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凉山彝族特色村镇建设模式研究

作者:舒科 发布时间:2022-07-10 原出处:《农业经济》2019年第10期 点赞+(

摘要:凉山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域,无论从村镇分布的广度,还是发展的具体形态,在中国的彝族地区均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民族特色村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建设模式的研究,并在思考当下凉山彝族村镇发展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富有彝族特色村镇的建设模式,希望能从不同视角,对拥有不同类型及资源特质的彝族村镇发展进行探讨,进而以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的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乡村振兴。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族村镇;建设模式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新农村 李新瑜摄)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凉山彝族也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立足于其空间地域与资源禀赋基础所进行的村镇建设,对于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及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民族特色村镇概念

民族特色村镇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在一起,具有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功能,以及明显的少数民族聚落特征及其文化特征;在产业结构、风俗习惯、村镇风貌、以及民居样式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特色和发展特点,是具有保护、传承及开发价值的村寨和集镇。民族特色村镇相对保留和传承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村镇发展现状

1.凉山彝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彝族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小凉山、贵州、云南,少数分布于广西,呈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关于彝族的起源,一直是彝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要有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云南土著说、濮人说、氐羌说等等,迄今尚无定论,目前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说法是:彝族是以从“旄牛徼外”南下的古羌人这个人们共同体为基础,南下到金沙江南北两岸以后,融合了当地众多的土著部落、部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根据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四川盐源县轿顶山遗址和礼州遗址等可以得出,凉山地区很早便有彝族居住。本文根据一些文献资料与彝族普遍传说认为,凉山彝族是由先祖居木武吾的后裔古侯、曲涅两个部落在公元1世纪左右数经迁徙并与凉山本土原住民融合,从而形成今天的凉山彝族主体。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凉山彝族村镇建设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现辖1市16个县,是国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凉山州中部偏东北的美姑、昭觉、布拖、甘洛、越西、普格、盐源、雷波等区县。自2011年政府开始在凉山州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截止2016年凉山彝区有176个乡镇241个村已进行彝家新寨的建设,以普格县沙合莫村、特补乡特补乃乌村、美姑县古托村、昭觉县南坪村老城社等为典型。总体来看,凉山彝族现有村镇建设基于历史遗存和现状禀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三房”改造,对原有的彝族风貌瓦板房、石板房、茅草屋进行维护性改造,不破坏原有建筑;二是新村建设,因地理原因对原有村镇进行改造修建困难较大,因此采取在交通便利的区域重新修建具有彝族传统风貌的村镇。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村镇建设存在问题

1.传统低效农业对于村镇建设的掣肘

村镇建设的形成及演化受到历史传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力在其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凉山彝族原住民长期生存在条件较为恶劣且封闭的高山环境中,延用彝族先民流传下来的传统半农半牧经济模式,但由于不能打破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历史传统等诸多要素的约束,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然,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凉山彝族少与外界接触,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彝族人民生活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影响村镇建设整体水平。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民族符号下的旅游单一性与雷同性

凉山彝族地区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拥有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彝族文化,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极好优势,但是因为凉山彝区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差,需依靠政府力量进行改善,故现有村镇大多是因为政府为了改善彝族人民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通过扶贫手段为彝区人民修建“彝家新寨”。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的“彝家新寨”,虽有将彝族图纹、符号等融入其中,如将漩涡纹、带状纹、螃蟹脚等纹饰用于房屋外观装修,但村镇外观较为单一,房屋建设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其它方式及载体对文化符号的演绎,从而与其他民族地区村镇建设模式大同小异。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缺乏规划的系统性与实施的有效性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就对凉山彝族地区开展了各项扶贫开发工程,其中彝家新寨的建设是其中困难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的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彝族群众对村镇建设的认识不足,使得凉山彝区村镇进行集中系统的规划建设较为困难,资金投入与成效比相对较低;彝家新寨由政府进行相应的建设,但是项目的覆盖面积小,建设的指标少,且进度与群众需求难以完全匹配,故其规划的系统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品牌的感召性与产业的融合性不足

