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见证人毕摩沙马尔各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1935年5月22日,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冕宁彝海边“歃血为盟”,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区,粉碎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彝族毕摩沙马尔各主持结盟仪式。本文就沙马尔各相关角色和“彝海结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红军长征 彝族地区 彝海结盟
一、白彝毕摩沙马尔各
按照彝族习惯,歃血结盟仪式要有一个毕摩或家支头人主持杀鸡、念赌咒语,见证结盟过程,沙马尔各就是“彝海结盟”的见证人。近年有人不作深入调查仅凭道听途说把彝海结盟见证人张冠李戴说成是沙马马海子。沙马马海子不是主持人。我们认为不应该出现这样严重的失误。至少应该多方求证、查阅有关资料核实一下才能见诸公开刊物。更滑稽的是近年有人把沙马尔各和沙马马海子说成是一个人。有的把沙马尔各住地写成大盐井村。大盐井村距离彝海村5公里左右。故此,笔者是沙马尔各的同村同家门的晚辈,根据平常自己了解的情况再结合田野调查以及有关史料对“彝海结盟”事件的前前后后有关详细情况进行探讨研究。
沙马尔各(1897-1945)是个独子,真名叫“尼前”。沙马尔各出生地是凉山越西县中所坝子。中所坝子为彝汉杂居区,坝子上居住着汉族,山上是彝族,但有些彝族的土地在坝子上,有些汉族的土地在山上。中所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所”这个地名就来源于驿道客栈之名。从中所往南翻过登相营山岭就是喜德的冕山镇。沙马尔各从小与汉族打交道,青年时学习木匠手艺,后来成为一名木匠,尔各这个名称彝语意思是“工匠”,所以人们叫他“尔各”。作为毕摩,他不仅精通彝语彝文,也懂汉语。
姓沙马的白彝在凉山彝族中有几个家支。一支是沙马土比,一支是沙马石衣,还有一支是沙马阿库,沙马石衣和沙马阿库这两支都从来不充当毕摩,而沙马土比是毕摩世家,沙马土比这个姓中“土”意思是白彝,“比”意思是“毕摩”。沙马尔各家族就属于凉山彝族中有名的白彝毕摩世家沙马土比家。彝族谚语说:(土司来了毕摩不能起身,毕摩起身反有伤土司),毕摩绝嗣后主子不能吃遗产。因为每个地方的彝族都必须进行原始宗教活动,到处都离不开请毕摩来进行自家的祭祀和巫术活动,所以毕摩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凉山彝族有句俗语说:翻译成汉语就是“雨水到处都下得有,沙马土比到处都住得有”,认为大小凉山地区“沙马土比”到处都有。
沙马尔各青年时候被强行征兵,在越西当过国民党的兵。当兵时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乱杀无辜、乱抢平民钱财,平民敢怒不敢言的情况。由于沙马尔各是家里的独儿子,家里父母也需要他照顾,于是他不愿意再替人卖命而回家种地。由于家乡地处彝汉交界的地方,平常是非不断、冤家械斗不断、民族纠纷不断,于是从越西中所坝子迁徙到冕宁的羊坪子(即后来的冕宁彝海乡羊坪子村)。“彝海”原名鱼海、鱼海子,面积218•5亩,湖水清澈如镜,风光旖旎,湖泊里有细鲢鱼,故得名鱼海。海子周围全是彝族居民,因为当地汉语“鱼”和“彝”经常含混不清,一般把“鱼海”都念作彝海,1981年官方立碑正式定名“彝海”。为了纪念彝海结盟,羊坪子村也更名为彝海村。
当时果基家支有两个约达,所以平常为了区别是哪一个约达,人们根据辈分和年龄叫羊坪子约达为“小约达”,而另一个就叫“大约达”,后来便写作“小叶丹”。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家住羊坪子,懂汉语,能言善辩,善交际.沙马尔各迁徙到羊坪子以后。由于木匠活出色,又是一个毕摩,所以受到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的器重,小叶丹家的碉楼就是他一手设计施工建成的,小叶丹家需要毕摩做仪式活动一般都由他来做,沙马尔各成为小叶丹身边形影不离的人。
沙马尔各由于自身是毕摩故对彝族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地了解,个人修养方面素质很高。不吸毒、不酗酒(即不发酒疯)、不夸口、不乱吃乱喝,为人非常低调,所以在羊坪子一带可以说他一方面受到果基小叶丹的信任和重用,平常很多时候他们在一起摆龙门阵,天南地北无话不谈,小叶丹有啥事情也都有意无意地咨询沙马尔各的看法,沙马尔各也客观公正地加以分析探讨并毫无保留给出一定的看法;另一方面,沙马尔各家庭不富裕只有几亩旱地和一些牛羊,但是他勤俭持家,没有宗教活动的时候在家对自己的农活进行精耕细作,放羊放牛、上山砍柴样样都干。村里老百姓有啥事情他也非常热心帮忙。特别是村里老百姓的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找沙马尔各给他们出谋划策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由于当地黑彝和白彝都信任他尊重他,所以沙马尔各成为在羊坪子一带远近闻名的毕摩。
二、见证彝海结盟
