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徐莉 廖宁燕: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作者:徐莉 廖宁燕 发布时间:2021-01-06 原出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年第2期 点赞+(

摘要:婚姻习俗涵盖了一个族群的宗教、观念、习惯法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核心内涵,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其群体的人生态度、性别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彝族的婚姻习俗是这个古老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华,是彝族传统文化及彝族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彝族的婚姻制度、说媒订婚、婚姻缔结等方面完整地把彝族 “原生态”婚姻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彝族婚姻习俗存在与演进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和谐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的承载,提出新时代婚姻观、性别观及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当代选择。
关键词:彝族;婚姻习俗;性别平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女性现状与因地制宜脱贫政策研究”(12BMZ080)成果之一。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巍山彝族婚礼 韩勇林摄)

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老民族之一。自公元前2世纪到现在,已经是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原始宗教文化、原生态音乐歌舞艺术、原生态服饰工艺文化、雕刻绘画艺术等都是值得我们探究和保护的宝贵遗产。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达到871万,次于汉、壮、回、满、维吾尔、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的居住状况为大分散、小聚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人口最为聚居的地区。[1]这些地区大部分为地理条件复杂的高寒地区,群山耸立,峡谷纵深,环境恶劣。勤劳而勇敢的彝族人民在这里长期劳作、繁衍、生息,并且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是个体间连接并组成社会网络的重要形式。《礼记.昏义》中这样论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国内外的人类学家对婚礼习俗有着广泛的研究。在凡· 吉纳普看来,婚礼仪式属于 “通过仪式”,即个体生命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而举行的仪式,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行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婚礼习俗可以实现社会关系建构,拉德克利夫· 布朗则认为婚礼习俗可以重新调整社会结构。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指向婚礼仪式的社会功能。本研究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出发,重点考查彝族婚姻习俗对个体的教化功能。为此,笔者对凉山州宁南县的彝族乡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此地的彝族自称 “诺苏”,大部分来源于古彝族后裔 “古候”和“曲涅”两支系,另一部分是从云南省昭通地区和毗连的普格、会理、布拖、德昌等县迁入。据考古表明,彝族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在宁南栖息,是这里的 “土著”民族。[3]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代表着某个群体的社会感知和认同,起着规范、调节人们婚姻关系和社会联系的作用,因此成为人们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婚俗中蕴含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礼仪道德等,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也体现出其民族认同,对群体有着很大的影响。民主改革后,凉山彝族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父权家长制、家支制度和等级制度等受到巨大冲击,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婚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对于配偶的选择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主要为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婚等几个方面:(1)同族内婚,指将配偶的选择限制在本民族的范围之内,禁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彝族旧奴隶社会,有严格的血缘区别,彝族不能与其他民族进行配婚。如果与其他民族通婚,会被视作违反婚姻禁忌而受到惩罚,重则处死。通过访谈得知,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关系日益融洽,旧的思想观念也慢慢改变,各民族通婚的现象逐步普遍。(2)等级内婚,指配偶的选择必须是同一等级。这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在婚姻形态上的反映。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及高贵血缘,实行等级通婚制。在彝族旧奴隶社会,按生产资料的占有和 “血统”分为五个等级:土司、黑彝、白彝、“蒙祖日”和 “呷西”。后面三个等级都是被统治阶级,根据笔者的调查与访谈,这样的等级内婚制度在目前来说仍存在。(3)家支外婚,指只能与本家支以外的成员成婚。这样不仅维护旧社会统治阶级的高贵血统,还可以加入新鲜血液,使得后代身体素质及聪明才智等健康发展。被访者赵某表示,彝族人认为内婚就像乱伦,在旧社会是要被鞭打分尸的,如今虽没有这样的酷刑,但仍保留有家支外婚的习俗。(4)姑舅表婚,指姑姑家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舅舅家的女儿也要首先考虑姑姑家的儿子。改革开放以后,恋爱观、婚姻观等逐渐发生了变化,自由恋爱的趋势明显。彝族婚姻习俗的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说媒

彝族婚姻比较看重对方是否健康勤劳善良。父母一般帮儿子打听勤劳能干的女孩子,给女儿物色聪明善良、身体健康、人品好的男子。一般男方父母平时就留意谁家的女儿不错,就带着媒人和孩子去看看,这也相当于说媒。如果男女双方都情投意合,女方一般要宰猪招待 男方。彝族所谓的 “媒人”一般是找能说会道的,德高望重的亲戚作为中间人,普遍为男性。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偏远的彝族地区也逐步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如今双方媒人一般是互通电话,为自己的一方说好话,最后说好礼钱。另外也要算好订婚的日子。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订婚

