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阿细民间故事:山翩姑娘
美女,是人间一道靓丽的风景。早听说“石林有‘阿诗玛’,弥勒有‘山翩’”。然而,“阿诗玛”常有,而“山翩”不常有,于是多少年来,有人一直在呼唤:“山翩,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现小编告诉你:“山翩”就在弥勒西山彝族支系阿细人的一则民间故事里,你读后,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精彩导读:
阿细姑娘山翩,身材高挑,亭亭玉立;瓜子型的脸蛋,五官镶嵌有致,皮肤宛如水葱嫩瓜,似乎用手轻轻一摁就会渗出水来,蝴蝶绕她飞舞,男人遇之驻足……然而,命运不公,碾诺土司想占有她,强行将她心爱的人——远近出名的大力士阿自撵到较远的地方,不许他与山翩来往。于是,阿自与山翩只能在夜里相会。相会路上,野兽出没。一个晚上,阿自去与山翩约会,路上“斗兽法宝”葫芦失灵,被野兽活活咬死,惨不忍睹。山翩姑娘悲痛欲绝,将阿自尸体背回自己的家,放在马槽里……
降生绵龙 天姿国色
弥勒西山,山很高很高,树木突破云层。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太阳公公做完了一天的事回到西边休息去了,月亮婆婆因为有事还没有出来,星星虽然很早就在那里闪烁着调皮的眼睛,可它离地面太远太远,没法把西山照亮,西山还是黑沉沉的。突然,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一颗雪白的星星,照亮了整个宇宙,也照亮了整个西山。一会儿,星星慢慢地落下来,落到绵龙村头(现马龙),把村子照得比白天还亮。村里的人又惊又喜,交头接耳地悄悄谈论着。有的说:“星星掉在村里,村里一定会有好事。”也有人担心:“星星坠落,恐怕凶多吉少”七嘴八舌,众说不一。
就在这时,绵龙村(阿细语,指现弥勒市的西三镇马龙)里的一间屋里,降生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刚生下来时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生下地的第一声是哭,可她却是咯咯地笑。百灵鸟听到笑声飞来祝贺;凤凰听到笑声赶来道喜。刹那间,屋子周围飞来各种各样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热闹得象二月的山花,六月的跤场。姑娘的爹妈高兴得合不拢嘴,急忙给女儿取了个名字叫山翩姑娘。
山翩姑娘出生的好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西山的阿细村寨。远远近近的阿细人都来道喜,好客的妈妈脸上挂着喜悦的微笑,抱着婴儿一个一个地向客人道谢。
时间似流水,山翩姑娘长大成人:身材高挑,腰肢匀称,大有“减一分则瘦增一分则胖”之妙,亭亭玉立;脑后,一头乌云般的长发,飞瀑似地飘逸而下;瓜子型的脸蛋,五官镶嵌有致,浓眉大眼,俏鼻梁,樱桃嘴,稍一笑脸颊上就出现一对小小的酒窝;皮肤水葱嫩瓜,似乎用手轻轻一摁就会渗出水来……加上她天性温柔,慈眉善目,笑靥如花,成了这大山里无人不晓的的美人标本,蝴蝶绕她飞舞,男者遇之驻足,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 凹塘玉米地,种出嫩玉米,颗粒嫩鲜鲜,捏来会出奶,掐来会出血;朝你头顶望,茶花开火红;下看你的脸,光洁如月亮;瞧到你的手,手指金钉耙;转瞅你那腰,匀称又苗条;再看你脚腿,白润象萝卜……见了就想唱,唱了兴更浓,多美丽的姑娘!”