1935年5月22日,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在拖俄勒加(地名)方向传来阵阵枪声,羊坪子的乡亲们以为国民党地方军队——邓秀廷支队又来抢人杀人了,儿童及老人纷纷逃进山林避难,青壮年们则准备奋起抵抗。果基小叶丹及沙马尔各(时年38岁)、沙马马黑等人,来到地伙勒加(地名)观望。从山上往山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像蚂蚁出动似的形成一条线前进,先头部队已达喇嘛房江家店子(地名)。突然四面的山林中枪声不断,已有个别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红军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红军战士没有还击一枪一弹。果基小叶丹和沙马尔各他们见此感到非常吃惊,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不还手?大家都在猜测。这时红军中有人在大声喊话,但相隔太远,听不清楚到底在喊些什么。只是远远看见他们向果基小叶丹他们频频招手。此时沙马尔各对果基小叶丹说:“太不可思议了,红军为什么拿着枪坐以待毙?一点不像国民党军队。让我去探望一下情况可以吗?”小叶丹说:“俗话说,人不到老虎身边,人就不会被老虎吃掉。我们搞不过就最好不要去惹它。”但是四面山上仍然枪声不断,眼看红军队伍受困于此,沙马尔各感到非常纳闷,就再也沉不住气,就拍着胸脯说:“你们不去,我去看看啥子情况。”这是当地老乡提供的一种说法。
当红军先遣部队刘伯承、聂荣臻二位首长了解到前面、右面、后面都有彝族武装逼近,红军陷入四面包围,当即决定,由刘司令布置自卫阵地,聂政委带人喊话。懂彝话的向导不断用彝语宣传,听懂了红军的宣传后,果基小叶丹便派懂汉语、善于辞令的管家沙马尔各去红军那里探听情况。这是一些历史资料上的一种说法。
沙马尔各从上山快步走向红军队伍,走到喇嘛房江家店子红军队伍身边时,被红军围住。这时肖华(另一种说法是“红军干部冯文彬”,具体职位不清楚。)和翻译走上前去,肖华希望沙马尔各向果基小叶丹转达红军的善意:第一,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队伍,红军只是借道,绝对不会侵犯彝族同胞;第二,红军是主张民族平等的。我们红军刘伯承司令愿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结拜为兄弟。突然,山林中传来吼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不少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握枪支,不停地吼叫、奔跑。站在山上的小叶丹也以为沙马尔各被红军围住捆起来了,于是有人在山上高声呼喊,开枪示威。过了一会儿,沙马尔各从红军中走了出来,并高声用彝话给小叶丹他们说:“不要怕,他们没有伤害我,他们是一支和彝族同胞友好的队伍,他们是一支为穷苦人们打天下的队伍,和我们一样恨国民党军队的队伍。”老红军莫休《金沙江到大渡河日记》一文回忆说:“5月22日下午先头团因未能很好与彝民接洽,以致刚入彝境时受到某支彝民的袭击。工兵被捉去30余人,但取去一切武器和财务连衣服都剥去了,后又赤条条的放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沙马尔各跟随红军领导人肖华朝彝海子边方向走来,途中善于察言观色的沙马尔各觉得这支队伍值得信赖。他俩边走边谈,肖华问:“怎样和彝族同胞交朋友?”沙马尔各说:“按彝族的风俗习惯要结拜兄弟,要喝鸡血酒,这样一辈子都是好朋友了!”肖华带着沙马尔各走到海子边的依曲里希(地名)来见刘伯承司令。刘伯承司令问沙马尔各:“你们这里那个管事,头人是谁?”沙马尔各说:“我们这里果基小叶丹管事!”刘伯承司令又问:“能把他找过来谈话吗?”沙马尔各说:“可以,但是要和我们彝人交朋友,则必须结拜兄弟喝鸡血酒,对天发誓同生死。”刘伯承司令慷慨地说:“好!红军和彝族不结拜是兄弟,结了盟更是兄弟,去把他请来!”沙马尔各刚起步,刘伯承司令叫人拿出一面旗子给沙马尔各,并说:“你就要拿这面旗子去请小叶丹。”沙马尔各手拿旗子跑到小叶丹所在的白沙沟的山坡上,他一边挥着旗子,一边朝山上喊:“他们是好人,快下来,红军头人请你下来!”小叶丹未动,沙马尔各就直接跑到小叶丹跟前把见到红军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小叶丹,小叶丹半信半疑地跟着沙马尔各下山了。见了刘伯承,沙马尔各介绍说:“这位是红军首领刘伯承司令。”小叶丹鞠躬行礼(说明:有些人把“鞠躬行礼”按照汉族习惯写成果基小叶丹要给刘伯承司令行跪地磕头礼节,这是不对的。不说黑彝贵族,就是白彝家支头人也不会跪地磕头,彝族一般行鞠躬礼)。刘伯承司令说:“不要客气,不要客气,大家都是兄弟。”就一起坐在海子边的三块石头上谈了起来。刘伯承坐在左边一块,果基小叶丹坐在右边一块,沙马尔各坐在中间一块石头上。刘伯承司令从红军的纲领、目的、任务、民族方针政策等大体给小叶丹讲,刘伯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叶丹,双方达成共识,并要结拜为兄弟(有些资料说,果基小叶丹向刘伯承说:打你们红军的是罗洪家和倮伍家,不是我们果基家。但老百姓认为小叶丹不可能给刘伯承说这样的话)。“结拜兄弟”,彝语叫“ ”(务尼摂);务尼,义为“兄弟”, 摂,义为“找、结交”)即“结拜为兄弟”。地方上老百姓就有彝汉“拜干亲”的习俗。“歃血为盟”是各自在手上弄出一点血到双方共同的酒杯中,后来演变为以鸡血代替人血,一方喝下另一方的血,意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古老的江湖结义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目的即互帮、互惠、互利。在先遣队指挥部,刘伯承正为红军前进受阻而焦虑。接到果基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的报告后他十分高兴。
