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在高过阳光的灵魂之上行吟——读的惹木呷诗集《自然而然》

作者:普驰达岭 发布时间:2012-04-2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中国大西南这片有众多族群栖息的神奇的版图上,自然世界神奇无边、文化世界神秘无穷、心灵世界神妙无尽,环境、遗物、生态的文化多元性特质始终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墨人骚客探寻的目光。大西南的辽远、南高原的空旷、古彝文化的瑰丽,古夜郎、古滇、古蜀等大西南古老部族、邦国的神秘文化因子无不令人神往。
 
    诗意地栖居南高原,古老部族衍承的诗性因子,自然而然地在彝人这个古老的鹰灵后子血脉中代代鲜活。行吟天地,把酒而歌,自然而然地栖居、行吟与歌唱,已衍生为彝人在高过阳光的灵魂之上竞走千年万年的人生音韵,也被打磨成彝族诗人叙事审美的品质。这种至今连绵不绝的厚实的行吟与歌唱,被一代又一代彝族先辈后学所盘活。近年活跃于彝人诗坛70后,80后甚至90后的新人不断追寻与探索的新果,实在地活显为中国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书写人文地理见长,以行吟者自喻的70后彝族诗人的惹木呷,就是一位侠行漠风,情系南高原,在高过阳光的灵魂之上自然而然地行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倾其嘹亮的嗓音和手势,忘情于南高原这方故土的歌者。
 
    的日木呷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于四川大凉山,1999年曾以游侠的身影求学新疆石河子大学,期间独立创办“火种诗社”,社刊《火种诗刊》后来发展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刊并最终演义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诗歌民刊。2004年就职于新疆经济报,历时三年完成“古西域三十六国”寻访专题,名噪大西北。2008年8月回到大凉山,就职于《凉山日报》,重操人文地理记者之笔,踏上“彝人迁徙之路”寻访之旅的不归之路。2011年在西昌发起并组建“灵诗社”,与五位彝族友人创办《灵诗刊》。其诗作散载《诗刊》、《绿风诗刊》、《2002年全国大学生最佳诗歌选》、《2003年全国大学生最佳文学选》等国内刊物。 
 
    躺在我电脑桌面这部名为《自然而然》的诗歌集子,是的日木呷在新疆石河子多年灵荡,后转南高原故地自然而然地抒写漫生活历炼的文集。大西北的沙影漠风、落日长河丰满着他行吟天南地北的人生音韵,而南高原故里草长鸳飞、挂肚牵肠的古老部族的文化因子,更彰显出他孤旅文学审美的独特视角与个性表达中语言呈现力量。
 
    “坐下身来/让心灵和大地/离得近些/这世界呵//日落/八百里戈壁上/蚁群沿着一节枯干的草叶/从容爬行”(《自然而然》之《黄昏》)
    “这安静的角落/没有谁和谁相逢/落叶纷飞/又一个秋天来了又走/原野依然荒凉//这安静的角落/没有谁和谁相依/原野荒凉/每一粒石子都怀揣自己的远方/在繁星闪烁的天宇里/寂寞守望//这安静的角落/没有谁和谁别离/日子从指尖一丝一缕滑落/细水长流/流水长东//没有谁来过/没有谁离开”(《自然而然》之《居尘一隅》) 
 
    静静地翻阅,行行铿锵,字字见血封喉。我心性中按捺不住的情怀,如海潮腾起巨浪,如风雷撼动山川,又如星辰在夜空静谧,又如溪水在舒畅流转,那犁耕久远年代的美好记忆,那跋涉壮美山川的生活感念,那探索生活真谛的人生悟彻,那透悉人生命运的思考,宛如一群心灵放飞的白鸽,一次次翱翔于高过阳光的灵魂之上,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力度,透穿历史的涧底,放亮自然的原野,存寄社会的写真,濡润着我久久无法平静的情感。 
 
