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威宁彝族习俗浅识

作者:安天荣(彝族)谈治华 发布时间:2005-01-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彝诗馆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贵州全省有彝族五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威宁、大方、黔西、赫章、纳雍、金沙、织金;六盘水地区的水城、盘县、六枝;兴义地区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安顺地区的修文、清镇、普定等县。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的人数居全省各县之冠:解放初期为46,566人,至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达73,849人,占贵州省彝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其分布情况是:县东的盐仓为聚居区;县北的龙街、大街为杂居区;其余各区都有,但比较零星。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衣食住行

威宁彝族的服饰,明、清时代大致与四川凉山彝族的相似,妇女也系长裙。“改土归流”以后,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在彝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汉族的大量迁入,使彝族古老传统的服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威宁彝族的服饰属“乌蒙型”,农村中老年和中年彝族男性公民,一般穿长衫,着裤脚宽大的收腰长裤,包青丝或蓝、白棉布头帕,系青、白棉布腰带。妇女们的服饰各区略有不同。龙街区云贵乡马街的彝族妇女,服饰比较古老,她们系青、蓝、乳白色的短群,短裙上面再系一条长长的白布腰带,穿倒长不短的青、褐色上衣,上衣的领口、肩部、前襟边、胸部、袖口均镶有好几道花边。头饰尤为美观,但也比较复杂:先将一条白色小纽扣组成三角形的窄布带,整齐地于前额上方包绕几圈;再用一条长长的白棉布头帕,折叠成二寸左右宽,包缠在三角型窄布带之上;然后在这条盘龙似的头帕外面,加罩一条较短的印花头帕;各种各色的头帕缠绕包扎好之后,再以四条绣花的红色飘带,分别从两耳向上成“人”字形搭过前额,熨帖地别在头顶那高耸的盘龙似的众头帕之上。这样的头布,重重叠叠、多姿多彩,使人联想到古代彝族妇女勤劳奋发的英姿。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盐仓区和其他各区的彝族青年妇女,头上包的是青丝帕,上身穿吊四柱花的、镶各色花边的青、蓝布长袍,下着西装长裤(老中年妇女着半宽大裤脚的中式长裤),腰系白、蓝、青平布短围腰或绣花围腰,脚蹬绣花布鞋。逢年过节,婚礼喜日,赶集串亲,她们戴上银耳环、手镯和戒指,赶赶咐咐,花枝招展地行走于青山翠谷之间,盛开的杜鹃花衬映着张张笑脸,与大自然的美凝为一体。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披毡也是彝族传统服饰之一,有平时披的小披毡和走亲戚披的大琼披毡两种。琼毡擀得比较精致,染成青蓝色,样式也比小披毡美观,披起来大方受看。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多居于高山和半高山,住平坝于河谷地带的很少。解放前,贫苦彝家住的是破茅草房,牲口关在屋里,客人进屋如不低头,就要碰在屋檐上。富裕的彝家虽然住瓦房,但卫生设备也较差。只有土目家的住房气魄大,很讲究:一般均为七重天井,四合头的大楼房,上有宽敞的堂屋,下有舒适的厢房,外有坚固的碉楼。解放后,特别是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中许多彝家都起了新瓦房,修了牲口圈,人畜同居的悲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喜爱燕子,堂前一般筑有燕巢。堂屋里面挖有方形的火塘,终年不熄,做饭、取暖、照明、亲友来家吃饭喝酒,都围坐在火塘边。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能用石头修砌高大的楼房,凭一支錾子能把巨石凿刻成龙虎,形态栩栩如生;能制作精美的马鞍和各种铁器、木碗、木杓;能将羊毛凭手工织成“人”字形花纹的毛料等。马街的彝家老小,还会编制各种家用竹器。但种地和放牧,是威宁彝族的主要生活来源,绝大多数人以包谷、洋芋、燕麦、苦荞果腹。男子和老年妇女爱抽叶子烟,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吃饭时,大块切肉,大碗筛酒,吃不下三块巴掌大的肥肉,喝不上一土碗烧酒的客人,主人是会多心的。当年石达开远征到今日的大方时,写过一首赞赏少数民族豪饮的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威宁彝族喜事场中吸咂酒的气概,也是如此。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是彝家的交通工具,狗是彝家看家、行猎、放牧时不可缺少的忠实伙伴。威宁彝家除饲养马、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外,几乎每户都喂有狗。逢年过节,供祀祖先毕,就得夹三块大肥肉放在碗底,罩上饭,给狗吃年饭。从前,马匹和猪狗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看待,一只好的猪狗死了主人要为它做“斋祭”、埋坟。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婚姻

