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云南通志》中的大理国三十七部
程文海《元世祖平云南碑》曰:兀良合台“拔鄯阐,得段兴智以献,释不杀。进军,平乌蛮部落三十七。”是知兀良合台至鄯阐后,进兵三十七部,则其地应在鄯阐以东。《元史·本纪》:至元八年五月辛未,“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三路”。所谓三路者,见于《地理志》中庆路,曰:“至元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又,武定路曰:“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入本部,为北路。”澂江路路南州曰:“至元七年(按:八年之误)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临安路曰:“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则三路即北、中、南三路,兀良合台拔鄯阐后所征服大理国三十七部,当在此三路之地也。然自至元十一年设云南行中书省,十三年改定云南诸路名号,三十七部旧名几无复存,惟《地理志》所载诸路及府、州、县沿革,细审文意,犹多可考。兹以《元史·地理志》为主,参证明、清文献之可信者录之:
1. 罗婺部 《元志》武定路曰:“昔獹鹿等蛮居之。至段氏,使乌蛮阿〔歷刂〕治纳洟胒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四曰:在禄劝州北一百八十里),其裔孙法瓦侵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延祐七年《狮山正续寺碑》曰:“南诏三十七部,武定其一也。”
2. 于矢部 《元志》普安路曰:“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读史方舆纪要》曰:“阿宋据其地,初号齐弥部,后改于矢部,故城在普安州东三十里。”
3. 仁地部 《元志》仁德府曰:“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张志淳《新建寻甸府城记》曰“元仁德遗址在今城之东五里”,疑其地为仁地部故城也。
4. 罗部 《元志》罗次县曰:“本乌蛮罗部。”《兀良合台传》曰:“前次罗部府,大酋高昇集诸部兵拒战,大破于洟可浪山下。”李元阳《云南通志》曰:罗次县,“本乌蛮罗部农弹所居地,宋时大理高量成令高白连庆治其地”(《清一统志》作高连庆)。疑高昇为高白连庆之裔。
5. 嵩盟部 《元志》嵩盟州曰: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尝立长州”。“蒙氏改为嵩盟部,段氏因之”。
6. 磨弥部 《元志》沾益州曰:“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又,南宁县曰:至“段氏,乌蛮莫弥部酋据石城”。李元阳《通志》曲靖路曰:“南诏蒙氏(《方舆纪要》曰大历初)置石城郡,宋时大理段氏因之,后为磨弥部所据。”按:磨弥亦作莫弥(见《元志》南宁县),又作末迷(见《元志》越州)。《元志》石梁县曰:“系磨弥部,又名五勒部”。则磨弥又名五勒也。
7. 普摩部 《元志》越州曰:“其川名鲁望,普麼部蛮世居之。”李元阳《云南通志》曰:越州“为爨蛮所据,号普麼部”。
8. 罗雄部 《元志》罗雄州曰:“历代未尝置郡,夷名其地为塔敝纳夷甸。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
9. 夜苴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曰:亦佐县,“唐为盘州地,后没于蛮,号夜苴部,后讹为亦佐。”
10. 纳垢部 《元志》马龙州曰:“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李元阳《云南通志》马龙州曰:“盘瓠裔纳垢部逐旧蛮而有其地。”则纳垢为部名也。
11. 罗伽部 《元志》澂江路曰:“初,磨、些蛮(按:些、磨蛮之误,以下仿此)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磨、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
12. 强宗部 《元志》新兴州普舍县曰:“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旁,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扎龙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其地。”又,晋宁州呈贡县曰:“世为些莫强宗部蛮所居。”
13. 阳城堡部 《元志》晋宁州曰:“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李元阳《云南通志》同。
14. 休制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澂江府曰:“蒙氏置河阳郡,宋时大理析蛮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清一统志》曰:“蒙氏温富州,宋段氏时摩些蛮据其地,号休制部。”
15. 步雄部 《元志》江川县曰:“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些麼徒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曰步雄部。”又,研和县曰:“些麽徒蛮步雄居之。”
16. 落蒙部 《元志》澂江路路南州曰:“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李元阳《云南通志》曰:“路南州旧城址在州东北半里(《方舆纪要》曰一里),名撒吕城,今废。”
17. 落温部 《元志》曲靖路陆凉州曰:“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李元阳《通志》曰:“废芳华县,在陆凉州西四十里,昔落温部之地。”又曰:“废河纳县,在州南八十里蔡村,蒙氏时置陆郎县,后并于落温部。”
18. 师宗部 《元志》广西路曰:“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又,师宗州曰:“昔爨蛮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
19. 弥勒部 《元志》弥勒州曰:“昔些摩徒蛮之裔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
