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麻栗坡县城寨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简介

作者:文山新闻网麻栗坡 发布时间:2020-07-22 原出处:文山新闻网麻栗坡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城寨村属于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员会,地处麻栗坡、富宁、广南三县交界处,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部,麻栗坡县东北部,距县城134公里。东与富宁县木央乡接界,南与董干镇回龙村委会相连,西与新寨村小组为邻,北与广南县黑支果乡隔河相望。
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分布在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境内的彝族支系白倮人,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保留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近年正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白倮人内部,生活习惯也呈现地域性差别,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文化传承因子,给白课人抹上了几丝神秘色彩。有关彝族白倮人的文献记载较晚,最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有所提及,至《清职贡图》卷七说:“白罗罗、砖夷为贱,云南等府及开化、景东皆有之,居处依山管,或居村落。”至民国,麻栗坡县和马关县地方史料也承认白罗罗是“滇南旧有之种族”,但白倮人到滇东南的确切年代,尚不得而知。至今,白倮人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主要以富宁县及麻栗坡县一带的更具特色。他们住干栏屋,使用铜鼓,至今保持族内婚,多年维护着较为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外界交流甚少。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城寨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22.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寨村共有153户,780人。全部是彝族白倮人。其中传统多柱形杆栏式建筑142户,占总户数94.1%。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柱形杆栏式建筑(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33.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寨白倮人的木楼属于多柱形杆栏式建筑,整幢房子由52根(房前滴水排减了4根)、56根或者66根(右排多出一格,增加10根)柱子串联而成,前后共8排柱子,分中柱、云柱、滴水柱等柱排,房屋高度以中柱为标准,有一丈八点八、一丈六点八、一丈四点八之分。木楼盖成二楼一底,底层关畜禽,一楼(第二层)住人,二楼堆放杂物。房子两侧建有飞檐,用木板围起,屋顶盖瓦片。城寨是彝族白倮文化区域的综合表达,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村内文化遗存比较真实完整,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即语言、口传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艺术、祭祀、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荞菜节的由来:“荞菜节”是彝族支系倮家人的传统节日。即每年4月头龙之日为荞菜节之时。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44.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55.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节属祭祀性节日,相传远古,因遭荒年,粮食等颗粒无收无以幸存。正当悲痛欲绝的倮人一筹莫展时,有一个人发现在废墟的地基上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竟罩着几两荞籽。倮人们惊喜若狂,以为是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着他们。赐给他们一碗救命的荞籽。后来,倮人们为感谢祖宗赐给他们的这碗救命荞籽,便在每年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即荞麦成熟的时候,欢庆“荞菜节”。届时穿着节日盛装的倮人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不分男女老少都云集到龙树下,在铜鼓和皮鼓的敲打声中男女老少手拿一支木叶代表荞菜载歌载舞。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66.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77.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荞菜节那天,全寨的倮人还要跟随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到村外的荞麦地里杀鸡看卦、占卜来年吉凶,念颂“荞魂经”。念完“荞魂经”后,从人齐声呼唤荞魂,被唤回的“荞魂”随从人回到寨中,以寨中最隆重的礼仪各家各户请到神位上。此时,全寨一片欢腾,各家开始祭祀祖宗好荞魂,“荞菜节”进入了高潮。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88.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艺介绍: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蜡染:白倮人的蜡染工艺分点蜡、染布、泡布、脱蜡四个步骤: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点蜡(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0.