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地处滇中高原的楚雄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这里居住着彝、回、苗、白等多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互相间和睦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象哀牢山脉一样厚重的历史文明和特色鲜明、个性独特文化。彝族毕摩文化、彝族土主文化、宗祠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使楚雄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通过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使旅游找到了路子,同时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的发展逐步得到了展示和宣传。但是楚雄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对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在旅游中一些伪民俗的不断涌现,使一些民族优秀文化失去本色,加之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楚雄市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有些形势相当严峻,保护迫在眉睫,传承更为必要。
一、楚雄市彝族文化现状
(一)彝族文化资源情况
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楚雄市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公元前4―5世纪,这里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并有了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楚雄在旧志中记载:“自古为杂蛮耕牧”之地,先秦时期和云南大部份地区一样生活着白濮族群,氐羌族群和百越族群的先民,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南诏国时,属�栋节管辖,大理国时为白鹿部,属威楚演司,是高相国民的世家封地。“四夷八蛮,累会于此”,“八方群牧,累盟于此”,楚雄逐渐发展成为滇池洱海之间的一个战略要地,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元初在此设威楚万户,威楚千户,后改为威楚路、威楚府;明清设楚雄府、楚雄县。
楚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汇之地,各种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姿民族文化,同时也有许多楚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及彝族古文化的痕迹。彝族有罗罗、俚濮、诺苏、纳苏、山苏、东苏、米撒糯、米切濮、撒尼、格苏濮纳罗、水彝、葛濮等十三个支系,在楚雄市辖区内有三个支系,其中罗罗支系居多,言语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部方言,文字失传较早。彝族文化主要有毕摩文化、土主文化、宗祠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体育节庆文化等几大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神职人员,又是知识分子,主要从事祭祀、教书、治病、司礼仪、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知识等活动,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威望。毕摩一词系彝语,“毕”义为诵念经、祭祀,“摩”义为大,尊贵、长老。毕摩经是彝族文化的最重的组成部分,毕摩经包括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产生活习俗、医药等诸多内容。毕摩在法事场合中念毕摩经来传播知识,具有传播知识,感悟人生,教化后人的文化工能。
土主文化:楚雄彝族土主文化中的土主崇拜主要有石崇拜、树崇拜、英雄崇拜等以“大黑天神”为土主崇拜的居多。较有代表性的土主庙有苍岭镇西营布里塔土主庙,紫溪镇板凳山彝族土地庙,子午镇云龙碌摩神庙,在彝族零居地区,村村寨寨都有不等规模的土主庙,彝族土主庙的祭祀主持人是香通(乡通),香通在祭祀活动中跳羊皮鼓舞,念哨“五兵歌”,祭祀活动一般需要两天才完成。
宗祠文化:宗祠文化是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在楚雄市祠堂主要分布在坝区,主要骠川地区的高氏祠堂,王氏祠堂,何氏祠堂等。
歌舞文化:楚雄彝族的歌主要有:酒歌、山歌、情歌、青棚调、苦情调、阿苏蔗、小红、阿乖佬、江迤调等;舞主要有:大三弦舞、葫芦笙舞、十二兽舞、羊皮鼓舞、左脚舞、跳笙等;民族乐器主要有:大三弦、小三弦、小闷笛、响篾、葫芦笙、树叶、牛角号、羊角号、大号、锁呐、四弦、羊皮鼓、竹笛等。
节庆文化:楚雄市民族节目主要有: 农历六月二十四 彝族火把节、马樱花节、 农历六月初一 杨梅节、三尖三歌会十月年偿新节等。
习俗:主要有毕摩祭祀、土主祭祀、祭祖习俗、祭龙习俗、祭天习俗、出土秽习俗、拜主习俗、祭火习俗等。
民居:楚雄彝族村落一般位于向阳坡台地,依山傍水,周围植被较好,村落后面有“护土资”神树,还有山神、宗族墓地等,主要建筑类型有:土掌房、瓦房、垛木房、闪片房、草房、土司房等。
饮食:彝族有自己的饮食习俗,饮食还具有特色的文化象征意义,其形式与所居住环境,经济活动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特色饮食有砣砣肉,肝生、羊汤锅、羊八碗、苦荞粑粑、油炸洋芋等。
民族体育及棋类:民族体育主要有射驽、摔跤、扭扁担、斗牛、打陀螺、穿花衣、磨担秋抓子等;棋类主要有六子冲月亮棋、牛角棋、区字棋、母猪棋、369棋等。
民间口述文学:民间文学主要有开天神话、洪水淹天、阿巴杀传奇、三女找太阳、包头王传奇、王兵歌、峨碌抢与依资列拜传奇等。
(二)彝族文化现状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势文化”以先进的信息手段不断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得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些民族文化已急速消亡,作为彝族外在标志的服饰正在消失,作为民族标志的语言也逐步同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传承就是保护,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否则也会面临衰亡的绝境,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普及,没有大众的参与,就无法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在打跳场上、在火塘边上、在婚丧节庆中、在父老乡亲的古歌古调中传承的,它是潜移默化的,但是老一辈 不断去逝,新的“强势文化”不断冲击,加之大量的山区青年不断外出打工,现代文化替代了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断化。
第二,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泊,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有父传子、师传徒、家庭传承、群体传承、口耳相承等几类,随娱乐方式的不断改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新的文化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节庆活动仅只为了商品交易,讨亲嫁娶民俗简单化,火塘文化工能丧失,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群众对传统文化意识谈化,没有形成自觉、自愿、主动传承民族文化的共识。
第三,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始变味,随旅游业的发展,要传创便多的价值,必须增加旅游文化含量,必须注入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只有民族文化的适度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打着民族的牌子在不断的开发,由于缺乏认真研究,文化内涵挖得不深、不透,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族文化产品”与原生民族文化差异很大,体现不出自身特色失去了吸引力,一些优秀文化夭折,使许多优秀文化受到严重损坏。