威宁彝族早已实行支系内婚的一夫一妻制。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以前纯由父母包办。当儿女还很小的时候,作父母的的便可私下许亲,甚至指腹为亲。解放后,这种不好的习俗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少彝家男女青年在劳动、学习、赶场、参加婚丧事、端阳节赛马、对歌等活动中,相识相爱,建立了感情,然后请媒说合,经过父母的同意,结为了夫妻。但是,农村中大部分的彝族青年,其婚姻仍由父母包办。总的情况是:恋爱比较自由,结婚不能自主,一般要受以下习俗的限制:一是必须父母应允;二 是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不能通婚;三是同姓不婚(经历十二代以后,通过分家支世系,改变了家族姓氏,才可开亲);四是基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五是经济地位太悬殊不通婚;六是姨妈姊妹之间禁婚;但是,姑表之间,可以优先开亲,重视姑表亲,故彝族称婆婆为“阿妮”(即姑母之意)。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青年的婚姻,大体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或者说要遵循以下习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定婚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年男女达到结婚年龄时,不论是包办或自由恋爱的,都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请媒人须打酒喝,媒人请好了,先由他或她向女家打声招呼,然后选择吉日,带领男青年,背上两瓶酒和炒面,到女家正式提起亲事,在女家吃过晚饭后,当媒人代表男方提出定婚要求后,女方父母如乐意,便把男方送的两瓶酒打开,先祭祖人,然后大家同饮(喝转转酒);如若不喝你的酒,就说明不同意这桩亲事(按:现时,姑娘不表态,作父母的也不敢开瓶畅饮)。喝完两瓶酒,男方还得送适当数字的钱或礼物给女方,姑娘收下了钱或礼物,则以自己精心绣织的物品还赠。这就叫定婚。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烧鸡吃(彝语叫“阿曲租”)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事定下以后,再选择吉日,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和男方家长,仍背上双瓶酒以及衣料之类,去女家进一步公开这桩婚事。女家在客人来到后,杀公、母鸡各一只,并请家族寨邻中的老人作陪客,热情款待媒人和男方家长。这桩婚事就算公开承认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传,当年彝先民们每办妥一桩大事,就要“烧鸡吃”,留下鸡卦作信誓凭证。这可能就是“阿曲祖”的来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送财礼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烧鸡吃后,双方再次协商,再次选择吉日,由媒人带着男方的至亲叔伯,揣上一笔现金,背上许多礼物,去女家送财礼。现金的数目不一:解放前,一般送五十块小板的居多,最高额则依家境而论,送七、八十块小板乃至几百块小板的均有;现时,最高数可以越一千元人民币,一般少了三、五百元就不成啦。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天,女家杀猪宰羊,更加热情地招待男家去送财礼的客人,并请至亲作陪。还要请一位熟悉“礼规”的人,专为客人斟酒。酒过三巡,送礼客人便从口袋里掏出现金,放入托酒的盘里,斟酒人便将载着人民币的酒盘,递交女方的 父母。这就叫“送财礼”。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男方还得送一定数量的礼物给女方的至亲家门长辈,受礼人家也要宰杀牲口和鸡类,宴请送礼的客人。倘若女方的至亲长辈较多,男方须请四、五个人背礼物才行。送礼人要在女家住上好几天,直至圆满完成送礼任务方返。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了财礼,双方再举行一次会谈,确定婚礼的大致时间一般年初会谈,冬腊月结婚的居多。这段时间内,女方父母便以财礼钱为女儿制办嫁妆,男家则为办喜酒作好各种物资准备。之后,由男家请“布慕”――懂得彝文并能念诵、抄写彝文书经的先生――推算出适合完婚的黄道吉日,由媒人郑重地通知女家。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出嫁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中有这样的趣语:“说起出嫁你就要哭,说起接媳妇你就笑。”威宁彝家姑娘出嫁前夕,要哭几天几夜,眼泪要揩湿几条毛巾,并且粒米不食,也不喝水。特别是那些自幼失去了阿妈或阿爸的姑娘,或无兄弟的姑娘,出嫁前夕,她们以酒礼歌的形式,边哭边唱,诉述自己的不幸。