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坪彝族乡田野日志:彝族人与他们的火塘
摘要:彝族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火。火塘文化充分体现了彝族人们对“火”的崇拜,火塘构成他们生活空间的核心,把“火”视为生命的开端和结束。在过去,彝族人们围绕着火塘展开一系列的日常活动,包括烧水、煮饭、烤火等,火塘对彝族家庭内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火塘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把他们的生活与火联结在一起,彝族人们赋予“火”以旺盛的生命力,火也能体会人的情感,彝族人与“火”相互交织,形成彼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火塘与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样影响着彝族的居住模式。在不断适应彝族文化的情况下,火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并随着彝族历史的迁徙而不断演进,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但它仍保留着自身原有的独特色彩。在彝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火塘是每家每户都不可缺少的实体。彝族人们普遍以三间房屋构成的,火塘一般摆放在堂屋中柱稍靠后的位置。火塘是彝族家庭内部传递文化、商讨议事、招待客人等重要场所,火塘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家庭兴衰荣枯,与整个家族的命运相联系。故此,后来彝族人们赋予火塘的火不能熄灭这一意义,要长期将火种保留下来,才能绵延一个家族内部的“香火”。
图一:还未生火的火塘
火塘是以“锅庄”(彝语称为“嘎尔”)为核心的,“锅庄”的三块石头的摆放位置也格外有讲究,以中柱为轴心,最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头,代表着自己的祖先;左侧的长方形石头代表着自己的老爷爷,右下方则代表着客人的位置。在彝族社会中,虽然因其分布地域不同,所流传的“祭锅庄石”传说也有所差异,但仍能体现彝族十分注重祖先崇拜。以火塘作为媒介,建立起与神灵沟通的桥梁,通过祭祖来祈求家族成员平安顺遂,保佑家族的繁荣昌盛。
“锅庄”在彝族社会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例如,任何人都不能向锅庄吐口水,否则视为不吉利;任何人不能随意跨越和踩踏锅庄,否则会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和亵渎;不能随意搬动锅庄,否则视为对祖先的不敬;任何人都不能在公公婆婆坐的位置上放屁,否则视为对公公婆婆的不尊敬和不礼貌,是蒙羞家族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儿媳妇不能坐在公公婆婆坐的位置,不能跨越火塘只能绕道而行,否则视为对老人的尊重和不礼貌;严格禁止将一切脏物扔到火塘里,否则会被视为不洁的征兆,引起火神的愤怒,做出该行为的人会遭到肚子痛等不良反应。火塘是供奉神灵的神圣殿堂,经不起任何的不敬和亵渎。在火塘的空间范围内,洁净与污秽是对立矛盾的,彝族人们追求“火”带来的洁净,去除身上的一切污秽,忌讳一切不洁的事物,在火塘边的不洁行为是绝对禁止的。
图二:燃烧中的火塘
彝族不同地区的火塘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由于铁制器物的不断发展,衍生出铁三脚架式火塘,取代了三脚木架式火塘和三石鼎足火塘,直到现在,基本上彝族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铁三脚架,体现了彝族人对火的崇拜,使火塘更赋予神秘庄严的氛围。以永胜县羊坪乡羊坪村的彝族火塘为例,常见的火塘类型有地坑型火塘以及最为原始传统的“锅庄”,先讲一下地坑型火塘的构造,需要在堂屋中柱稍靠后的位置,隔墙面10公分左右的距离,选取一个合适的平地,挖一个深度为20-30公分以内的方形凹坑,放入可燃的木材,最后把铁三脚架放在凹坑上,再放上炊具器物,即可煮食烧水所用,此类型的火塘构造简单,使用灵活便捷。彝族的火塘一旦摆放好位置,就不会轻易移动,如果遇到家屋搬迁的情况,那么也无需搬走火塘,而是要带走铁三脚架;“锅庄”即由三块石头组成的圆形凹坑,在堂屋中柱靠后的位置,挖一个深度为20-30公分的圆形凹坑,可自由选择是否放铁三脚架。再到现代的地坑式火塘,挖一个约20-30公分的方形凹坑,放入可燃的木材,便可以直接烧水煮饭。因此,彝族人火塘形态的变迁是丰富多彩的。
图三:新款立式火炉