彝族订婚较 早,有订娃娃亲的,一般多选在13、15、17岁等单数为吉数。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高额彩礼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嫁娶,男方需付给女方身价钱,不给身价钱就不能结婚。订婚时男方带上礼钱。如果家里有钱,就把说好的礼钱都带上,如果没有,可以先拿一部分,带上亲戚,一般是单数,不过有的地方是双数。彩礼已经成为彝族婚姻中男性一方的主要经济负担,也 是 女性青年 衡 量自身价 值的标准。家支势力强弱、家庭经济贫富、女方是否初婚、貌美、能干、有文化影响身价钱的高低。[4]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位被访谈的对象,送出或收到彩礼有8万到20万不等。彩礼 一般需双方商量,城市的、文化较高,条件较优越的,给出的礼金或收到的礼金相对农村会高一些。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泼水抹黑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订婚那天,男方与其近亲带着彩礼钱和礼物去女方家,以 前一般送糖、烟和酒,男方的人一进门,女方就向其泼水,就是再冷也要泼,男方也可以还击,泼到大家都湿透了才停止。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然后就是抹烟灰,现在住在城里的一般都改为抹鞋油。之后就围坐在一起烤火,烤乳猪、烤羊吃。3.喝订亲酒吃饭的时候男方先吃,女方的亲戚按照从长辈到小辈的顺序敬男方酒。等大家聊天之后,由男方中的一个晚辈将聘金给女方的父母。聘金可全付,也可以先付一部分。喝完订亲酒,表示正式订婚。如果男方给礼钱,那么女方要返还一小部分作为男方回去的路费。晚上一般会有一些活动,女方也会宰羊招待。客人走的时候要送啤酒,一般是六箱,另外还有两个羊腿。女方结婚请客是不能收礼钱的。订婚以后就请毕摩占卜,要男人和女人以及两方母亲的生辰八字,算好日子以后,一般毕摩都会在结婚当天转羊脑壳,念咒语去除不幸和晦气。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婚礼

1.禁食外住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传统的彝族婚礼中,婚礼举行的前几天,新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甚至不准吃喝。这种 “新娘饿食饿水”的习俗主要来自彝族 “虎妻”的传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在送亲的路上解大小便,彝族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现在也还有禁食 这个习俗,但一般会有女方亲戚偷偷拿一些糖或鸡蛋给新娘吃。如果占卜婚事不是很顺的,新娘在出嫁前一晚不能在自家住,必须到外面住。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哭嫁招魂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嫁时,新娘一般都要唱 “哭嫁歌”,表达新娘对父母的感恩、对亲人的不舍及离家的哀愁等情感。新娘的母亲和姐妹会伤心哭泣,周围的亲朋好友听到歌曲都不由得落泪。出 嫁前还需要会 “招魂”的毕摩或长辈为新娘 “招魂”:拿一只公鸡边触碰新娘的头、肩膀等身体部位,边念劝诫新娘今后要勤劳、孝顺及祝福婚姻幸福美满等唱词。新娘出嫁要戴盖头布,以花色布制作。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送亲迎亲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送亲都是走路去,只有新娘一人骑马,现在有摩托车,方便了很多。送亲队伍由女方的男性亲戚组成,哥哥、弟弟、叔叔、舅舅是一定要参加的,因为男方要给他们打发钱。送亲队伍到了男方家以后,会在不远处找块空地坐下。这时男男女女都会过来沾沾喜气,看看新娘子。小孩最高兴的就是可以拿到糖吃。男方这时会拿烟酒招待送亲队伍,待男方的母亲给新娘梳头以后方才进屋。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宴席活动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待毕摩念完经后,新娘进入主厅在角落坐下,直到天黑都不能随意走动,也不进食。待到快天黑,由男方母亲端些饭菜给新娘吃,之后新娘便由男方的姐妹陪同到厢房住或到邻居家住。在宴席上,男方宰猪宰羊,都切成坨坨肉。一般用簸箕,中间放肉和菜,最外一圈放米饭,所有的人都是拿马勺吃饭。以前没有敬酒的习惯,现在有的会由男方敬女方亲戚酒。饭后在厅堂内或院子里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堆说话比赛,弹弦子、唱调子、跳达体 舞 …… 第二天有 赛马,摔跤,抢酒壶,甚至还有抢羊、抢牛的活动。现在有唱流行歌曲的、有唱山歌的,还跳踢踏舞、现代舞等。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婚后