妈妈说姑娘“中看还要中用”,于是白天教她织布、绣花和种地,晚上教她唱歌、弹响篾……结果女人要做的九十九件事,她样样精通;男人要干的八十八种活,她都拿得起。她绣的花,引来蝴蝶采蜜;她唱的《先基》,山上的羊儿竖起耳朵听,竟忘了吃草。
西山上的一百零八座山峰,龙山最高;阿细姑娘有九百九,山翩姑娘最美。太阳还没有出山,姑娘的木屋挤满了求婚的人,这个说,那个讲,说得她脸红心跳,但她总不开口。妈妈忍不住了,拉住女儿的手唠叨几句:
“唉,再好的马,总得有个人骑;再美的牡丹,也要有人观看;树大分枝,女大当嫁。你哪能守着我过一辈子。高山上的独松,虽说不能成对,但有青枝绿叶作伴;波乃河上的鸳鸯不会说话,但能双双对对游河心;你这样一朵美丽的玫瑰,不能不让人来摘。”
女儿微微抬起头,又羞答答地低下,喃喃地对妈妈倾吐真情:
“妈妈呀妈妈呀,女儿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我怎能不听你的吩咐。蜜蜂说的话,只有鲜花听得清,女儿的心事,只有妈妈能猜透;山上的茶花,不见阳光不齐放;深山里的翠鸟,不见凤凰不唱歌。”
妈妈听了女儿的话,不再唠叨了。
阿自救人 恋情升温
要谈这桩心事,还得从火把节说起。每年这一天,远远近近的小伙子都来跤场上比武,所有的姑娘也要到跤场上跳月,人声、炮声、三弦声……闹得整个西山天摇地动。这年火把节,山翩姑娘已满十七岁。早上,她穿上心爱的衣裳,戴上妈妈给的手镯、戒指,头上还配上金黄色的绿都(阿细语,是一种草做的装饰)、线线,她左摸摸、右探探,对着一盆清水照了不知多少次,然后满意地向跤场走去。
走到山林边,突然一声巨响,天崩地裂,从山林里窜出一只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向她扑来,她正躲藏不及,忽听“嗖”的一声,老虎猛地倒下,顿时在血泊中死了。山翩姑娘吓晕了,她只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熟悉的青年扶了她一把,轻声地安慰几句,她还来不及道谢,青年已经拖着死虎下山去了。
太阳渐渐靠拢西边,场上的人群也逐渐稀少了。按照阿细人的风俗习惯,这时,已是赢得最多的大力士挂红布游场的时候了。顿时,场子里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人们的眼睛转向跤场上,山翩姑娘的眼睛也顺着鼓锣声寻去。突然,一个面熟的青年出现在她的眼前。她终于认出来了,挂着红布走在前头的,就是救她的那个青年。山翩姑娘才想起来救她的人就是村里的阿自。
阿自有一副结实的身板,两眼黑亮,劳动好,为人正直,是远近出名的大力士。山翩姑娘和阿自从小在一块长大,在一块儿干活。一根无形的红蜘蛛丝,早把他俩连在一起了。在山翩姑娘心里,阿自像西山顶上的青松,岩石上的苍鹰。山上的树木千万株,他是最高最壮实的一株;草场上的骏马千万匹,他是跑在最前头的那一匹。山翩姑娘的心,早就象含苞欲放的花朵,等待着阿自来打开。阿自从虎口里救了她,摔跤赛又挂了大页(头一名),她的心和阿自更是越贴越紧了。
阿自的心里也早有山翩姑娘,常常梦见她那可人的仪态,可掬的笑容,以及勤脚快手的身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阿自家贫穷,火把节也得上山砍柴。今天他已早早地上山打了一挑柴,想挑回家后再去跤场比武的。没想刚到林边,就见老虎向一个姑娘扑去,他毫不犹豫丢下担子,一刀把猛虎砍倒在地。待扶起姑娘一看,心里一惊,喃喃地说了几句更害羞地下山去了。
阿自把死虎和烧柴放到家里以后,就奔跤场去了。虽然他早上打了一担柴,又砍死一只老虎,但他不知累,比了一场又一场,一连摔倒了五个。等比完挂了红布,阿自放心不下,忙寻找山翩姑娘。找遍人群,爬完山坡,都不见她的影儿。他焦急地往回家的路上走来。刚到岩石前,见山翩姑娘独自默默地站在那里。他跑过去轻声问道:“你伤着了吗?”她也轻声答道:“谢谢你,我没伤。”这时,阿自心里那块似千斤重的石头才落下。阿自说:“走吧,太阳快下山了,今晚又是火把节,回晚了,老人们牵肠挂肚的。”她虽然没有答话,可她的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阿自。走了一程又一程,话说了千万句,天黑了,他俩已到了村头,分手时,阿自问:“今晚的火把节,你能来吗?”山翩姑娘露出笑容,轻轻地点了点头。
节日夜晚 情温再升
晚上,姑娘们手举明亮的火把,由山翩姑娘领头从南头游过来;小伙子们也举着一根根火把,由阿自率着从东头游过去。两条火龙在公房门前的广场上会合,顿时广场上火龙飞舞,时儿两条并列,时儿你出我进。他俩的爱情,就象这六月二十四的火把,正热火着的哩。
送走了太阳,迎来了月亮。白天,他俩一块儿劳动,晚上,又一块儿唱《先基》。
阿自唱:
“高山上的山茶花哟,引来了不少的蝴蝶;园子里的红玫瑰哟,蜂儿天天把蜜采。我有心来赏牡丹,不知花儿开不开。”
山翩姑娘接唱:
“山菊花要开等阳光,没有太阳也不会发亮;蒲公英要开等露水,樱花开放正等主人去欣赏。”
阿自唱:
“早上的露水,一见阳光就消失;山顶上的红蜘蛛丝,大风一来断无影,要想蛛丝永不断,请问什么人能把大风挡?”
