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的传播历史,见证石林的成长变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阿诗玛》从四大作品(《阿诗玛》《逃到甜蜜的地方去》《圭山彩虹》《放羊人小黄》)中胜出,-花独艳、一花独大,成了撒尼民间文学的代表作。这与它不同时代的传播方式有莫大的关联……
1 上世纪50年代前 用撒尼彝语传播
《阿诗玛》的原创用的是撒尼语,其过程是一面创作、一面传播、一面修改中慢慢成长的。
当时的授众对象主要是讲撒尼语的彝民群体,因此,撒尼语是传播《阿诗玛》的唯一语言。
一般而言,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是用来阅读的。而撒尼彝语原创《阿诗玛》却是用来吟唱的,尽管后来出现彝文抄本《阿诗玛》,但最终还是没改变《阿诗玛》作为演唱题材的特质。
过去,彝家山寨不仅物质生活贫乏,文化生活也极度贫乏,民间演唱成了彝山文化的主流,民间演唱会为彝山唯一的时尚文艺活动。
当时的《阿诗玛》传播极其活跃,有在月光下、树荫下长辈们为晚辈们演唱;青春四射的男女青年们在情场,公房里对唱;歌手们在火把节舞台、祝米客宴会上演唱;毕摩们在葬礼上诵唱……这一切都用撒尼语进行!
撒尼彝语授面较小,尽管人们用撒尼语传播的热情很高。但撒尼彝语《阿诗玛》一直没能走出圭山,走出石林彝乡,社会影响面还是非常狭窄。
市级传承人在传授《阿诗玛》的演唱技巧技巧
2 上世纪50年代中期 用汉语言传播
《阿诗玛》的神秘存在于千百年前,为什么在20世纪中期才揭开神秘面纱?才被世人了解呢?这与用汉语言的传播功不可没。在这里,我愿把《阿诗玛》传播成功的大红头彩,稳稳戴在汉语言的强大功能上。
《撒尼四大叙事长诗》共同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追求自由与民主!那么面对四部主题相同,同为撒尼彝语民间文学作品,整理者们唯独推出《阿诗玛》?而不推其他作品呢?这与《阿诗玛》作品中具有的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有专业素养的整理者们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外,还考虑了人物形象的饱满程度,是否具有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与条件。
当时的《阿诗玛》具有了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所具备的相关要素。“阿诗玛”代表了美丽、勤劳、忠诚;“阿黑”代表了英雄、正义、勇敢;格路日明夫妇代表朴实、谦虚、善良;热布巴拉代表了残暴、横蛮、魔鬼;阿支代表了懦弱、贪婪、渣男。再加《阿诗玛》结局的诗情化意。整理者们才慎重选择了首推叙事长诗《阿诗玛》!
上世纪50年代初黄铁在云南阿诗玛家乡与彝族撒尼少女合影 上世纪50年代初黄铁在阿诗玛家乡与彝族撒尼少女合影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的通用语文,作为中国通用语文的汉语,早早涉足了叙事长诗《阿诗玛》。如解放初期杨放先生搜集过《阿诗玛》音乐、诗歌,继后朱德普先生也对《阿诗玛》作过简单的整理。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到海宜村采风创作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素材时,也搜集整理过《阿诗玛》词曲。但是,这些汉语文整理本的传播,对社会影响还是非常有限!
真正让《阿诗玛》走出圭山,走向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还是: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圭山文化工作队搜集、整理的《阿诗玛》版本,此版本由杨智勇、刘绮、黄铁、公刘整理。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教授,当时在我国文坛是数得上的文学大家,文学素养深不可测。在圭山文工队整理本的基础上,一经大家大手笔的润色,整理本更加光彩照人,传向世界!成了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百部经典》,成了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光辉典范!
《阿诗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成功打造,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组织与指导,学术团队的齐心协力,学术大家的妙手升华!
《阿诗玛》初稿 时任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教授
《阿诗玛》作为经典,汉语文版响誉全球,但汉语版和彝语版并存。后来,两者格局慢慢形成了此长彼消的关系。汉语文版前进的步伐神速,彝语版的步伐则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因此,2006年国务院才把撒尼口语叙事长诗《阿诗玛》,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 上世纪50年代后期 用戏剧语言传播
勿庸质疑,二十世纪中期,戏剧是当时文化传播的社会主流,文化娱乐的主要平台。
那时,人们对戏剧追求的狂热,是今日青年们无法想象的。当时人们对戏剧热的社会风气,催生了“票友”、“戏谜”等富有时代色彩的专业术语。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民众将梅兰芳、关肃霜等戏剧大师众星捧月般的捧出。当时戏剧大师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是当今一线歌星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出于社会需要,戏剧家们把触觉投向了颇受民众欢迎的叙事长诗《阿诗玛》,用戏剧语言、舞台形式向观众呈现《阿诗玛》,不同剧种一轰而上,中国大江南北的戏剧舞台乐此不疲地表演《阿诗玛》。
最早将《阿诗玛》改编为戏剧的是国防京剧团的京剧《阿诗玛》,随后花灯剧、滇剧、歌剧、越剧等也用各自的戏剧语言表述《阿诗玛》,用不同剧种语言在戏剧舞台上演,《阿诗玛》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李春仁与金素秋主演的京剧《阿诗玛》
其他剧种的剧本我没阅读过,京剧剧本《阿诗玛》,不是原汁原味地上演叙事诗《阿诗玛》的内容和情节,而是作了较大的改编,与叙事长诗《阿诗玛》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尽管这样,《阿诗玛》仍为我国京剧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的题材之一。
说到戏剧《阿诗玛》,撒尼剧《阿诗玛》在石林彝区的作用与意义不得不作重点来说。《阿诗玛》是首部撒尼彝剧。撒尼剧诞生前,彝乡的文化生活极其单调与乏味。过年过节冷冷清清,整个乡村显得死气沉沉。那时虽已有了大三弦、狮虎舞、叉舞等,但不见喜庆之日拿出来晒、拿出来跳!