1.新娘回门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新郎家还要继续宴请宾客。天还没亮,新娘与其娘家亲戚便早起到附近没人的地势高的地方坐着烤火。男方家会送去酒、肉等吃的,如果彩礼钱还没有给完的,这时候必须要商量好什么时候给,怎么给。然后说好新娘回来的大概时间,之后新娘便随亲戚回娘家去了。回门的时间一般为三五天,回夫家的时间也要经过占卜,选择良辰吉日,由几个男性近亲送新娘回夫家。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坐家安家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视新郎新娘的年龄,坐家的时间不定。坐家期间,彝族年或过节、男家有宗教祭祀活动,新娘须参加。夫妻都成年后,新郎家便派人接新娘回家安家,开始真正的婚姻生活。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相处禁忌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媳妇的头发必须用头帕包好,不能让公公、男方的弟兄看到。这样的风俗在农村仍保留有。另外,媳妇与公公、男方的哥哥弟弟的相处必须要谨慎。在访谈中,陆某说到如媳妇与公公在同一屋,必须拉开距离或回避,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也不能随便开玩笑,如在路上公公迎面走来,媳妇须绕道走。甚至有翁媳在独木桥相遇,媳妇只能跳河的故事。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离婚

在访谈中被访者都谈到彝族的离婚率很低。彝族解决婚姻问题 一般有自己 的习惯法。离婚,在其看来是一件容易引起家支械斗的大事。婚姻的缔结可以使两个家支交好,婚姻的解除也会导致两个家族间的关系破裂。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都会极力避免出现婚外情等情况。为了避免出现两个家支间的械斗,或为了保持自己和家支名誉,女性一般会产生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即使婚姻关系不和谐也不会离婚。一旦离婚,不仅自己会被耻笑,家支也会蒙羞。若男方提出离婚,须给女方较厚的解聘金。若是女方先提出,一般按一比二赔给男方。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婚姻习俗中的观念承载

当代彝族婚俗仍有浓郁的传统特色,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着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婚姻习俗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约定,更是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念和民族认同的维系。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观彝族相信神灵在主宰大自然。巍峨的高山、陡峭的悬崖、湍急的河流、神秘的森林等在他们看来都具有神秘的自然力量。他们相信自然界都是 “万物有灵”。日、月、山、石、水、火、木等都具有灵性,能够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 “火”的民族,相信火可以驱除一切不幸的邪气。在神话故事、宗教仪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体现出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对于火的敬畏与崇拜,与彝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其大部分住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火在人们的生产与生 活 中起了十 分重大的作用,照明、取暖、煮食等都离不开火,另外由于彝族地区偏远封闭,对于火的力量感到神秘而无法控制等,火逐渐被人们神灵化。彝族人说媒一般是在火塘边进行,订婚泼水抹黑后也都聚在火堆旁烤火聊天;婚礼举行当天,为驱除不幸的邪气,为婚姻带来美好祝愿,人们通常会举着火把走在送亲队伍前面。彝家的火塘火势也会烧得十分旺;新娘进屋后也会在火塘边的角落坐定,婚礼当天晚上,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围着火堆对歌、进行场面说等活动。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在彝文古籍 《六祖史诗》中 “人祖水中来,我祖水中生”; 《梅葛》中说 “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查姆》中说 “水中姑娘儿依得罗娃,造出人类第一代祖先”。[5]这些都是彝族先民对于水崇拜的神话故事,水生成并延续人类的生命,水在彝族原始的自然崇拜中便有了生命力和生殖能力的意义象征。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订婚泼水是其民族的一大婚俗特色,这样的风俗可以增添婚礼的情趣,营造喜悦的婚嫁气氛,在订婚仪式中,男方一进女方的家门,就会被泼水,直到全身湿透才作罢,这样的习俗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是认为水能洗去污秽,预示新人婚后能幸福美满,子孙后代如水般源远流长。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 然是一体的,万物是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6]对水、火、太阳等的崇尚,体现出彝族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这也折射出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崇拜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崇礼尚德的道德观

