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春梅:很多第一次都与打歌有关
1976年,从巍山县马鞍山乡到大仓镇,只能步行,需要翻山越岭整整一天的时间。
如是山高路远,茶春梅却因为打歌,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巍山县城,走进州政府所在地下关,走进北京,甚至走出国门。她的很多个第一次,都与打歌有关。
茶春梅1959年出生于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委会毕家上村,天生丽质,乐观豁达。儿时爹妈背在背上就开始跟着打歌唱歌,再大些,上山砍柴、下田种苦荞、晚上织麻匹,都少不了唱歌、对歌、打歌,就更不要说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的打歌了。
“从小就爱唱爱跳爱玩嘛,哪里一叫,忙得赢忙不赢都要去。”茶春梅笑着说。
在茶春梅的家乡,彝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歌”,歌舞深深浸透着彝家生活,无论是过年、结婚、丧事、生日、办会,都要打歌。调子都一样,只有两个,《阿丽吉南》和《依半瓜》(原无歌名,是笔者根据调子首句音译而暂名),唱词则根据打歌的情景而变化。
比如,结婚这样唱(歌词大意):最好在的一晚上,有酒有肉好在了……
白事这样唱:今晚有酒有肉处,娃娃们想妈(想爸)了,吃么吃进去了,难受了……
祝寿这样唱:儿女养得好,生日给他过,有孝心,今晚唱歌多高兴……
庙里办会这样唱:今晚唱歌多高兴,这么好的寺庙,我们椽子一根也没有扛,尚服(意为感谢)盖房子的人。人扎实多了,我不克么可惜了的一晚上……
边唱边打歌,基础步调只有16步,但要根据十二属相变化着打跳,从而打跳出数十种花样来。
也有劳作时解乏或抒怀而唱的,唱的是“汉调”,比如,下雨时唱:雨就要下来了,我们扎实合发(处得好)的有一个,有没有淋着雨……
又如黄昏回家,小伙子通常会这样唱:饭么妈妈做好了,猪么我要去喂它,天黑了要回去了;姑娘听见会这样唱:天黑不怕,我是天长的姑娘,还要在下(做活儿)呢……
谈恋爱时姑娘这样唱:荞子开了一穗白,豌豆开花两面心;春风一枝两面绿,阿妹不防小哥两面心。小伙这样唱:不到街子遇不拢,不敢承认做夫妻,赶街路上遇拢来,遇拢半路谈不开。
这样打着唱着,1980年,21岁的茶春梅第一次乘坐大巴车,从巍山县城到下关,参加大理州文艺会演。从此,只要哪里一有活动,有没有补助她都要去。一开始村里人还笑话她,说:“一样都不有还克”“什么都没有得到嘛”“什么都没有拿回来嘛”!她不管,没有车,走路她也要去。
1987年,茶春梅与同样能唱会跳的爱人一起,第一次坐飞机,赴日本演出。当时,访日演出代表团共计24人,大理(巍山)12人,丽江8人,楚雄2人,领队2人。出访前,在昆明专门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交礼仪培训,在北京稍作停留,然后从北京经4小时飞抵日本,在日本停留29天,去了6个城市,演出29场。
日本访问演出结束,日方为所有参演成员每人送上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小收音机,可是当时在青云村不要说电视网络,连电都不通,于是对方将夫妻俩每人一台的电视机和收音机折算成人民币,计3000元,发放到茶春梅和爱人手中。那时的3000元,足够盖一大院房子了。
就这样,茶春梅不仅去了日本,还去了北京、武汉、昆明等地演出,州、县的演出更是数不胜数,多次荣获国家、省、州大奖。2008年,彝族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茶春梅被评为彝族打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补助从之前的省级传承人一年8000元增加到一年20000元。山里的人们也逐渐改变了参与外面各种打歌活动的看法,开始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各项打歌活动,争相申报代表性传承人。在巍山,有10多万彝族同胞,个个会打歌,现在随着打歌进校园,老师都学会了,学生们也喜欢,打歌的人更多了。
茶春梅的女儿、姐姐妹妹都会打歌,儿孙们自小就会打歌。当我按下快门为当天在场的茶春梅一家合影时,小狗偏着头似乎也看明白了,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抢入镜头,于是有了文中这张打歌人家的祥和照片。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原载:大理日报;图文来源:搜狐网。
作者|通讯员 又凡 文/图;原媒体|编辑:杨若兰;审核:苏云慧;终审: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