但客观地说,仅近几年,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民族民间艺人调查、民族文化宣传、展示等工作,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一,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民族文化强省”、“彝族文化强州”、“楚雄市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城市”等一些民族文化发展思路的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强。2000年,楚雄市成立了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成为挖掘、搜集、整理和弘扬、传承、展示民族文化的职能部门,并每年预算20万民族文化专项经费用于此项工作。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推进,成立了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楚雄市彝族文化研究协会,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
第二,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2001年系统地翻译、整理了楚雄市《彝族毕摩经》共两个版本,2002年翻译、整理了彝族“日咪恰”(青棚调),2004年整理了彝族民间说唱艺术“山歌小调”,同时搜集整理了“民族节日”、“三女找太阳”、“包头王传奇”等一批口述文学,《楚雄市彝族民间舞蹈》、《楚雄市民间文学集载》、《楚雄花灯》、《彝族文化集》等一批民族文化书刊整理出牌。
第三,一批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申报保护,认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调查工作,“彝族火把节”、“彝族马樱花节”、“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山西部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三尖山彝族歌舞之方”等共66列入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23项列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项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普查中还录制民俗录像900多分钟,录制资料40多盒,照片1万多张,搜集民间神话故事80多个,音乐曲谱100多首,收集民族文物128件(套)。
第四,一批文化遗产得到宣传展示,宣传、展示已是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手段,在火把节组织民族民间赛歌会、彝族酒歌大赛、原生态歌舞展演、彝族祭火等活动,同时开展文化遗产动态展示。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举办主题晚会,宣传《云南省民族民间传文化保护条例》散发宣传单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深入人心。拍摄“彝族十二兽舞”、“楚雄市彝族文化宣传片”等电视宣片提高了楚雄的知名度。
第五,一批民间文化传承队伍逐步形成,近年来,在城区组建了共有成员150多人的楚雄市民族民间艺术团,楚雄市彝族大三弦队,紫溪镇西静河民族文艺队,紫溪镇西坝河大号队,紫溪镇板凳山民族文艺队,东华镇红墙大号队,东华镇红墙羊皮鼓舞队,树苴乡九街彝族十二兽舞传承队等,还分别在大过口小学、大益鸡小学、板凳山彝山小学、红墙小学分别组建了民族文艺传承队,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逐步形成传承梯次。
二、关于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1、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楚雄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要注重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文化繁荣;既要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看到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既要注重当前的快速发展,又要注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楚雄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繁荣,但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不到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失去特色,活力和生命,如果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消亡,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源,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消亡,我们民族的发展就会失去原有的动力。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促进民族的团结,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楚雄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其它产业的蓬勃发展,能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市内与市外的协调发展。因此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为,是楚雄市全方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贯彻代表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世世代代的创造、继承、发展和积累,它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精品是先进文化的旗帜。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通,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自上而下的状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基因,创新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能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取其精华必将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全国情的新文化。
3、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份,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力量。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励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对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方法的思考
