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的民俗文化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来就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东方人类故乡”和“世界恐龙之乡”的美誉。经过历史长年累月的积淀与民族的发展,楚雄彝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族服饰
楚雄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样式主要有龙川江、大姚、武定三种。
龙川江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境内龙川江两岸的牟定、楚雄、南华及双柏等县、市。女装上衣较短,多为浅色,外套黑色坎肩,下着长裤,穿绣花鞋,佩胸围腰,围腰绣饰是全身的主要饰点。各地头饰不尽相同,或挽髻于脑后,绕青帕,饰银簪、银链于髻上;或在头帕上装点数朵五彩绒花;或戴缀满银花、银泡的头箍等。男子服装基本款式为短衣长裤,上衣有少许绣饰。传统的着装有羊毛披毡、大襟短衣、绣花兜肚等,仍不同程度地保留在部分中老年之中,古老的羊皮褂、色彩鲜艳的绣花凉鞋,则为青年所喜爱。
大姚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西北部的大姚、姚安、永仁等县。女装款式不一,既有大襟衣、长裤,又有对襟衣加长裙。大姚昙华、三台等地的女装色彩艳丽,上衣多用红、蓝色绸缎,喜镶黑、黄、红等色花边,同时系三层花围腰,头罩彩穗绣花帕,姑娘戴银耳坠。中、老年妇女,盛装时也穿花衣,常装则多为青衣,且喜披羊皮褂。姚安苴门、光禄一带,女装短小素净,唯右襟的一组云纹图案十分醒目;大姚桂花妇女,上穿前短后长对襟衣,下着镶花腿套,罩黑底花裙。上衣胸背皆用彩布镶以各种几何图案,裙体亦用彩布镶数道横向条纹,风格粗犷、古朴,为其他各型所少见。姑娘裹绣花帕,婚后包青帕,盛装头帕,常缀海贝、银花、银泡,或饰五彩长穗等,是古时“饰以海贝、砗磲”、“项垂缨络”的遗风。大姚妇女喜用麂皮挎包,男子则系麂皮兜肚。
武定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东部的武定、禄丰、元谋、双柏等县。女装基本款式为右大襟式、长裤,系围腰。女青年盛装绣花颇多,上衣环肩多装饰一排彩须或银穗,裤脚有近60厘米宽的花饰段,其中以精致的挑花人形纹图案最富特色。各地女装绣饰风格各异,而姑娘们的各种绣花帽则成为各地女装的重要标志,如武定等县的鹦嘴帽,禄丰等县的蝴蝶帽,元谋等县的樱花帽等。
饮食习俗
楚雄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田少地多,传统种植旱地作物,以包谷、小麦、荞子、洋芋、燕麦为主食。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彝族农户将包谷等农作物运到市场换取大米食用。彝族喜食糯食,这是彝族的最佳食品之一。彝族还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肉食以猪、羊、鸡肉为主,烹饪时,常切成大片或方块,被称为“大块肉”或“坨坨肉”,还做成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等。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从]、核桃,再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彝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另外,民间还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彝族皆以酒待客,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或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边谈边饮,一座用一酒器依次轮饮,一次喝一口,称为“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兑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民居建筑
楚雄彝族的民居形式较多,多为土木结构,因地区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而分为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茅草房和瓦房等多种。
土掌房被称为楚雄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是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采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其最大特点是房顶的建造,先是搭放圆木梁,梁上铺层松柏枝,然后覆撒一层松毛,再摊一层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于其铺建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晒粮食的晒台。
垛木房墙体是用圆木卯榫垒垛而成,屋顶为人字形。一间普通的垛木房民居需耗材450根直径为15至20厘米笔直的圆木,外观稳健扎实,房内无需装饰,使用年限长达数十年。受汉民居影响,近些年建盖的垛木房靠正门一面已由原来的垛木房改为木板,节减了不少木料,同时也便于在木板上画些简单的装饰画。
闪片房也是彝族的一种民居,房屋墙壁是用土石垒成,房顶搭五至七根横梁,梁上覆盖条形木板,并用牛筋、棕绳等固定成顶,此种房屋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分为三个开间,楼下三开间正中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火塘,左右房为寝室。
这些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普通住房的正屋一般为一列三间,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厅堂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火塘,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撑,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一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之为“五年火”。火塘上方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湿粮。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越大越好)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
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门楣、封檐板、屋脊、山墙、屋檐、梁枋等处雕刻牛羊头、鸟兽、花草等彝族传统图案,特别是门窗隔扇及室内木槅花纹、小花槅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彝族民居作为中国民居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建筑风貌以自成体系的独特风韵、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思想和民间质朴率真的性格的文化品位,构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
