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彝文碑刻的孝文化内涵分析
摘要: 孝文化是倡导人们修养品行、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千百年来在中华各民族间传承和发展着。云南彝文碑刻作为一种实物史料,记载了诸多的孝道行为,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探究,分析孝文化内涵,包涵孝之以聚、孝之以德、孝之以礼等,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感恩教育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彝文碑刻;孝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及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14XTQ007)。
中国提倡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维系家庭关系、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作用,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伦理标准,是千百年来所倡导的道德修养。云南彝文碑刻记载着大量的彝族祭祖、丧葬等孝道活动,虽然这些活动有愚昧之处,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彝族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碑文所记载的孝文化有利于个人道德素质培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一、彝族孝文化产生与发展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孝文化作为传统美德,内容极为丰富,恪守孝道不仅是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更是一种社会规范。
彝族孝文化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并通过祭祖来表达对祖先敬仰与缅怀。祭祖是全宗族集体举行的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祭祀,目的在于祭奠和超度先人亡魂。他们怀着虔诚之心对待祖灵,每逢有重大事件发生,都要举行祭祖活动,对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恩,这是彝族“孝”产生的根源。祭祖活动被视为子孙后代应尽的任务,也是衡量子孙是否尽孝的标准。
云南彝文碑刻中记载着大量彝族祭祖事件,如《罗婺贤代铭》,该摩崖是我国现存较好的长篇彝文碑刻之一,记述了武定彝族凤氏土司政绩碑。碑文四次提到祭祖活动,可见祭祖的重要性。碑文所记载的其中两次祭祖与继位有关,如:“普角矣根继,祖佑子裔盛,吉年择吉日,备足诸献礼,恒吐取福水,祭祖举盛典……阿慈普矣承,不失其基业,政通创盛史,裔昌赖祖恩,硕作取福水,盛曲祭祖灵。”①碑文中所记载罗婺部两位土司继位时举行的祭祖活动,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及感恩,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和昭告所属部子民等目的。另外两次祭祖与庆祝战功相关:“普嘎阿杜继……甲坚声威壯,戟利告捷归。功成业更兴,全托祖庇佑。恒吐取福水,盛典报祖恩……阿杜益弄承,沿袭尽忠心,吉日奉征战……筹办举盛典,珀来取福水,众族齐欢聚,诸物皆齐备,牺牲祭礼全,祭典盛空前。”②碑文中的两位土司在位期间,先后奉朝廷之命出征取得胜利后,为了表达感谢,告慰先祖,决定进行大规模祭祖活动,既感谢祖先,又告慰亡灵。
彝文墓碑是最能反映彝族孝文化的实物史料,这些碑刻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其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实施的移民和“改土归流”政策,使汉文化在彝族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儒学作为中央政府思想统治工具,伴随着汉文化的推广,使彝族孝文化得到发展。在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彝族的风俗也在渐变,其中丧葬制度变最为明显,由原来的火葬被改为土葬并产生了大量的墓碑。这些彝文墓碑都记载了彝族孝祭祀祖先、礼葬父母的事件。如《己梯彝族凤氏祖茔墓碑(道光六年)》中记载:“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精心修建座父母福墓。”③从碑文看出,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彝族孝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彝族孝文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敬畏自然与鬼神,表现为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的一种尊祖敬宗活动。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彝族孝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其从对祖先的敬畏、追念等发展到维系家族团结与和谐、奉养父母等伦理行为。
二、彝族孝文化内涵
彝族的孝文化增强了血缘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社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情感表达、道德标准、社会秩序及人际关系等。
(一)孝之以聚的文化内涵
彝族有着浓重的家支观念,祭祖是增强感情交流、促进家支和谐的重要活动。彝文碑刻记录了彝族在家族分支、定居等重要事件中举行祭祖活动,举行这种盛大活动既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又祈求祖先的祝福,同时能增强家支的凝聚力。
