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试论广西彝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及其意义——以隆林彝族中黑彝为例

作者:覃利娟 发布时间:2020-03-03 原出处:《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2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广西隆林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隆林县境内德峨乡生活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彝族,且是黒彝的主要聚居地。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其主要生活在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业的开发,这些"民族化石"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如何挖掘抢救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并使其绽放特有的魅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 黒彝;传统文化;挖掘保护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 覃利娟,广西卫生职业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一个民俗文化商人在隆林德峨乡田坝村用200元人民币收到了一条破旧不堪的蜡染绣花百褶裙,然后又以2500美元卖给了一个日本民俗博物馆.这是一条全手工做的裙子,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按照当地风俗,苗民们将已故祖先的衣物挂在猪栏上,用以辟邪,祈求祖先保佑儿孙和六畜兴旺.后经民俗工艺品专家鉴定,这条裙子是迄今为止最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苗族民间服饰文化精品.可惜的是隆林的后世子孙再要看到这条裙子,就要远渡重洋才能观瞻其风采了.这条被买走的百褶裙虽是个案,但类似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如在古老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木楼边矗立起越来越多刺目的白色水泥小楼,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看到的的绚烂的少数民族服装等等,逐渐消失的民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也激发了人们抢救广西民族民俗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关于广西隆林德峨乡黑彝的传统文化的挖掘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隆林,是广西乃至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由于其民间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据悉,至2011年,隆林全县总人口40万,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2%[1],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独特而又绚烂的传统文化.2007年,隆林“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继而又有“颠罗颠罗那”壮族歌会习俗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2月,隆林德峨乡被国家论文范文授予“中国苗族歌舞之乡”.在隆林县的4个少数民族中,对苗族、壮族的文化研究相对比较深入透彻,对彝族、仫佬族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可见一斑.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广西彝族人口共计0.7万多人,其中居住在隆林县的彝族就有4403人,且主要集中在德峨乡.按当地习惯,彝族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3种(这里主要是按衣饰分, 而不是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主要聚居在隆林县德峨乡.一般认为,他们不是土著居民,而是迁徙而来.对于广西黒彝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此定居繁衍,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根据其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史料及当地的一些传说,广西黒彝的来源,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说是古代氏羌后裔, 其先祖曾在四川省的邓都( 今大凉山地区西昌一带)、贵州省的乌蒙和云南省的滇南等地区,这个观点得到较多的文字资料的证实.迁徙时间一般认为在蜀汉时期或更早,还有一部分于唐宋时期进入广西.至今,他们的服装和风俗习惯,仍与四川省大凉山、贵州省黔西北和云南省楚雄、大理等地区的彝族相同或相近;语言也基本相通,可以用于基本交际.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说“广西隆林的彝族与云南省东川、会泽、宣威、沾益、曲靖一带的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滇西;刘锡蕃在其《岭表纪蛮》中论述,大约在三国的诸葛亮时代,广西那坡县一带就有彝族迁入,在唐朝、宋朝又有一部分彝族从贵州、云南省陆续迁入广西,最迟到明代初期进入隆林一带.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说来自于江西湖广,也有说是云南省迤西,不过这种说法主要限于传说,没有充分的史料记载.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见,居住在广西的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迁入广西的彝族,有以下特点: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多在偏远的高山峻岭安营扎寨,由于居住位置边远,交通很不方便,因此,与外界沟通较少,故而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云南、贵州省彝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特色.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迁入广西后,他们与当地的壮族、苗族、仫佬族和汉族和睦相处、互相渗透,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史料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隆林彝族渊源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定论,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这种状态正说明隆林彝族历史之悠久.目前,对于广西彝族的研究,就笔者所能够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隆林县彝族的渊源、支系发展.(2)面临濒危边缘的隆林彝族的毕摩文化研究.(3)关于隆林彝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研究.(4)对隆林彝族民俗的一些具体研究,如火把节、饮食文化等.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对于隆林黑彝的传统文化挖掘目前还是笼统的、介绍层面的、缺乏针对性的且是不成系统的,对其全面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系统全面研究广西隆林德峨黑彝的传统文化,可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1)宗教文化:德峨黑彝的宗教信仰,如毕摩文化;(2)节庆文化:如彝族特有的火把节、跳公节、护林节,它与白彝、花彝的区别;(3)风俗文化:如彝族特有的婚丧嫁娶的风俗,它与白彝、花彝的区别;(4)服饰文化:德峨黑彝的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服饰特点极其发展演变;(5)饮食文化:德峨黑彝特有的饮食、特色小吃及基本做法;(6)建筑文化:德峨黑彝的建筑特点及发展变化;(7)道德文化:德峨黑彝的行为规范.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挖掘广西隆林德峨乡黑彝的传统文化的意义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隆林县黑彝是我国“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中一颗散发着神秘光芒的黑色珍珠.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其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形式是脆弱的;随着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逐步被挖掘,旅游业的开发,其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一些只能口耳相传的民族民俗文化会以“年”的速度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对彝族有着重要影响的毕摩文化就正随着一代毕摩的老去而逐渐减弱它的光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地域特点明显的隆林彝族的德峨黒彝为例,重点、全方位地研究德峨黑彝的传统民族民俗民风文化,对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已经开始日益衰退的黑彝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挖掘整理抢救已迫在眉睫.通过对该地区黑彝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进行研究整理,结合地区与时代的要求,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意见,将其发扬光大,使其绽放出独特的传统民族魅力,成为世界民族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这个工作填补了对广西黑彝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让它们活下去!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广西隆林网/走进隆林/人口民族 隆林县委宣传部2011.1.15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黄国政.广西彝族源流初探[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王光荣.广西彝族支系浅析[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王光荣.彝族何时始迁广西[ 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1).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王光荣.濒危之中的广西彝族毕摩文化[EB/OL].原出处:彝族人网,2008-12-07.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杨泗艳.论彝族毕摩文献的传承与保护[ J ].中国市场,2011,(48).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敖德金.浅谈隆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广西隆林网,2014.4.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罗艳.《黑彝的过去与现在》 彝族人网发布,2006.3.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 蔡家麒.云南曲靖地区彝族文化习俗调查[ 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1).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彭绍昌《百色彝族民俗考察[ 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02期)5B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广西彝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