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云南彝族三大史诗出版始末

作者:李成生 发布时间:2019-09-07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未标题-13.jpg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奕澄 制图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优秀民族文化一定能历久弥新,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文化的整体提升,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优秀的民族经典古籍,就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石。虽然过去了多年,许多人早已作古,但发掘抢救整理出版这些典籍的人们,已经被铭刻在云南的文化发展史里,他们的不朽,是因为他们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件不朽的文化工程,彰显着老一代文化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将民族文化的抢救发掘保护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政府部门纷纷成立专门机构,国家制定“救人、救书、救学科”的政策,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彝族的3部经典史诗《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完整采录、翻译、出版的,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成果。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万物的起源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译为汉语即“万物的起源”。彝族人民把记叙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做一个“查”,《查姆》全部用老彝文记载在彝族的书面文学“彝书”和“毕摩经”中,据说原来有120多个“查”,篇幅浩大。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目前搜集、翻译、整理出版的仅11个“查”。《查姆》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只有懂彝文的毕摩和少数识彝文的人才能通读。在双柏县彝族毕摩中,保存有不同的《查姆》抄本,其中以《阿朴独姆查》流传最广。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启动《查姆》的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是61年前1958年的事。当时,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组织昆明师范学院教师和1955级的同学,组成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深入各县开展调查工作,历时8个月,取得初步成果。调查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查姆》大多有书面记载,但调查队中没有人通晓彝文,工作进展缓慢。参与调查研究的专家郭思久、陶学良在《查姆》后记中说:“后来在双柏县的底土乡访到了较懂彝文的毕摩施学生同志来作翻译,可惜他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表达较为吃力。”为此,调查队派专人教他汉语,逐步提高他的汉语水平,完成了《查姆》的翻译工作。当时翻译出的《查姆》有8000多行,由李文、李志远记录,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的主要内容为:天地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诸神的起源。以诗歌的形式,五音节一句,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不断充实修订的《查姆》出版若干个版本,研究《查姆》的文章、专著汗牛充栋,《查姆》研究成为一个专门学科。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包罗万象的“调子”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若到姚安县的马游坪村,至今还能听到郭有珍老人的《梅葛》调,她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这里,《梅葛》调是百姓生活中的盐,不可或缺,孩子能说话就会唱梅葛调,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俚语。这里是彝族史诗《梅葛》流传的腹心地区。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流传区域分布在姚安、大姚、禄丰等地,全诗分四个部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这部史诗反映了彝族人民古老的世界观,充满了认识事物的丰富想象,记录了彝族社会各时期的面貌、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闪耀着民间文学的质朴美。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一词译为汉语即“调子”,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每个部分由许多篇章组成,每一篇章都可独立存在,但每个篇章都是整部史诗不可分割的部分。《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靠口耳相传保留下来,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被一代代人加工润色,内容和艺术更加完美。彝族人民非常喜欢《梅葛》,把它看成是彝家的“跟谱”,逢年过节都要唱上三天三夜,并把会唱《梅葛》的朵觋(巫师)和歌手尊为最有学问的人。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部史诗的收集整理始于1957年,文化学者徐嘉瑞曾经倡导收集整理此诗。在姚安县委领导下,由陈继平参加,组织人力全面搜集了流传在姚安县马游坪的《梅葛》。1958年9月,在云南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昆明师范学院联合,组织了以昆明师范学院文史系部分教师和1955级学生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在楚雄州委的直接领导下,对《梅葛》等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调查搜集,并派专人到《梅葛》流传地区进行复查和搜集,形成《梅葛》的四份原始材料。这些同志与彝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了大战钢铁、秋收秋种、办人民公社等运动,和群众打成一片,熟悉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历时半年,完成搜集任务。调查队离开时,彝族群众用《梅葛》调相送:“从前我们在高山上唱歌,歌声被风吹走了;从前我们在河边唱歌,歌声被水冲走了。今天啊,我们唱的歌,毛主席派人记下来,还要印成书。”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9年1月,在徐嘉瑞先生指导下,调查组对《梅葛》进行全面整理修订,并进行六次反复修改,最后经李鉴尧先生润色,完成了书稿。当时记录在册的歌手有郭天元、字发生、李申呼颇、李福玉颇等;参加翻译的有王朝显、杨森、李映成、杨文灿等;参加搜集记录的学生有郭思久、许明学等;整理者有刘德虚、龚维顺、李树荣等同学。1959年8月,《梅葛》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至今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等多学科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基:阿细人的歌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的先基》是一部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于弥勒县西山一带彝族地区。“先基”是阿细语译音,意为“歌”。“先基”调内容基本上是固定和系统的,构成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史诗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自然现象的成因、人类的早期生活及经历的历史苦难、风俗习惯的形成等,反映出人类试图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进取精神、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也表达出彝族人民古朴的世界观,学者们认为这部史诗“既是文学,也是历史”。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1944年,光未然先生就收集整理过这部史诗,在昆明出版时书名《阿细的先鸡》。1958年9月,由中国作协昆明分会、昆明师范学院组织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深入弥勒西山一区、二区,历时两个月,对“先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队员多为昆明师范学院1955级学生,他们与公社社员一道放牛、赶马、推磨、掰苞谷、舂米、收割、积肥、挖田、堆草、算账、售货,把两位年迈的盲人歌手请到食堂吃饭,帮助他们上厕所。这些举动感动了彝族群众,把调查队员当成亲人,无话不说。不少歌手纷纷来找调查队,主动演唱“先基”,加快了搜集工作进度。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队员们走遍了“先基”流传区的几十个寨子,其中西山二区东南角深山中的多罗寨是《阿细的先基》发源地,保留了这部史诗“最古老的风貌”。资料记载:歌手潘正兴27岁时不幸双目失明,是“先基”的主要传承人,当年已经60岁,他能够把数千行的长诗完整地背诵出来,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望,很多人向他学习过“先基”演唱。他演唱的“先基”清脆、响亮,还精通阿细的各种乐器,能说流利的汉语,整部“先基”都能用汉语翻译出来。整理翻译的同志尽量忠实于原文,多方征求意见,谨慎定稿,给后人留下一部珍贵的史料。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基”内容广阔,结构庞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最古老的侍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前面的“引子”相当于“开场白”,后面的“尾声”即诗歌的“余韵”,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整部史诗形象、生动地放映了阿细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美学价值很高。史诗广泛应用了“借音格”:每句之前均有同音相引的话;“绕”的手法:先绕一个大圈子,然后言归正传;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后,点明主旨。这些手法的应用,提高了整部史诗的艺术价值。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9年,《阿细的先基》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闪耀着熠熠的文化光华。7f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云南彝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