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曲木铁西: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作者:​曲木铁西 发布时间:2022-08-31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理论版)2022.8.30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本文作者:曲木铁西教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用不同的文字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强党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工作联系、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到目前为止,由于信息化手段技术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利用率仍然非常低下,很难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进程与中华文明研究的步伐。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毁坏或流失,将是不可逆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大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已进入老化期。在目前的条件下,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方法。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流通和利用。中国虽是古籍大国,但对古籍文献的利用和流通率极低,无法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极大的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中华文明研究的步伐。目前,我国的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仍然十分落后,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全面实现民汉文对照古籍资源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及其管理平台,填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空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古籍的利用率和流通率,为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文献学等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推进中华文明甚或人类文明探源的进程做出贡献。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古籍的管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部分留存于民间,部分收藏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少数民族古籍流通基本处于原生状态,由于管理手段滞后,古籍的流通、应用率极其低下。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管理提供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提升少数民族古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目前大家对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在民族古籍工作领域已形成共识,许多高校已开始着手少数民族文字的数字化研制工作,相关民族古籍工作部门也开始准备民族古籍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全国统一“一盘棋”的思路,不能各自为阵,各行其是,这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将存在互不兼容、互不匹配的问题,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影响实现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建设质量。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有利于学科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是很多高校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将为学者提供优质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服务,向国内外学界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史料,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最坚实的学科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进行数字化建设,让世界感受中华各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成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把握时代机遇,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许多少数民族文字有了统一字符集编码。随着ISO 10646—1:2000版的颁布,蒙、藏、维(哈、柯)、朝、彝等民族文字有了统一字符集编码,大大促进了上述民族文字处理软件的发展。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Window Vista 全面支持上述民族文字。这些技术,为民族文字的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许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虽然不同民族文字处理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从实现的技术角度来看,相互间有着太多的关联点,存在着大量的共通之处,有大量基础性、共同性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少数民族文字的嵌入技术,即直接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展现精美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字技术。这些问题是解决民族语文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过去,这一技术一直成为民族语文信息化、网络化的掣肘。现在,有关研发机构已在这一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为解决相关民族文字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保证。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有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可供借鉴。国家图书馆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在内,很多图书馆的汉文古籍都已实现数字化。汉文古籍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技术。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只是字形不同而已,数字化原理是相同的。一旦把汉文字形处理方式转化为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献的数字化也就实现了。借鉴成熟的汉文古籍数字化技术及其经验,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可以少走弯路,加快建设步伐。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有组织保障。国家民委古籍整理研究室是管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部门。有关省市自治区、自治州都有相关机构,甚至收藏有少数民族古籍的县,也建有“古籍办”,形成了从上到下一整套管理团队,直接管理着所辖区域的民族古籍。这种从上至下的管理团队,可以成为我们的资源和网络化管理队伍,将为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有团队支撑。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民族古籍资深专家和相关技术团队。少数民族文献古籍数字化建设将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办”的支持下,将与全国民族高校、民族出版社、相关省区古籍办、民族语文科研机构以协作、委托开发等形式,吸收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数据,提高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建设速度。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文本保障。几十年来,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办的领导下,我们有很多专家通过古籍普查和多年的民族古籍专题研究,已基本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地与流传状况,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可利用资源和分布情况。新闻出版机构为配合全国性的古籍抢救整理工作,几十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各民族的古籍文献的民汉文本。这些已整理出版或未出版的卷帙浩繁的少数民族古籍将是数据化建设的重要数据资源保障。P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本文原载:《中国民族报》(理论版)2022.8.30。作者授权彝族人网发布。
作者:曲木铁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