现在想来,那时的节庆没跳大三弦舞,耍狮虎舞等。其因可能是本用于谈情说爱的大三弦舞,羞于拿到大庭广众的场合。用在白事上的狮虎舞用在喜庆上似有不吉。因而,导致彝乡节庆的冷清。
自撒尼剧诞生后,一切都得到了改变,彝乡的节庆从冷清,变为了喧嚣;彝乡的文艺表演也从粗放,变为了精致。文艺创作水平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撒尼剧推动文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撒尼剧的艺术综合性。事实上撒尼剧是集歌曲、舞蹈、台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严格说来是一种歌舞剧。亦歌亦舞的艺术形式正契合撒尼人的艺术表达形式取向,带动了撒尼民间音乐舞蹈创作的飞跃发展。今日撒尼彝乡文化生活的繁荣、昌盛与撒尼剧的诞生密不可分。而撒尼剧的诞生,与《阿诗玛》的关系又密不可分!
云南大德正智音乐剧《阿诗玛》 摄影 刘海栋
华侨城云南文投集团民族史诗舞剧《阿诗玛》
4 上世纪60年代初期 用电影语言传播
20世纪60年代,电影在神州大地普及,电影成了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文化传播的主流。
在艺术家们热衷于用电影语言表达电影主题的背景下,《阿诗玛》进入了电影艺术家们的表达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阿诗玛》的拍摄,主要以撒尼剧《阿诗玛》为基础。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是,电影《阿诗玛》中“火把节”、“摔跤”等诸多情节,只有在撒尼剧里有,叙事长诗《阿诗玛》中无这样的情节。
就撒尼剧《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两种艺术形式问世时间而言,撒尼剧在前,电影在后。后者借鉴前者是在情理之中的。
电视剧《阿诗玛新传》
真正让《阿诗玛》登峰造极、深入人心、其美誉登上历史的顶峰的是电影《阿诗玛》。
2006年中央电视台名导曹建标先生,拿在石林街头随机采访的视频给我看。被采访的很多青少年并不知道叙事长诗《阿诗玛》,他们对《阿诗玛》的认知渠道,来自于电影《阿诗玛》。
《阿诗玛》电影拍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阿诗玛》被列为毒草,打入冷宫。电影《阿诗玛》与民众见面已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那时,我的宿舍在路南电影院旁。几天里,《阿诗玛》放映从早八点开始,到夜两点结束,除中间人头攒动的观众换场和瞬间的放映机冷却外,一场接一场的不断播放,电影《阿诗玛》哪有不深入人心的道理。
电影《阿诗玛》海报
电影《阿诗玛》绝不是对叙事长诗《阿诗玛》和撒尼剧《阿诗玛》的简单移植,他凝集着电影《阿诗玛》,编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二度创作!
更值一提的是电影《阿诗玛》的打造,由多民族艺术家群体来完成。“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是彝族,“阿黑”扮演者巴斯尔是蒙古族,“阿黑”扮唱者胡松华是满族,群众演员中有傣族、白族……“阿诗玛”扮唱者杜丽华,《阿诗玛》编剧、作曲、导演以及众多的幕后工作人员是汉族。由此,我将电影《阿诗玛》视为民族团结的凯歌!
5 上世纪60年代中期 用外国语言传播
《阿诗玛》走向全国,得益于用汉语言的传播。《阿诗玛》走向世界,则得益于用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阿诗玛》译成外语,打破了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工作语言障碍,中华民族的《阿诗玛》被世界各族人民广为接受!
我不知道《阿诗玛》的外语是哪国文种的翻译先打破前例,但我知道《阿诗玛》先后被译为英文、俄文、法文、捷克文、日文、韩文等。
《阿诗玛》译成外文后,在一些国家,其影响力绝不逊于母语国的一些作品。2004年我到日本访问,东京“阿诗玛石”餐厅老板,对40年前的日语广播剧《阿诗玛》仍然记忆犹新。
英文版和日文版《阿诗玛》
6 21世纪初 用综合语言传播
随世纪时钟的敲响,《阿诗玛》豪迈地步入了21世纪。借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之机,石林县人民政府在阿诗玛故乡召开了“首届《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顶尖级学者云集石林,各自用母语撰文,并在所在的国家发表。在人民政府及国内外顶尖级学者的高位推动下,社会对阿诗玛文化的热爱又重新燃起,阿诗玛文化热又推向了新一轮热潮!中央电视台当家栏目《魅力12》等,用很大的篇幅探索与介绍《阿诗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阿诗玛》知识又从深层次得到普及。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以“阿诗玛”为商标的商品铺天盖地,特别是“阿诗玛”品牌香烟走进千商百店,走进千家万户,商标起到了广而告知的作用,“阿诗玛”更接地气,被更多的民众熟知,更多新朋友的热爱。
用“阿诗玛”注册的各类商标
当今少年儿童喜欢动漫艺术。与时俱进,《阿诗玛》也随之走进动漫艺术殿堂,走进千万个青少年的心。
按照现代传播学理念,传播《阿诗玛》的接力棒传递快70年了,接力棒正传递到新一代手中。希望后代们发扬老一代优良传统,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方法,在主流社会传播,让《阿诗玛》魅力永恒!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