在彝族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婚姻习俗是彝族崇礼尚德文化传承的纽带。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的缔结是关系个人人生的大事,对于家庭和家族来说都很重要。父母、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年男女进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道德伦理训导,教其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同样作为婚礼的参与人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彝族人伦关系的核心,是 处理好父 亲、母亲、兄弟、子女 等 关系,为人父母要宽厚慈爱,为人兄长要宽容有礼,为人妻要忠贞温顺。彝族婚礼要经过择偶说媒、纳聘订婚、占卜择日、送亲迎亲等程序,泼 水、抹黑、敬酒、禁食、占卜、哭嫁、迎亲、对歌、赛马等礼仪形式与婚礼活动不仅代表彝族璀璨的文化,还以其社会参与和民族心理构成的形式对其群体长期发挥着道德教育作用。[7]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团结互助是彝族教育子孙后代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管哪家有喜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一人有事百人帮”是彝族常说的一句话,这样的团结互助的品德 早 已渗透 到其生活中。婚礼中,左邻右舍帮忙杀猪宰羊宰牛,齐心合力,为同胞的喜事尽自己的一份力。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择偶主要注重女子是否勤劳善良、心灵手巧、节俭持家,男子是否勤劳勇敢、奋发上进。双方相亲时,会试探对方的才干和品德。勤劳俭朴是彝族人的传统美德。彝族从小就要学会煮饭、喂马、背水、种烤烟、玉米、马铃薯等,女孩还要学会织布、绣花等女工活。婚礼的说唱词、民间歌曲、婚礼场面说等都包括大量的民间艺术、训导育人的内容。在婚礼赛歌时,女方会唱到: “我家的阿咪子姑娘哟,是村前村后村左村右有名的养畜能手,品貌出众,心灵手巧又勤劳。” 男家对唱道:“我家的小伙子哟,是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承认的种地好汉,科技兴,农英俊又勤奋”等。这些民间艺术都在对下一代进行勤俭持家理念训导和勤劳习惯的养成教育。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浓郁炽热的艺术审美观

各种文化符号不仅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给予了人们美的享受,传达了节日的喜悦,更是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其地方性审美体验。凉山彝族婚礼服饰的式样、格调、色彩、图案,歌曲的旋律、歌词,舞蹈的动律、语汇、形式等都是彝族文化的体现,给人独特的文化感受和熏陶。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以黑、黄、红三色为主。黑色代表高贵、尊严;红色象征热烈、吉祥;黄色体现光明、美好。在彝族的迎亲仪式中,新娘常常撑着黄伞进入夫家。我们从服饰也可以感受出彝族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彝族的男子头部一般缠绕青帕,目前很多地方的彝族均剪为短发。上衣是黑色偏襟、齐腰的修身短褂,领部为红色高领,肩部、衣襟均有黄色卷曲的太阳纹及银饰品等装饰物;下装为青蓝色宽大的收脚裤。年轻女子头戴青色绣边三角帕或是毛巾,中老年妇女则一般是头缠蓝色的头帕或戴大圆顶帽;上着偏襟高领,肩部、袖口、衣下摆均有各色太阳纹、火镰纹装饰的衣服,下穿以黑、红、黄为主色调的彩色百褶裙;戴银制的耳环、手镯。[8]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姑娘稍长就要学习哭嫁,并因此学得知识、学会唱歌。而姐姐们的哭嫁仪式是她们学习见习的课堂,歌词和声腔韵调是她们学习的内容,哭嫁的姐姐们是她们最好的老师。歌声潜移默化引导着人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民族艺术。哭嫁歌除了反映旧社会妇女对不幸婚姻的哭诉、渴求美好爱情和自由的婚姻外,还有就是表达离开父母兄弟姐妹的悲伤之情以及对不能报答父母恩情的愧疚。娶亲歌中通常是即兴演唱,演唱内容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某人某事,或是高山大海、历史文化等,涉及面十分广泛。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及愿望,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彝族用优美的舞姿、欢快的律动歌唱美好生活、颂扬甜蜜爱情以及对婚姻的良好祝愿。凉山彝族世居山区,其舞蹈文化受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婚礼等集体活动中,多以围着火把跳达体舞,此种舞蹈动作简单、参与性强,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在节奏感较强的彝家音乐中共享喜悦。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上,腿部动作多于上身动作,且腿部是主动部位,上身是协动部位,动作简单,节奏欢快,舞姿活泼大方。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婚姻习俗的当代思考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高度重视彝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等工作,对贫困计生户给予照顾政策,转变其生育观念,加大科学文化及法制等的宣传,贯彻 “男女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这使得凉山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彝族女童开始走进学校,接受平等、独立、自主、开发等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身权利和利益,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现代女性。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婚姻习俗的传统遗留