山翩姑娘接唱:
“青青的杨梅甜又甜,多吃味儿会发酸;宽宽的林海大无边,日久霜雪打青叶,若要蛛丝永不断,快到家来把酒喝。”
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唱得心里甜如蜜。
爱情,总不是那么顺利,像秋天的月亮,将圆时总会遇上“天狗”!
土司觊觎(jì yú)阿自被撵
在阿自还无钱去说亲时,碾诺土司已赶了九十九头牛来说亲,挑了七十七担布来送礼,背上八十八袋贝壳来订婚,但被山翩姑娘拒绝了。土司想用武力抢亲。姑娘宁死不屈。土司怕抢亲不成又坏了名声,引起百姓反对。他知道山翩姑娘跟他的佃户阿自相好,心想,砍了树,不愁树上长的东西不归我。于是,土司准备把阿自撵到别村去。
有一天,阿自在家里干活,土司的管家领着一帮狗腿子闯到他家里说:“土司说了,你在这村里伤害了他家的神星,三天之内,你必须搬到马皮村(现新华)去。”阿自知道碾诺土司的狠毒,只得搬走。临走时,他和山翩姑娘约定了时间相会。土司以为计谋得逞,可是,粘在一起的蜜糖哪能分得开;真诚的爱情,像坚硬的岩石,大火烧不化。阿自和山翩姑娘白天见不了面,晚上阿自又举着火把来村里找山翩姑娘。他们一块谈情说唱:
“黑黑的夜啊,千万颗星星能把它照亮;乱石丛丛的山路啊,黄土能够把它填平。”
碾诺土司不甘心,便叫狗腿子守夜,见到阿自的火把就追;听到阿自的声音就喊……他俩不能在村边相会了,只好摸到山里会面。大树下,他们烧起篝火悠然唱道:
“大树当作房,青草当作床,石头作枕头,星星来照亮。露水洒身上,热流暖心房。宁做双雁中枪死,不做蓬哀(鸟)苟偷生。就是今世难成对,来生也要做夫妻,洪水只能淹禾苗,钢刀哪能断情丝(思)。”
忠贞不渝 夜晚相会
阿自和山翩姑娘点着火把出来相会,狗腿子见火光就追来。他俩不能点火了,只得摸着黑路来相会。深山老林里野兽成群,阿自怕山翩姑娘遇险,每天晚上都到绵龙村头接她。怕野兽出来伤人,他就用葫芦装上沙子一边走一边摇,老虎和狼听到“沙沙”的响声,都吓得逃远了。谁说河里没有船啊,只要到河边就能找到船,谁说地上没有路啊,只要往前走就有路。碾诺土司再狠毒,也挡不住阿自和山翩姑娘的爱情。他们白天各在一方劳动,夜间,又在一起谈情说爱。
有一天,阿自提着葫芦回家时,被妈妈看见了。妈妈趁他不在时打开葫芦,看见里边装的全是沙子,以为儿子每天去会山翩姑娘时没有吃的,拣沙子来填肚子,她心疼得像猫抓一样。她倒了沙子,炒了玉麦装在葫芦里,天黑了阿自又提着葫芦去会山翩姑娘。
他们见面以后,山翩姑娘问阿自:“你一个人摸黑走那么远的路不怕野兽吗?真让人担心呐!”阿自无所畏地说:“在惯了山区,知道野兽的脾气,我有葫芦,野兽怕它。”姑娘好奇地问:“它是做什么的?”阿自回答:“做武器。”于是,他把葫芦的秘密详细地告诉了山翩姑娘,并摇给她听。这时,葫芦的塞子掉了,里边的熟玉麦滚了出来,阿自感到奇怪,指着玉麦对她说:“真是老天爷有眼呀,碾诺土司想把咱俩分开,把我们困死,可老天爷给我们送来吃的,放进去的沙子变成了熟玉麦。来,咱们吃吧!”他俩你一把,我一把地把玉麦吃光了。
第二天,阿自仍然把葫芦装上沙子提回家去,善良的妈妈见玉麦没有了,葫芦里又是沙子。她认为自己猜对了,便做了荞粑粑装在里边,让儿子提去跟情人一道吃。
葫芦失灵 阿自遭难
太阳下山去了,阿自照常提起葫芦去会山翩姑娘。正走在山林深处,野兽出来找食,阿自听到声音连忙摇动葫芦,可葫芦不出声了。他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肋骨就被一个野猪咬断了,顿时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他慢慢醒来,用手摸摸肋骨,感到一阵剧痛,他忙扯下包头裹住伤口,拖着沉重的身子向约定的地方爬去。
