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那坡县彝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作者:李兰相 发布时间:2020-08-03 原出处:那坡政协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民间文化是那坡县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彝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使不可再生的民间文化资源濒临消失。为了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那坡县政协在2014年组成调研组对彝族民间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调查表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和掌握一手资料,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那坡县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现状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那坡彝族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不同,分有白彝和红彝两个支系。白彝居住在城厢镇达腊村达腊屯、念毕屯和念甲村者祥屯,红彝居住在中越边境线上0—3公里范围的百省乡面良村坡伍屯,四个彝族聚居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的土山坡,2013年共有358户1338人,占全县总人口21.5万人的0.62%。其中达腊87户317人,念毕89户341人,者祥126户454人,坡伍56户226人。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特别是那些至今仍保留原生态并蕴含着丰富传统内涵的文化形式,不仅是见证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那坡旅游文化产业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目前彝族民间文化资源和主要特点有: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传统节日庆典。彝族除了十一月没有节庆之外,其他月都有节日。最隆重的有白彝二月初十补年节、四月初十跳弓节和红彝三月龙日祈雨节。其中四月初十跳弓节居于所有节日之首。其主要原因是这个节日文化内容丰富,规模大,气氛浓,人数多,底蕴深,时间长,意义深,影响大。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白彝跳弓节。那坡县彝族所在村屯跳弓节的日期虽不尽相同,但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活动方式大同小异。为了交流欢度,念甲村者祥屯是在四月初三、初四举行,达腊村达腊、念毕两个屯是在四月初八至十一举行。据传是彝人在一次迁徒中与异部发生战争,被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急之下,他们以竹笋充饥,劈竹为弩,削竹为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归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于是他们把金竹视为圣祖神林,移植到寨子中央供奉起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在麻弓爸(战时将领的化身,现为节日承办及领舞者)的带领下,全寨男女老少,身着民族服装,击起古老的铜鼓,踏着独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芦笙,围绕金竹丛,缅怀祖宗,载歌载舞,祭拜金竹,欢庆胜利,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跳弓节开场仪式上,有两位笙手,边吹边弓下腰让舞男舞女陆续跨越,象征祖先杀敌时“跨断墙”的艰难情景,“跳弓节”由此得名。跳弓节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节日活动自始至终以祭司吟诵经诗为主线,伴随着祭司的经诗,众人举行各种重温历史的演示活动,这是当地彝族先民迁徙和创业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教育凝聚、文化传承、推动生产、促进民族团结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群众性民族民间节日习俗。补年节,又是那坡县白彝每年农历二月初十较隆重的节庆之一。节日期间,彝家男女老少身着民族服装,杀猪、杀狗、杀鸡庆贺。传说彝族壮丁在一次头人的率领下,应征外出打仗,二月初才回家,因过年期间未能与家人团聚,故各家都补过年,“补年节”由此得名。初十上午,一家老小共就团圆餐后,到“麻公爸”家中集中,接受“麻公爸”祝酒。十一日,男女老少,聚集于族祭宫,在“麻公爸”的带领下,循着“腊摩”(大祭司)和“萨喃”(二祭司)领唱和指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葫芦笙舞之后,就地聚餐。傍晚,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铜鼓手家跳铜鼓舞,相互道贺,倾吐爱情,通宵达旦。十二日,全寨妇女分老、中、青欢度“女儿节”。 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33.jpg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红彝祈雨节。每年农历三月龙日是那坡县坡伍红彝的“祈雨节”。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蒸有五色糯米饭,准备招待来参加求雨的客人。全寨备有一头牛、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作为求雨的祭品。宰牛前先在寨子周围各处路口堆放一些生树枝,宰牛后将牛血洒在树枝或者路口上,意在驱邪消灾,也告示过路客人,今天是红彝的节日,欢迎邻村近屯及过路人来作客,共同祈雨。祈雨的道场设在寨子间的平地上。道场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桩,从木桩顶上挂下一幅五米左右的布幡,幡上绣有五颜六色的精美图腾,长幡下摆上祭品。活动开始,由巫师按照古俗祈祷上苍保佑红彝人畜兴旺,让彝家人过上好年景。尔后族人与前来参加祈雨的客人自然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阵阵的铜鼓声手挽手跳起祈雨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参加彝族跳弓节、补年节和祈雨节活动不仅有本地村民,也有四面八方的村民。近年来,还有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光采风。因此,它不仅是民族大聚会,也是彝族传统文化展示会,而且成为外界了解那坡、宣传那坡、发展那坡的窗口。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服饰。彝族的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在四天的跳弓节节庆中,都显示出浓郁的古色古香民族风情。彝族服饰在款式、图案和选色上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是白彝服饰式样奇特,形状多姿,工艺细腻,刺绣花纹纷繁夺目。如白彝妇女上身穿的印花胸兜上制有龙虎图腾银牌,背部戴与胸兜相连的凤凰尾带,腰部戴用榆树皮制成的绣花腰环,小腿缠三角形黑布绑脚巾等,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白彝不论男女,其裤脚都有宽短的特点,据长者说,这是过去彝族先民为了便于捕猎、劳作、征战而制作的。如男子上衣制有八只口袋是为了便于装子弹用,女子的凤凰尾带起到防身作用。红彝村民上身穿黑红相间衣服,下身穿蓝色或黑色的裤裙,男的头缠黑头巾,女的头缠黑白头巾。白彝、红彝妇女都配有银项链、项圈、手镯、耳环、头簪等银质首饰。 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族民间器乐。彝族民间器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凸显时代特征和相对的稳定性。主要有锣、鼓、箫、口弦、三弦、葫芦笙等民族器乐。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2.jpg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彝族民间歌舞。