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族是最早进入红河州元阳县定居的民族和元阳梯田的最早开垦者

作者:​马理文 发布时间:2021-12-12 原出处:《元阳野史》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据彝族民间传说 《阿片咪》讲述,恒婆过江前,红河南岸元阳地区无人烟,是“走了二天路,不闻鸡叫声,走了三天路,没见一人影”的荒蛮地区。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12至21年,西汉王莽施暴政 ,激起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连年起义,居云南益州郡所属的石屏异龙湖四周的彝族人民也揭竿起义反王莽,终被王莽派遣的宁始将军所率的十万军队击败。在这场战争中,恒婆所率领的一支彝族军队战败后,为避免官军追杀,率家属越过石屏县南部高山、渡过红河进入河谷地区,先在乌湾一带居住,后因无法抵挡炎热的气候,遂迁至大曼迷及曼铁等气候稍凉的地区,但始终无怯战胜炎热的气候和热带病,人口逐年减少,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就再往高山地区迁移,迁到海拔700至1000米的地区,暂居在今风口、牛滚塘、小土龙、小赛、老寨子、绿山寨、阿所赛、芋头地等地区。他们(彝族)是最早进入元阳地区定居的人群,他们带进了内地的先进文化,稻种(陆稻)、青铜器。从目前在这一带地区发现的青铜器看,生产工具类有:铜斧、铜锛、铜犁、铜刀等。兵器类有:铜长剑、铜短剑、铜钩链等。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利用这些生产工具狩猎,种植陆稻,并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垦出少量梯田,种植水稻。他们是元阳农业发展的先驱者,为元阳地区开垦梯田,发展农业创下了基础。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朝初期,傣族沿着江进入元阳地区。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纳更土司龙得海动员大量江内哈尼族移居红河南岸的江外地区,规定土地谁开垦谁拥有,第一年供籽种,三年不要地租(税收),于是,大量哈尼族渡过红河进入江外地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龙得海再次引入大量哈尼族人。清康熙五十年(1713年)纳楼土司普仁,也以相同的待遇,从石屏引一部分哈尼族入红河江外地区。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至嘉庆六年(公元1796年)的100多年间,是哈尼族在红河南岸金平、元阳、绿春地区流动时期。清嘉庆年间后,元阳境内的哈尼族基本定居下来。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梯田稻种农业是红河流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生计方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直至元代末期,稻作技术水平较低,以陆稻为主,犁地还靠人耕刀刨锄挖,稻谷的种植方式为简单的撒播方式,所以稻谷的亩产量并不高,每亩产量只有十几斤至两百来斤。明代初期,朝廷从四川调万头水牛入滇,如《明通鉴》卷七记载:万头川牛入滇后,仍未缓解军屯所需,于是又从湖南调集耕牛入滇,六月乙丑,给云南平溪、偏桥、安南、平夷等十三军屯耕牛6870头。这里的“安南” 就是指的滇南红河州、滇东南文山州一带。所以,从明代开始,牛耕铁犁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红河南岸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从初级农业向精耕细作的高级农业转变。以元阳梯田地带的彝族来说,从明代始,人犁变牛耕,梯地改梯田,旱谷减少,水稻占据主导地位,撒播改移植,改刀耕火种为固定施肥耕种, 改游耕为固定居住耕种,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极大的推动了元阳彝族梯田稻作农业的发展。K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原载:马理文著《元阳野史》,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本文仅供参考学习,文中内容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彝族人网立场和观点。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红河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