加上寨子里小姊妹们陪哭伴唱,叫人听起来,真个是柔肠寸断,百感交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姑娘出嫁,充满生离的悲怆,有着耐人寻味的传统习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吉日将到,女家要设总管事(彝语叫:“超戛”),请几位德高望重的彝老坐“超戛”处,收礼、登记、安顿客人。还要请一位精明能干并懂得“礼规”的男子,招呼客人坐席和指挥全局(彝语叫“补土”)“补土”手拄黄拐杖往来于众宾客之间,对于宾客入席的先后次序以及谁是姑娘的长辈、至亲、舅舅(主客),他都了如指掌,安排得恰如其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女家要在门前的要道路口,用树枝搭起“金、银、铜”三道篱门。姑娘的小姊妹们将把守好三道篱门,开展盘歌和打接亲队。男家的接亲队走近“金门”时,姑娘们便拦住以酒礼歌的形式盘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经过了哪些山川要道?路上有刺是怎样通过的?那满山盛开的杜鹃花,迷住了你们眼睛没有?……”接亲队的小伙子们也以酒礼歌对答。唱答对了,姑娘们满意了,可以让小伙子们从篱门走过,唱答得不好,不能令人满意,姑娘们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冷水泼接亲队的小伙子们,或将煤炭涂抹他们的脸。有的地方则管你唱答得对不对,都得用杖条抽你几下;这叫打掉一路上附在你身上的邪气,也含有越打越亲的趣意,是老规矩(习俗)。接亲队的彝家小伙子们懂得,既不还击,也不生气,总是笑着忍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由媒人带领的接亲队,一般由二三十人或七八十人组成,个别特殊人家有多至数百人者。其中不能有长辈,一般都是年轻人。为新娘牵马的只能是新郎的弟辈。他们为了遵循古老的习俗,完成接亲的使命,都具有非凡的忍耐性,尽管挨姑娘们的打骂,也不气馁。所带礼物有:半边猪头,一瓶酒(这是祭奠女方祖人和孝敬女方父母的)。另外还带有一坛酒,是专供女方酒礼歌手们饮的,一张红布绣花头帕(也有用红色上衣代替的),是给新娘盖头用的,一件衣料是给女方阿妈的;以及迷信用品,等等。诸礼物中以半边猪头最重要,没有它,有时会使将成的婚事告吹。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亲队经三道篱门,进入女方的堂屋,先将猪头供在神龛上,向祖人奠酒。“补土”便给他们安排住处。待客人都来到酒席前,将他们围起来,以酒礼歌盘问:“你来的时候,你阿妈阿爸叫你来干哪样?”接亲队的小伙子们答唱:“我们来的时候,阿妈阿爸叫我们来接嫂嫂。”倘若答唱:“叫我们来接‘阿羽美(即表妹之意)”,那就成了“叫我来接你”,这就是有意吃姑娘们的“奚头”。姑娘们哪里肯依,于是笑着一拥而上,抢走小伙子们手里的筷子,叫他们无筷夹菜下酒。直闹到负责摆酒席的人出面代为求情,姑娘们才将筷子扔给小伙子们。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真正古朴、深沉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大量酒礼歌,是在当日晚饭后才开始的。晚宴毕,接亲队的小伙子们,将带来的各种礼物摆放于女方堂屋,以酒礼歌的形式“摆礼“。他们一边唱着,一边向姑娘们展示绣花盖头帕,把衣料献给女方的阿妈。“摆礼”完了,女家便组织女歌手们,分两排坐在堂屋两边;一排代表即将出嫁的姑娘;一排代表即将成为的儿媳,对唱《克武克左》(酒礼歌名)。当代表儿媳这一边的姑娘们唱道:“……今晚这顿饭是特意做给女儿吃的,并不是为嫁你出去才做的……”那代表出嫁姑娘一边的就故意唱些赌气的话:“不是的,不是的,阿爸阿妈叫我吃饭,是想把我早点嫁出去,是撵我走啊!……”。象这样别生枝节,悱恻缠绵地唱到一定程度了,出嫁的姑娘便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由亲哥或亲弟(无亲哥亲弟的,由堂哥堂弟)背出闺房,痛哭流涕地背着绕火塘转三圈,然后背出堂屋,由女歌手们陪着边唱边哭,送到大门口――这就表示着已经嫁出家门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在大门口再举行“许姑”的仪式(就是劝姑娘披上羊毛披毡)。歌手们仍分两边站好,依然是一边唱劝慰和解释性的词语,一边则故意唱赌气和埋怨性的。边唱边将一床崭新的羊毛披毡在姑娘头上抛来抛去(不能落地,否则就不吉利);待歌唱完后,就将披毡轻轻地罩到哭成泪人儿似的姑娘头上。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晚上,女家大门外的晒场或篱笆园内。众宾客围坐于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边。这时,出嫁的姑娘已揭去了罩在头上的披毡,露出了泪痕满面的脸蛋,由女友们陪伴着坐在篝火堆旁,仍不停地小声哭泣。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唱着各种各样的酒礼歌:劝嫁的;劝饭的;诉说姑娘身世清苦的;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惜别的;祝愿姑娘今后生活幸福的;歌唱劳动生产的以及遥远的古歌;叙事诗等等。边歌边舞,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彻夜不眠。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的父母如早已亡故,男方接亲队要牵一只羊子来,于当晚午夜时分,上坟宰羊祭奠。