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含有蜂蜡的蜜蜂巢放在锅里,用开水熬煮,提练出蜂蜡。再将火麻烧成灰,混合在蜂蜡里。点蜡时,把蜡放在土碗里,在火塘边烧化。将布放在膝盖上,左手持针在布下按布的经纬线定位,右手持竹签边点蜡边在布上画出各种图案。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染布(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1.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装有过滤网的甑子放在盆里,将青香树叶放在过滤网上,洒上草木灰,用开水浇灌,让开水通过过滤网漏入盆内。待水冷却后,放入蓝淀,静置十余天。用树枝等搅拌,如果气泡全部汇集在中间,即可染布,如果气泡分散,还得继续静置(制作染料水很讲究运气,运气好十余天即可成形,运气不好静置数月甚至一两年也不能使用)。将点好蜡的布料放入染料水中浸泡20分钟,取出挂晾10分钟左右,再重复一遍上述操作,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随后数天均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布染黑。一般情况要染一周以上布料才会被染黑。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泡布:用开水将倮语称“塞标”和“猜标”的两种树叶与东瓜树皮或者橄榄树皮(这些原料必须是鲜嫩的并受到阳光照射才能使用)混合熬煮2至3个小时,将熬出的汁液倒入盆中冷却,把染黑的布料放在汁液里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后放在泡布塘里浸泡5至6个小时,直至泡软为止。把布泡软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蜡:把装有过滤网的甑子放在盆里,将刺竹叶或者花竹叶放在过滤网上,洒上草木灰,用开水浇灌,让开水通过过滤网漏入盆内。把过滤水倒入大铁锅中。多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过滤水加满为止。用火将过滤水烧涨,放入染布,蜂蜡受热逐渐溶化漂浮在水面上。将蜡滤出,取出染布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蜡染图案(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2.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3.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蜡染图案以六边形、条形为主,部分空位由不规则图形填充。染出的成品被蜡点部分呈白色,未点部分呈蓝色,色调和谐。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纺织:纺织技术充分展现了白倮妇女的精巧技艺。城寨白倮人有自己一套古老而完整的纺织技术。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纺线(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4.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晒干的棉花放在脱棉机上(脱棉机由上下两根螺杆组成),转动脱棉机的两根螺杆(上螺杆由脚控制,下螺杆由手控制),棉花从螺杆缝中被夹出,棉籽由于过粗不能经过螺杆缝,脱落在另一面。用弹棉器将棉花弹散,并分成一团团小棉球,用高粱杆在木板上将棉球撮成棉条,每十双棉条分成一把(倮语称“咯”),再用纺纱机将棉条纺成棉线。纺好棉线后,用搅绽机(倮语称“虾”)将纱线搅成线圈,放入滚烫的玉米浆里,取出扭干,晾晒。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织布(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5.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搅绽机将纱线搅在纱筒(倮语称“更”)上,在院子(或者其它平地)的两端分别钉数根线桩(根据经线的长度而定),将线经线桩(起转折作用)来回拉绕,直到达到经线所需根数。把拉好的经线分成上下两层,一根根分别穿在纱网的各个纱孔里,将经线的一头固定在经线架上,一边将纱网往前推一边将纱线裹在经线架上,并分别用竹条(或者木条)将经线一层层分开。拉好经线后,将经线架固定在织布机上,用细线将经线下层的纱线一一套在织机的摇动杆上,摇动杆连接织机下的竹竿。织布时,把纱筒穿在梭子里,脚踏织机下的竹竿,下层经线被提起(高过上层经线),将梭子从一侧穿到另一侧,并用纱网将纬线拍紧。放开竹竿,被提起的经线回位,再将梭子穿回,并将纬线拍紧。如此来回提起,来回穿梭,来回拍紧,便逐渐织成了棉布。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刺绣图案(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6.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斜字构花图案:以“—”字为基本单位构成的花纹。斜字构花具有严格的方向性,所有构成花纹的“—”字(同一种颜色)必须保持平行,并且必须保证与经线或者纬线平行。斜字构花的基本单位“—”不受长度限制,“—”可以根据图案结构的需要跨越n条(n为自然数)经线或纬线,“—”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受位置限制,可以根据图案结构而定(由于强度等原因,“—”的跨度不能太长,因此也会根据图案结构将“—”的长度作相应的调整)。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剪图案:将布剪成各种图案,用线绕着图案周边绣在底布上。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线绕图案:将一跟彩线绕成各种图案,再用另一跟线将它钉在底布上。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白倮支系蜡染工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服饰形制古朴、配色典雅,以自织淡蓝色土布为布料,蜡染工艺为主。