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毕节:赫章“彝族铃铛舞”的传承

作者:黎荣 刘靖林 王应军 等 发布时间:2022-03-04 原出处: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入春以来,黔西北乌蒙山腹地,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时常被雾霭笼罩,给这个少数民族乡平添了些许神秘。
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闲时,苏万朝和徒弟们常聚在一起,在村子附近的草坝坝上,跳彝族铃铛舞。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铃铛舞传承人苏万朝

“传统的彝族铃铛舞有28个动作,经过改编搬上舞台表演的有10个左右。现在的徒弟年纪偏大,一些难度高的动作跳不起来了。”苏万朝说道。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彝族传统舞蹈。2008年,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恳合”为告别之意,“呗”为跳,“恳合呗”意为向灵体告别跳的舞蹈,是彝族同胞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又称“跳脚舞”或“抄子舞”,主要流传于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等乡镇也有分布。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64岁的苏万朝,家住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铃铛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岁,苏万朝和父亲学习铃铛舞,至今已有50多年了,是家族里的第五代彝族铃铛舞传承人。1977年,苏万朝开始带徒弟,走上了传承彝族铃铛舞的道路;目前,他已先后教授了300余名彝族铃铛舞舞者。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彝族铃铛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那时,各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有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活动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士风采。同时,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铛以控制歌舞节奏,“铃铛舞”由此得名。
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苏万朝(左一)教铃铛舞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相传,铃铛舞的铃声是彝族祖先在战乱中伤亡过大,领头人为安定人心,用马铃铛在手中有节奏地摇响,使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他们还有再战的能力。之后,这种战时舞动马铃铛的行为逐渐演变为祭祀告别的舞蹈,即“铃铛舞”,成为安抚战死沙场的勇士灵魂、慰藉死者的舞蹈。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万朝介绍,跳铃铛舞时,舞者一般身着蓝色长袍,腰扎布带穿骑马裙,右手执马铃铛(铃铛数量一般为12个,代表十二地支),左手执白素带(舞台表演时执彩带,祭奠时执白素带),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交错有序,边颂歌边舞蹈。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铃铛舞只允许男性跳,舞者人数一般为4人或6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编,铃铛舞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音乐、服饰更加活泼,舞台布局和队形穿插上出现了较大调整,内容也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彝族同胞在与自然抗争中顽强生存和一代代男耕女织、繁衍生息的民族发展史。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开始,女子也得以参与其中。在现代的舞台表演中,通常为男女混合舞蹈,女舞者穿着五彩裙。另外,铃铛舞的服装,其肩上绣着波浪形纹饰,代表了山川与河流,而红色白边骑马裙代表了能征善战的勇士。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万朝说,传统的彝族铃铛舞的舞蹈动作,是从战场搏杀动作和战阵演化而来的,表现了彝家汉子勇猛威武、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铃铛舞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演进,历经了最初祭祀君王、战士到祭奠逝者,再到搬上舞台表演的变化。同时,彝族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工作。几十年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苏万朝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始终坚持初心,一定要把彝族铃铛舞传承下去。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苏万朝非遗传承人证书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从2008年开始,苏万朝和徒弟们分别走进赫章一中、民中以及可乐中学等校园,开展铃铛舞教学,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搭乘毕节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把铃铛舞搬上舞台表演,不仅广泛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市内外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收入的增加。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苏万朝还手把手带徒弟,教授完整的传统的彝族铃铛舞。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苏万朝戏班所获证书

这些年,苏万朝带的徒弟,有男有女,有成人有学生,有汉族有苗族。但是,许多年轻人为了开阔眼界,希望到外面闯一闯,往往学到中途就放弃了。但苏万朝不气垒,他认为,年轻人有闯劲,都希望在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放弃只是暂时的。年轻人外出闯荡返回家乡后,会给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带来新的文化内容,或创新发展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铃铛舞的文化内涵。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在苏万朝的影响下,他的6个孙儿基本上都会跳铃铛舞了。“孙儿们正在上学,每逢假期我就会教他们,我要把这个铃铛舞一直传承下去……”vX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文字:黎荣  王应军;图片视频:张华顺  黎荣。
原文标题:非遗毕节:赫章“彝族铃铛舞”。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