当天晚上,山翩姑娘吃了晚饭,梳洗后,照常到约定的地方等候。她等了很久,风吹着路边的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她认为阿自来了,跑去一看,只见树叶摇动,不见情人的身影。她心里不安起来——阿自平常来得早,今晚为啥还不来呢?启明星渐渐地从东方升起,山由黑变灰,树林、青草、石头……隐隐约约地出现了。
这时,阿自来的方向出现了一团黑影。黑影越来越近,她认为是野兽,忙拣起一块石头伏在大树后面,眼睛盯住这个怪物。声音越来越大了,有时还传来了“山翩妹,山翩妹”的呼唤声。待她看清是阿自在爬时,大吃一惊,呼叫着“阿自哥,阿自哥”地向他奔去。二人相见时,阿自已经不省人事了。她惊愕地抱住阿自大声喊道:“阿自哥呀,你怎么啦?你醒醒头啊……”她一边喊一边摸着他的身子,结果摸到他胸前紧紧套着的包头,只觉包头黏糊糊的,睁大眼睛仔细看,满手是鲜血,她一切都明白了,泪水不断地往下流:“阿自哥呀阿自哥,从你虎口里把我救出,可你却被野兽伤害啊!”
阿自从昏迷中醒来,慢慢地睁开双眼,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山翩姑娘的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山翩妹,我总算又见到你了。我……我不行了,你……回去吧!要当心,碾诺土司不会放过你……”阿自说着说着,眼皮慢慢地合拢,心脏停止了跳动。
山翩姑娘大声恸哭起来,哭声惊动了白兔,白兔和她一起流泪,哭声惊动了林中的乌鸦,乌鸦与她共悲鸣。呼啸的风声,毛毛的细雨,都为阿自啼泣。
放尸马槽 青草当被
天快亮了,山翩姑娘忍痛离去。但走出几步,又回头去看阿自,只见阿自孤怜怜地躺在那里。她不忍离去,于是又抱住阿自痛哭起来:
“阿自哥呀阿自哥,你活着的时候,咱俩在万年青下发过誓:人间一度相爱,阴间要三度相爱;如果我死在先,你第二天就跟着来,若你死在先,我第二天就跟你去。今天你先走了,我明天一定跟你去,咱俩的分离,不是利刀劈开,是土司谋害,今天不能报仇,来世也要将他送地狱。”
她背起阿自的尸体,一步一拐地向家走去。
山翩姑娘把阿自背回家里,可没有放的地方。想来想去,只好将阿自的尸体放在马槽里。用芭蕉叶垫背,土基(土坯)作枕头,青草当棉被。
山翩姑娘家的马厩是间南厢房,这里是生她的地方,也是她的睡房。每天夜里,她都要起床添马草,加饲料中,她与马有了感情。每次加草料时,马总是竖起耳朵用鼻子嗅嗅发她的手。这一次,马认为又是主人来添草料了,却不声不响地嚼着盖在阿自身上的青草。山翩姑娘放好阿自的尸体后,回到床上蒙着被子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往常,她是家里睡得晚起得早的一个。早上,金鸟还在窝里甜睡时,她早已下床挑过水,扫了地;云雀还没有开天门,她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可今天,太阳已升三竿高,还不见她起床。水缸空空的,不见她来挑水;堂屋里的灰尘,不见她来扫。阿妈心焦了:是不是女儿昨晚碰见鬼神中了邪?是不是女儿昨天干活累了起不了床……她担心地走到女儿床看了又看,听了又听,见女儿还蒙住头睡在床上,母亲疼爱女儿,想让她美美地睡一觉。于是,自己就忙着挑水、扫地、做饭,还专门给女儿炒了几个荷包蛋,好让女儿补补身体,饭凉了,火熄了,日头当顶,还不见女儿下床。