颇具现代意味的审美特征和精湛工艺带来令人惊艳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是彝族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巩固、传承、研究和开发这一民族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服饰样式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婴儿襁褓服装:婴儿用方块布包扎,一岁戴银帽。银帽有小贝壳式、小鱼式、铃铛式等银饰品。女孩银帽较男孩稍微扁平,并留有帽尾,花色也更多一些。男女孩服装均用点方块蜡染图案布料做成,并简单绣上“黄瓜子米”花纹。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少年服装(5至12岁):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7.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子头裹白底印花四方格筒帕,上身穿开领、阔袖对襟衣,上衣前胸为蜡点花盘,后背为"Z"形布剪图案。衣领、衣角、裤脚均为蜡点“瓜米”式图案。腰带一段为蜡点图案,一段为黑色。女孩服饰开始走向妇女形款式。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妇女服装:挽发于头,用黑色方帕包之,再盖银饰方帕。上身穿蓝、白线混纺土布阔袖对襟衣,衣领、前襟、袖口、衣脚等均蜡点镶花边,下身穿蜡点图案和镶有三角花案相结合的筒裙。从裙头至裙脚都拼有四道横格花,每道之间镶犬牙三角形花色图案。腰束黑色方布折叠腰带,配戴银项圈、银鱼等饰器。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8.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子服装:头裹白底印花四方格筒帕,上身穿开领、阔袖对襟衣,每次穿三件,衣袖从外至里一件比一件长,外观呈三状。衣服前后均蜡点有铜鼓面花纹图案,蓝、黑、白相间,加上银饰钮扣,谓之神气。内穿白色无纹右斜襟衣,腰系绣有色彩花纹的布腰带,下身穿带有花纹的宽裆裤。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洗衣仪式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彝族白倮支系不常洗衣服。他们认为,人的魂依附在衣服上,洗衣服会将魂洗掉。因此,每洗一次衣服均要杀鸡一次魂。近年受到外界的影响,“洗衣要杀鸡叫魂”的习俗已不多见,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白倮人的传统服饰色彩和谐,美观大方,并且带着大量古老的图案,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情况: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舞”为一人击鼓伴奏,众人男前女后随着鼓点节奏按逆时针方向转圈起舞,在舞蹈进行中随时加入一些“丧歌”唱段,气氛庄严肃穆。铜鼓舞的舞蹈动作动力向上,膝伸,身体随之起立,基本特点是起左脚抬右手。男性动作幅度较大,女性动作幅度较小,共有30多个套路动作。动作合着铜鼓点变化而变化,一般一个动作要反复数次,节奏多为四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拍子,通常每小时完成一套动作。一般以村寨广场为演出场地,老年人、中年人、儿童都能参与娱乐,属全民性集体舞蹈,上百人同时表演场面更为壮观。该舞蹈风格舒展,欢快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是倮家人祭祖性舞蹈,同时也加进了彝族白倮人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其民族与地域特色浓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a9.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铜鼓舞传承工作中,采取坚持不脱离传承舞蹈原生地的传承形式为主,主要在村寨层面进行传承模式,利用本民族民间节日的有利激励铜鼓舞蹈普及和发展,大力提倡本村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自我主导,从内部激发起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铜鼓舞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了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认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传承和发展铜鼓舞是传承民族文明、是振奋民族精神、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0.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开展铜鼓舞传承活动,不仅使原始生动活泼、丰富古朴的铜鼓舞技艺得到传承繁衍光大,大力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而且增强了村文艺队活力和丰富了当地群众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合性保护。城寨是一个彝族白倮文化区域的综合表达。对其语言、口传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艺术、祭祀、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都要进行保护。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倮人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是辈份相传、长幼相传,因此人人都能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寨村彝族白倮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比较集中。