楚雄市的彝族大多数是大杂居、小聚居,而且有三个彝族支系,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宗教、文学艺术、节日、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是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切实要做好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现较系统全面的整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方法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认真普查,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上下都属于起步阶段,还没行成一套较完善切实可行的保护体系,都只是在摸石头过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还任重道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普查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通过全面的普查、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摸清家底,只有全面的普查,科学的鉴别才能分清精华与糟粕,通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名录,形成保护重点,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资源状况,贮量,大体分布,类别价值、特点,才能为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确定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项目列入保护清单,制定保护目录,通过走访、采访、座谈、记录、收集资料、用拍摄照片、音像、音录、收藏实物等方式,供助现代科技加以电子化、数据化、集成化的处理,建立楚雄市有一定权威地位的民族文化数据库。对民族民间文化用现代科技真实、准确、生动的记录下来,从而实现整理、研究和合理利用有序开发,逐步使保护和传承工作复加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2、建全机构,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需要有长期和行之有效的机制予以保证,要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加以执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加强与财政、民政、文联、发放委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共同协作的传承与保护的良好工作局面。
3、加强宣传、使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宣传是感性认识的第一手段,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影视等新闻媒体作用及文化遗产展示,引导和组织传承活动,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文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把文化要素从边缘地位逐步推到中心地位,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主动权。使人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危机的严重性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让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自觉行为。
4、加快立法,使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文化保护、立法先行”,这是所有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颁布了保护法典,我省于2000年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我国在2005年公布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但至今还没形成象《中国文物法》一样有权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之类的保护法律,只有形成保护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走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5、加大投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时间夸度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涉及知识领域广泛,需要有强大的学术和科研工作支撑,挖掘、搜集、整理及普查、调查工作需要用先进设备和经济条件作后盾。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从依行政的高度不断加大投入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并合理管理和利用好资金,对楚雄市的民族文化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使民族民间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设施建设、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制定等得以落实提供可靠的保障。
6、加大人才培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把人才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民族文化工作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文化素质,还要有敬业、奉献、吃苦精神,不仅要懂得其它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及文博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当地民族语言,要从小就受过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受过老一辈的教育才能胜任民族文化工作。这要求要组织一批熟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业务的同志参与民族文化工作,使他们成为主力军,让他们到基层另一代施展才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必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成为我市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开路先锋和顶梁柱。
7、民族艺人的保护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突破口。
民间艺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表现者,许多民族文化只有通民间艺人才能展示出其真正的文化内涵。面对民间艺人群体老化和后继乏人这一现实,应引导民间艺人走上职业化道路,应通过民族民间艺人的命名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政府应对他们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让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人心,同时要鼓励和恢复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平衡。
总之,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该是积极的,应该是战略之举,能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增强楚雄市文化底蕴,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为楚雄市的跨越式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作者:朱正禄,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所长。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