此时歌调转为丧调,姑娘的哭泣声转为悲号。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发亲:依据路程远近和“布慕”推算出来的吉时发亲,一般均在次日凌晨七点左右。接亲队的人先把新娘骑的那匹马,当众试骑三遍,让它跑一跑,屙干净屎尿。据传,新娘如果刚骑上马,那马就屙尿,则不吉利。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娘由亲哥哥(或堂哥弟)扶上马以后,立即蒙上盖头帕。然后由接亲队里新郎的弟辈牵着马,在众宾客和亲人们的簇拥中上路。接亲队走前,全部嫁妆、果品、煮熟的鸡蛋、女家回礼的半边猪头以及烧酒等等,都由他们背挑。送亲的人走在后面,如若乘马,每乘马还得带一名饲养员跟着跑。送亲人数多少,乘马多少,视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境而定,一般也要比接亲的人数多两倍才行。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亲以后,马蹄得得铃声叮当,路程远的,中途要休息一次。休息时,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东西,新娘由其哥弟抱下马来,坐在路旁休息,但不揭去盖头帕,也不给她东西吃。农村中彝家姑娘出嫁,前后往往三、四天不吃不喝,只以少量白酒加入蜂糖吃下度命。原因是当新娘期间,三天之内不能出洞房,不能上厕所。这也是老规矩。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娶亲:婚期一到,男家除派遣接亲队于前一日赴女家接亲外,也设“超戛”和“补土”,接待前来喝喜酒的客人。喜气盈门,一派节日景象,与女家那种哭哭啼啼的气分比,迥然两样。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迎亲:男家门前要用不剥皮的五倍子树干搭一座门(彝语叫“欧”,有“关”的含意),我们不妨呼它为“迎亲门”。接亲队将新娘接到门口,“布慕”在门里为新娘念一段经文,然后杀一只鸡从“迎亲门”上方丢过去。此之谓驱邪,意即将一路上附在新娘身上的邪气和牛鬼蛇神驱之于门外。有的地方还兴改名字,要把新娘原有的名字改成媳妇名字后,方可坐在马上通过“迎亲门”。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亲时,放火炮,唱“?喂”歌,唢呐队吹奏红事调,吹吹打打,整个寨子都沉浸在喜气洋洋之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娘由送亲的亲哥哥从马上抱下来以后,揭去盖头帕(彝语叫“吾薄”)。盖头帕有三种不同的丢法:由送亲哥弟揭的,丢在房子顶上;由男家按排人揭的,丢在地上;由媒人揭的夹在腋下。这三种丢法,代表三种对妇女的态度:褒、贬、折衷。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着,由男家事先物色好的一位彝家妇女(条件是只结过一次婚,并且是多子女的),牵着新娘,跨过马鞍,用脚踩破一只反扣在地上的碗、一枚鸡蛋和一柄小木勺,然后进入堂屋。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行礼:彝族不兴下跪,不搞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和夫妻同拜。新郎新娘只向空空的神龛奠洒和鞠躬就算了,就可以进入洞房。从前的规矩是奠酒、行礼毕,不能马上进入洞房,新娘要和送亲来的女宾住在一起,待“布慕”推算出吉日吉时,方由送来的“阿羽补”送入洞房与新郎同床。后来这一曲折的风习被简化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阿尼坐咋夺”(彝语,意即喝稀饭):新娘进入洞房后,婆婆随即端来一碗稀饭,姑妈长辈一齐来到新房,新娘要用小木勺舀一点稀饭尝尝,表示已经吃到婆家的饭了。尝过稀饭,便向女长辈们敬叶子烟,分赠绣花布鞋,把从娘家带来的熟鸡蛋、葵花子、核桃等,分赠给在场的小孩。这时,与新郎新娘同班等辈的男女青年,便拥入新房抓抢稀饭吃,并以稀饭相互抹脸,打闹欢笑,以示祝贺。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谷构”(即敬酒):第二天午饭后,近客渐退,主人家将送亲来的和远房亲戚们都请到晒场或“超戛”附近空地上坐好。先由一位懂得礼信的男子,代表新娘向每人敬一杯酒;然后,新娘绕着一坛插有咂杆的甜酒转三圈,表示请众宾客吃“咂酒”。酒坛由一位老年人掌握,里面插有四根咂杆(两根通的,两根不通的)。大家便围着酒坛,轮流以咂杆咂酒,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边笑一边咂酒,一边对喝酒礼歌,直至傍晚吃饭时方散。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超戛卯曲作”(彝语,意即管事房的老者代表主人家致谢的歌):第二天晚饭后,主人请送亲的人到堂屋坐好,由管事房的老者,带九个男子,手牵手地从厨房走出来,边走边讲,还要学婴儿哭,来到堂屋,唱歌跳舞。九个男子中多数带着东西:第一个执火把,第二个拿一只猪脚,第三个的头帕里插一柄小木勺,第四个头顶高脚簸箩,第五个背个假小孩,第九个拿只猪尿泡,其余三人空手。舞的动作很简单:手拉手全身朝一个方向扭动,脚合着歌的拍节踏着,转圈儿。歌词大意:“我家这台喜酒是杀猪来招待亲戚客人的,但不知各位贵宾吃好喝好了没有……”。堂屋跳了唱了,再去其他亲戚客人住的房间里唱跳――这是马街这方的彝族古老习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唢呐竞赛(这是一部分彝族地区的风俗):新郎的舅舅、姑妈、姨妈、表哥表弟等至亲,不仅礼要比一般亲戚送得重,有的还带上唢呐队前来吹奏助兴。