彝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颇具特色,并带有丰富文化内涵,展示出本民族的独特性。其舞蹈有葫芦笙舞、木鼓舞、木棍舞、大刀舞、铜鼓舞、彝胡舞、花扇舞、盾牌舞、铜线舞等。尤其是《铜鼓舞》、《伍笙舞》是一种生产生活习俗舞蹈,它有娱乐、喜庆的功用和目的,在四个彝族聚居地流传。近年来新挖掘的歌伴舞《金竹情缘》、情歌对唱《兄妹相会》、《葫芦笙歌舞》等,这些歌舞表演成为彝族珍贵的文化遗产。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彝族毕摩。那坡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又称腊摩、师公、祭司、族长有之。毕摩通晓彝族经诗,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和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彝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表明了他们对彝族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达腊彝族现任的毕摩已有第50任,每一任都有25年以上。从毕摩的任数可见彝族悠久的历史和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彝族建筑。彝族的民居主要有竹木结构、木瓦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整个架子呈三层楼三开间的格局。下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存放粮食。屋前檐外有用竹木搭成的晒排,从正门进入厅堂左侧设有卧室,厅堂正中靠卧室的板墙前设有祭祖神台,神台前是餐桌,厅堂右侧设有火塘。2009年以来,四个彝寨共实施危房改造113户,占总户数358户的31.56%。其中,达腊屯87户,已危改42户,念毕89户,危改5户,者祥126户,危改34户,坡伍56户,危改32户。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保护传承彝族民间文化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几年来,那坡县高度重视支持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建立有自治区、县两级“非遗”保护名录2005年以来,那坡县抓住自治区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机遇,积极组织申报一批彝族民间文化项目。彝族跳弓节、祈雨节首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1月,彝族跳弓节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月,那坡县彝族方阵参加“龙腾百色闹元宵”大型民族文化旅游节展演获一等奖。2013年8月初,达腊彝族业余表演队代表广西彝族到云南昆明楚雄武定县参加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赛装赛美比赛,展演的歌伴舞《金竹情缘》荣获红马璎奖。2014年1月8日,达腊彝族大祭司(腊摩)梁庭支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文化传承经费补助3000元/年。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编篡、出版一批彝族民间文化作品。一是那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把彝族民间文化真实地写入地方县志,使彝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二是编篡、出版了一批彝族民间文化作品。那坡县在2001年5月,对红彝“祈雨节”的金竹竖笛舞曲、白彝“跳弓节”的铜鼓舞曲和葫芦笙舞曲进行采集挖掘,并编入中国民族乐器曲集成广西卷、百色分卷—那坡县册。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注重彝族民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6.5万元,在达腊彝寨建起风情园区、文艺排练场、民间文化舞台、族祭宫场地硬化等基础设施。2014年12月县民族局投入14万元对念毕彝寨旧跳弓场进行改扩建,对保护和传承彝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重视支持彝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一是县委、县政府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深入彝寨采风,反映彝族在生产生活及节庆中形成的民间舞蹈、乐器和跳弓节庆专题片拍摄等工作,使彝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较好地保护。二是县政府文体、民族部门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彝族群众举办跳弓节、祈雨节活动。特别是2014年5月县政府从县财政帮助解决3万元支持广西彝学会在那坡县召开彝区旅游文化座谈会暨“跳弓节”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彝族传统节庆代代相传,千年不衰。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几年来,那坡县彝族民间文化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虽然前来观看跳弓节、祈雨节的人们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非遗”失传现象严重,活动项目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单调,远方的来客多半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其主要原因: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44.jpg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那坡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流失。一是彝族民间艺人急剧减少,后继无人。近十年来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加上腊摩选拔机制原因,后继无人。就目前来看,能够完整地吟诵各种风俗礼仪经词的人没有几个人了。彝族没有腊摩,跳弓节就无法举办。如念毕屯因没有腊摩,跳弓节停办了8年。白彝还有七师七老,但红彝仅有一名巫师。二是彝族民间器乐手也渐渐趋于绝后。目前一二个寨子还有一两位乐手能敲打铜鼓,吹奏葫芦笙。有的民间器乐,如彝箫、彝胡、口弦、三弦,如今除个别60以上年纪的老人还会演奏一点外,50岁以内的人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本民族的传统乐器。三是竞技性体育活动趋于消失。昔日在跳弓活动场上,都有数场矛与盾相交、锤与板相抗的比武场面,再现或演示本民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和作战情景,如今已失传,没有这种场面出现了。四是传统内容无形之中被简化。随着仪式的减少和民族祭司相继辞世,那些故事性和传诵历史的内容,则有意无意被省略掉。这样,昔日体现本民族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迁徙历史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经词,便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五是原生态传统文化开始变味。近几年来,特别是每年的节庆活动,随着形势的发展,加上负责承办节庆活动的组织者缺乏认真研究,彝族民间文化内涵挖得不深、不透,呈现大众性文艺节目过多,原生态民间歌舞少,失去了吸引力。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传统节庆传承难。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彝区贫困面大,经济发展滞后,致使传承民风民俗文化难度加大。如跳弓节和祈雨节,每年在公共费用方面都需要花费上万元,节日承办者(麻弓哥、弟)也各需花费上万元。虽各户捐赠一些钱物,但随着市场物价飙升,入不敷出,造成每年大祭司占卜出的节日承办者出现拒绝承办现象。彝族跳弓节没有麻弓领办,节日活动也无法进行。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传统节庆活动场所还有待完善。者祥屯的跳弓场和坡伍屯祈雨场还未得到扩建硬化。此外,以达腊为彝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示范点,还没有“非遗”陈列室,这将影响彝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缺乏展示平台。