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普显宏:昙华山记忆

作者:普显宏 发布时间:2025-03-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11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插花节采风的车停在昙华乡中学楼下,立刻打开了我三十年前的记忆。1985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插花节,楚雄州文联曾组织一些作者与北京、昆明来的作家到大姚昙华山采风,晚上我们就住在这所中学的教室里。那时好像只是一幢盖瓦的二层小楼,是草帘子抖地铺一排十多个人睡在一起,被褥是从农户家借来的,只有那些远道而来的著名作家被安排到彝族农家居住。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01nuotXzy6R9YNAxg599&690.jpg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得那次北京来的有著名文艺评论家刘锡诚带领的四五个作家。昆明的有红军作家苏策、苗族作家杨明渊、著名作家王松等。楚雄的有州委宣传部长纳世华、《金沙江文艺》主编芮增瑞、编辑黄晓萍、基默热阔。本土作者除我外,有楚雄的杨玉明、永仁的杨志光、双柏的李友华、牟定的毕继爱、姚安的袁江、大姚铜矿的戴光辉等人。我们清晨吃过早餐,约9点钟坐一张大客车从楚雄出发,到大姚县城吃午饭,饭后我去逛新华书店,买了本《爱情心理学》。那时大姚到昙华的乡村公路挖通没几年,路况没有现在好走。下午我们到达昙华山的时候,已是五六点钟了。州委宣传部长纳世华为了接待我们这些采风作家,提前一天就率领州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到昙华山做准备工作了。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2049045080585937NG_proc.jpg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得毕继爱是从老家牟定八道河出发,经元谋徒步到昙华山才与我们会合的。插花节的会场与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曲调与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所见到听到的一模一样。夜晚,高山森林中东一堆西一堆燃起篝火,以家庭为单位在野外过插花节。我们楚雄的几个年轻作者到山上去,本想找几个彝族姑娘聊聊天,采访点写作素材,但终归怯懦,就连一个火堆都没敢靠近,转了一圈就溜回来了。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昙华山有个富丽堂皇的天仙园,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咪依噜的悲壮故事就发生在天仙园里。但你看看茫茫苍苍的高山和原始森林,天仙园在哪儿啊?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2049045320585937NN_proc.jpg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令我奇怪的是,在昙华山上,我们见到好多的古柏树,粗壮高大,直指苍穹,与野生林木混生在一起。这种柏树,和山茶花一样,民间认为是“阴树”,不吉利,故都不喜欢栽房前屋后,只有那些寺庙的庭院里才栽这种“阴树”。但昙华山的这些古柏,与野外的森林生长成一片,方圆几百米没有古建筑的痕迹,难道这里的柏树是野生的?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插花节到大姚采风,令人突兀的是一尊近十米高的咪依噜雕像,矗立在荒郊野外的山岰里。还有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碑,也是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山包上。好一点的是彝剧创始人杨森的雕像,被放在一个广场上。这些注入现代文化气息的艺术品,本应该走向街头闹市,让更多的人知晓。在这偏僻的高山密林之中,总感觉到他们的凄凉与孤独。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01nuotXzy6Ra1tDI5Y9a&690.jpg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许是1985年第一印象给我的错觉,过了整整三十年,我感觉昙华山上千柏林的柏树一点也没有长大长高,有的甚至比印象中或小。这次,在昙华山上,我见到公路上方有一棵被专家鉴定为370多年的柏树王。我完全可以断定,昙华山上那些古柏树不是野生的,而是三百多年前有人栽在这里的。这么多古柏树,见证了昙华山三百多年前的另一种繁荣。传说中的天仙园,应该就在生长着古柏树的这些地方。只可惜,这样的世外桃源消失得太久太久,岁月又让他们回到了原始状态。s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