各家带来的唢呐队在吃饱喝足之后,便坐在堂屋前的院坝内竞吹。其调门都是适合喜庆红事的,如《画眉打架》、《公鸡叫》等等。《公鸡叫》好听极了,它极其形象生动地吹奏出全寨大小公鸡以不同的嗓门啼叫三遍之后,接亲队启程赴女家迎接新娘的欢乐情景。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谁家带来的唢呐队吹奏得最好,调门变化多,不仅吹奏者得赞扬,带来的人也感到光彩。吹奏输了的要斟酒去敬对方,拜对方为师。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上马酒:第三天吃罢早饭,送亲的人要回去了,男家要打发钱。钱用红纸封好,于早饭时分别放在各人面前的桌上(也有交“阿羽过”分发的)。早饭毕,全体送亲者便向男家告别,启程返家。当他们跨上马的时候,新郎要上前一一再敬一杯酒,俗称“上马酒”。姑娘的叔伯辈喝完酒后,便把男家打发的“红封”放于酒杯内,还赠给新郎。其余的人喝完“上马酒”后,有的便将酒杯丢在石头上打碎。这不是发脾气和不满,而是一种习俗,它表示打破口嘴,今后两家常来常往,和睦相处。有的则将酒杯藏于怀里带走,行至中途看见肯结果的果树,便下马把酒杯放在树下,内心悄悄祝愿:愿她(新娘)今后多生儿女,象这果实累累的绿树。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的地方,“上马酒”由新娘敬。送亲行列中凡年龄比新娘大的,喝完酒都得将男家打发的“红封”放在酒杯上,还赠给新娘。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婚礼就是在敬完“上马酒”之后结束。一月以后,新娘的亲哥弟再来男家看望新娘,叫做“踩马脚迹”。以后,两家便常来常往,以亲戚相待。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丧事

如果说,彝族的婚礼自始至终歌舞不断,喜中见悲;那末,他们的丧事则是悲中见壮,从头到尾,蔚为大观。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斋祭(彝语叫“数补”或“数挣”)

历史上彝族通行火葬,死者的骨灰用陶罐装好,埋入地下或放在岩洞内。明、清以来,大部分改为装棺土葬。斋祭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斋祭的场面很大,有首古彝歌描述说:“打牛遍山红,杀猪遍地黑,宰羊遍地白”。主祭者是死者的嫡系后代,要在住宅附近选一片很宽敞的坪子或耕地,用白木棒和树枝等搭成一座“祭城”。“祭城”内分东西南北,用白木棒和绳索出弯曲小巷,直通城的中央,它表明死者一生走过的坎坷曲折道路。“祭城”中央停放着死者的灵柩。祭奠时间长短,也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家境而定:一般三天三夜或一天一夜,较长的九天九夜或七天七夜不等。前来祭奠的亲戚,自带粮食、牺牲(牛羊猪)、白酒、裹尸的布、象征金银的白木片、纸人、纸马以及灯笼等物。祭奠开始了,跳脚队走前,唢呐队吹奏丧乐居二,祭奠人弯腰垂手徐行,跟在后面。由东门进,西门出;南门进,北门出。这时鞭炮齐鸣,地炮震山响,恸哭声四起,光景极其悲壮祭奠队伍从各条小巷转到灵柩前,绕灵柩三圈,跪拜三次。“布慕”手执收牲棒,指点祭品宣布:“某某亲戚家祭品到!猪一只,羊一只,牛一头……”。祈死者领受。祭毕,转圈绕出“祭城”,其形态宛如撮箕或簸箕形。这种祭奠礼仪叫做“转戛”。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斋祭由“布慕”主持,念诵彝文经,经文内容涉及面很广泛。其中“仇举”或“脚母”,即给死者指路,让死者的灵魂循着经文指出的道路,回到老祖宗们生活过的地方去。彝文《指路经》一般为五言句,文字流畅,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彝族祖先们迁徙时走过的路线,经历的名山大川,在何处住宿过,做过些什么事,等等。经文还对沿途的地理概貌和风景描绘得十分清楚,既可当游记作品欣赏,又是研究考据彝族起源和迁徙的史料。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布慕”念诵的《指路经》,记载了经上帝庙、草海至去南东川、曲靖、宣威等地的山水地名。全省各地的彝文《指路经》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给死者指路:要经过威宁草海才能转入云南等地。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斋祭,解放前也只有土目,富户以及家族较大的家支做得起,一般彝家只能从俭而祭之。贫苦的彝家当时做不起斋祭,可以不做,等到哪一代做得起了,便将上几代死去未做过斋祭的祖人一并斋祭。总之,斋祭是要做的,不做斋祭死者就进不了祠堂,据说灵魂也就找不到归宿之处。这是从前的习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九O三年,基督教传入威宁后,凡信教的彝族都不做斋祭了,不信教的彝族无一不做斋祭的。现时,自觉不做斋祭的也有,大部份则从俭而祭之。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跳脚(又名“铃铛舞”):

