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地区农民信息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农村为例
摘要:了解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是有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笔者通过随机抽样和发放问卷,再辅以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两百余名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快凉山彝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彝族地区农民;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城乡统筹中凉山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编号: CR1010) 课题成果之一。
1 引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 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治州下辖 17 个县(市) 。其中,布拖县位于州内东部地区。全县面积1685 平方公里,辖3 个镇、27 个乡,190 个行政村,1032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5 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要居民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彝族人口占 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93%。经济总量低,2006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 1715 元,近 40%居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1]
自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对贫困地区在体制、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这些政策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凉山州布拖县由于受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和信息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制约着广大农民对信息的获取和信息化建设发展,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为了解彝族地区农民信息需求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此次在布拖县的社会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300 份,回收问卷 192 份,有效问卷 166 份,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 86.5%。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校参与地方扶贫工作人员下乡或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之际,对凉山州布拖县 3 个镇、10 个乡、20 个村的农民在信息需求种类、获取渠道、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对现有信息获取途径、农村信息机构设置、拥有信息载体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结构方面: 男性93 人,占56%,女性73 人,占44%,男女结构比例基本适中; 年龄结构方面: 21 ~40 岁共 103 人,占 62%,41 -50 岁 33 人,占 20%,说明农村人口主要以年轻人、壮年劳动力为主; 文化程度方面: 农民文化程度主要以初高中为主,共 108 人,占 65.6%,其次为小学 25 人,占 15%,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共25人,占15%,文盲 8 人,占 5%,数据说明,农村普及了义务教育,青年农民以初、高中学历为多;职业方面:农民从事的职业有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乡镇工作等,其中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共 77 人,占 46.4% 、其次为外出务工共 24 人,占 14.4%、个体经营共 22 人,占 13.3%、养殖户共17人,占10.2%、乡镇工作人员共14 人,占8.3%、技术员工作共 12 人,占 7.2%。
3 布拖县农民信息需求现状调查
3.1 农民获取信息渠道
(1) 乡镇、村级信息机构。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布拖县设立的乡镇农村信息机构共有 24 家(占88.9%) ,村级农村信息机构 16 家(占80%) ,村图书室12家(占60%) 。总体而言,各乡镇基本上设立了信息机构,以供农民获取信息。
(2) 手机、电视等现代传媒。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中农民拥有手机数达90%,普及率高,成为农民主要的通讯工具。安装电视户占77.1%,有固定电话占 48.8%,配有VC或DVD 的家庭达到45.8%,这些都说明了农村中大多数农民已经具备了获取信息的条件。
从调查数据中可见,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的有138人,占83.1%,成为农民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渠道,这与电视普及率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对于凉山州布拖县这样一个贫困的彝族地区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低下,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村电脑普及率低,彝族村民家中几乎没有计算机,就是少数村民有,根本不会用; 另一方面是布拖县农村网络覆盖率低。
(3) 手把手传授以及书刊阅读。彝族聚居区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与外界联系少,他们中有许多是文盲半文盲,几乎不识字,不懂汉文,所以农民们在遇到农业技术问题时,很多时候是通过手把手传授而获得,因此这种通过乡镇农技人员传授与跟周围农户学习这两种方式便成了农民学习、掌握农业技术、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此外,阅读报刊书籍等也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但是采取的比例也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 ,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农民用户完全具备获取信息能力的只占12.7%,这说明目前凉山彝族聚居区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员还很少,基本上需要通过其他辅助条件或人员才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政府要重视加强对各级信息机构的建设,举办信息培训。
将近15%的农民认为得到的信息不能满足其需求(见表2) 。这说明,尽管有电视、报纸等传媒载体在传播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导致信息不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有效地满足当地农民的信息需求。
3.2农民需要实用性强的信息服务
调查得知,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注重实用性、操作性(见表3) 。对新技术、实用技术需求的农民135人,占81.3%;对新品种开发信息的农民129人,占77.7%,分别列在第 1、2 位;而对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走势等信息也很关注,分别占总人数的71.1%和 64.5%,说明农民具备较强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养技术,而是向市场层面、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等多元化的需求层次发展,希望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通过采用新品种,生产出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
4 布拖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薄弱,村级信息站点建设缓慢,没有达到全覆盖
中国移动分公司 1999 年 7 月落户布拖县,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到 2006 年底县境内有自办营业厅1个、合作营业厅3个、业务代办商10余个。村村通工程只基本上解决了布拖县补尔乡、基只乡、采哈乡、沙洛乡、地洛乡等16个乡镇的通信问题。[2]
尽管这几年凉山州政府对各县都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仍存在建设滞后的问题,乡村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有些乡村还没有实现“村村通”。据调查,截至 2009 年底,仍有 5 个乡、52 个村不通电,65个村不通公路,35 个村不通广播电视,这说明了村级信息站还没有达到全覆盖。[3]另外,有些已经建起来的站点,也因为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影响到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存在有钱建站、无钱维护的状况。