妈妈惊奇了,跑到女儿床前,用手轻轻推她,让她起来吃饭。山翩姑娘却不吭声。妈妈摸摸女儿的头,问她是不是病了,她却摇摇头。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山翩姑娘不吃不喝,白嫩的脸蛋儿渐渐地发黄了,瘦了。妈妈心似刀绞,几次去问女儿,女儿总是摇头;她去问遍全村的姑娘,没问出个由来,急得妈妈团团转。
又过了几天,讨厌的绿头苍蝇飞来了,嗡嗡地在屋里闹个不停,马槽里有味,马不吃不喝,只是打响鼻。妈妈打听不到女儿的心事,就想了个办法,白天假装上山去劳动,走到村边又返回偷看女儿的行动。
山翩姑娘几天没吃一口饭,不沾一点水,浑身有气无力,但是,她几天没见到阿自了,心里十分难受,就下床慢慢地走到马槽边,她呆呆地望着阿自,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着:
“阿自哥呀阿自哥,你快回来接我呀!”
可不管叫了多少遍,阿自只是静静地躺着。她只好又回到床上,从枕头下摸出了使用多年的响篾弹。这响篾是阿自送给她的,还给她雕了个精致的响蔑筒。她和阿自在一起时,阿自吹笛子,她弹响篾。动听的笛声,吹得花木都点头;清脆的响篾声,引来蝴蝶双双舞。可今天,她弹的响篾声却是那么悲哀。她很想把心里的话儿弹给阿自听,但他永远听不到了。她呆呆地望着响篾,泪水顺着脸儿往下淌。女儿的行动被窗外的妈妈看见了。妈妈推门直到马槽边,只见一具死尸躺在马槽里,立刻吓倒了。女儿忙扶着妈妈,可妈妈已不省人事了。
土司焚尸 山翩殉情
碾诺土司的管家听到了“阿自被野猪咬死”的消息,就兴冲冲地对土司作了报告。土司一听,心里好似吃下了一块冰糖,立即让媒人去山翩姑娘家提亲。媒人带着八万八千贝壳去提亲,赶了九村八寨的牛羊去送礼。可是,媒人说了几箩筐好话,山翩姑娘就是不点头。媒人又说了多少吓人的话,山翩姑娘还是不点头,不害怕。
媒人肚子里的脏水倒光了,只好丢下礼物回去见土司。土司听了,火冒三丈,一跳三尺。他一面派人看守住山翩姑娘,一面派人烧阿自的尸体。山翩姑娘住的屋子,门岗加了一层又一层,狗腿们看到媒人留下的贝壳和布匹,心里痒得发慌,口水流了三尺长。
烧人场上的火烟一股一股地冒起来,山翩姑娘的心似针刺一样,凄惨的哭声不断传出:
“阿自哥呀,我心上的人,土司要烧毁你了,我想最后见你一面,可我被关住。倘若我是一蝇,就从窗口飞到你身边;倘若我是一只虎,咬死这群狗去祭你。”
山翩姑娘哭了一阵,忽然看到屋里的贝壳,她就装了满满的一围腰贝壳,紧紧地系在身上,又抓一把从门缝撒出,狗腿子们一窝蜂地忙抢贝壳,山翩姑娘几脚踢破门窗跳了出去。狗腿子们抢完贝壳回来见窗子已破,知道山翩姑娘逃走了,便大声喊道:“山翩姑娘逃跑了!山翩姑娘逃跑了!”“抓住她!抓住她!”山翩姑娘边跑边撒贝壳,狗腿子看到满地的贝壳,嘴里虽然大嚷,手却忙着拣贝壳,谁也不去追。
火葬场渐渐地出现在眼前,几个老头儿正忙着烧阿自。山翩姑娘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火里救出阿自。这时,她带着的贝壳撒完了,但见不远的地埂上有棵果实累累的梨树,于是她忙去摘了一围腰梨来到火葬场。说也奇怪,十多人架起的熊熊烈火,怎么也烧不化阿自的尸体。几个老头累得满头大汗,喉头冒青烟。这时候,山翩姑娘出现在他们眼前,她很有礼貌地对他们说:“老大爷,您们累了,吃梨吧,这儿有清水梨。”说着把梨倒在他们面前,口干舌燥的老头们,你一个我一口地吃起梨来。趁人们不注意,山翩姑娘跳进火里抱住阿自,只见空中腾起一股青烟,山翩姑娘和阿自一块儿烧化了。