由几个青壮男子手持一串马铃,在死者灵前跳舞。舞者扭动腰肢,有节奏地摇响马铃,脚步和铃声合拍,节奏鲜明而有力,舞蹈的动作,有描绘翻越高山峻岭和攀沿悬岩绝壁的;有再现披荆斩棘和战胜艰险的;还有你背着我,我背着你,以示互相帮助和团结奋斗的。总之,它给人的不是衰伤,而是一种战胜人生坎坷征途和各种险阻的力量。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者边跳边唱“啃荷”(丧歌)。歌声深沉,雄浑、古朴而悲壮。歌词内容有赞扬者一生功绩和为人处世的;有悼唁死者和训世的,等等。一般为五言名、三段体:前两段设比,后一段点题。现翻译一首为下: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垮岩不哭,岩垮岩羊哭。为何岩不哭,为何岩羊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没垮之时,是岩羊睡处,岩垮了以后,岩羊没住处。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岩羊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倒树不哭,树倒鹰雏哭,为何树不哭,为何鹰雏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没倒之时,鹰雏有栖处。树倒了以后,鹰雏无栖处。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鹰雏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死谁来哭?父死儿来哭。别人何不哭,儿子为何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爸没死时,他帮儿的忙,阿爸死以后,谁来帮儿忙?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儿要哭。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跳脚”(即“铃铛舞”)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彝族先民们迁徙时,所经过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全是深深的茅草、藤蔓和荆棘。走在前面引路的人,用自己的双脚为后面的人踩出了一条路。“跳脚”便是纪念和继承祖先们不畏艰苦的“踩路精神”。其二、彝族先民们南迁时,一路上既要踩出路来走,还要不断地与敌人作战,人马伤亡较大,甚至首领也牺牲了。但是,剩下来的人并不灰心丧气,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取下死马脖上的铃铛,以手摇响着惑敌人,表示人马继续在浩浩荡荡地前进。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回避”及其他:

据说,人死后会在夜化作猫、狗、鸡等动物回来,家里的亲人必须“回避”。一般“回避”期在三至九天内,具体时间由“布慕”推算决定。到了该“回避”那天的傍晚,要把房子打扫好,筛一点干净的灰铺在堂屋地上,然后全家人到别家去借宿。次晨回家来,见灰上留下的是猫、狗脚印就吉利;倘若灰上留下的是人脚印,就预示将有祸事临门,家里的长者要为全家人叫魂,唯恐活人的魂魄随死者而去;上山埋葬时,要宰羊杀鸡祭奠死者(鸡在山上用柴火烧熟分而食之);送葬仪式上有一匹备好鞍镫的空马,称“驮魂马”,为死者生前所喜爱而常骑之马,此时备其灵魂骑乘,等等,都是丧事中的传统迷信风习。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中除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其余大部分都有祭祖的习俗。农村中彝家堂屋的上方墙壁正中,都设有神龛。神龛上面既不贴“天地君亲师位”,也不立其它神主牌位,是专供过年过节“家祭”祖先时,摆放各种祭品用。“家祭”以外,他们纪念祖先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立祖筒,或曰灵筒(彝语叫“卯哉”)。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它系指头大小的竹筒,长约五、六寸,里面装入三根茅草根或白花燃草根,还装数十根羊毛,用红绿线分别捆扎好。红线捆扎的代表男性祖人,绿线捆扎的代表女性祖人。然后将祖筒放进一只编织得精巧的小篾篼内。一般情况下,一只小篾篼内放三、四个祖筒亦可。篾篼放在比神龛更高的墙顶上或墙油内,经过“斋祭”后,送入本姓祠堂去供祀。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彝族青年行猎回家,途中忽地见到了死去几年的阿妈。青年喜出望外,一把拉住阿妈的衣裳,要求好跟自己一道还家,不要再离开人世。殊不知走拢河边过桥时,阿妈消然隐去,但见自己那拉衣裳的手里,捏着一小把茅草根。一后来便以茅草根代表已故祖人的灵魂装入竹筒,名之曰“祖筒”。它是彝族文字尚未产生前,一种比较原始的纪念祖先的自然物标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说,用茅划根和羊毛代表已故祖人的灵魂,与彝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关系甚大。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建祠堂(彝语叫“匹很”)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家族或家族支系修建的祠堂,是专供族人放置祖筒的处所。彝族祠堂一般都修在寨子后面的山上,是一间几平方米或几百平方米的石墙房屋。根据家族大小和贫富情况,设有“筹摩”看管并专拨祠堂地给“筹摩”自种自食;无祠堂地的家族,由长房大哥经管祠堂,众族人等,自觉酬谢长房大哥。