《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践行,彝族地区传统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姑舅表婚等婚俗逐渐发生变化,既有旧制度的传承,也有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旧制度的残留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地区仍保留着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家庭中大多为父权制,一家之主是父亲,母亲没有发言权。在婚姻习俗中,仍然能够看到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先婚等婚姻制度的残留。这些旧制度对当代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男尊女卑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的男尊女卑、早婚早育等观念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步改变。但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彝族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的现象。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宗教信仰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 “万物有灵”为基础,表现为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的原始宗教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使得他们对待世界、对待社会的思维方式带着浓厚的神秘气息。毕摩是彝族人民心中神秘的智者,彝族古老的文化主要靠毕摩传播,这也形成了彝族独特的毕摩文化。在婚礼中,占卜、招魂、泼水、禁食等都是其宗教信仰的体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提高,使得彝族人民思想逐步科学、开化。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婚姻习俗的当代选择

在婚礼上开展各种婚俗活动,并通过此活动传承礼仪、道德,传播知识、智慧,促进个体间的沟通等,婚礼发挥了独特而广泛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辩证看待彝族的婚姻习俗,扬弃地继承彝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及教育传统,注入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内容,引导建设彝族新型的婚姻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辩证看待彝族婚姻习俗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发扬继承婚姻习俗中积极的因素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习俗是社会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彝族婚礼服饰款式多样,给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及美的享受,服饰图案折射出彝族对大自然中火、太阳等的原始崇拜及古老的神话世界,对红、黄、黑三种色彩的运用体现出彝族对生命的理解;彝族婚礼中赛歌斗智、婚嫁场面说等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及丰富的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道德礼仪等知识;婚礼中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增强体质,加强交流;音乐舞蹈是民族的宝贵艺术文化,彝族婚礼中的音乐旋律、歌词,舞蹈表现形式等都是值得民俗文化研究者们考究的重要方面。在社会变革中,彝族婚姻习俗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发扬健康良好的习俗,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改进淘汰婚姻习俗中消极的因素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凉山彝族旧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父权制度的影响,其婚姻习俗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如买卖婚姻、等级内婚、早婚多育等习俗禁锢人们思想,限制彝族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男尊女卑、高额身价钱、彝族女童教育机会少等问题,影响彝族妇女合法权益的实现,阻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须在辩证认识彝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健康良好的婚姻习俗,摒弃对人们身心不利的陋俗,为民族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环境。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积极建设物质精神文明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提高生活质量彝族聚居的地区多为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地势险峻的贫困地区,而凉山地区是四川省贫困面最大的区域,人均年收入低,生活质量差,观念相对落后。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科技文化的普及,彝族地区逐步由封闭转为开放。政府在重视科学文化宣传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同时,还应结合扶贫开发政策,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转变其婚育观念,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凉山作出积极贡献。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宣传科学法制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科学文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应以多种形式把现代文明传播到大山深处。向广大彝族同胞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法律观念和意识,让彝族人民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婚姻主权,改变择偶观、生育观,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婚育观。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关注民族教育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民族教育抓起。在现代主流文化的传播的同时,还应在教育内容中呈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统一,培养青年一代对祖国多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尊重文化差异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现代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彝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在排斥与融合中以自身的轨迹发展、变化。在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尊重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学会保 护 各民族的 优秀文化,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各民族携手,才能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传统民俗对现代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传统民俗的教育智慧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民俗事象所蕴含的教育智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 1632 年夸美纽 斯《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的论证为标志,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而在现代学校教育出现以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年轻一代的文化滋养许多方面就是源自民族民间习俗。传统的民族民间习俗在教育观念、教育机制等方面至今在民间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浸润功能,有着独特的现实价值与研究价值。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传统民俗是现代民族教育理论构建的根基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代教育理论的出现,如果以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也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目前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许多的研究视角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比如关于双语教育问题、民族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未来走向的研究等,面临着不少的困惑及难以解决的阻碍,隔断了当代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与传统民族民间教育理论间的根脉。实际上,传统的民族民间教育智慧是当代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根基,同时也是解决当代民族教育实践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深入研究民族民间教育的实践及其所伏藏着的教育智慧,对于当前解决民族教育实践问题与当代民族教育理论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B4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
[2]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 [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1.
[3]宁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南县志 (1985-2005) [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49.
[4]冯敏.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问题研究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7):157.
[5]陈鸿,张纯德.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水文化保护水资源———以彝族 水 文 化 为 例 [J].思 想 战 线,2011,(s2):11.
[6]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M].北 京: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29-130.
[7]陆文熙,陆铭宁.凉山彝族传统婚姻礼仪中的德能教育 [J].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科 版 ),2006,12:30.
[8]宁南县公众信息网,http://nn.lsz.gov.cn[EB/OL]2010.

原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年第2期,原刊责任编辑: 陈育。
作者:徐莉,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冯溪歌。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