刘伯承是四川人,对云贵川的少数民族比较了解。彝族谚语说“一个奴隶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杯酒。”彝族一杯酒能解千般仇,一杯酒能结一生友。
随即,果基小叶丹吩咐沙马尔各的堂弟沙马马黑子马上到白沙沟村里弄来一只大公鸡,遗憾的是村里老乡家里没存有酒。刘伯承就说:“只要兄弟诚心,没有酒就以水代酒。”当即从警卫员腰上取下两个瓷盅,叫他到海子里盛两碗水来,由沙马尔各主持杀鸡为盟的结盟仪式。于是沙马尔各左手拿鸡,右手拿刀,口中念到:“上有天作证,下有地作证,今天刘伯承司令和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义为弟兄,若不守信,如同此鸡。”于是割开鸡嘴放出鸡血滴入酒中,把鸡血酒分别摆在刘伯承司令和小叶丹面前。面对蓝天和清澈的彝海,刘伯承、小叶丹虔诚地并排跪下,面色庄重,按彝族规矩先喝者为大哥,小叶丹就叫刘伯承先喝,刘伯承慷慨地端起“血酒”,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今天与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义为弟兄,若有反悔,天诛地灭。”话毕,一口喝干。小叶丹也端起“血酒”说:“上有天,下有地,我小叶丹今天和刘司令在海子边结为弟兄,愿同生死,若不守信,如同此鸡!”说完一饮而尽。
结盟结束,由于当天天色已晚,刘伯承决定返回大桥镇,同时邀请小叶丹和沙马尔各一同回大桥镇。小叶丹带领10多人欣然前往,以示诚意。刘伯承知道彝族喜欢喝酒,叫人把大桥镇的酒全部买来,在红军司令部举行晚宴,共祝“彝海结盟”这一喜事。红军赠给小叶丹一面书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和十二支步枪。聂荣臻元帅《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一文回忆说:“于是丁伯霖同志便把沽基家的首领小叶丹请了来,由伯承同志出面,与他边喝酒边谈判,谈了很久。伯承同志很有办法,双方谈得投机,对方提出要求结拜为金兰之盟,还拿了一只公鸡来在湖边上宰了,伯承就和小叶丹喝了血酒,从而打开了一条通过彝区的道路。当时我也在场,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
第二天,天刚亮,红军从大桥镇出发,小叶丹和沙马尔各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面,护送红军到达喇嘛房时小叶丹与刘伯承分手,小叶丹送一匹大黑骡子给刘伯承,刘伯承也取下自己佩带的左轮手枪赠给小叶丹。小叶丹还安排其弟弟果基尼坡带数十名娃子护送红军到筲箕湾。经过七天七夜,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彝区。
1975年刘伯承元帅在回忆录中说:“经西昌、泸沽,进入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族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族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族,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
红军走后,国民党的部队就来了,他们抢走了红军送给果基小叶丹的枪支。而那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果基小叶丹妻子在丈夫去世后历经十五年各种风险,有时甚至是把它缝在裙褶里保存下来的,后来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沙马尔各毕摩也尽量躲避风险,小心谨慎地从事他的毕摩活动,直到1945年去世。
三、“彝海结盟”的历史功绩及现实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这里由互不统辖的大小若干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国民党民族歧视政策的歧视和欺压,彝族与汉族隔阂很深,加上国民党地方政府接受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的旨意,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红军杀人不眨眼”、“共产共妻”、“烧杀抢掠”等反面宣传,很多路途两边的汉彝富人纷纷躲进深山老林,山上有些彝人也纠合在一起,准备袭击红军搞点枪支弹药。红军路过西昌坝子时,国民党地方部队躲进西昌城,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挡。但是进入冕宁地段后的彝族地区,路途两边草深林密、山路崎岖,红军行进困难,红军队伍只能前后一字形前进,首尾难相顾。更为险恶的是当时国民党甘相营小军阀邓秀廷蠢蠢欲动,欲与彝族地方武装联合阻击红军。 1863年6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受到清军和彝族土司岭承恩等地方武装阻击,后来全军覆灭。所以蒋介石扬言:“红军过不了彝区”,“红军当成石达开第二。”