    “在高高的翅果火菩山上/用阳光和枯草搭一座茅屋/迎风送雨/放牧我的牛羊和云朵//一座茅屋/除了天空我不要屋顶/大地是我永恒简单的大床/我的四壁空空/长满青草绿树/还要有风/这个万物灵动的精灵//风清云淡/日月相伴/我想要每个清晨都在露珠清凉温润的怀抱里醒来/坐在干净的石头上看看山上的野花/开了几朵又谢了几朵//我相信有一种简单/在纷繁的世界背后等着我去走近/我相信灵魂/我相信//坐在山上我就是山/躺在水里我就是水”(《自然而然》之《无题》) 
 
    这自然而然的语言,这或许就是文学艺术。这种高过阳光,透穿灵魂的自然而然的行吟,坐漏了人类千年来的沉思。以一种空前绝后的魅力,不断启迪着人类千百年来无法舍弃血脉之中荡漾的一种思想与一种情感。“坐在山上我就是山/躺在水里我就是水”。它以艺术的一种自然与深邃,以人性的一种高度与光芒,以思索的一种锐敏与理智,悉尽人性情感与自然轮回的经幡,吹奏出的一曲回荡天地的人性音韵。 
 
    “夜空开满明亮的野花/夜空开满我亲手撒播明亮的野花/最大的那朵名叫月亮/正在朝我微笑的那朵名叫月亮//斗转星移/我相信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语言的/自然的语言从来没有被我听懂/草木蓬勃/我相信野花开在暗夜的嘴唇/野花的幸福被我看见//夜空空荡荡/那个狗吠寂静的山头/传来婴儿啼哭/婴儿的啼哭空空荡荡/婴儿的幸福被我左耳听见/我的右耳同时听见/另一个山头父亲的身体/正被火葬/父亲的幸福也同样/被我听见//就比如此刻大地上有人走动/我就听见了暗夜的脚步声/野花的脚步声//我情愿相信活着与死亡都是一种幸福/相信夜空里明亮开放的野花/是一群长了翅膀的希望/飞蛾一样引我/在最远的山头静坐//可以这么告诉你/在十月的一个夜晚/空荡荡的天空里开满了明亮的野花/天空里只有我的眼睛/被幸福无声地刺伤”(《自然而然》之《野花》) 
 
    人类语言的最大差异,其实就是对世界感受性的差异。因为人类的原始词汇,是大自然中对万物的速写与感知符号,它始终自然而然地生发着人类智慧的灵光。诗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以空灵与深邃的语词铺排,以情绪与情感的灵动鲜活,以思想与意志的强烈冲撞,造就了诗的建构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缘此,的日木呷的诗自然成长为人类心灵与灵魂的呓语,网结成情感在柯枝上落落大方等待的花期和绽放的花蕾。当诗人情感的柯枝真正植入承载主杆的文学创作审美的根基,从远古的生命流脉中培植的诗歌之树柯枝摇曳,花蕾烂漫,最终让因灵生发的诗动情于天地,濡润于历史,烙印于社会,动感于时代,泽被于人类,也使人类从自然闪烁的灵光获得默默的精神抚慰、昭示与启迪。   
 
    “雁群落叶般飘过高空/雁群开始落叶般飘过高空/雁群又开始落叶般飘过高空/我远走的牛羊依然没有音讯//春天/坐在高原/青草青青漫过我宁静的躯体/我的左手托着太阳/我的右手捧着月亮/我远走的牛羊依然杳无音讯/雁群又开始落叶般飘过高空//春天/坐在高原/月色如水漫过我宁静的青草躯体/我的忧伤与生俱来/我的宁静与生俱来/我的远走的牛羊依然杳无音讯//我青草的躯体坐在春天的高原/雁群始终落叶般飘过高空/我远走的牛羊始终杳无音讯/我将无法不以这样孤独的方式/坐在高空/坐在荒芜的原野之上/左眼放着光芒右眼装满/月夜的忧伤//春天啊/请记住我高原的坐姿/在所有的雁群都如落叶般飘过高空之后/在远走的牛羊彻底将我忘记之后/在青草青青漫过躯体之后//我的宁静/将如这恒久的高原/荒芜而忧伤”(《自然而然》之《请记住我高原的坐姿》) 
 
