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彝族文化传承蔚为壮观
当代古蔺县,彝族人口呈大散居状态,遍布全县,而以石屏镇、鱼化镇、太平镇、马蹄镇、马嘶苗族乡为最多。石屏镇古蔺县中东部,境内总人口9559户37883人,石屏镇是泸州市最大的两个彝族聚居地之一(另一个是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镇内彝族文化氛围颇为浓厚,场镇的街头常常可见彝语文元素,下辖的石屏村东街、三桂村雷火坪、青凤村福隆台、刘家村干田坳等是彝族聚居区。石屏镇辖区内除了有彝族同胞居住外,还包括苗、藏、布依、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其中彝族500余户,人口近3000人,占总人口7.8%。石屏镇彝族姓氏繁多,李、陈、王为三大姓氏。
一、石屏彝族文化遗存
石屏镇拥有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如奢香传说、牛儿灯、火把节、彝族年、彝族墙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火把节、彝族年一度失传,是近年来才又复兴起来的节日,其风俗习惯也与凉山、云南、贵州等地大致相同而突出奢香元素。例如2016年8月20-21日的火把节即以“奢香神韵,古蔺彝风”为主题。
石屏彝族墙绘是川南彝族文化的瑰宝,多用于民房装饰,其画法技艺独特无双,自成一派。50多岁的龙润强是古蔺县彝族墙绘的非遗传承人。石屏彝族墙绘多采用黄色为底,图腾贯彻其中的艺术手法来创作彝族传说、青年男女爱情、耕农劳作等与彝家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彝族墙绘多用于民房装饰,在石屏镇三桂村的老彝寨中还保留着龙润强的墙绘。[1]
石屏牛儿灯是川南彝族文化传承的一种,其唱跳技艺独特无双,日成一派,多传于民间,多用于节日庆祝,类似于花灯却又不同于花灯,唱词贴近生活,表达彝家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反映民间民俗的传统艺术,如民间花灯、牛灯、狮灯、花灯、祭祀、舞蹈及农事活动等。石屏牛儿灯主要是由传承人顶着牛头、披着牛皮通过唱桃形式将牛的辛勤劳苦表现淋润尽致,唱词内容多种多样,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感情寄托,也有平民生活。
据唐继红课题组的调查,石屏镇还有属于彝族扯勒部的“曲谷”、“霎叉”、“走谷”、儿歌、生产劳动歌等几类民歌,称为彝家四打的打击乐,以及传统戏剧古蔺彝族花灯。[2]
“曲谷”汉语翻译为唱歌,过去演出场面非常宏大,每年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以及五月初五时当地彝族都要举办歌节,热闹非凡。霎叉又称“霎谷慕”译意即汉歌,歌曲正词绝大部分用汉语, 少数也用彝语或者彝、汉语混合,衬词大多用彝语。霎叉出现出现于近代,不过百余年,但流传很广。“走谷”翻译为完整的一套唱,其意思为叙事歌曲,是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歌曲。唐继红课题组在古蔺石屏收集到了一首《奢香看外婆》,把奢王呼唤、奢香精心打扮、奢香的头饰、穿着等都描写得非常仔细,表现了奢香对住在三合头的外婆的尊重。彝家四打出现在古蔺石屏特有的彝族花灯表演里。古蔺彝族花灯只在春节期间开展活动,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古蔺彝族花灯节目内容有“贺年贺福”、 “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 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彝家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传统剧目有《干妹出嫁》、 《摘仙桃》等。[2]
二、石屏民族中学的文化传承
石屏民族中学还是泸州市唯一以彝族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学校。走近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彝双语的校名以及彝族特色墙画。迈进校园,一眼可见彝女拾穗的雕像。来到彝文化长廊,是四组浮雕,表现彝族历史和现状——太阳历法、农耕工具、鹰虎图腾、漆器习俗、跳菜音乐、奢王义举、改土归流。校园西侧绿地里生长着学生和老师采集而来的彝族崇拜植物,形似三块巨石撑起一面半月大锅,锅中烹煮牛头这就是锅庄迎客。学校走廊装饰、教室布置、教师办公室和各种功能房都融入彝族文化元素。
每天上午10点过是学校大课间时段,学生们跳的是40分钟的汇集师生和当地彝汉同胞智慧的“彝族健身操”。
石屏民族中学还编写彝语教材《古蔺县彝汉常用读本》,将彝语课程进入课表,专人授课,采用专门的考评系统促进教学工作深入推进。学校还创立了校刊《彝乡拾穗》,选登有关文章,刊载教师研究成果及师生作品、活动剪影等,成为师生共创共用的校本教材。
学校还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年举办一次校园彝族文化节,每学期进行一次彝族校本课程学习竞赛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与彝族同胞们的互动交流,每学月举行一次“师生彝文化论坛”,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彝族艺术兴趣小组活动。
石屏民族中学还进行彝族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开发。音乐老师将彝族歌曲记谱教唱,休育教师传授摔跤骑射技巧,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在土织麻布上穿针引线;课外各类兴趣小组把原生态歌舞搬上舞台而反复演练。 石屏民族中学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挖掘整理彝族传统的精华艺术,将研究成果《彝族花灯小调》、《骑射抛压练习》、《桷腾编织技艺》等融入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成为彝族艺术校课程必修课持续开发彝族艺术校本课程。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100余名师生在县民运会中夺冠,学校彝族舞蹈《兹玛格尼、《彝族花灯》等多次巡演获奖。[3]
由于长期和汉族紧邻而居,古蔺县彝族同胞也纷纷依从汉族风俗。古蔺县会说彝语的人,就剩下石屏镇三桂村的陈云华等屈指可数的老人了。但是,目前古蔺社会各界纷纷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古蔺县从凉山等地引进彝族文化人才,使得古蔺(尤其是石屏镇)出现一派彝族文化繁荣的景象。许许多多的活动,以及文化景观打造,也大大地提升了本地彝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 苟云利 丁钰蔺. 四川泸州古蔺这个地方的彝族“涂鸦” 你见过吗?原载四川新闻网.
2. 唐继红. 恒部扯勒彝族音乐的整理研究[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No.118(03):93-97.
3. 王鑫、徐显强.彝乡玫瑰 静悄悄的开.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