1.分支祭祖。根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在六祖分支时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意为表达对先祖的尊敬与缅怀,走到何方都不忘祖先。这个活动流传了下来,以后每次家族分支时必然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对家支血缘的认可。如《安姓籍贯源流碑》记载道:“安娥从官渡到汤丹祭祖分支,子孙发达兴旺……一支到施布戈来村,做过一次分支祭祖,分出一支拖得禄嘎居(多素村),也做过一次分支祭典;普荣斯姆子孙在摆木到高山下取白海福禄水,做一次一支祭祖,普赫多素木后裔在涛聂高山南边取福禄水,做一次分支祭祖,期促目苴后裔。我们在翁所山山坎下取福禄水,做一场分支祭祖,因报效祖妣恩情,子孙发达兴旺。到翁所山核桃树下取福禄水,祭祖分支为止,这是戈氏族的族谱分支情况。”④该碑文中记述了安姓彝族在分支时,举行七次祭祖活动,以虔诚的态度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与缅怀,并为之尽孝的心愿。
2.定居祭祖。彝族认为能够迁居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是祭祖尽孝后,得到祖先保佑的结果。如元谋县凉山乡巴士者村的《元谋巴士者阿申夫妇墓碑》记载:“福地在月出方,可观猴鸡(西方)地。左为马蛇(南)地,右为猪鼠(北)地。黑栗树以汲福禄水,七代共一斋。”⑤意思为在祖先的庇佑下,阿申家族七代人能共同生活在一个好地方,因此特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从以上碑刻中可以看出,分支与定居的祭祖活动既是追忆先祖、尽显孝道,又是加强家支间团结的一种仪式,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民族凝聚力。
(二)孝之以德的文化内涵
《孝经》有云:“孝者,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尽孝是人应该有的自然的行为;孝也是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表现。彝族有着厚重的家族观念,其孝文化的核心便是家族伦理,认为孝是为人之道,其中孝敬、奉养父母是最为重要的。
在《木的黑彝族高氏祖茔墓碑》記载着:“自古人之道,以孝为先;缅怀和报答父母恩德,特选吉穴迁建此墓。” ⑥碑文包涵两层意思,首先,以孝为先是千百年来的做人之道,这与儒家所倡导的百善孝为先不谋而合。其次,彝族认为替父母建墓立碑是尽孝的表现之一,目的是缅怀和报答父母的恩德。
在《法土窝彝族李氏祖茔墓碑》记载道:“父母虽然去世了,灵魂在天,随时庇祐着儿孙,父母的养育恩、庇祐情,真是永远报答不完的。作为儿孙,要永远切记。” ⑦碑文以通俗易懂的话和浅显的道理,告诫子孙尽孝是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
彝文碑刻中还反映出将尽孝视为道德修养,将会得到祖先庇护。《新村彝族杨普歹彝文墓碑》记述道:“不忘记历代的祖先,子孙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者寿命长。” ⑧该碑文教导人们要有孝的品德,不要忘记祖先,要孝敬父母,这样能使家庭和睦、家族兴旺,尽孝道的人还能得到祖灵的保佑,生活美满、健康长寿。
从这些彝文碑的记述中看出,彝族将尽孝作为道德标准来对人们进行道德培养,并将德行教化彝族百姓。碑文将“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乳”的道理灌输到彝族的意识中,把对父母的尽孝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倡导人品道德修养。这种孝文化传递着的正能量,为加强人品修养,处理家庭关系、树立良好家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孝之以礼的文化内涵
儒学提倡孝与礼相结合,《论语》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彝族的丧葬文化中,非常讲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双亲去世之时,有着各种仪式,表现对父母去世的哀思。
彝文墓碑中记载了大量的丧葬礼仪,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送灵归宗”。彝族有繁缛的丧葬仪式,他们不仅要请威望极高的毕摩念诵“指路经”,为死者魂灵返回发祥地指引指路,而且还要礼葬先辈,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孝心,这种礼节便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己梯彝族凤氏祖茔墓碑》,碑中记述道:“尊老守祖业,做事依祖规,祭祖求洁净,祖山取福水……报恩建新墓,祭奠与建墓两事一齐做全。” ⑨碑文叙述凤氏家族能遵循祖规,敬业守住祖产,不忘祖妣恩德,依时举行祭祖,贤孝子女不忘父母恩情,为报恩合力新建父母福墓,依照礼节完成了祭奠和建墓两件大事。
彝族在安葬逝者时注重各种礼节,如《花园彝族王氏祖茔墓碑》记载道:“慈母享高寿,逝去饰物全,迁居广阔地,为右成地母,为右管地,天地福道通,福降长悠悠,子媳吉居裔绵绵;畜兴谷丰长悠悠来佑。” ⑩碑刻记述了王氏母亲寿终正寝,子孙依照礼节将各种殡葬饰物准备齐全,举行隆重祭奠活动。这样做能使其母化为神灵,保佑子孙繁荣昌盛,年年六畜兴旺,获得丰收。这里要指出的是过去彝族丧葬过于繁缛、劳民伤财,既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又影响了社会风气。这与今天所提倡的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相悖。
从以上彝文墓碑记载可以看出,彝族在祭祖、葬亲等方面,将孝与礼融为一体,有利于规范孝的行为,并将这种规范从家庭辐射到家支到整个彝族社会,形成尊长爱幼的社会风俗礼仪,促进社会和睦相处。
三、孝文化的社会功能
彝文碑刻作为实物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彝族祭祀祖先、善事父母、礼葬先辈的事件,反映了彝族孝文化的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促进社会和谐
千百年来,孝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彝族有着厚重的家族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会注重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这种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 强调个体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造就了丰富的彝族孝文化。
