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七擒七纵”是否是真实——“七擒七纵孟获”传说解读

作者:姜南 发布时间:2014-03-05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七擒孟获壁画
 
  七擒孟获的传说,最早见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又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在注文中,转引东晋人所写《汉晋春秋》,说诸葛亮生擒孟获,七纵七擒,孟获叹服:“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就是有名的“七擒七纵”传说。而民间传说则更是把具体的七擒内容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在今之云南,以李缵绪先生搜集到的七擒传说最为翔实,最为完整系统。这一传说类型是云南省独有的,充分体现了孟获在云南地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七擒七纵”是否是真实的呢?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观点截然不同的史料
 
  《三国志》作者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在写《三国志》时,曾两处提到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南征的事,但只字未提“七擒孟获”一事。陈寿在蜀汉为官,且其生平距离三国时期较近,他未记载七擒之事件,那么此事或许真的没发生过。《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记载了七擒故事后,《资治通鉴》对此信而不疑,全面抄录了《汉晋春秋》的记载。清代张若骕更进一步,在他的《滇云纪略》中,罗列出“七擒”的地址分别是:白崖、豪猪洞、佛光寨、治渠山、爱甸、怒江边、怒江之蟠蛇谷,并对以上各个地点都有考证。清代冯甦在《滇考》中,详尽描述了七擒孟获的过程,其地址与《滇云纪略》相似,其过程与《三国演义》相近。
 
  清代傅恒等撰修的《通鉴辑览》(卷二),对擒纵孟获之事提出异议,认为七擒七纵孟获是不可能的:一是不近人情,因为孟获为一方大姓,恩信著于南土,并不是愚笨之人,怎么可能像小孩一样随便被捉了又放?二是诸葛亮如果采取这样的策略,南征就会耽误时间,又怎么能完全胜利?
 
  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澜作《孟获辩》(原载于南京云南同乡会出版《南强杂志》),则认为“无是公”,就是根本没有孟获这个人。他分析:“无论天地间,无此怪事,无此怪人。藉曰有之,以此无耻之人,又安能汉夷并服乎?”
 
彝族传说故事中的孟获
 
  《孟获的传说》、《诸葛丞相与蛮王孟获》(李缵绪先生搜集整理,主要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等传说,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葛亮率兵南征,遭到了彝族先民夷帅孟获、叟帅高定、耆帅雍闿的联合反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孟获的传说》讲:古时候,孟获是彝族的头人,彝族就住在昆明的坝子里。孟获领着大家要造一座城,但造城离不开水,坝子里没有河,也没有水。孟获就领着大家去黑龙潭盘水。水盘出来了,流进昆明坝子就成了一条河。有了河,有了水,就有办法造城了。足足造了四十七年,才造成了昆明城。昆明城造好以后,官兵就杀来了。孟获就带着大家同官兵打仗。官兵人多势众,但都没有办法对付孟获。白天把他杀了,丢在荒山野外。但只要等到晚上星宿出齐的时候,他就活转回来,第二天照样领着大家攻打官兵。这样几反几复,官兵拿他无法,就暗地里教唆孟获的小老婆,要她想办法把孟获不会死的秘密套出来。官兵知道这个秘密后,就把他杀死了。孟获领大家造的那座昆明城,造了四十七年,只管了四十七天,就被官兵占去了。
 
  上述孟获之传说流传很广,在滇中、滇西、滇东北和四川凉山彝族中都有流传,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差异:一说孟获是汉名,彝族名字叫井笃阿熬;二说孟获是彝族首领,曾经带领彝族百姓建造昆明城(有的文本并没有叙述);三说孟获与火把节的起源相关;四说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但是传说的主旨是不变的,就是孟获是彝族人民的首领与英雄,曾带领他们与诸葛亮打仗,屡战不死、死而复活。这一传说,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诸葛亮南征时一些反抗的情绪化的表达跃然呈现,孟获超乎自然、超乎人间的本领与能量,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他的崇敬和喜爱。从这个传说中,让我们体悟到了彝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而女人出卖孟获的故事,与《圣经》中《力士参孙》的故事情节有类似的地方,这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民族的心理发展、思维意志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同时在传说文本中也存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阴险狡诈的现象叙述。传说的末尾说到了老百姓的成果——昆明城,还是被强势权力群体掠夺占有,公众共享的资源无可挽回的流失。
 
当代之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7年第六期,邵献书在《试论孟获的身份和族属》一文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南宋所塑的孟获塑像考证,认为孟获是益州郡的大姓,是汉族,不是少数民族首领。《思想战线》1997年第二期,杨正权在《三国时期孟获族属新论》一文中,经过大量史料和新发现的彝文经书考证认为孟获是彝族。而《新编曲靖风物志》则说,孟获生于东汉末年,南中建宁人(今曲靖)人。如果从文化现象递进与融合的角度来看,《新编曲靖风物志》说的较为合理,孟获初为汉族,后渐渐被夷化。从上述几说可以见到,对孟获这一传统历史人物,已经出现了文化资源的抢夺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至少能够说明孟获在云南当地已经作为一种传统的历史文化符号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且在公众历史的记忆中不可或缺。
 
  孟获这一人物形象在少数民族口承文学中是相当丰满和健康的,其作为云南大姓中的杰出代表,天生神力,聪慧过人,恩信著于南土,为百姓所信服。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之中,孟获形象大受影响,成为人们贬低的对象,甚至是丑化的人物,“孟获”成为不忠不信,不仁不义的代名词。但是云南一些民族把孟获视为自己的历史名人,甚至还产生了“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的传说。云南各民族自古忠勇豁达,诚实耿直,并不是不承认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可是七擒孟获之事确实有许多可疑之处,孟获其人或许最早是一个较有威信的地方豪强,与中原封建王朝对抗后,其人物形象在大多数文本中都走向了负面,也即是不太光彩的反复无常之人。但是民众口承文学将其美化、典型化、集中化的文学创造和加工,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当年的孟获确实是地方民众心目中的历史名人。总的来说,七擒七纵孟获传说反映了诸葛亮将残酷的战争转化为高度智力竞赛,通过和平、非暴力方式平定南中,这一军事战略计策可资我们借鉴与参考。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