在村子内,有一大批系统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大师,他们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2007年,铜鼓舞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村的陆孝宗、陆友权分别被列为国家、州级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陆天文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莫文安州级民间建筑传承人;陆成琼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民间美术师;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陆孝宗简介:陆孝忠(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1.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孝宗男,彝族白倮支系,1949年12月生,初中文化,云南省麻栗坡县新寨乡新寨村委会城寨村小组人。城寨文艺队队长。家住城寨村6社14号。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孝忠精通白倮人的民间舞蹈、民歌、器乐等。掌握铜鼓舞、二胡舞、荞菜舞、月亮舞、建房舞、结婚舞、纺织舞、团结舞、竹杆舞、锁呐舞等20余种彝族白倮支系民间舞蹈,掌握彝族白倮支系历史歌、建房歌、月亮歌、荞菜歌、生产生活歌、犁牛歌等150余首民歌,并能有声有色地讲述各套民歌、舞蹈的产生、形成、演变,以及内容、涵义、传说等。除此之外,其还是铜鼓、二胡、笛子、锁呐等乐器的演奏能手。1984参与筹建城寨文艺队,并一直当任文艺队队长至今。是典型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他于2007年12月获得国家级彝族铜鼓舞表演传承人的陆孝宗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孝忠1992年参加全国第三届民族艺术节,并为云南省夺得民族民间艺术表演金奖。此后,又多次参加省级、州级、县级民族民间艺术表演比赛并获奖。曾接受过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北京、昆明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采访。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培养有田金培(51岁)、陆荣山(32岁)、陆荣香(女,28岁)、陆荣芬(女,40岁)陆友权等30多名徒弟。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陆天文简介:陆天文(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2.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天文,男,彝族白倮支系,1935年12月生,家住云南省麻栗坡县新寨乡新寨村委会城寨村小组3社3号。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天文是城寨彝族白倮支系的“寨老”,负责主持彝族白倮支系的各种大小习俗活动。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天文18岁开始跟随其师陆仕荣(已故)学习白倮人习俗活动主持。自己独立主持各种大小习俗活动已有三十余年。十八年前,其师陆仕荣去世后,从其师手中接过“寨老”位置,主管“老人亭”和主持城寨白倮人各种大形民俗活动。主要主持下种仪式、过“荞菜年”(即荞菜节,念一天),六郎节(在老人亭里念)、尝新节、杀年猪、春节、生病“磨鬼”、找“灵树”、送“火鬼”、建房及陆姓的大小祭祀活动。如丧事、婚事、离婚仪式、节日祭祀等。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天文能讲许多彝族白倮支系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掌握彝族白倮支系历史歌、建房歌、月亮歌、荞菜歌、生产生活歌、犁牛歌等数十首民歌,能吹锁呐、敲铜鼓等乐器,能跳铜鼓舞、二胡舞、荞菜舞等彝族白倮支系民间舞蹈。曾接受过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北京、昆明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采访。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天文现培养有陆孝云(67岁)、陆孝科(69岁)、陆福才(46岁)、陆福宽(42岁)等数名徒弟。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莫文安简介:莫文安(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3.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文安,彝族白倮人,男,1936年7月11日生(农历),69岁,麻栗坡县新寨乡新寨村委会城寨村人。是城寨彝族白倮支系木匠师。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文安,多年跟其父亲莫林芳(已故)学习木匠技术,起初开始从学打柜子、打木箱,到后来,已逐步的掌握了建房子的整套技艺,自从父亲去世后,就接承父亲其位,现在还带有田正刚、陆福和、莫正文和莫正财四个徒弟,都是本村的亲戚。莫文安经常被请到老马街、新寨、八级、摆谷、寿木等地去做木匠,是当地彝族白倮人最有名气的木匠师。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文安还会吹唢呐、敲铜鼓、跳铜鼓舞和荞菜节舞等民间传统的民族舞蹈,也是本莫姓家族的长老,经常为族人念“魔”去鬼,是多才多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艺人。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陆友权简介:陆友权(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4.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友权,女,彝族白倮支系,1982年2月生,初中文化,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小组人。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友权精通白倮人的民间舞蹈、民歌、器乐等。