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从奴隶社会跃向现代社会——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60年变迁记录

作者:苑坚 余里 发布时间:2009-09-18 原出处:新华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新华网成都2009年9月17日电 (记者苑坚 余里)八百里大凉山下,有一座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它就像一块“活化石”,再现了凉山彝族曾经的奴隶社会形态,也真实地记录着大凉山彝族人民60年来的巨大变迁。
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1952年10月8日,凉山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首府昭觉举行。这是彝族青年在庆祝大会上跳舞(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大凉山人民“一步跨千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野蛮、落后的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凉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凉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实施危房改造后的村民新居(2月24日摄)。新华社发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瓦渣克基说,昔日的旧凉山等级森严,只占彝族人口0.1%的大小土司和占总人口5%的“兹莫”“诺伙”等奴隶主阶级,掌握着大量的土地、牲畜、农具等财富。而占总人口70%的奴隶阶级“兹伙”,却世世代代为奴隶主所有,由奴隶主随意支配买卖。越西县瓦吉木乡的奴隶苏呷子,在1937年之后的10多年内被奴隶主当商品转卖了11次。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彝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自治政权,从元代开始的土司分治和后来出现的奴隶主割据并存的局面到此结束。1956年,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地展开,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债权被全部废除,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并分到了长期被奴隶主占有的土地、牲畜和农具等。凉山各族人民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
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内,几名彝族学生跳起彝族舞蹈(2006年6月20日摄)。新华社发

“三房”改造:破解历史难题的突破口

作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县县相连的贫困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1999年,经过了13年扶贫攻坚战的凉山170万各族群众跨越温饱线,告别绝对贫困;2000年,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劳务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实施吹响了新世纪向贫困决战的号角;2004年,一场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战略,在大凉山再次蓬勃展开……但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改变千百年来的生活状况,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仍是摆在凉山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乡卫生院内,医师王木果(左)在为前来就诊的村民测量血压(2006年6月21日摄)。新华社发

长期以来,大凉山农村的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很多住房都是破败不堪、不避风雨、不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木板房、石板房、茅草房。同时,由于自然生产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脆弱,“种一片坡收一箩箩”,一遇阴雨低温、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就是脱了贫的农牧民也会返贫。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把决战的突破口选在了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上。一场以“三房”改造为平台、综合治理贫困的攻坚战在全州贫困村寨展开。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优质康乃馨大棚种植基地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7年4月以前,海拔2800米的金阳县高峰乡全乡农民没有一间瓦房。实施“三房”改造后,每户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无偿补助的1万匹瓦、100公斤水泥和200公斤石灰,如今高峰乡600户贫困群众已经全部搬进了建有院坝和厕所的新瓦房。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央和省级资金的鼎力支持下,凉山举全州之力,年年从州级财政拿出上千万资金,与各县配套资金一道,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地进行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的改造工程。到2008年底,全州已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使8.5万户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得到了基本解决。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三房”改造已成为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最拥护、最欢迎的德政工程。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凉山迎来新辉煌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2006年12月15日,游客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黑龙潭观光。新华社发

凉山州以改善生产方式、推广科技应用、加快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温饱工程、再到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变。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6.3万吨,比1950年增长5.9倍;肉类总产量60.7万吨,比1950年增长80.9倍。目前建立起的国家优质烟叶、绿色马铃薯、优质茧丝、草食畜等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凉山州建立起了以九大优势产业为支柱、重点工业园区为核心、大中型优势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体系,商贸、交通、教育等传统服务业逐步提升,信息、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的大凉山,地区生产总值已从1950年的0.37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561.1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由不到1元提高到1319元。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GDP由第16位上升到第11位。去年上半年以来,凉山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5.7%,居四川省第一位,大凉山正在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机遇期。Az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