土司听到山翩姑娘逃走的消息,领着一帮人马追来。当他们追到火葬场时,山翩姑娘和阿自早已化为灰尘。碾诺土司的美梦落空了。
然而,碾诺土司还是不死心,他让人把阿自和山翩姑娘的骨灰分开,把阿自的撒在“那那山坡”(地名)上,把山翩姑娘的撒在绵龙村坡脚,让大风把这对情人吹向四面八方,永远分开。可谁也没料,骨灰撒出去后,山翩姑娘的,就变成了一朵翠绿绿的云彩,阿自的,变成了一朵红艳艳的云彩,且两朵云彩慢慢地汇集在一块儿,彩云由绿变红,由红变黑,最后变成黑压压的乌云。接着,风雷交加,暴雨突降,顷刻间洪水汹涌,天崩地裂,将碾诺土司和他的人马统统吞没了。
雨已停,云已散,太阳金灿灿的出来,绵龙村的上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有人看见:在那彩虹上,阿自吹着笛子,山翩弹着响篾,双双跳着阿细人最喜爱的舞——阿细跳月。从此,为了纪念阿自和山翩姑娘,阿细姑娘便用红布和绿布连起来系在腰上,以纪念这对情人。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编后絮语:
此故事流传于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的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地区。故事最早由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工作的阿细人武自立先生(1929~2008)搜集整理,题为《阿细姑娘的红绿腰带》。现今,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热闹,杨学诗以为,弥勒市的阿细人和石林县的撒尼人,是咫尺为邻的彝族两个支系,是解放战争时期跟随朱家璧将军出生入死打江山的过命兄弟。传说中,两个支系都有貌若天仙的漂亮姑娘,即阿细的山翩和石林的阿诗玛。山翩和阿诗玛,分别与各自支系的阿自和阿黑生发爱恋,恋情虽有区别,但有这么一个共同点:委婉,悲壮,凄惨,缠绵,催人泪下,而解放前在当地广为流传。然而,山翩和阿诗玛的命运,后来却有天壤之别:后者早已被搬上历史的舞台,造就了名闻天下的“阿诗玛” ,并成就了石林以石林景区为基础 、以撒尼文化为内核的旅游文化。前者呢?时至今日,依然沉睡在祭祀“毕摩”口说的故事里 ,几乎不被外人所知——这种局面,啼笑皆非。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说:“自己民族的人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于是,从抢救、传承阿细文化的角度出发,牺牲不少的休息时间,对故事作了一些完善的工作(诸如改动标题、加文中小标题以方便读者阅读等),然后试图推向文化媒体,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尽些绵薄之力。
(本文由武自立、杨学诗整理)
作者简介:杨学诗,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特级教师。现居云南省弥勒市弥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