20. 维摩部 李元阳《通志》广西府《沿革表》:唐师宗、弥勒、维摩三部。《清一统志》广西府引《元史·地理志》:师宗、弥勒二部外,有维摩部。《元史·本纪》大德四年有维摩,而《地理志》夺焉。
21. 嶍峨部 《元志》嶍峨县曰:“昔嶍倪蛮居之,后阿僰酋逐嶍倪据其地。”《方舆纪要》曰:“名嶍峨部。”
22. 休腊部 《元志》河西县曰:“夷名其地曰休腊”,“天宝后没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则当自为一部也。
23. 宁部 《元志》宁州曰:“地号浪旷,夷语谓旱龙也。步雄部蛮些摩徒据之,后属爨蛮酋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李元阳《云南通志》曰:“豆圭改宁部。”
24. 因远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元江府曰:“旧名惠笼甸,又名因远部。唐时南诏蒙氏以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威远睑,后和泥蛮侵据其地,宋时依智高之党窜于此,和泥开罗槃甸居之,后为此麽徒蛮阿僰诸部所有。”
25. 王弄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曰:“王弄长官司,兀良合台征交趾,路经阿迷,立大、小二部。”按:初当有王弄部,兀良合台分为二,非初设为二部也。
26. 强现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教化三部长官司曰:“蛮名强现,汉讹为教化,即教化、强现、牙车三部酋地也。”
27. 落恐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落恐甸长官司曰:“旧为伴溪落恐部,属思陀甸,后不相服。”
28. 思陀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司陀甸长官司曰:“旧为官桂思陀部,初管落恐、溪处二部,后不相服,分为三。”
29. 溪处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溪处甸长官司曰:“旧七溪溪处甸,酋名贺殢,讹为和泥,本一部,后酋官桂兄弟分为三部,溪处甸部其一也。”
30. 铁容部 李元阳《云南通志》亏容甸长官司曰:“旧为铁容甸部。”
部名可考者三十,亦有地名称部而不应在三十七部之数者,如《元志》临安路曰:“阿僰部蛮居之。”按:南诏之通海都督、大理国之秀山郡,即在临安路,且僰即白子,为大理国主要民族,盖随政治势力而移殖于此,其地直属大理,不当为三十七部地也。他如乌撒、乌蒙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又有芒市、阿晟二部,然其地大理国不能制。又,元江有十二步(按:即部也),曰罗槃、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棲、你陀,然其地多在红河以西。又,罗之斯多称部名,如落兰部、沙麻部、阿都部、科部、屈部、赪綖部、巴翠部(又领小部三)、绛部,然为建昌、会川二府之地。凡此虽名为部,不应在三十七部之地也。
师范《滇系·典故系五》、胡蔚本《南诏野史》卷上、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六十并载三十七部名号,不言所本,以注释地名观之,如称开化府、元江州、罗平州,清代始有,当为清作。其列举名号较今所考者,无嵩盟、普摩、宁部三部,有屈中、弥沙、邑市、吉输、褒恶、白鹿、谋统、华竹、掌鸠、碌券十部,然此十部犹有疑义,略述如次:
李元阳《云南通志》曰:“元至元中,以维摩部为千户总把,领维摩屈中一千户。”则屈中属维摩部,非别为一部,既列维摩为部,不应再列屈中也。李《志》又曰:“弥勒千户总把,领吉输、褒恶、步笼、阿欲四千户。”则此四千户本为弥勒所属,非各独立为部,且列吉输、褒恶为部,而不列步笼、阿欲为部,已不一致也。《元志》路南州邑市县曰:“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则元代以七城故地设二县,邑市、弥沙盖其较大者,然无立部之说。《方舆纪要》曰:“邑市、弥沙等城,落蒙子孙分据之。”其地与落蒙部接,当属落蒙也。又《元志》禄劝州曰:“甸名洪农碌券,杂蛮居之,无郡所。”可见元以前非一部也。又《元志》石旧县曰:“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敝。”未言立部。景泰《云南志》卷二禄劝州法块山曰“罗婺部曾于此设寨”,是知其地本属罗婺部也。景泰《云南志》卷二元谋县曰:“蛮名花竹,汉语石峡,又曰环州,蒙、段时为三泊郎。”按:花竹即华竹对音,环州既为三泊郎,当未立部也。又,白鹿部在威楚,谋统部在鹤庆,大理国并置府于其地,当非三十七部地。
如上所述,《滇系》及《野史》所释十部,未可确信。若嵩盟、普摩、宁部之立部,既可考见于《元志》,且元初置万户、千户,足见初为一部,《滇系》《野史》所无,盖未尝深考也。而三十七部名今所知者,仅三十,其余未获见于纪录,姑缺俟考。景泰《云南志》卷二《陆凉州·山川·部封山》曰:“夷语以县为部,故名之。”盖部即地方行政区之称,三十七部犹言三十七县,而三十七部当有三十七酋长,兼并分割,当不可免,则三十七部之数容当有增减。惟此区域为大理国羁縻之地,初盖设三十七部,即以三十七部称此区域,既用为专名,故设部有增减,未易其名称也。
所释三十七部之地理,即在爨部故地,惟其北部别为乌撒、乌蒙。又,大理国设鄯阐府与秀山郡耳,《元史·信苴日传》称三十七部诸爨,《南诏野史·段思平传》称黑爨、松爨三十七蛮部,程文海《平云南碑》称乌蛮部落三十七,后世多称乌蛮或乌白蛮三十七部,故知三十七部即爨族,《石城会盟碑》曰“合集三十七部”,即在爨部地也。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原载: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四《地理考十四》,校勘记从略。资料来源:微观彝族。
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称来历
- 2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 3 彝族名词解说之“诺伙”
- 4 崛起于民国时期的昭通彝族
- 5 凉山彝族迁徙
- 6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 7 揭开鲁魁山图腾神秘面纱
- 8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
- 9 改土归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