不能尽酬的族人,长房大哥不仅不向其索取,还可以给予帮助。彝文产生后,用文字记载的祖宗牌子也放在祠堂内。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祠堂里的牌子和祖宗筒多了,就要进行归总。远祖用祖筒,以后陆续死去的祖人,则按嫡系或支系,通过“鄙赊”(即祭祀),合写于一块木牌上;年代久了,木牌如有腐烂、虫蛀等现象,通过“鄙赊”,还可以移写到新的木牌上去。祖人也不会多心见怪。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正常死亡而有后人的族人,由“伍布”和“布慕”念诵彝文经,通过“斋祭”后,灵牌可以送入祠堂,凡暴病矢亡、自杀、他杀(为枪毙砍头)而又无妻室后代之青年,其灵位是不准送入祠堂的。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送岩祠: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间长,代数多,祠堂里的祖筒和祖人牌位势必拥挤不堪,虽经归总,亦无法安置。这时,通过一次祖则全部送到人迹稀罕,牲口不能去、飞鸟走兽也罕至的悬岩脚下,用树枝为他们遮风避雨,并配备冥用的炊具、农具、车马和焚化足够开支的冥用金银财宝,请他们在那幽静的处所,发挥“余热”,自种自食,“颐养天年”。后代人便不再去祭祀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纪念祖先的祠堂和岩祠,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差不多都被“横扫”和“砸烂”光了。近几年来,有的彝族寨虽在自行修复,但多数家族均从简了。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分祠堂: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多的彝族家支族内,供一个祠堂,人多住地分散,不便于祭祀。这时,由管理祠堂的“筹摩”提出分祠堂。经过全族协商讨论,举行一次祭祀,由“布慕”念经后,从九带,十二代成十五代起,一个家支可分做一个乃至三、四个祠堂。嫡系子孙门各领各的祖筒和祖宗牌子另立祠堂。分祠堂后,“喽一”(即家谱)不变,而姓氏可变。比如阿衣家族,十五代分一次祠堂,他们的姓则由罗姓演变为李、苏等姓。五、鬼 神农村中彝族的多数人,不仅是有神论者,而且是多神论者。他们认为天地、明月、山川、树木以及刮风、下雨、雷鸣、闪电等,都有神主宰。这些神灵,掌管着人的命运,人去敬奉他们就能保你平安幸福;亵渎了,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就要降灾降祸。遇上干旱年成,彝族农民宰杀牲口,祭神求雨;平时也有祭山、祭树等传统习俗。祭山上的树木不能砍伐,祭树以及祭树附近的树木,均匀不能砍伐。因此,一些古老彝寨周围的山林,至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财致富,汉族过去把希望寄托于赵公元帅,堂屋的大门上贴上老赵的画像,请他把住财门,日抬夜进万宝。威宁彝族一般都不贴老赵的画像,不相信他能抬进财宝。他们只用一个小小的蔑兜,里面装入五谷和象征金银的树木片,置于堂屋的二柱顶上。彝语呼为“以堵沟”,意即财神之位。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族的驱鬼捉鬼,在威宁农村中主要请端公、师娘、迷拉等进行;彝族则请“数矮”去驱捉。“数矮”(可译作巫师),他虽不懂彝文,但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充当的。据他自己吹嘘,是老鹰,猴子这类比较凶悍精灵的动物看中了他,将驱鬼捉鬼的本领传授于他,才成为“数矮”的。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捉鬼(彝语叫“比不药”)一般在夜间进行;“数矮”头顶大公鸡,边跳边唱边念咒语,先在病家的屋里折腾一阵;那头上的大公鸡乖乖的伏着,也不飞跳,据说这就是“法术”之所致。到开始捉鬼时,便将大公鸡抱下放好,点燃火把,以烧沸的清油浇在火把上,或以炒干的细荞面撒在火把上,大喊大叫地到处奔跑捉拿。病人躺卧的床上床下,屋里屋外,楼上楼下,都经搜寻追捕之后,然后高举火把冲出家门,到野外去捉拿。一般情况下,那所谓的“鬼”,大抵是在房外捉拿到手的居多。究竟是什么“鬼”呢?据知情者透露,原来是“数矮”事先拴好藏之于病家屋外某处的一只小动物――青蛙、单麻雀以及昆虫等等。捉到手以后,“数矮”便当众将“鬼”丢下油锅炸死或收进瓶内带走。以后的事,便是病家摆上酒菜,“数矮”狼吞虎咽;酒醉饭饱之后,他腋下挟着那只大公鸡,手里提着病家给的一升粮食,袋里揣着几块钱,扬长而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类可笑的迷信风俗,在威宁农村仍时有见闻。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一部分彝族农民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祠堂;一个看守坟墓;一个在阴间。于是,“数矮”的生意又来了。他能当众指派童男童女赴阴曹地府,将死者的灵魂请回家来问话;一问一答,煞有介事。――“数矮”的这些行骗伎俩,与汉族巫师、师娘的“放阴”、“扶战”等,大同小异。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部分彝族又认为人生病是“魂”不附体所致,只要把“魂”叫回来附体,病就会好的。叫魂一般不请“数矮”,由家里的长者手拿一枚鸡蛋,一把扫帚,于傍晚走在收回的牲口前面,边走边以彝语念“叫魂词”,走到了家门口问“某人回来了没有?”家里事先安排的人大声回答:“回来?!”即可。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禁忌

