个定位内容缜密、通俗,句式工整、简洁,既契合了宁蒗的历史渊源、山川地理、现实状况,也展示了精神气质、发展战略、产业培育;把地方发展战略和中央政策导向、自然和人文、现实和未来有机链接,浑然天成、和谐一体。
 
  宁蒗精神的总体概括
 
  宁蒗精神可概括为: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
 
  胸怀天下。2014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要培育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思想有多远,眼界有多阔,道路才能走多远。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宁蒗曾有过“胸怀天下”的惊人之举。针对“教师素质差,教学质量差,教学指标一直是丽江的扫尾县,1980年高考竟无一人上线,中、高考录取要比邻县降200分”的实际,早在1987年5月,宁蒗人就以全国视野、天下胸怀冲破大山的藩篱,远涉江苏省找出路,与海安县达成“木材换人才”协议:由海安组建一个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学班子,成建制地到宁蒗办学;宁蒗则每年支持海安木材。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师来到宁蒗,创办了以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从1990年起,宁海屡获丽江地区中考桂冠,摘掉了多年来受照顾的帽子。1993年,宁海合作拓展到高中。由海安老师执教的民中高考升学率,连续14年在全市11所高中中稳居第一。至2013年8月,宁蒗已先后8轮引进海安教师234名。
 
  宁海模式,产生了轰动效应。1990年6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宁蒗召开全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教育发展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宁蒗经验。2008年以来,《云南日报》、中国广播网等先后刊发了长篇通讯予以报道。2011年10月,云南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表示:“宁蒗教育已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实现了跨越发展。”宁海模式,开辟了全国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先河,创造了东西部教育合作、智力扶贫的典范,早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年。
 
  当前,经济、信息全球化和区域统筹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我们更要冲破思维瓶颈,胸怀天下,着眼全局,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破除封闭保守、算小不算大、徇私排外、盲目狭隘的思想;树立高远开放、包容差异、互利合作、巧借外力的思想;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对改革持观望等待甚至抵触的思想;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奋发图强、支持拥护的思想。敞开心扉,打开山门,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走出大山,以至诚至真的热情,喜迎八方宾客,共谋宁蒗发展。
 
  坚毅质朴。宁蒗位于滇西北高原横断山脉中部川、滇交界,面积6025平方公里;境内群峰林立,山高谷深,沟壑交错,山区占98.4%;20余条大小河流蜿蜒纵横,海拔悬殊大:最高4510.3米,最低1350米。巍巍高原、茫茫群山,是宁蒗的基本地形特征。1950年1月和平解放前,宁蒗没有一寸公路,因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历史上曾被外界称为“天下神奇诡秘杂糅之处,孤悬江外情形特殊之区”。人们进行必要的商贸、社会活动,除依靠少许的畜力外,主要靠一双天生的铁脚板来爬坡上坎,跨涧越岭。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年均降雨量920毫米、无霜期190天、气温12℃。冷凉、立体,是宁蒗最显著的气候特点。
 
  人最终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和决定性的。4000多年来,宁蒗人就生息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繁衍在凉山,敬畏保护凉山,赋予了高原和凉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凉山,也向宁蒗人奉献了琼浆宝藏和无限风光,并对宁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熏陶下,宁蒗人养成了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朴实淳厚、粗犷豪爽、方正刚直、率真自然的基本性格特征,进而演变成坚毅不挠、热情奔放、奋发轩昂、团结进取等人文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发展的动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宁蒗梦,是个艰巨漫长的过程,必须用坚毅质朴作为精神统领旗帜,破除浅尝辄止、弄虚作假、马虎应付、坐而论道的思想,树立坚忍不拔、纯朴实在、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思想。真抓实干的要求,始终保持一股实劲、细劲、韧劲,鼓励探索、实验、创新,不为定势所困,不为困难所惧。看准了的事情,要敢于排除种种怀疑、猜测、干扰、阻挠,一届一届长期坚持,抓到底,干到底,不收实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敢超竞发。宁蒗,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共存的社会,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9月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特殊县份,简称“直过区”,这种“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是社会发展史中的特例,给后来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先天不足;1986年和2001年,曾两度被国务院列为贫困县;目前,全县还有占总人口84%的22万贫困人口,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有4.5万人,成为全省、全市奔小康最难啃的硬骨头。
 
  宁蒗虽然总体上贫穷落后,但在某些领域和时段,也不乏竞相赶超、勇往直前、争当排头兵的气魄和实例。第一,群体引进海安教师,不仅激发了教育界学、赶、超的竞争活力,还冲击到方方面面,滋润于各行各业。1999年,宁蒗实现“普六”;2005年,实现“两基”;2009年,高考上线1959人,创历史新高。第二,新中国成立前,宁蒗迷信思想严重,科技纯属空白。1977年宁蒗县科委成立后,才正式启动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工作。短短20年,科技之花就葳蕤了小凉山的沟沟壑壑,并结出芬芳硕果。1997年初,云南省政府在35个县推广宁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同年4月18日,《云南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大力推广宁蒗经验》;1997年10月12日,中国科协在宁蒗召开全国科普兴县现场经验交流会,探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10月,科技部在宁蒗召开全国863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推广现场会。2001年9月,国家民委又在宁蒗召开西部15省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现场会。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说:“全国第一批推广的4个省市,抓得比较好的是云南,云南抓得比较好的是宁蒗。”2001年至2010年,2次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每3年命名1次);2010年6月,被中国科协批准为2011年—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宁蒗,开始在科技和教育这对腾飞的翅膀中创新跨越,迎风翱翔,知名唱响!第三,仅从2005年至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分别增长了4.29倍、22.43倍、24.7倍、5.42倍;喜获云药之乡、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荣誉;在2011年度云南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考评中,以53.6038分的成绩,排列129个县(市、区)的第18位,在丽江市仅次于古城区(第6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历史上,宁蒗曾经跨越。现在,跨越的条件更加优越。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持久培育群众的勇敢、超越、竞争、奋发精神,坚定执著,自强不息,借势借力,就一定能化潜力为实力,变困境为佳境,再来一次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跨越。
 
  (原载2014年《社会主义论坛》第4期“云南精神”,作者 杨光银 中共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委书记)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宁蒗60年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