凉山彝族地区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和资源特色的项目,如马湖乡马湖村彝家新寨、甘洛县海棠镇西桥村等,是政府近年来扶贫工程下取得的良好成果。但是由于村镇建设时间不长,并且受当地教育水平及文化因素影响,使得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结合当地进行的品牌营销,造成缺乏品牌感召性;同时虽然村镇开始因地制宜发展各特色产业,如现代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但是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及产业思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各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太紧密,融合性不足。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凉山彝族特色村镇建设模式

1.现代农业型村镇建设模式

现代农业型村镇建设模式是在结合凉山彝族地区资源及气候特征基础上,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目标的村镇发展方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需首先注意将村民最迫切的改善需求放在首位,如教育硬件的完善、居住条件的改良、交通道路的提升等,分批次投入建设,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再者,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出现因项目致贫,调整信用社建房贷款利率,鼓励农户自主帮建,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以产业为依托,以技术为优势,以市场为保障,构建起一个有竞争力的村级产业动力体系,为其他农业企业的进入提供示范,实现多方共赢,构建村镇“造血式”良性循环。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旅游服务型村镇建设模式

作为彝族地区的旅游服务型村镇,在发展方式上,一是“依物就势”,即依托所在区域的旅游吸引物,延长吸引物的产业链条,或丰富产业类型,将其资源本身拓展;二是“融合共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外来游客与本地土著的融合,能够形成有机融合的旅游社区共生体;三是“发展共建”,在空间聚落、建筑设计、业态布局等村镇建设重点上,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彰显民族风采,实现城镇建设、民族发展和景区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四是“和而不同”,即在遵循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基础上,凸显不同地域独特的彝族风格要素,让游客在整体区域中获得不同的彝族旅游产品感知。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历史文化型村镇建设模式

历史文化型村镇建设模式是以文化为发展内核,以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用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形成以文化产业为村镇发展动力的建设模式。根据凉山彝族地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型村镇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需抓住文旅融合和产品转化两个核心,紧密围绕彝族历史文化重点资源进行村镇建设与开发。彝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型村镇发展,对凉山州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向经济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市场反向带动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二是统筹凉山州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型彝族村镇深入且散落在凉山州腹地,从偏安一隅到联动发展,将有效缩小民族发展差距。三是丰富凉山州旅游产品体系,延长游客来凉山旅游时间,实现自然观光游向民族体验游的转变。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族民族民俗型村镇建设模式

民族民俗型村镇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民俗体验为载体,围绕民族民俗活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构建起民族民俗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表达创新的村镇建设模式。凉山州彝族民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明显的地域差异,除开传统的婚丧嫁娶民族风俗以外,基于凉山州丰富的民间文化体系,可衍生出大量民族体验类产品、民族演艺产品、民族旅游商品等,充分支撑起彝族地区民族民俗型村镇的建设。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彝族生态宜居型村镇建设模式

打造民族地区生态宜居型村镇,环境综合治理是首要工作,在彝家新寨的建设基础上,强化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整治村庄环境,高效利用土地,优化提升路网、供水供气、农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其次,启动公共服务并轨工程,提升村镇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宜居”建设目的。同时在建设生态宜居型“彝家新寨”,应注意挖掘当地村落特色文化,实现修建质量验收标准化和地域打造亮点差异化的统一。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村镇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考虑各项资源要素与产业要素的系统整合,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产业禀赋,进行针对性发展研究,从而沿着有机更迭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b1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邓刚.凉山彝族新农村建设环境与装饰艺术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6).
[2] 邹麟,刘世旭.四川盐源县轿顶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4(9).
[3] 马锦卫.彝家新寨建设调查与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1.)
[4] 日黑莫日作.凉山州:以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地产市场,2012(5).

原载:《农业经济》2019年第10期;文字来源:农村研究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