禁忌,也就是带迷信彩色的习俗。威宁一部分彝族村寨,有这样一些相沿成俗的禁忌;过年时不能看见麻绳,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妇女不能梳头不能坐板凳。新媳妇和产妇不满月,不能到别家去。任何人不能擅自进入祠堂,妇女禁进。妇女不能上楼。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的地方忌讳直接讲出“鬼”这个名词,呼“鬼”为“撮补”,即不吉利的意思。有的地方又忌讳老鸦叫和狗在夜间无目标地乱吹,认为将会发生不吉利甚至是死人的事。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他如:敬老尊贤:不能在家里和村前村后唱山歌;有长辈和妇女在场不能讲流话;老公公和大伯子在家时,儿媳和弟媳要尽量回避;彝家男女可以做苦工,但决不行乞讨口,等等,则是不带任何色彩的传统习俗。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节日

1、威宁彝族根据自己的历法,兴过彝年。彝年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历时4―― 5天。过彝年要祭祀祖先,除了奠酒供肉,还要供上麻籽磨成的豆花汤和燕麦饭等。神龛要打妇干净,插上黄松枝,堂屋地上铺上青松毛。有的地方兴铺荞草,晚上就睡在堂屋里。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彝年停止一切活计,大家走乡串寨,撵山狩猎,到处游玩。年青人除了“翻毛蛋”的体育活动,尤喜打秋千。彝寨的秋千和城市学校、公园的秋千不同。它是在寨旁选择两株相近相称的大树,以枝丫为支撑点,从中横架一条粗实的木棒,割山上的野藤扭成两股连结于粗木棒上,代替吊荡的麻索。据说,那些婚后多年不育、而又迫切希望得到儿女的夫妇,就在过彝年时,尽义务为寨里的年轻人搭一架这样的秋千。当第一个年轻小伙愉快地抓住吊藤,腾空飞荡的时候,定会笑着祝愿:“羽举阿美凑!”译成汉语是:“这对好夫妻定生九个儿子,十个姑娘!”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过彝年的习俗逐渐自行淡薄。一般只过十月初一的晚上,而把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推移到农历春节一并欢度。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端阳节这一天,威宁的汉族兴吃粽子,游百病(即到处游玩免生百病);苗族跳花场;彝族则赛马。多少年来,每逢这个节日,彝族聚居区盐仓附近海拔三千多公尺的百草坪上,优秀的彝族骑手云集,骏马千匹,人山人海。前来观看赛马的各族人民,数以万计。穿戴花枝招展的彝家姑娘们,以割韭菜为名,避开长辈的眼睛,在附近长满小竹叶划和绿色山坡上,与心爱的彝家小伙对歌。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赛马开始,信号枪一声响,在一片彝语的喝采和加油声中,那些蹄轻腰短的本地马,在年轻骑手们的策动下,真是“尘不及起,影不暇生”地飞奔向前。近年来,名列前茅的骑手,由组织竞赛的区委和县民委发给马龙头、马掌和鞍具等奖品。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部分彝族村寨兴过“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这天傍晚(吃晚饭后),男人们手持火把,走出家门,游到田野,挥舞和相互抢火把欢闹。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有二说:一说彝族某部落在历史上发生过大虫灾,男子们于夏夜点燃火把到田野驱灭害虫,保护庄稼,以后便定六月二十四日夜为“火把节”:另说,从前有一位彝族首领在战争中被俘,六月二十四日敌人放了他。他回到本部落时天已黑了,人们高举火把去迎接他,于是定这一天夜晚为“火把节”。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便是威宁彝族习俗的大致轮廓。一个民族的习俗――包括风尚、礼节、习贯等――是长期相沿相积而成的。它和这个民族的历史环境,所经历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世代生活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山高雾大的威宁同胞,奴隶制的残余一直延长到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时期,方彻底废除。毫无疑问,他们的某些习俗,如:相信命运,迷信鬼神,包办婚姻,等等,除打上了那个漫长历史环境的印记外,还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科技的普及,一些落后愚昧的迷信活动以及陈规陋习,都将逐渐被淘汰抛弃。而那些散发出山野淳香,有着浓郁诗意的、闪烁着彝族人民朴质、豪爽、热情好客、礼节周到、不屈不挠之光的古老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丧事中的“跳脚”(铃铛舞),喜事场中的酒礼歌舞以及过年时打秋千等等,都将继续发扬光大,长期的流传下去。67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