20世纪30年代的凉山彝族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在这样形势与条件下,红军要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的政策,没有严格的纪律,没有艰苦细致的宣传和工作是不可能的。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指示和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压迫,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建立自己的政权,争取少数民族各阶层支持红军、参加革命斗争。
刘伯承率领先遣队进入彝海地区时,不时受到彝民的阻击和骚扰,但红军始终不发一枪一炮,并不停地向彝族同胞做宣传解释。可是双方语言不通,红军战士的衣服都被彝民拔光抢走。刘伯承命令部队天明后再行动,他知道再往前走,就进入大凉山拖乌彝族聚居地区了。红军能否顺利通过彝族区,是直接关系到红军迅速北上的重大战略方针。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毛泽东交代“红军一定要体谅、尊重彝民兄弟,对少数民族执行开明政策,要通过红军的实际行动去挽回过去汉人压迫彝人所造成的影响把他们争取过来。当彝人向我们开抢时,绝对不能还手,坚决避免冲突”。[ ]要顺利通过这个地区。必须坚决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搞好宣传工作。刘伯承命令部队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现保存在的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则就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买卖,价格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布告中宣扬“民族平等”、“彝汉平民皆兄弟”的思想。
“彝海结盟”是党和红军执行民族政策,开展广泛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成功的典范,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有关资料所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 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靠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将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想法。使红军顺利走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抗日前线。红军在长征途中向各族人民宣传了党和红军的各项政策及解放他们的道路。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受到了热烈地拥护与支持,而且还动员各族人民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种子,并且取得了开花结果的收获。当时红军所经过的沿途彝族和汉族老百姓看到红军晚上不进屋子而睡在街上屋檐下的情况到处都在说,老百姓觉得红军跟以往任何军队都不一样。对以往说红军杀人不眨眼的谣言不攻自破。不少彝族青年自愿参加红军革命队伍,后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凉山民主改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8月1日“彝海结盟”60周年纪念大会和“彝海结盟纪念碑”揭幕仪式在冕宁县彝海湖畔隆重举行。“彝海结盟纪念碑”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纪念雕塑像除了刘伯承、果基小叶丹外,增加了聂荣臻和主持结盟的沙玛尔各。”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可以说是继三国时期诸葛亮演绎与孟获歃血为盟的南征千古佳话之后的又一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佳话。今天,虽然这段佳话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它犹如陈年老酒越来越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使人陶醉。犹如高山清泉滋润万物茁壮成长而川流不息。如今,“彝海”成为彝族为此自豪的海内外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南来北往的人每当经过凉山州府的彝海结盟“塑像”时往往驻足仰望,遥想两位历史伟人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体味他倆所演绎的“彝海的水浓于酒”水浓于血的彝汉兄弟情谊史话。
原载《凉山民族研究》2014年年刊
作者:沙马伍叁(1984-),女,彝族;冕宁县人,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邮箱:1258407603@QQ.com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