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从“民俗”到“官俗”的彝族火把节

作者:诗纳倮乌 发布时间:2014-03-07 原出处:黄龙光博客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民俗”和“官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组对词,民俗虽有阶层性,但其全民性特征却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内部的阶层差别几可忽略不计。民俗的“全民”内涵,意指包括“官”在内的各色、各路人等。例如中国传统春节,作为一个重大民俗节日,上至天子三公九卿,下至布衣黎民百姓,无一不过年。c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是彝族重大的民俗节日之一,今日的火把节早已超出了民族界限,吸纳和包容了一个相对地域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人,其中包括汉族、回族等各民族,也有外来游客等他者群体。更为重要的是,今日彝族火把节的组织者,也早已从民间让位给官方,火把节文化也早已从“民俗”蜕变为“官俗”。
 
  今天是农历二十二,后天就是火把节了。我那读初、小的侄儿侄女们,早已向各自的父母嚷着到县城过火把节了。对他们来说,神秘的取火仪式、点火把、花鼓舞巡演、民族传统运动会等,连同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商贸展览、喝啤酒比赛、KTV娱乐与电子游戏一道,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即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及其后代将来的历史记忆,成为将来的传统民俗文化。
 
  1989年县委、政府为了发展县域社会、经济,将彝族民间火把节“挪移”到县城统一举行。自此,乡镇、村落里民间火把节的火把随即自燃、自灭。母亲今年69岁了,据她说上世纪50年代早期,当她是还个孩子的时候,到了晚上村里各户用一束火把在各间房屋照祟,在田间地头占田祈丰,要将端午节手拴的白索(续命缕)剪下,统一在火把上烧掉,意为烧掉一切晦祟,然后将火把送到小溪里让水冲走。六月二十四日一早,村社集资买牛宰杀分牛肉,各户用分得的牛肉敬天祭祖。人们都说,吃了火把节的牛肉就会有力气,走路虎虎生风。二十五日一早,主妇要燃起一堆松毛,煮鸡蛋为全家每个人叫魂,好让家人的灵魂不要在高山深箐、他乡异地。随后每个人吃下各自的叫魂蛋,拴上叫魂线。短短半个多世纪而已,现在这一切竟都成为了老人们的历史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西山苏彝寨,除了点小火把,还竖村寨大火把,更是很好地诠释了“火把”节。没想到,才过了短短的三十年,大西彝人社会突飞猛进。为了摘掉大西人贫穷落后的帽子,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省、市各方举全力大力扶贫大西。现在,大西人建新房政府无偿补助2-4万元。大西叫魂山上建起了火坛,每年火把节的火种,均要从此按传统钻木取火,然后传递全县各乡镇,最后传至县城举行隆重的祭祖、点火仪式。这些都是现代民族文化建设和“传统发明”,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同时因其背后强势的政治力量,连火把节文化主体——本地彝人,也全都无一例外地被这些盛况空前的现代仪式所吸纳。
 
  长此以往,彝族火把节的庆祝、传承方式,便逐渐带上了官方的色彩,无疑将逐渐弱化其民间性,也将真正剥夺那些普通彝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政府对传统节日的过分热心和热情,如果抛开背后的经济诉求和政治造势,离真正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如何真正实现“还俗于民”,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