掌握铜鼓舞、二胡舞、荞菜舞、月亮舞、建房舞、结婚舞、纺织舞、团结舞、竹杆舞、锁呐舞等20余种彝族白倮支系民间舞蹈,掌握彝族白倮支系历史歌、建房歌、月亮歌、荞菜歌、生产生活歌、犁牛歌等100余首民歌,并能有声有色地讲述各套民歌、舞蹈的产生、形成、演变,以及内容、涵义、传说等。1996参加城寨文艺队,是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友权在1992年的全国第三届民族艺术节中,她参加彝族白倮文艺队表演的铜鼓舞荣获金奖。2006年参加麻栗坡县兰花节表演的铜鼓舞获得个人纪念奖。此后,又多次参加省级、州级、县级民族民间艺术表演比赛并得各界人士的好评。曾接受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采访,有一定的知名度。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友权现是城寨村文艺队副队长,先后培养了陈发春(女,20岁)、陆成玉(女,20岁)、王围琴(女,17岁)、陆寿丽(女,20岁)等多名徒弟。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友权经过多年的努力,积极坚持开展传承活动,带徒学艺,培养后继人才,取得了优越成绩。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陆成琼简介:陆成琼(图)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5.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成琼,女,彝族白倮支系,农民,1959年10月生,小学文化,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小组人。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成琼12岁跟随母亲学习纺线、织布、刺绣、蜡染等服饰制作工艺,17岁技艺逐步成熟,32岁出师带徒弟。在所掌握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中,以点蜡最具特点。主要是:不描绘底图、凭手中蜡签直接在衣裙、头帕等布料上点绘,所点工艺及图案规范且线条均匀流畅,其技艺既精巧有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而后人不得改变的特定含义、传统艺术又能完善地继承,并能以民族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将所掌握的技巧传授后人。其作品由前往专访的日本及昆明、北京、台湾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征集外传。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寨民族文化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物质文化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铜鼓文化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倮寨,谁家有人去世了,全寨人就敲响古老的铜鼓祭祀死者的亡灵。倮人的铜鼓本有四对,可现在仅剩下两对了。现在,铜鼓被存放于族内年纪最长者家里。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6.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火塘文化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在中国许多民族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白倮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他们房屋的二楼,用木板隔开成几个小间,在每个房间里都设有火塘,火塘数量为里三外二。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祭方面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节日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寨的白倮人总有过不完的节日,有一月的春节,四月的荞菜节,六月六日的陆狼节,七月的小米节,八月的尝新节,九月的补偿新节等。其中,最受欢迎和重视的要数春节和荞菜节。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丧葬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人的葬礼,不兴披麻戴孝,谁家老人死了,全寨人就敲响古老的铜鼓,唱着古老的安魂曲,跳铜鼓舞祭祀死者的亡灵。”至今,白倮人仍然保留着丧葬敲铜鼓、戴面具跳狮子的习俗。铜鼓、狮子和面具都有专人看管。面具分和尚、孙悟空、和男女主人四个。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婚嫁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倮族一直都是族内通婚,其通婚范围很小。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保存方面: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b7.jpg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倮族的舞蹈有竹竿舞、月亮舞、花灯舞、铜鼓舞、和二胡舞等。无论是什么节日,白倮人都以跳舞为纪念或是娱乐方式。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倮族民族文化是一本百科全书,也是我们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个典范,希望我们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成员们都有在自己的特色,同时,能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生活。74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文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