有关部门对彝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方面,组织当地彝族歌舞队到省、市内外交流展演活动少,使民间文化资源未达到充分利用,发挥不出它的功效,体现不出它的价值。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族民间工艺趋于失传。建筑、刺绣、雕刻、铸图、蜡染等民间艺术逐渐后继无人。特别是民居建筑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机制,致使出现起建“火柴盒”式的钢筋混凝结构土洋房,失去了彝族民居原有建筑风貌。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55.jpg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那坡县彝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适时出台彝族传统文化发展规划,为加强彝族民间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彝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加强彝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议县人民政府适时出台我县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划,作为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大措施,真正从源头上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借鉴隆林县做法,出台关于规范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把四个彝族屯每年开展跳弓节、祈雨节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解决彝族传统节庆经费困难的问题。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彝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发展。1.建议县人民政府设立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基金,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支持力度,使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成立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研究室,深挖彝族民间文化资源。彝族历史上频繁迁徙,受地理、生产、环境的影响,因而现存彝族传统文化少,只有保护好才能进行传承、利用和发展。建议在县文化馆成立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研究室,重点加强对彝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和整理,肩负起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一要加快对彝族古歌文化、情歌、民间故事等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二要加快对彝族服饰文化的收集、整理、定格、归类和展示。3.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培训,确保后续有人。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祭司及继承人,这是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培养当地民间歌手、乐手、工艺制作人员。因此,建议县人民政府民族、文化部门加强对彝族文化传承人以及后备人才的培训指导,保证后续有人。让善于团结彝族群众的“七师们”成为民族团结的带头人。4.加大对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投入倾斜,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堂中。建议县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把彝族民间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在彝区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种活动中要经常开展文艺汇演、山歌比赛、体育竞技等活动。开设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班,如铜鼓舞、葫芦笙舞、彝族山歌、刺绣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同时,推广彝族特色校服,培养学生对彝族文化认识和热爱,保证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多措并举,多部门配合,在帮助特少数民族恢复民族节日、民俗文化上发挥光和热。一是添置民族乐器和道具。彝族文化艺术活动少不了民族乐器,诸如铜鼓、葫芦笙、大彝胡、铜铃、花扇、民族礼服等,都需要不断添置。建议县文体、民族部门给予扶持。二是在保持原生态歌舞传承方面要给予督促指导。建议县文体、民族等部门,每年在彝族开展跳弓节庆活动前,深入彝区指导,保持反映彝族古代生产生活的歌舞。对已失传原生态祭祖经词的坡伍红彝,邻近越南红彝有保存,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帮助取经为坡伍红彝所用。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彝族民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议县政府要整合扶贫、民族、文体等部门资金,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发展白彝、红彝独特文化景点,使彝族民间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一要解决一个场所及舞台问题。念毕、者祥、坡伍三个彝寨需要扩建硬化跳弓场、祈雨场及新建民间文化舞台。者祥屯需硬化占地600平方米跳弓场、建设文化舞台、观众席凳、公厕等。二要以达腊屯为示范点,创建一个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便于陈列展示彝族服饰、乐器、生产生活用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彝族民间文化传承奠定基础,以教育后代。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积极创造条件,为彝族民间文化展示搭建平台。要充分利用彝族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开发工作,探索开发彝族旅游产品,让更多的彝族民间文化、产品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但增加彝族群众的收入,还促进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创建彝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示范点。我县彝族传统民居现存量为245户,占彝族总户数68.44%。按照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将彝族聚居比较集中、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列为彝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示范点。通过整合部门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富有彝族特色的项目,使彝族村屯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民族关系日益和谐,助推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此,建议县住建、国土、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划制定适合彝族传统民居改造方式、方法。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an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广西彝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