节庆民俗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在所有节日活动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关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法的一个年节。在古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将一年365天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剩余5天为过年日,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州内彝族的法定节日。自1981年起,州、市政府每年均在楚雄鹿城举办欢庆火把节的活动。现在,古老的火把节已经成为楚雄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活动和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彝族火把节集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天文和崇尚等文化要素为一体,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和“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在楚雄,彝族还有许多自己独有的节日与风俗,插花节和赛装节就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两个节日。插花节的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一大清早人们便从山上采回盛开的马樱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门、大门、牛栏以及祖灵、土主、山神的神位上,并杀鸡宰羊敬献祖灵。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楚雄州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日子。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各式各样的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以及各种人物都可以绣,其构图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在楚雄州双柏县境内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于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跳“老虎笙”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当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地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成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各样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为全村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语称为“罗麻乃轰”。
而马樱花节又是楚雄州紫溪山一带重要的民族节日,当地的彝族人认为马樱花象征着多子多福,是不允许摘采的。每到节日来临,附近的彝族人聚集在紫溪山、板凳山等地,共同举行祭祀花神和祖先等活动。还有,每年三月二十八在楚雄州牟定县举行的“三月会”则是筹备春耕栽种物资的赶集会,白天可进行物资交流,晚上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整个节日持续三天。除上述节日外,楚雄还有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一、二月初八的大过口乡的开街节、杨梅节、耕牛节;农历六月六日踩花山节;农历二月十四富民新村办事处彝族称杆节;农历二月十五吕合镇的农具会;农历三月十三日禄丰高峰花会;农历立称之日楚雄市三尖山的称街节;农历八月十五树苴乡彝族团圆节等。
婚姻礼俗
楚雄彝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但婚姻不能自己做主。男女青年订婚较早,完婚一般要遵循相亲、说媒、订婚、迎娶、回门的礼仪程序。实行一夫一妻制。
相亲系指给未见过面的男女双方提供见面机会。相亲后双方如果中意,即可说媒。彝族媒人,凡有生育的成年男女均可充当,并有终身为所撮合的夫妻调解矛盾的义务。媒人携带少量糖、酒等见面礼到女方家,经多次奔走至女方家长同意,才可确定终身。彝族订婚的仪式是“吃订酒”,经媒人和双方家长商定日期,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肉和订婚礼品到女方家,宴请女方家长和长辈,商议结婚事宜。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即属未婚夫妻,不得轻易反悔。男女双方达到婚龄,经双方家长多次协商,择定婚庆吉日。至期,双方均得宴请宾客,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男方派出的接亲人员牵马驮着彩礼赶往女家。接亲人员由男方的姑亲组成,全系男子。男方迎娶,要有一班唢呐队开道,女方也要有一班送亲队伍随行。楚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迎娶新娘前在庭院里或者场坝上,用树枝叶搭起一个大棚,俗称“青棚”,在堂屋和青棚上方摆好喜神的象征物,棚内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象征吉祥,主要供客人闲坐、吃饭。新娘进村时,枪、炮、爆竹各鸣,众人簇拥新郎、新娘到喜神前站立,由毕摩念诵《成亲经》,然后拜天地、祖先和长辈。拜毕,新娘由新郎的嫂子领入洞房。之后,新娘不再轻易露面,夜间亦由其伴娘陪宿。盛大的喜宴在青棚内举行,新郎、新娘双方的舅父是席中的上宾,饭前,先饮烤茶,后饮蜜糖水,象征“先苦后甜”。吃饭时,围成一个个圆圈,席地而坐,一边倾心交谈,一边开怀畅饮,婚宴多为“八大碗”。席间,新郎、新娘要提酒端盘,一一向长辈、亲友、来宾敬酒。饭后,新娘端盘送瓜子、松子、花生、核桃和捏成小酒杯大小的圆形米花糖请客人食用,象征“多子多孙”。长辈亲属互相对“酒歌”,年轻人则在青棚外对歌跳舞,通宵达旦。第三天午后,新郎随新娘和伴娘往岳父家回门。新郎回门期间,须到女方亲戚家中去拜望,这叫“认亲”。其后,新郎独自回返,新娘则在娘家住下。遇到节庆和农忙,亦常由男方去接回,居住数日又返娘家,如此往返一年半载乃至数年,直到新娘有孕,才安心在夫家居住。
彝族实行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一般由一对夫妻组成。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同宗的人以“一家人”自称。每逢婚丧、盖房或重大农事活动,均互相商量、互相支持,不计报酬。平时谁家要是得到本村缺乏的农副产品,也要分送同宗各户。当宗族内发生纠纷时,先在内部商量解决;与别宗族发生纠纷时,先由两家宗族相互商量解决。实在无效,才找行政或司法部门处理。
作者:金娜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原载2012年第6期《社会主义论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所属专题:
彝州楚雄专题/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风俗之思茅篇
- 2 石棉彝风彝俗――源流、人口、分布...
- 3 思茅彝族的习俗(一)
- 4 彝族风俗之大理宾川篇
- 5 攀西大裂谷中的彝族俚濮人(三)
- 6 楚雄市彝族民俗
- 7 彝族俚濮人
- 8 彝族风俗之华宁篇
- 9 神秘的倮人
- 10 石棉彝风彝俗――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