    的日木呷大量的诗章中,如此富有生命和人性哲喻的语言,总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地在他诗歌的酒杯中开放,在他充满灵动的思索中流淌:激越的诗性中浪滔涌动,奔流的情愫下瀑流天地,落满启迪而又透彻骨髓的审美个性,求诉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恬淡、和谐、高远的乡村般的温暖,而穷尽的是自然与人性本能的处世哲学。
 
    “三两座风蚀的土堡迎面静静穆穆过来/三两座风蚀的土堡从身边静静穆穆过去/一些云朵和荒草从头顶脚下静静穆穆过去//一些云朵和荒草迎着头顶脚下静静穆穆过来/一些云朵和荒草从头顶脚下静静穆穆过去/三两座风蚀的土堡从身边静静穆穆过去/一些云朵和荒草迎着头顶脚下静静穆穆过来/三两座风蚀的土堡迎面静静穆穆过来”(《自然而然》之《旅程》”
 
    “青蛙坐在叶子上面/叶子浮在天地中间/冬天寒冷春天暖和/天空是青蛙安静的眼睛//青蛙坐在叶子上面/叶子浮在天地中间/不见叶子不见青蛙/天空是青蛙神秘的眼睛//青蛙坐在叶子上面/叶子浮在天地中间/云聚云散星来辰往/天空是青蛙忧伤的眼睛”(《自然而然》之《天空是青蛙的眼睛》) 
 
    在物欲横流冲击和经济浪潮席卷的文学艰难生长的境遇当下,品读的日木呷的文字是我人生的至福,他的《自然而然》让我的视线在自然而然中回归生命启示的原点,跟随他的文字一起翻阅与歌唱自然与人性的艺术之美:简单,明了,充满思考的文字始终坚强地站立在你的骨头里。 
 
    “在凉山/土地是黑色的/黑色的土地上那些黑色的牛羊/和黑色的人们同走在幽幽泛黑的山路上/在凉山/花虫鸟草们寂寞了/就把小小的脑袋从火塘边钻出/端着酒杯/和同样寂寞的人们/平静地/谈心//有些感觉从来都是那么缓慢那么遥远的/象你抬抬头才能望见的/天上的浮云/有些寂寞/从来都是你/无法修饰的//比如在凉山/有那么一群人/成天躺在淡淡的树阴底下/察看风从天空流过的痕迹/他们不会对你诉说/他们的梦/总在夜里流浪//自然而然/饿了就去觅食/困了就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听听/远远近近松涛里一些/听不见的声音/深深浅浅流水里一些/看不见的水流//关于信仰关于存在/每一朵花开每一次日落/其实都蕴涵了无尽的奥妙/你的脚步又何必这样徒劳地匆匆忙忙/在凉山/人们说/酒杯端起来吧/乘眼睛还没有闭上/乘灵魂还在你身体里/一点点蠕动/点点闻到阳光里飘来/另一个世界清香的气息/把酒杯端起来吧/ 冷月如钩的夜晚/世界喧嚣而什么都没有被你听见/你静默默与赤岩对望的脸上/岁月斑驳/冷冷的守望呵/平静的接生婆和平静的葬礼//谁知道呢?/在凉山/他们说/谁知道呢/或许杂草丛生的山洞里/智者只是还在苦苦等待”(《自然而然》之《酒杯》(组诗)节选) 
 
   这是的日木呷文字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始终将自己的才情融进浓重的文化氛围,感受触摸本土文化艺术气息和城市脉搏,持续深入地用智慧的笔端走进最纯静的大小凉山的每一个村落,把见证南高原远古的部族文化自然而然展示与铺排给世人,以珍惜的情怀真诚表达大凉山这片故土上彝人开放包容与热情好客之道,将乡恋风格进行到底,分享都市人崇尚的低碳、优质城市生活带来的喜悦和激情!可以说诗人时时刻刻都在让自己的心灵与灵魂,如鸟一般,托载生命的情感跃动,飞翔、穿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飞翔、穿越在故土的山山水水之间,让其作品烙上了历史、社会与时代的印痕。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