从火塘空间的社会秩序来看,火塘上方为主人的座位,左边是客人的座位,右边是妇女的座位,孩子则坐在火塘的下方。这个座次规则不能违反,否则是对神灵的不敬。
火塘又侧面反映了彝族社会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不同内容。以中柱-火塘为分界线,火塘的左上方只能坐身份尊贵或辈分大的人,例如,男主人只能坐在中柱-火塘的左侧,而左上方只能坐老人,左方是主人的位置,客人不能坐,而右边是客人的位置。在火塘的下方则是一些年纪较小的人,在中柱-火塘的右侧是毕摩用来做仪式的空间,任何人不得逾越。毕摩只能在客人的位置做仪式。火塘左侧的木板上通常会摆放一瓶酒和一包烟,烟酒都是拿来祭拜祖先,供奉父母自己的老人,左边的菩萨包含他们自己祖宗的灵魂,左边的菩萨主要管理家里的鸡、猪、羊等牲畜,也包括人,用意是敬菩萨以求家族内部的成员能够一帆风顺。
该地区的彝族每逢过年、火把节,杀猪后取出猪的膀胱挂在墙壁或木桩上,猪的膀胱一般会挂在中柱-火塘的位置,挂上去之后不会更换,每逢过年都会把猪胆或者羊胆挂起来,只取它们的“苦胆”,只能挂在主人坐的位置范围以内,据说猪胆挂得越多就越吉利,这是彝族祈求家庭兴旺的一种象征性行为。传统上来说,木板要放在卧房内,上面供奉的物品一般是烟酒,两杯酒分别供奉自己的爷爷和奶奶,拿来敬老人的。这一点跟汉人敬天地是一个道理。一般而言,木板要放置在卧房内。如果堂屋有位置就不用木板,直接粘在墙壁上即可,没有位置的话,就把木板摆到卧室内。在火塘的右侧是毕摩用来敬自己的菩萨,主要是针对鬼而做的驱鬼仪式,拿柳条用来驱鬼,柳条起到去除污秽的作用,从而去除邪气和污秽。每逢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例如,路上碰见死的人或动物,就会杀鸡再把鸡毛拔下来粘到墙壁上,为了用鸡血来供奉毕摩的菩萨,必须在鸡毛粘在墙壁过三天后,才能让毕摩进行驱鬼仪式,否则这一户人家可能会遭遇拉肚子、头痛、发烧等不良身体情况。
图四:在火塘上烧水
在过去,人们从学会人工生火,再到后来火融入到彝族的家庭生活中,联结起了人与“火”心灵沟通的纽带,彝族家庭生活是在“火”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火塘兼具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彝族家庭的空间分布中,火塘早已渗透到彝族房屋里,成为彝族家屋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与彝族人们的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火塘诠释了彝族家屋格局的分布特征,火塘是人与神灵对话的神圣殿堂,“火”在彝族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独特地位,火塘边所进行的文化熏陶、道德教化等日常活动一脉相传下来,作为彝族社会的文化瑰宝,流露出彝族人们对“火”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火塘文化充分展现彝族“火”的灵魂,与彝族家屋和谐共生、交互融合的局面,亘古不变的是火塘所承载的精神底蕴。
火塘空间内的日常活动反映了彝族社会的文化特征,凸显出彝族社会的文化精髓,彝族人们与“火”是相互依存、相互信赖和相互交织的关系,“火”是彝族人们建构自我精神的意义世界,从他们诞生到死亡,无一不涉及到“火”的身影,“火”是陪伴他们成长轨迹的见证者,彝族人们的心中都有一把“火”,也是他们生命凋零的刻印。火塘精神主要表现在家屋空间的分布中,彝族家庭内的家庭结构、成员数量、经济条件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彝族的家屋空间格局和形态。火塘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彝族社会的结构、家支制度、宗教观念等,也决定了彝族人们的家屋风格,彝族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几乎都能从家屋模式中呈现出来,基本涉及到彝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图五:火把节时女主人在火塘边烹饪
火塘与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彼此互嵌互容、相互渗透,构筑彝族家屋的内部格局。因此,火塘同时具备物质和文化的功能,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才形成彝族独具特色的家屋结构,赋予其象征意义体系的涵义。火塘承续了彝族人们的集体记忆,构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原载:人类学之滇微信公众号。
原媒体:文字 翁嘉敏,图片 翁嘉敏 潘奕菲;主编,何明;编辑,潘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