4.2农村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信息化队伍建设薄弱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目前,布拖县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在布拖县这种贫困的彝族地区,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有些地方尽管也建立了农村信息员队伍,但由于很少受过专业训练,因此,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并不多。另一方面,很多信息技术员一般都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的,这样就出现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4.3 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够,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不够
目前,虽然相关部门 (如: 电信、乡镇农业信息所、乡镇图书室、文化站等) 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协调不够而使各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没有真正实现有效整合及共享。同时,农民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的需要,因此不能很好地给农民提供,影响了农民对信息的获取。所以,乡村文化站建设的目标和文化资源的配置要和农民实际信息需求相吻合。
4.4 网络费用高,互联网普及难度大,影响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农民上网须购置电脑,交纳上网费用和新增业务费,需要一大笔费用,而凉山布拖县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农民反映,这部分费用已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直接制约了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影响到农村互联网络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打击了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积极性。[4]
4.5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农村信息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多以生产和技术类信息、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信息为主,而对于农民急需要的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却很少,针对性不强,而且就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服务也非常欠缺; 农业信息时效性不强、服务范围窄,难以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决策,制约和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凉山彝族地区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对策
5.1 加强农村信息发布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凉山布拖彝族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虽然各乡镇基本上都设立有信息机构,以供农民获取信息,但是许多信息机构由于村民收入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而形同虚设或者是因为设施老化而成为空壳;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普及率低,仍然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发布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
5.2 开展信息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农民信息素养的高低是能否获取信息的关键,也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要重视农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力开展信息知识的普及培训,为农户提供富民信息,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凉山彝族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农民开展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信息应用的宣传和引导,以信息化来推动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助力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5.3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宽带和3G 信息化村,不断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为拓宽彝族地区农民信息获取渠道,更好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宽带信息镇村和 3G 信息村的建设工作。
一方面可以与凉山移动公司一起组建移动乡音网,以解决农村用户通讯难的问题,在全州内开展“赠送移动座机”活动,降低农村移动电话使用门槛,提高移动电话普及率,为农户提供信息通讯工具;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的上下延伸建设,向上拓宽打造宽带信息示范县,向下延伸建设信息村,以乡镇 OA、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来推进信息化县的建设,以移动信息应用来推进信息化村建设,对有接入互联网需求并具备接入条件的村组,可以进行有线或无线宽带覆盖,以达到解决农村用户接入互联网难的问题。
5.4 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
由于布拖县是彝族聚居村,很多地方交通不便,农户居住分散,市场发展不成熟,在环境、条件、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方面都与汉族村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彝族聚居区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民族区域特色,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具体可构建以下四种模式:
(1) 建立以凉山州农业局为龙头的农业信息智能服务为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与各县市的农业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同时承担对全州各县市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2) 建立州、县农业局及乡镇农技站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智能化体系。以凉山州农业信息智能服务为中心,为各县及重点乡镇农技站配置网络工作站,向基层村寨辐射,与农业信息智能服务中心一起形成农业信息智能化体系。各县、乡的网络工作站主要完成本地农业生产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加工,然后通过互联网上传到信息服务中心及其基层网点进行发布。
(3) 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凉山州县、乡两级气候、土壤和作物品种以及栽培技术为基础资料,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为凉山州农业生产服务,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5]
(4) 针对彝族聚居区农民不识汉字的情况,编写彝文历书和农业生产劳动指导用书,免费发放给彝族农民阅读参考,提高彝族农民文化信息素质。
6 结语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浩繁、长期的工程。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加以扶持。[6]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倾斜政策,以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对于民族地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多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资源,如像彝语天气形势分析,当年气象运程与庄稼丰欠预告等。注重培养农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正确使用信息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息化,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信息化。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1][2]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志(1991-2006)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8) : 110-116
[3]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1-03-09〕.http://www.lsz.gov.cn/Detail/jrls-next/2618/0518c8d2-d0a4-448e-b12a-b03ed7fe0af7
[4]新华网.〔2010-12-22〕.http: / / www.qthdaily.com / news /content /2010-12 /22 /content_355402.htm
[5]王菊萍.凉山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路分析.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 95 -97
[6]禹亚男,杜漪,彭军.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下).乡镇经济,2009(4) :20-23
原载:《图书馆》2013年第4期。
作者:发表该文时,作者系西昌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邱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