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铃声声唤归途――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
扎根于民间的祖先崇拜和祭祀送灵仪式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祭祀大典的一切神秘仪式必须要由他们世袭所传承下来的诵经人――毕摩来主持,而毕摩文化则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内容。阿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被誉为是“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古老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
“毕摩”,“毕”,义为“念”、“诵”;“摩”,义为“长者”、“老师”,毕摩便是“念诵经文的师长”,史称“鬼主”“都鬼主”,是彝族民间专司安灵送灵、禳灾祈福、驱鬼治病、求育招魂、盟誓神判、占卜历算的男性祭司。作为本土宗教的代表人物和彝族民间的智者与仪式活动家,他们掌握着彝族传统的文字和典籍,谙悉彝族文化,被称为最有知识的人,在彝族社会民间倍受人们尊重。
毕摩文化是以彝族先民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为思想基础,从各种信仰和崇拜中发展而来,并经毕摩创造和传承的一种古老文化。它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类安康繁衍为目的,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博大精深的内容,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母系氏族时期的额毕斯巫时代,就有了称之为“斯穆安甘”的字符和毕摩法具。据《毕谱?颂毕》载“远古的时候/始兹始德来作毕/石阿尼能作毕整十代/尼能部落绝/什勺来承毕/什勺作毕八代整/什勺学识浅/心遇手亦笨/慕靡来承毕/慕靡作毕十代整/慕靡灭绝后/格俄来承毕/不会制作樱神扇/不会编织竹神笠/不用使用竹神签/不用笔墨写经卷……”尼能、什勺、格俄、慕靡等母系部落,都因“知不多、识不深、心不灵”而衰败无为。进入农耕时代,一代毕摩宗师提毕渣穆大胆改革了以飞禽走兽为牺牲用物、金签银片插神座的传统,改用牛羊作牺牲、杉柳枝布神座,毕摩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到了维勒丘部时代,一代毕摩宗师维勒丘部承继前学,去伪存真,定型和完善了毕摩法器法具。至隋唐,毕摩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末宋初达到高峰,产生了阿苏拉则、阿格说祖、阿克伙窝等一代毕摩大师。
毕摩文化始终贯穿着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其表现形态主要包括林林种种的仪式。按彝族传统分类法,分为“路上方”和“路下方”“天文历算”三大部分。“路上方”仪式程序十分繁杂,仅“祭祖大典”,就包含了近百种子仪式,时间可长到九天九夜,所布插神座达十余亩,其内容主要包含祖妣崇拜、生育繁衍、五谷丰登、历史述源、医药卫生、伦理道德、指路归宗等;其仪式规则繁琐,语言也深奥,一般由世袭祭祖毕摩主持。“路下方”主要包含防病治病、祈求平安、禳灾祛祸等两百多种仪式。内容主要涉及彝族历史、部落战争、民族迁徙、万物述源、训世育人、神话传说、谱牒渊源等,语言也较为明了、通俗。
毕摩职业,多以子承父业的方式封闭地在家族内部传承,传男不传女。毕摩文献是毕摩进行仪式的凭借与依据,毕摩都拥有世代相传、数量不等的经典文献和法器法具,法器法具主要有神铃、神扇、神笠、签筒。
在彝族乡土民间,与毕摩相提并论的还有一种专司跳神的巫师叫“苏尼”。苏尼不懂经典,不懂彝文,男女皆可,地位远不如毕摩高。苏尼会沸水捞物、口吞火炭、火把烧身、口衔铁铧等特技。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