彝族认为自古之道“以孝为先”,孝的核心是尊敬祖辈、善待父母,彝文碑刻的记载有助于把这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使人际关系和谐。彝文碑刻中孝文化的记载反映出彝族感恩之心,这些记载有助于维持彝族家庭、家族和睦相处。孝文化有着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功能,彝文碑刻所记载的彝族分支、定居、丧葬等彝族的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尽孝事实,教育着后代,传播于社会各阶层, 成为一种道德共识和行为准则。怀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为一种民族意识和社会规范,有助于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
(二)培养感恩教育功能
《孝经》强调一切道德的本源是孝,孝是一种基于人最原始的对父母的爱与敬,并由此而衍生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父母赋予了生命、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呕心沥血,所以子女要有感恩之心,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修养。因此,感恩教育是孝文化之始,彝文碑刻就具有这样德育培养的功能。
彝文碑刻记录了彝族先民的祭祖、丧葬等事件,表达他们祖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碑刻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来教育后人要有感恩之心。这些记载时刻教育着后人要心存感恩、孝敬前辈,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结晶。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本源。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发展中,部分人将利益置亲情之上,不知孝为何物,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他们觉得父母应该为子女倾其所有,而子女不把赡养父母作为自己的责任。更有甚者竟丧失人性、遗弃了老人或以怨报德、伤父弑母或干涉父母婚姻等。今天孝道的缺失,不仅是道德上问题,也是社会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要学会感恩,应大力弘扬孝文化,促进家庭和谐,以利于社会发展。
彝文碑刻包涵了丰富的彝族孝文化资源,是民族精神的特别体现,有着彝族传统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涵。借鉴利用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孝文化教育内容,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开发利用彝文碑刻资源的孝文化的教育功能,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功能
彝文碑刻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记录历史资料的作用,还起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碑刻的材质为石质,具有坚固耐久,较纸质等载体不易毁坏及篡改的特性,其记录史料真实可靠。其二,碑刻多置于户外,具有开放性传播的功能,同时受众人群多,传播广泛。正是由于碑刻的这些传播特质,承担着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与传承作用。彝文碑刻中所记录的彝族孝文化,对培养个人品德、树立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起了很大作用。
四、小结
通过对彝文碑刻的考察,可以感受到彝族有着厚重的孝文化,利用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掘孝文化内涵,提高孝文化教育,培养以孝为本的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当然彝文碑刻中所记载的孝文化有一定愚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更多蕴含着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去糟粕取精华,发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注释:
①②③⑥⑦⑨⑩朱琚元编:《彝文石刻译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第9-11页,第96页,第108页,第74-78页,第110-113页,第125页。
④张纯德、朱琚元、白兴发:《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页
⑤⑧张方玉:《武定探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頁,第131页。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张盈盈.彝族丧祭文献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20.
[3]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5.
[4]刘雪莲.中华孝文化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内涵[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5.
原载:《今古文创》2021年8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作者简介:沈峥,女,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